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繼20xx年更新課程標準之後,20xx年4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最新的課程標準,新課標的發佈決定了未來十年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

《新課程標準》中的五條基本理念是依據《基礎教化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結合我國英語課程的實際狀況提出來的,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根本理念。

理念1:面對全體學生,注意素養教化。

英語課程要面對全體學生,注意素養教化。課程特殊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愛好,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念,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實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加實踐實力,培育創新精神。面對全體學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英語課程應當是爲每一個學生開設的。因此我們設計的教學目標就應當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當然我們也應當主動的創建條件,滿意那些有更多學習潛力的學生的需要。同時在這一理念中必需注意素養教化,我們英語教化也應該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實踐實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我們不僅要培育學生的語言實力,讓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體驗語言的美,而且要培育學生的思維實力,想象實力和創新實力,還要滲透情感教化。

理念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敏捷開放。

基礎教化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學問、情感看法、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爲基礎,培育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實力。

整體設計目標貫穿國小三年級至中學三年級英語課九級目標體系。這個目標體系是基礎教化階段的英語課程成爲一個整體,不僅有利於不同學段之間英語課程的連接問題,也有利於學生依據自己的須要進行選擇性的學習。

理念3:突出學生主體,敬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動身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爲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構建學問、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呈現特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

我們的英語教學要始終使學生髮揮主體作用,要以學生爲中心,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以及他們的愛好、愛好來設計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我們老師的備課要以學生爲中心,而不是以教授內容爲主。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或誤會我的備課內容講完了就是完成任務了,不管學生的狀況。還有老師認爲有效教學就是教的有效,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如何。這一理念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的需要生爲中心,而不是以教授內容爲主。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或誤會我的備課內容講完了就是完成任務了,不管學生的狀況。還有老師認爲有效教學就是教的有效,不考慮學生的接受如何。這一理念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的需要爲依據。敬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是隻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學習潛能、愛好愛好、學習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每個學生,也不能強迫學生學習單一的學習材料,我們要儘可能滿意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們在設計檢測練習、佈置作業時都應當考慮學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設計分層作業、分層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勝利的歡樂,不同水平的學生實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理念4:採納活動途徑,提倡體驗參加。

本課程提倡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加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勝利。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主動的學習看法,促進語言實際運用實力的提高。

理念5:注意過程評價,促進學生髮展。

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愛好和自主學習實力發展的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以形成性評價爲主,注意培育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念。終結性評價應着重檢測學生綜合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實力。評價要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實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老師不斷提高教化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髮展與完善。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爲“備學生”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二、上課: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學認識圓柱時,我讓舉出生活中的圓柱有一個同學脫口而出電線杆。有68%的學生同意,32%的學生不同意。於是我讓他們下課後仔細觀察。課後學生們都跑到校園中電線杆旁紛紛爭論有的同學說出了不是圓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學也心服口服改變了認識。這個問題是不容易從學生的記憶中揮發掉的。

三、變“權威教學”爲“共同探討”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爲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爲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爲“學生多說”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潛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構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能夠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用心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潛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修改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到達《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修改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資料,創造性地靈活地選取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善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用心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用心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爲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爲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此刻:語文教學資料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潛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十分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必須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纔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必須的口語交際潛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索、處理信息的潛力。基於這些思考,就能夠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潛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潛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潛力,我們就就應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有助於學生感受不同區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徵,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從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增進學生對地理環境的理解力和適應能力;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爲習慣,培養學生應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初步能力。

特別是對於地理新《課標》下的教學設計以及新課改下地理教師的角色轉變,有些體會。地理新《課標》之新,就在於地理新《課標》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這一目標體現了素質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要求。

因此,新《課標》在地理課程目標定位上有了變化,定位於“使學生具有作爲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學素養”,新地理課程把學生學習地理從死記硬背、教師滿堂灌中解放了出來,從而讓地理教育首先體現“教育”的功能,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人的發展,然後纔是用“地理”去“教育”,這纔是地理教育在新《課標》中昇華的本質特徵。

一、對於教材有了新的感受

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教會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終身有用的地理。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聯繫生活,感悟知識。展開一個地理知識內容,首先考慮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體驗,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地理。

並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知識解決大問題。新課程標準還特別注重要使學生具有初步地理素養,愛國意識,全球性認識,更加註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構建開放式地理教育。

二、對目標有了新的認識

按國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今後的教育目標是以指向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爲核心,培養學生髮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國中地理課程應該具有多樣性、選擇性,以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祕、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的學習需要。

三、對多媒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爲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爲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的應用,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學習中去,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行動中獲取新知。再比如國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內容較爲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掌握,藉助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種真實的圖片及動畫,演示各種天體的運動,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規律等,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這種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師口乾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爲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爲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爲表現,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爲,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

這種“以學論教”的評價體系,要求我們教師備課方式要有根本性的轉變,首先要更多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映,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注重花時間去琢磨學生、琢磨活生生的課堂,而不是在課堂上簡單的再現教材,備課時要了解學生對即將講解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所關心的話題。也只有瞭解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學論教”的每一堂課。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識觀念的轉變。從關注“教”到關注“學”課堂教學評價中心的轉移,將促使教師重新反思一堂“好課”要求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什麼?“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更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了些什麼等等。教師的板書和口語能力不再是一堂好課的必要條件了。只要這位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板書也許是學生來寫,總結也許是學生來說,這依然是一堂好課,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

可見,教師需要對“教學能力”進行新的思考和認識:對教材的把握能力是必要的,但似乎不夠,自主實踐將會引發學生行行色色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儲備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此外,更具挑戰的是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管理能力是必要的,但是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參與,熱鬧又是課堂紀律的大敵,如何能讓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是教師課堂管理的新課題;課堂環節的設計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不同,不能完全按事前設計的環節進行,要富有彈性,以便隨學生的表現來靈活調整,更關注的教師的隨堂機智。總之,以往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囚犯,其內涵正在一點點發生着“重心得轉移”和變化。

因此,課堂教學的新理念,是以新課程的相關要求爲視點,課堂的概念需要重新書寫,課堂教學的活動需要重新規劃,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行爲方式需要重新規範。事實上,只有深刻變化了的課堂,才能承載新課程的企盼,也才能將新課程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學校生活之中,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進一步說,變革課堂,是實施新課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和學校管理者不可推卸的主要職責。我們地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轉變現行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爲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的傳統做法.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在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中佔據重要地位。其中的提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課標課程內容的重點主題,課標要求體現這類主題的作品應占到60%~70%。

二、語言運用

“語言運用”是四個核心素養當中的'核心內容。在語言運用與思維能力結合方面,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發展的過程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在語言運用和審美創造結合方面,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和運用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在語言運用與文化自信結合方面,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是學生文化積澱與發展的過程。

三、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勇於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四、審美創造

這一點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審美經驗,學生的審美經驗是在他不斷的審美活動當中積累和豐富起來的。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語言文字的美,語言文字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的美、自然的美、思想的美,都是幫助學生積累審美經驗的良好的載體。第二個方面是審美能力,學生要能夠感受美髮現美,還要能夠表現美和創造美。第三個方面是審美觀念,學生的經驗和能力都要在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指導下去進行發展和提升。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也有助於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這三者也是一個循環互動,互相促進的一個關係。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首先姓“語”,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次,國小語文姓“小”,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爲主的教育。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出國留學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爲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爲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體現兒童味。

三、體現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爲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美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爲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着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爲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衆不同的個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裏,“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近期,我研讀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對20xx版《新課程標準》有了更新、更全的認識,也爲今後在課堂上更加準確的解讀教材,把握教學方向,制定教學目標與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撐。

下面,我就圍繞感觸最深的“寫話、習作教學的目標達成”的研讀與理解,結合書本內容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穫。

20xx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作教學的義務教育九年總目標,只有一句話:“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對上述內容做了如下闡釋。

1、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

現實中,孩子們往往怕寫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感到沒什麼可寫;其二,偶爾發現有東西可寫,卻不知怎樣寫纔好。加之語文教師作繭自縛,以過高的要求指導寫作,只恨一個學期培養不出一個“茅盾”,也就是說,將培養作家當成自己的任務。殊不知國小作文教學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培養作家的任務。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考試時的歌“二類卷”已經很不錯了。

2、從實踐中學習寫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認爲“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的成功,得益於他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作文,而不是脫離語文實踐,泛泛而談寫作知識和方法。

3、儘量把話說的好些所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就是說,要學會以記敘爲主的表達方式。更爲重要的是學會修改作文。

既然語文課程標準缺乏微觀的階段目標的詳細闡述,既然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寫的國小語文教材沒有科學的令人滿意的作文訓練體系,既然國小語文教師對作文教學無所適從,那麼,構建一個儘量科學而實用的訓練體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務。以下爲簡摘內容:

一、一、二年級造句訓練

寫話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是說,應該從“造句”開始學習“寫話”,學了某幾個詞語後,就讓學生將這些詞語連綴起來,造一個簡單的句子。隨着所學詞語的增加,在維護孩子積極性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們的寫話興趣,讓他們寫出自己想說的話。

二、三年級觀察訓練

三年級學生剛開始“習作”,最大的困難就是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積累作文的材料。

三、四年級積累語言材料,仿寫訓練

鼓勵學生多讀古人的詩詞歌賦,今人的優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說,報紙雜誌上的時文。教學學生閱讀方法,如古詩詞、名篇要朗誦,知識性作品讀和思想結合等。在讀的同時,要記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另一方面,衆所周知,“讀寫結合”是在語文界極有影響的教學原則和策略,是利用“讀”與“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以“讀”來促進“寫”,以寫再來促進“讀”。寫作作爲一種技巧,在最初階段也離不開模仿。“仿”的是範文的觀察、選材、構思、謀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四、五年級訓練作文構思的能力

進入高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對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作文訓練中應突出篇的訓練,重點指導學生文章構思的能力。構思能力包括審題、立意、選材剪裁、佈局謀篇等內容,這也是習作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五、六年級培養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離不開改的功夫。

讀了筆者對寫話、寫作的闡釋,讓我茅塞頓開,大有醍醐灌頂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學創作,作文就是說話。我們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學的角度要求孩子寫作文,解析寫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視了國小階段最根本上需要解決的是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及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文;寫自己想說的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寫想象中的景、物、事的問題。這種寫作較爲隨意,只要思想集中,敘事清楚,內容具體即可,沒有過多技法和藝術造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養興趣,樂於表達。

其次,“作文源於生活”。習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而獲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觀察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先作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經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自己的引導,讓孩子學會不同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醜”;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另外,實踐解決孩子有話可說的重要途徑,因爲親身經歷,所以感觸較深;應爲親身經歷,所以更清楚事情的過程;因爲親身經歷,所以作文才會富有真情實感。

最後,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指出:“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段文字特別強調“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訓練指向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日常訓練中引導學生關注習作(寫話)中的語序、標點、遣詞造句、選材、謀篇等問題,運用具體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改作文,並養成良好的修改習慣。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練習實踐、討論推敲中提高語言文字的修改、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

國小階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覺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每一幅插圖,充分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讓學生在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說,可以單獨說、同桌說、集體說,讓學生在充分的看說基礎上培養數感。

國小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一、對新課標的認識

(1)注重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質教育要讓學生變得有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具有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天性良知。要讓學生從心靈上接受人類美好思想的薰陶,接受社會共同締約奉守的道德規範,形成對高尚道德情操的崇尚敬仰的心態,從而自覺地守護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不斷提升完美自己的人生境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面向全體學生。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爲本,師生共同發展,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堅持語言運用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爲中心,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根植課堂,創設情境,構建輕鬆和諧的課堂,確立英語易學的信念,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引導孩子跨入英語學習的大門,熱愛英語,瞭解英美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鑽研並整合教材,採取分層教學,設計不同梯度和層次的任務,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3)整體設計目標。新課標課程設計的思路是通過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五個維度實現英語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個總目標。除了總目標以外還細化成九個級別的分級目標,每個級別都詳細的說明了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通過新課標的學習,我能夠更好地在設計每課教案時做到基礎實、技能全、步驟細、重情感、重整合、並且能根據每個級別的要求和目標分析我所教學生的學情來對國中三年的教育教學進行一個較好的整體設計和規劃。

(4)強調學習過程。新課標強調學習的過程,因爲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沒有好的過程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結果。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由此可以看出,“活動化教學”是一個教學的有效途徑,活動化教學就是指讓學生"動手做",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此外,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注意聽講、課堂內外閱讀大量的英語讀物、朗讀、背誦等等也是優化教學過程,達到理想效果的有效方法。

(5)優化評價方式。在教學評價中,重視學生學習情況的定量分析十分必要,學生的操作過程、解決問題的思路、思維品質、個性等並不能完全反映在分數上,所以我們應重視定性分析。如果缺少對學生思維過程等的評價,會導致學生只關心問題的結論,輕視思維過程。這不僅有可能使學生獲得的認識似是而非,養成在知識探究過程中淺嘗輒止的習慣,不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更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遏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讓學生充分展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資料蒐集、推理、判斷並作出結論的全過程,瞭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智力的發展狀況,發現某些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採取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小組評價、班級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性評價。

(6)豐富課程資源。在教學中、只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資源,教師都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和嘗試。我們以上一堂英語課爲例,上課前教師應該對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全面的分析,然後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和渠道來開發教學資源,改進教法和學法。例如從書籍、報刊、雜誌、電視、互聯網獲取歌曲、詩歌、典故、故事、漫畫、笑話、動畫和各種多媒體素材。此外、老師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教學資源、如黑板、掛圖、簡筆畫等來進行課堂教學。

當我們在選擇教學資源時,應該遵循下列原則:

(1)材料必須富含哲理,

(2)材料必須緊扣教材,

(3)必須有利於啓迪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4)選擇正面材料,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

教育改革是科學的,應該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否則要受到規律的懲罰。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學中充分考慮英語的學科特點,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水平、不同愛好學生的學習需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把握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它們所體現的思想方法,發展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對英語教學有較爲全面的熟悉,提高英語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爲未來發展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國中是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時代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國中課程的改革總體來說應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而教材則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材是完成教學內容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質量的教材對教師、學生、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結果都起着積極的作用。通過學習,我體會到認識到要上好英語課,我們教師非下苦工夫不可。爲了適應英語新課程改革需要,儘快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反覆學習新課程標準理念,深刻領會英語課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級的要求,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和內容,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研究英語教學的規律,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並能在自己的繼續學習和實際教學之中加以運用。

二、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爲此英語教師要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3、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儘可能多地爲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交流渠道,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互相鼓勵和幫助,做到教學相長。

三、儘量採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儘量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爲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儘量真實,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積極鼓勵學生把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1

暑期全員培訓結束後不久,就領到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這是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由學校統一配發的課標書籍。曾經自己也買過《課程標準(20xx年版)》,但是沒有詳細讀過。因爲此次暑期全員培訓有一個微型講座,也在網上看了很多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但就像王崧舟老師說,當我們聽別人的解讀時,已經是二手貨了,缺失了自己的理解,還是要自己一字一句去認真品讀。於是假期裏,我把20xx年版的和20xx年版的來對比讀,看看這十年的時間,我們有了哪些新的改革方向。

隨着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

與20xx年版不同的是,這一次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爲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爲先,提升智育水平,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徵,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課程性質的表述而言,兩者都有提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特別強調:語文課程應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性質的具體表述,就是圍繞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展開的。而這一點也是在20xx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提到的。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我們需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文文字、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

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那麼,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聯繫生活實際,導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爲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聽過的一節《認識分數》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中哪個數可以用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麼半個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蒐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着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蒐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後,讓學生做小會計師,在父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通過學習更加使我認識到作爲一名數學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舊的不能順應學生髮展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瞭解自己的學生,鑽研教材教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教研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小數學現代教學的需要。特級教師吳正憲曾說過:數學教師要帶着思想走進課堂,給孩子們留出思想的空間,孩子們的思想才更開放,孩子們的思路才更開闊。今天的課堂教學最重要是讀懂學生。一個好老師要專業地讀懂教材,要用心地讀懂學生,要智慧地讀懂課堂,這樣的課堂一定會充滿活力。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

學習了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後,我明白了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教語文,並不單單是讓學生機械地背誦幾篇拗口的詩文,公式化地賞析幾段文字,按照模板寫一些沒有經歷體驗的空洞文字。而是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體系。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讓他們活學活用,而非紙上談兵,則要求我們教師創設以生活爲基礎,以學習任務爲載體的學習情境。學生在情境當中會產生學習知識的願望,真實情境下的學習更容易產生成就感和獲得感。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4

我有幸參加了在xx省文聯舉行的美術教研活動,爲了探究國小生美術課堂的學習活動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對於美術學習的興趣,許多美術教師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和交流,特別是通過參觀xx省少年兒童民俗體驗美術作品展,給許多老師帶來的新的關於美術教學的思考。

在這次美術教研活動中,主要以參觀優秀兒童美術作品爲主,展出的作品來自xx省的各個地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都是通過課外美術學習提高了自己繪畫等各方面美術相關能力,在某些方面都要比僅僅只是在學校學習的學生要高出一籌,這不禁使在校內參與美術教學的老師有所反思。

在參觀過程中,主要策劃這項展覽活動的研究課外美術教學的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這次活動的目的,以及這次美術作品展出的形式和內容,xx省美術家協會、xx省教育學會少年兒童校外教育專業委員會和xx省兒童少年活動中心爲激發少年兒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藝術、弘揚xx民族文化意識,搭建少年兒童民俗體驗活動和美術作品展示平臺,舉辦了以“秀美xx?共築夢想”爲主題的畫展,展示了小畫家們的才華,並凝聚了教育的力量,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樣,包括兒童創作的線描畫、水粉畫、水彩畫、彩墨畫、版畫、中國畫等充滿地域特色的作品,分爲紅色精神、綠色共享、古色傳承等板塊,展示xx革命傳統、人文文化、自然風光、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民俗風情、城市變化等主題內容,這些兒童繪畫作品生動有趣,充滿了想象力和創新,所以在最後也不免要討論課外美術教學與校內美術教學的不同。

校外美術學生有較大的創作空間,而在學校裏,大多數時間學生只能在教室裏創作,受到了時間空間題材和材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學生很難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在校外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查找資料和專研技法,所以在校內教學的美術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美術課堂學習的優勢,和專家編制的美術教材圍繞美術學習設計應用造型表現和綜合探究幾個模塊,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藝術感知力,再鼓勵對美術感興趣的學生,與校外美術相結合,成爲弘揚xx傳統文化優秀的小畫家。

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5

經過本次新課標的學習分享活動,我意識到新課標是一種新的學習,講究學生們自主學習;新課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語文的學習方式要從單一學習轉變爲綜合性學習;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專業素養,踐行新課標的理念,提升課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