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

中學語文新課改在我校已進行了近一年,在這期間的上課過程中,本人漸漸有了以下一些體會。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

關於國中語文新課改來說,我最初的認識是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即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們的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一些現象:例如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教師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一些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爲老師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着這些疑問,我認真研究新課標,並通過教學實踐,明白了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通過情景表達出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的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面對新課程,我們老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全面、深入地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體會並實踐課程理念的核心“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所以,我們個人的學習並沒有結束。

1、認真學習新課標,具體的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各種弊病。

2、研究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研究實驗教科書和相應的教輔書,弄清它們與《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繫點和着力點。

4、研究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生活氛圍,爭取能夠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各種民族傳統文化來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親切感中增添新的體驗。

當然了,這些都是爲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2

這一學期我任教七年級語文,有幸參與新課改的實踐。通過自己的努力適應和多方取經,我感覺到實施新課改,既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也沒有想像中的一籌莫展。在自己一學期的實踐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體會。

一、要變“用一本教科書教”爲“用多本教科書教”。

我以前不管是讀書不是教書,總是認爲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通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通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做到以本爲本、以綱爲綱,但脫離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興趣。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學中要教多本書,教科書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學生是一本書、生活是一本書……

新課程觀認爲“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比如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師根據參考書的答案講出,那學生只能得到一種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學之間討論,師生共同交流,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那麼學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結合最後兩段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用“我”的心理活動來結尾,你應該怎樣理解?結果學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雖然有的是感性的認識,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討論中相互學習,互相啓示對方。

所以老師在教學當中要善於捕捉課程資源,不僅僅是課本,其實你身邊的一切都可以是傳授知識的載體。

二、要變“課前備課”爲“終身備課”。

教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說是已知的,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知,這話一點不錯。但如果教師在上課前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準備得非常細緻周到,我想也不是什麼好事。第一,它爲教師擠佔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而滔滔不絕的講說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第二,它會潛在地鉗制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自覺的以教師爲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課前認真備課,翻閱了大量的參考書,對上課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了如指掌,甚至語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答案的特色。結果是上課時雖然展示了老師的風采,自我感覺不錯,可學生總是一臉的茫然。我當時真是不明白,爲什麼投入的時間與產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現在,我以爲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教師的文學知識要豐富,語文素養要豐厚——這就要靠終身的'學習和積累,需要教師的終身備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在系統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導向作用,但對具體的問題教師無需作細緻的準備。這樣,既能保證上課中教師“導”的作用,又能使得師生面對同一問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利於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前細緻備課爲終身備課。

三、要變“教師的自我感覺良好”爲“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

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大多關注的是這堂課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學生有沒有達到,我的講解學生有沒有理解。其實,教師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覺,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體驗。我在上語文興趣課時,結合學生頭天晚上看的電視來指導學生如何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在上的過程當中我的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到了第二次上興趣課時,來的學生很少;我感到納悶,一打聽,才知道上次講的學生聽不懂。後來我琢磨了半天,明白七年級的學生哪會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呢。於是,我再上另一堂的興趣小組課時,還是結合上次看的那部電視,指導學生寫觀後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暢談感想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有話可說了。

記得我班上有位叫宏偉的同學,他在兩個星期內寫的兩篇作文讓我吃了一驚,其中一篇作文只寫了半頁,並在最後註明“我實在是寫不出來!”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灑灑地寫了十一頁,並且很有質量。在寫作前,我都對其進行了寫作指導,可爲什麼就會有如此差別呢?原來是第一篇作文的題材學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學生想像探險經歷,現在的學生這類動畫片看得多,寫起來就得心應手,該同學寫的《侏羅紀探險》真是可以當劇本了。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不管在上什麼課,都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要設身處地的爲學生考慮,站在學生的角度來上課。

四、要變“師必賢於弟子的觀念”爲“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

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一觀點,我認爲應該作爲參與新課改實踐的老師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微型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學語文老師,他有良好的背景——畢業於北師大,獲文學碩士,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課範讀古文時常會讀錯文字和句讀,以致招來同學們的訕笑。原來他是故意出錯,目的是不要讓學生把自己權威化、神聖化。如果說小說沒有說服力的話,那就看看我經歷的事情吧!我在評講本學期第六單元試卷中寫的《小鵪鶉》閱讀題時,有一題目問到“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的講解是“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和珍愛生命的小孩。”馬上就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都去打獵了,還珍愛生命?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打獵和珍愛生命是否矛盾,但學生的這一提議就能說明她在想這一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果不信,那就請不信的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拋出一幅對聯的上句,要求師生一起對出下句。我想,對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師。

以上就是我在這一學的語文新課改教學當中得到的淺見。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3

前段時間,我參與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語文課改研討會。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瞭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

新課標規定全面提高同學的語文素養,規定同學擴大知識面,規定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同學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出現方法和同學學習方法的轉變,確立同學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同學發明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法又要轉變學的方法,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法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轉變,學的方法也隨之轉變。學的方法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出現,證明教的方法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與學方法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保守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規範》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同學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同學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同學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議、促進同學主動生長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同學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掌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規範》、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規範》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掌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動身,根據同學的年齡特徵和不一樣教學內容,發明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戰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發明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同學語文實踐的機遇,讓同學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同學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同學在一切場所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與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同學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同學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同學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時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出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4

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新課程帶着新的理念,已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我們師生的生活,並逐步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現在,我們的國中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師生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等方面。

1、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改革。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教與學之間“學”的重要性,突出了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傳統教學是不能體現這些的。所以必須變“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爲教師導學,學生自學;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爲綜合能力的培養;變篇章結構的分析爲根據課文特點,教學需要而抓重點,解疑點。如教學《紫藤蘿瀑布》這課時,我大膽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了學生的“問”,特別是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通過課前預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課堂上分析問題,研討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學習過程始終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思路,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學習積極性高,從而使課堂始終呈現出“生動、活躍”的氣氛,教學效果顯著。

2、教學方法靈活多變。

較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景,運用啓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了教學效率。冰心的《紙船寄母親》這是一首現代詩,其實也是一副優美的畫,還是一首動聽的歌。在教學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的配樂朗讀,想象一個女孩子站在船頭,望着愈來愈遠的祖國,想着離自己越來越遠的母親,只有一隻一隻的折着紙船,把她拋向太平洋,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這樣的畫面,並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自己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的內容,同學們大膽的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學想象出了當時的冰心臉上掛滿了淚水,還有的同學甚至想到與自己的父母親人每一次離別的場景,這些都說明同學們已經融入了教學的過程;欣賞完了畫面,我又讓學生聽了滿文軍的《懂你》這一首歌,這首歌同學們也許聽過很多遍,但在那個特殊的場景下,大家都閉上了眼睛,彷彿和歌聲融爲一體,誰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種寧靜,此時無聲勝有聲!

3、注意學習方法的傳授。

課前預習,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課後拓展延伸,增加學習的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活學、學活。如在教學綜合性學習“黃河”的話題時,我佈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學生課後查資料,看看黃河流經哪幾個省,並蒐集整理一些有關黃河的俗語和詩句,學生看電視,看報紙,有的同學甚至通過上網查資料,通過捕捉信息來學習知識。

4、重視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深知,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是學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對此,不求一日見效,而是時時給予關注,並輔之措施,得以落實。

5、重視學生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老師導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生疑、質疑、解疑,主動探求知識,取得“潛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如在教授柳宗元的《黔之驢》這一篇文言文時,我先指導學生結合課本下面的註釋疏通文意,然後分析驢和虎這兩個形象,最後把全班分爲二個大組,分別到驢家族和虎家族去拜訪,並寫一篇悼詞和賀詞。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連那些平時對語文興趣不大的同學也熱烈的參與討論,出謀劃策。同學們在激烈的爭論和探討中,對課文的理解程度要遠遠強於老師空洞的說教。看到這樣的課堂,我感覺很欣慰,既照顧到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做到了以人爲本,又將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參與,併產生了強烈的心理體驗,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達到了目的。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深深地感到課改能否順利進行,教師素質的高低也相當重要。“不斷學習,與‘課改’一起成長”這是對老師要求。“課改”挑戰教師素質,其全新的理念、更高的標準對語文老師無疑是一種考驗。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擔當起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大任。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知識,才能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我們由此獲得的體會是:必須學習。學習教育理論,以指導教學;學習專業知識以提高業務水平與業務能力。這種學習應是持之以恆的。除此而外,還必須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開闊教學的視野。惟有如此,才能在課改中得以更新發展。追求無極限,探索無止境。教師們在“想”中“做”,“做”中“想”,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同時,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力求使“想”和“做”得以更完美的統一。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5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語文課培訓會。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瞭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

新課標規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規定學生擴大知識面,規定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法又要轉變學的方法,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法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法一轉變,學的方法也隨之轉變。學的方法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法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樹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思上的教與學方法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最全面的參考範文寫作網站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成長的學習辦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現實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一樣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工作總結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遇,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辦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辦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6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對以前那種課堂教學只唯老師的理解爲上,不考慮學生自己的領會如何的做法的反動。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爲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因爲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學生,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見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確。更何況對於中國語言的理解見仁見智的情況是經常有的,就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所以,當學生的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保護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積極性,同時,引導學生或老師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臨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說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這樣做,是允許的也是必須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讓學生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學生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佈局的規律也就逐漸熟悉和掌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說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現在許多

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歷來。總之,要使得學生像會說那樣會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多背書,多寫作。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正道。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要綜合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方式之一。”按照新課標精神,既要符合新課標課標精神,又要切實可行。下面我談談幾種具體的做法。

一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目的是爲了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在閱讀和方面的能力。閱讀和寫作採取開卷的做法,試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遷移。口試主要考查學生的朗讀、背誦和口語表達、交際能力。

二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讓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情況(包括課內外聽說讀寫等方面)作一個基本評價,等第分“A、

B、C、D”四級。互評是讓學生做“考官”,通過公佈條件、自報申請、考查通過等程序確定“考官”人選和資格。然後授予他們以職權,對學生的背誦、朗讀及口語表達等進行“考試”。內容採取臨時抽籤辦法確定。

三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語文過程的評價。對於學生的平時的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情況,要記載下來,作爲同學的學習情況的記錄。這些記錄在期末評價當中要在學生的成績報告單上由具體描述。

四結合:描述和成績相結合。以前學生學習的結果只是單一的考試成績,現在,我們要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語文的情感、態度和過程等情況作出描述,同考試成績一道,記入學生的學習情況檔案。

五結合:學校與家長相結合。家長對孩子在家的學習和表現應該是有所瞭解的。讓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也是一個促進。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7

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爲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理解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從容應對。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回顧國小語文教學這幾年走過的路,作爲一名教師我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孩子、學校和教師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爲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讓我們教師們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們參與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着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我體會最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發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我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心得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並且有創造力。”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主角,轉變教學行爲。教師不是絕對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纔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着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忙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爲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給孩子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爲“即使在最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期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用心地看,用心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狀況,根據這些狀況思考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我的見解。

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所以,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用心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用心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閱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具體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躍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主角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蔘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習作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習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着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激活思維的最佳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用心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爲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用心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務必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爲,應抓住“國小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潛力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爲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潛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能夠是文章的思想、資料,也能夠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夠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理解教師傳授知識爲探究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帶給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構成用心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穿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發展學生個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教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纔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纔會真正的姓“語”。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8

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成長記錄、教學反思,引導我走上一條研究之路。課改實驗,帶動了教科研工作的開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識,養成了課後反思的習慣,不僅重視授課前的設計,而且重視課後的總結和反思,即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反思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課程功能的落實等。研究方式的改變帶動了我工作方式的改變,我走出封閉的教室,打破學科壁壘,與其他學科教師相互溝通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師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

一、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

課程改革是一場文化的變革,教師要融入這個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作爲一名實驗者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觀。

做爲語文教師,我立足於學生的發展,以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大膽地評,讓創新的火花在讀中迸發,從而真正樹立以人爲本、以讀爲本、以創新爲本的現代閱讀教學觀念。並做到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了個性教育意識。

二、實現知識結構的更新。

面對新教材的新內容、新要求,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課程標準,精研教材的同時,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深入學習所教語文專業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專業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及時吸收專業推出的新成果;與此同時,一方面還進一步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借鑑教育同行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新經驗,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以此從全方位、多角度來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形成能適應新教材教學要求的過硬的業務功底。

三、教學方法的更新。

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努力使自己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讓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我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學習方式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總之,在課改浪潮中,構建“自主合作,主動探究、樂於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每個老師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課改一路走好,並取得實效,就要認真研究課標,謹記學科特點,不忘學生的年齡特徵,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9

最近,在高一年級初試新課改教學模式,以學生爲活動主體,教師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課上先自主學習基礎知識,然後請同學走上講臺,對本課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勾畫,並說明自己的學習心得、感悟,最後教師再對學生講解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並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講解,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總體來說,效果不錯,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學生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不看書,不勾畫知識點,一味的聊天、扯淡,東瞅瞅,西看看,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就是不學習。等到找同學上去講的時候就開始嚷嚷還沒看完呢,很是頭疼!

其次,在臺上講課的同學雖然課前有讓他們準備,但可能是緊張的緣故,他們在臺上講的時候不能自由發揮,條理不清,思路不暢,而且和下面的同學交流甚少。有的時候臺上同學已經開始講下一個問題了,可是下面的同學還停留在上一個問題上,不知臺上同學到底在講些什麼,真替他們着急!

第三,同學講課的時候課堂氣氛很活躍。可是,這活躍裏面卻有很多人是在起鬨。慶幸的是,通過這次課,我發現了他們班的問題:幫派現象。大哥級的人物只要說句話,其他人肯定會附和,而且聲勢不小!以後上課時我就有辦法了:只要制服那幾個挑頭的,課堂秩序就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了!

第四,有的同學講課時聲音實在太小了,以致於即使全班沒有一個人說話,後面的`同學也還是聽不清檯上的同學在講什麼,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這一現象給我敲響了警鐘:以後上課不管什麼情況,都要聲音洪亮,要讓最後一排的同學聽清楚我所講的每一句話。如此,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而不是我自己一人在講臺上表演,其他人在下面“看戲”。

以上便是我初試新課改教學模式的一些感悟、教訓。相信有了這次的經驗,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逐步改善,將課講的越來越生動、有趣,讓學生開心地學、主動地學!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0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深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轉變觀念。在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由過去的“統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識傳授者”“主講者”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領者,與學生真誠面對,和學生共同營造一個溫馨、靜謐、安詳的環境,真正讓學生去自主參與,做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目標的轉變,也導致了教學活動中對學生評價的轉變。以往一堂課“棒!棒!你真棒!”不絕於耳,但進行課改後,我們對學生的評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這種改變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對而言它的進步是不容我們忽視的。對學生的個性化、全面性的評價更加受學生歡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學生”“學習標兵”的稱號,而是凸顯學生優點的更加具體、到位的評價與表揚,更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課堂正在由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轉變爲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從“灌輸”變“引導”,從“表演”變“對話”。突出課堂的參與性、互動性與合作性。其次,改變了教師課前準備的關注點和備課的方式。老師能夠關注個體差異,呵護學生自信心。教師學會聆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的做法進行解釋,課堂正在由教師教學的主陣地轉變爲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

作爲一名教師,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十幾年了,經歷了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改革過程。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課改中,有艱辛和挫折,也有歡笑和成功。那一次次失敗孕育着成功,我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往前走。因爲我在“課改”路上,是課改使我成長,是課改給了我信念,我要沿着課改之路走下去。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1

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我先認真學習了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受益匪淺,提出自己的學習心得。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儘管主要任務是要頑強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是課改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因此,在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中,不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發生巨大轉變。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新課標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變“一言堂”爲羣言堂,不少時候會把教師請下講臺,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與此同時,還要接受學生對教師服務質量的評判。這種角色意識和授課方式的轉變是實施新課標的基礎。

二、圍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堅持實踐性教學原則,着重培養學生8種習慣:

(1)默讀和“速讀”習慣;

(2)圈點批註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3),置疑和發問習慣;

(4)使用工具書和看書下注釋的習慣;

(5)按照先指明X頁X段X行再回答問題的習慣;

(6)分析字結構記憶生字的習慣;

(7)寫完作文先讀一遍和修改文章的習慣;

(8)集體討論的習慣。使教學過程成爲學生閱讀、探索、思考、質疑等過程。

三、走出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堅持多元化教學形式。“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將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外出參觀、考察、實地測量、現場製作、模擬面試、辯論會、排練節目、座談會、賽詩會和“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等都將成爲語文教學的形式。

四、教師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談創作過程和站在讀者角度談學習過程和學習體會,給學生以示範。新課標 要求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將使教師再不能以學生大腦爲容器——————一味地灌輸知識,一味地把學生的認識和體驗歸攏到教學參考書的答案上,甚至強迫學生背答案;而應該以教師自己學習的過程爲示範,使學生通過一次次模仿形成學習能力。

五、突出教與學的互動,教學由實施預案向增加準備如何回答學生現場提出的問題轉變。課上學生會主動提出的問題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種現場發散式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需要師生間互相尊重、欣賞,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補充。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六、講讀和閱讀教學以課文爲單位和與 “教學單元”爲單位相結合”設計、施教。目前七年級上冊(原七年級第一冊)課本有30篇課文和6個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單元,儘管有15篇略讀課文,但還要加上自讀篇目。如果再沿襲原有教學方法是完不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間有較明顯的內在聯繫,可按照教學單元組織學生進行 “求同與求異”的合作、探究式學習。

七、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學生將圍繞自己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和知識深入探討、思考和學習。因此,教師分析課文要突破由“從頭到尾撫摩一遍”的教學習慣。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繫和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通過指導學生首先尋找、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其寫作手法,並強調學生個體的需求和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八、批改作文要針具體文章提出指導性修改意見。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那種“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言通順”顛來倒去的“總批”一去不復返了。伴之而來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師指出學生的具體文章好在哪裏、怎麼個好法兒,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九、教師將自覺地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放式教學和探究式和討論式學習,結束了教師憑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參考“打天下”的歷史,要求教師不但要爲學生解答問題,還要爲學生提供尋找輔導材料的線索。因此,教師必須建立和實踐終身學習思想,才能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

由上可知,教育科研在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顯、不可替代。課改最終要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爲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這次培訓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培訓,它要求教師全方位地瞭解教育對象、教育過程。因此,我一定會珍惜這次機會,多向專家請教學習,爭取自己在這次學習中取得較大進步。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2

8月22日至26日我參加了高中語文課改培訓,通過聽教育專家的講解以及與同行的互動,有了新的認識。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觀點的提出,擺脫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爲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爲學生的樂園。在已往的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將學生的大腦作爲一個簡單的容器,把課堂作爲灌輸和填鴨的場所,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爲"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爲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去點燃這把火把,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爲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以上目標達到之後,知識的獲得將是很自然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如在講授《荔枝圖序》一文時,鑑於學生對句子“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難以理解,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幾隻荔枝,然後把同學們分成小組,讓他們動手剝掉荔枝的皮。這時,他們會對“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視覺上的感受。最後再讓他們動口嘗一嘗,這樣,不僅加深對“漿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還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狀。這樣講解,不僅使學生很快解決了難點,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師講解、啓發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瞭解學生,有的放矢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件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爲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爲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爲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比如,讓我教《七根火柴》時,先播放《長征組歌》,音樂把學生帶進了艱難的長征歲月,因勢講述此課文的背景,然後播放“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畫面,最後定格在紅軍“過草地”上。然後設置兩名紅軍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聲音,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紅軍爲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高尚品質,感受到了他們對黨的無限忠誠。這種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師口乾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

四、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徵之一是綜合化,強調每個學科彼此建立聯繫,跟科技發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聯繫;同時強調跨學科的、建立在各個學科之上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極大挑戰。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的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通過課程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爲和學生學習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尤爲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五.課改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髮展。

每個家長最關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後得了多少分?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的領導認爲,必須伴隨相應的評價制度的改革,從更多地關注結果到更多地關注過程,從更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等可通過考試評價的學習成果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用考試難於評價的成果。這種新的評估方式是縱向的,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而以前的評估是橫向的,往往以爲傳統意義上的主科不好,就會讓一個學生在班級裏擡不起頭。因此,課程的改革,需要學校、家長評價觀念的轉變,需要每一個人思索我們用什麼樣的評價觀念纔能有利於下一代更加健康地發展。在一次國際教育研討會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說,一個人的人品無法考,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說因爲做人的事情沒法考,我們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反思的問題。許多新課程包括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學生的發展有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有很多方面是沒法考的。實際上,考試應該伴隨着課程而發展,而不是課程改革追隨考試,絕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學方法的轉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一開始,就運用親身體驗與親身實踐的新型方式進行學習。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衆與聽衆。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啓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這就要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現在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最重要的是授之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我深知,實施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3

上週,有幸參加了區組織的國小語文課改交流會,在認真聽取了王__老師的彙報後,自己覺得受益匪淺,對於語文教學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回顧這次學習,主要的收穫有以下幾點:

1、明確了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的教學目標應由傳統的“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身。教了這麼多年語文,自己一直認爲,語文無非就是教材裏有什麼課文,自己按照教材要求,教會學生該掌握的東西罷了。每天,每年的教學手段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差異,無非就是通過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把書本知識轉化爲問題,讓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從沒有想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語文”,即通過老師的引導,鍛鍊學生的運用、綜合、實踐能力。(2)語文教學應分清學段,關注訓練重點。這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爲一個語文教師,熟悉大綱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大綱就像燈塔指引着語文教學的方向。但現實往往是老師很少研讀教學大綱,在實際的教學中,也並不知道每一個教學階段訓練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我也是其中一員,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所教的小六語文大綱長什麼樣。試想,這樣的老師不是在瞎子摸象嗎?教出的知識也一定是支離破碎,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2、懂得了“解讀文本,應從細節入手”。語文教學牽涉到很多方面內容,就文本的解讀上,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0個老師可能有0中解讀。但文本解讀中,最重要的應是“從細節入手”即找關鍵,抓整合,品語言。以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爲主,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真正讓學生體味到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喜歡語文。

3、知道了不同課型的教學流程,明白了導學案的編寫及作用。國小共分三個學段,這裏邊有識字課、閱讀課、寫作課、複習課、試卷分析課,不同的課型教學流程也不一樣,導學案的編寫要求也不同。在王亞麗老師耐心細緻的講解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寫作課的教法指導了。她介紹的`“活動作文+中規中矩的教”專家寫作方法,真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的寫作之路,也打開了我的作文輔導之窗。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可謂是作文教學,老師苦於沒有指導方法,學生苦於沒有真情實感。這種通過設計遊戲活動,學生邊做,老師邊教的寫作形式,真的讓人耳目一新。聽完課改會,返回學校的當天下午,我在作文課上就如法炮製,搞了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學生興致盎然,樂此不疲,最後我讓學生以“一堂活動課”爲題作文,學生中再沒有一個人說“不會寫”“沒啥寫”。

4、做個學習型的老師很重要。隨着社會的發展,課改的深入,我深切的體會到學習的重要,尤其是語文老師。因爲,語文教學內容不僅牽涉到多個學科,而且它還引領着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老師一方面要博覽羣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素養,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多走出去,學習名家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方法,博衆人之長,補一己之短。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做個學生喜歡、自己快樂的老師。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4

隨着教材難度的不斷加深,班上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嚴重。一年級時對識字教學的學習,班級學生還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學習,在學校有老師的不斷複習鞏固,回到家中,有家長的輔導,學生的成績理想;但到三年級時,閱讀教學成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其閱讀方法,自主學習,並且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但對於基礎差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攔路虎”,不願多讀,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的素質不高,無法輔導,就這樣導致這些孩子無興趣學習,長此以往,學習便下沉,從而出現班級的兩級分化現象。

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數較少,完成任務太難。每一冊教材足足十二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其中“語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日積月累”“暢所欲言”“筆下生花”“開卷在益”“金鑰匙”,可以這樣說,一個語文天地的內容比上三篇主體課文要的時間還要多,學生的“聽、說、讀、寫、練”都在這裏呈現。就拿如今來說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北師大版的語文還在不停地“追課”。

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的活動得不到落實。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許多活動,如“到附近的工廠去參觀瞭解環境”,“到爸爸或是親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時間表,瞭解他們的工作的情況”諸如此類還有許多許多。學生不親自去活動,就沒有把活動得到落實,讓學生此時練習說話,就無從說起。

考試類型多樣,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績不理想。在課堂中,我們努力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書本中“死”的知識化作“活”的運用,書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檢測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覈,也許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傳統高分的影響,導致學生成績不好,受到家長的責備和不理解,因而老師也覺得壓力過大,有時感到無從施教。

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課改畢竟是一個新的話題,它總有一個運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避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我想,即使困難重重,我總會勇敢地去面對,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語文新課改的心得體會15

新課程實施以來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們欣喜地發現,正是藉着課改這場春風,我們語文教師抖掉了身上的僵硬外殼,開始以更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教學。新課堂的內容豐富了、形式生動了、氣氛活躍了。學生因此變得興奮而充滿活力。在語文課堂上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們敞開了心扉,對所學內容侃侃而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也因此而變得睿智而飽含激情。但是,我們在盡情收穫累累碩果的同時,亦嚐到了不該有的苦澀。學生的分析、概括、作文能力也有減損苗頭,此等現象不得不使我們從語文課改的狂喜中清醒起來,去反思教學中的這些失誤。語文課改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學生畢業後,大多數學生書不會讀,字不會寫,文不通,字不順,那可真是我們語文教育的失敗。語文就是語文,有其自身的教學規律,語文教學理應讓學生掌握紮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學得基本的語文技能,懂得語言運用規律。我們關注語文教學的精彩,但有時精彩的外衣卻掩蓋了學生基礎知識不牢的本質,所以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以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語文課改中的基礎知識訓練。

經過幾天的暑期教師培訓,我對新課標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體會。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其主要任務是要進一步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中,不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發生巨大轉變。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走出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堅持多元化教學形式。"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將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外出參觀、考察、實地測量、現場製作、模擬面試、辯論會、排練節目、座談會、賽詩會和"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等都將成爲語文教學的形式。

2、突出教與學的互動,教學由實施預案向增加準備如何回答學生現場提出的問題轉變。課上學生會主動提出的問題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種現場發散式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需要師生間互相尊重、欣賞,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補充。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3、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學生將圍繞自己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和知識深入探討、思考和學習。因此,教師分析課文要突破由"從頭到尾撫摩一遍"的教學習慣。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繫和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通過指導學生首先尋找、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其寫作手法,並強調學生個體的需求和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4、批改作文要針對具體文章提出指導性修改意見。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那種"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言通順"顛來倒去的"總批"一去不復返了。伴之而來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師指出學生的具體文章好在哪裏、怎麼個好法兒,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5、教師將自覺地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放式教學和探究式和討論式學習,結束了教師憑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參考"打天下"的歷史,要求教師不但要爲學生解答問題,還要爲學生提供尋找輔導材料的線索。因此,教師必須建立和實踐終身學習思想,才能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

通過這次學習,我想對於新學期的教學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