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1

近日,荊州市沙市區又有4個口袋公園建成開放。截至目前,荊州市已建成“口袋公園”85個,“拆牆透綠”47處,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44.79公頃,惠及城區近100萬市民。

在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動中,從百姓關注的身邊事做起,讓天更藍、路更通、景更美,生活更便捷,這是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的根本所在。既着眼當前,又謀劃未來,讓共同締造成爲一項長期的、不間斷的經常性活動,這更是老百姓的期盼。

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大事。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好了,大家都不僅限於吃好喝好,更注重提高生活品質。城市的綠化、美化、亮化,空氣質量、舒適度、15分鐘生活圈,各項配套設施、物質供應保障、良好發展環境、文化生活水準、文明程度等等,老百姓都很關心。荊州市將“口袋公園”建設納入“我爲羣衆辦實事”項目之一,印發《荊州市中心城區拆牆透綠及口袋公園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沙市區勝利街道工農村社區抓住老舊小區改造和紅星路“省級市容環境美好示範路”項目契機,精準實施6大類25個項目指標58條具體要求,逐一落實工作內容,經過艱苦努力,社區成功創建成爲湖北省第一批省級“美麗街區”示範點。堅持以人爲本、挖掘基址文化、精選主題植物、打造園林小品,突出景色“可觀”、文化“可見”、步行“可達”、綠地“可入”、市民“可憩”,共同締造活動讓百姓得到實惠,“口袋公園”串起城市風景,方便居民生活,公用、實用、教育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讓百姓參與共同締造活動,體驗人民城市人民建。在共同締造活動中,必須徵求百姓意見,集思廣益,仁者見仁。老百姓長年累月生活在社區、村莊,懂得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淵源,鄉愁、山水、風物、過往,他們一清二楚。得到百姓的理解與支持,共同締造便有了根基和活力。麻城市石橋垸村徐家寨在啓動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時,第一次壪組會竟開成“吐槽大會”,108戶中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村裏組織村民參觀走訪,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最後得到大家認可,拆除了30多戶的違章建築,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荊州市先後組織召開33次市民見面會,3000多名熱心居民“出謀劃策”,徵集口袋公園園名3012個,對聯20xx幅。“口袋公園”在荊州市20xx年度“羣衆最滿意民生實事項目”評選中名列榜首。去年荊州市有8個入選湖北省20xx年最美口袋公園,位列全省第二。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百姓的事兒就是大事,百姓的事兒百姓說了算。有了老百姓的鼓勵和支持,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着眼當下,謀劃長遠,共同締造需長久堅持。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是一項科學、系統和長遠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進行。湖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縣(市、區)確定5—10個城鄉社區作爲試點,充分發揮羣衆主體作用,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共同締造從改善羣衆身邊、房前屋後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爲切入點,從而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共同提高,共謀發展,全力打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湖北模式,爲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凝聚強大動力。

看得見家鄉的山水,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共同締造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在創造美好環境幸福生活的征程中,充分相信羣衆依靠羣衆,以“人民至上”爲根本目的,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就一定大有希望!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2

當前,湖北省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力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所謂“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爲核心,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爲路徑,構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羣衆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的城鄉社區。此項活動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內城鄉社區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來已久,每年都會牽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少數村社,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幹部帶頭幹、羣衆站着看”的弔詭景象。不少黨員幹部直言:“幾十年前,基層村社的每家每戶,都以將自己的房前屋後打掃得一塵不染爲榮,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說去管。”

鄉村振興戰略秉承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內涵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基層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基層羣衆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隨着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和羣衆獲得感的持續強化,基層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氣派、裝修越買越精緻,爲什麼羣衆對自己房前屋後的衛生情況卻置若罔聞?歸根結底就是,羣衆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過程之中,沒有深化對羣衆的宣傳教育,沒有充分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全民參與的氛圍也不夠濃厚。另外就是,相關工作沒有考慮到羣衆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不夠深入人心和接地氣,少數羣衆“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對嚴重。

立足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進座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更應當從“心”締造。進一步完善羣衆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制度激勵,確保羣衆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羣衆的監督作用。支持基層村社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生態環保等相關教育活動,將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羣衆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結合基層實際,多讓羣衆“唱主角”“當先鋒”,既提升村社“顏值”,又讓羣衆得到實惠。激發羣衆“我參與、我受益”的內生動力,徹底扭轉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潔淨美”的“樣板小桃源”。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3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在新時代條件下,向着更高奮鬥目標的新追求,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發動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開展“共同締造”活動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的重要載體,我省廣泛開展此項活動,體現了在“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過程中,更加註重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這也是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嚮往,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的有力之策,更是黨員幹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的創新之舉。

江陵縣資市鎮古榆樹共享農莊夜景。

極目新聞記者在湖北荊州走訪瞭解到,一些地方將“共同締造”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廣泛發動人民羣衆,探索出一些新業態、新發展方式和新治理模式。其中較爲典型的就是江陵縣正在全縣如火如荼開展的“共享農莊”建設。

所謂“共享農莊”,就是主打“政府主導、集體組織、羣衆參與”的組合拳,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盤活閒散的資產資源、人力和資金,充分調動羣衆參與的積極性,讓想創業的人有機會、想幹事的人有平臺,切實增強了發展內生動力。

具體來說,就是由鄉鎮和“村兩委”將各村閒置的場地進行改造,建成基於共享模式運行的農莊,村民自主產權的閒置場地也可進行折資入股,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將“共享農莊”打造成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休閒等於一體的綜合體,其業務是廣泛承接農家樂業務、鄉村紅白喜事,以及提供鄉村旅遊人羣的配套餐飲和休閒服務等。

江陵縣資市鎮古榆樹共享農莊一景同時,“共享農莊”的管理人員、勞務人員,以及餐飲服務中的菜餚燒製、原材料供應等全部由村民共同承擔,每家每戶出人、出資源,進行共同參與和管理,也可引進市場主體進行管理。最關鍵的是,所取得的收益由村民共同分享,年底還有股金分紅,讓參與者有獲得感。而整個“共享農莊”的建設本身就讓鄉村環境進行了提檔升級,惠及的還是人民羣衆。

從目前的探索看,江陵縣多個鄉鎮的探索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極目新聞記者在江陵縣資市鎮的一家共享農莊採訪時,有村民欣喜地說:“農莊業務太忙了,大夥兒現在都忙不過來,擰成一股繩幹事業,還有收益和分紅。”

從羣衆對極目新聞記者的表述中,不難看出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得不說,“共享農莊”模式的探索是真正將“共同締造”理念的核心吃透。共同締造,最終要實現羣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共享農莊”不就是在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發動羣衆共同參與的生動實踐嗎?

江陵縣秦市鄉淘龜樂園共享農莊景緻江陵縣“共享農莊”的探索,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它不僅針對性地解決了鄉村集體經濟不強、鄉村發展要素不充分、鄉村就地創業平臺不多的三個困擾。這是在深層次圍繞發展所需、基層所困、羣衆所盼,解決問題根源的實踐。

“共享農莊”的實踐探索還極大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活力。江陵縣按照以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旅遊發展爲主導,深入推進“農文旅融合小鎮”建設,打造“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味道”的“共享農莊”,深刻體現了“共同”這個核心,“締造”這個關鍵,讓最廣泛的人民羣衆變成“我們”——共同創造、締造幸福生活。

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4

湖北日報訊(作者阮班明、宋俊嫺、童光輝)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啓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說,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檯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更好解決羣衆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爲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爲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脫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說。

賦能山水資本,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說,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xx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爲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xx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說,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臺,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爲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爲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爲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說,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戶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戶人一體化,同心共享福無邊。

爲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爲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爲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爲,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爲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說。

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說,村戶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戶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衆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說,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爲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戶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戶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啓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