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書心得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0篇)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我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後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啓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着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着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着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爲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爲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並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聖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於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爲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淨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於古人是歷經滄桑後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於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聖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沒有看過梭羅其他的作品,只讀了他最有名的《瓦爾登湖》,但足以讓我從中窺到上述他所有的特質。他出生於美國建國50年後,成長於開始工業化的大時代,身邊的世界一方面仍在靠大量移民建國、無法擺脫舊歐洲最底層封建思想的束縛,另一方面社會在飛速的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事物、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思想。這與當下的社會現實多麼的相似,只是美國變成了中國,工業化變成了信息化而已。我們應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的同時,怎樣才能保持一顆追求純淨美好的內心,不被時代的喧囂所裹挾,梭羅給了一種答案!

作爲一名自然主義者,梭羅對於自然,特別是瓦爾登湖所在區域的描寫,佔據了大量的篇幅。甚至單闢章節,詳盡描繪了村莊、湖、冬天的湖、森林、莊稼地、禽獸,也記載了他在這如畫而單純的環境中,如何閱讀、種地、垂釣、建造居所、社交。在記述中穿插大量他的思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給我感觸較深的有如下幾點:

他詳細的記錄了他的開銷,精確到每一分錢。如他建造湖邊的小屋,置辦所有家居陳設,開荒種地。他記錄這些,是想表達,想滿足生存所需,靠自己動手,只需花費極少的金錢和消耗極少的自然資源。但是無論是過程,還是最終呈現的結果,都讓人陶醉其中。

他記錄這些,實際上是想倡導一種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爲此他對照了愛爾蘭移民,爲了能交得起房租,維持每日有咖啡的生活,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因而需要吃更多的東西以維持體力。但最終呈現在梭羅眼中的,是破敗的房屋,凌亂的房間,以及全家人空洞無辜的眼神!我們當下的奮鬥,有多少成分與那些愛爾蘭移民一樣,陶醉於辛勤的付出,把些許的物質享受當做獎勵,在這個不涉及精神世界的循環中消耗生命呢?

他對自然的愛,透過字面汩汩涌出,讓你也好像身臨其境,儘管相隔已近200年,我甚至不由得想:

瓦爾登湖現在是什麼樣子?還如梭羅描述的一樣嗎?

以往外國作家對自然的描繪,總感覺與本國作家的不同,但梭羅是第一個通過寫作能讓我身臨其境的外國人,他筆下的自然,就好似中國的水墨山水,淡雅而悠遠,留白處讓你掩卷冥思!讓你不自主的走到戶外,看那些你已看過無數次的景物,竟在腦海中閃回梭羅的句子!到底什麼打動了我,對於我來說是他將自己退到無比渺小的地方,去感恩自然的一切饋贈吧!

好的作家不是天才造就!就如同我不相信這世界有多少天才。全書中,梭羅對於各種典故、言論信手拈來,無比貼切。援引希臘及羅馬神話倒正常,但是還有對於中國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引用,就讓我尤爲敬佩了!相比當代,那是一個信息的蠻荒時代,梭羅需要多麼強烈的求知慾望,才能積累下如此的淵博學識,而且領會其中的含義!他不是受到某種挫折,或是有出世的想法才隱居湖畔,你能看到貫穿他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古來先哲的精神溝通後,短暫的隱居可能只是一種實踐!

梭羅被同時代的人視作偏執狂,直到他死後40年,才被重新定義,《瓦爾登湖》也被擺上了世界文學的殿堂;這多麼像梵高,另一個我深深熱愛的炙熱滾燙的藝術家。他們都不被時代所接受,也許這給他們造成了一些困擾,但是他們都沒有因此而羈絆,爲了追逐自己的終極,甘願受盡世人眼中的磨難,他們真的是爲了創作出傳世的作品嗎?不是的,他們是爲了成就自己偉大而高尚的靈魂,最終將精神的昇華通過某種藝術方式傳遞出來,因與世人的追求是如此的不同,才讓人們,那些如移民般只爲活着而活着的我們,打開了一條窺視生命本真的窄縫,如果你願意,可以整頓身形鑽過去,那怕被那條縫隙劃的傷痕累累,但相信那邊的陽光,足矣照耀你的靈魂!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爲“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爲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爲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爲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爲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爲了生活,爲了自己,爲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爲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爲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爲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6

1845年7月4日,梭羅爲一項試驗移居優美的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嘗試過一種簡單的隱居生活。自耕自足兩年有餘的時間裏,他體會到了心靈的自由和閒適: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簡樸而又原始。在他離開之後,就將兩年來的感悟寫成了這本傳世的佳作《瓦爾登湖》。

這本書不僅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之可愛與瑰麗,更能從嘈雜的現實生活中解放靈魂,感受心靈的寧靜與欣慰。就好像一絲清泉傾瀉而下,冰冰涼打在頭上便撩得你一個激靈,輕輕柔沁入皮膚觸碰你每寸神經,最後匯聚到脊髓之中成爲你身體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讀過它的人,比如海子就曾寫道: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 抓住了一根棒木 。 那木棍揍了我 ,狠狠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

這首《梭羅這人有腦子》,生動地表現出梭羅所傾注在文字中的自熱之愛,唯美的筆法真實地勾勒出大自然的靈動,帶着強大的衝擊力撲面而來,使人毫無招架之力,就像被木棒狠狠揍了似的,猛然醒悟,重新審視周圍,嗅到野芳發而幽香,見到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石出。而後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達到坐忘。

於是,梭羅的智慧與老子的哲學其驚人的相似就不得不提了。他們都認爲一切都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 澄心味象、契合自然、心納萬物。在另一方面,人的物質生活應該降到最低,自給自足,但精神生活一定要崇高,要有詩意,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清靜、恬淡、寂寞、無爲。由此可見,這二者幾乎是完全一致的。

書中梭羅看到了他的同鄉們,不幸繼承了農舍、房屋、穀倉、牛羣、以及農具,繼承了這些得來容易擺脫難的東西。他疑惑是誰使他們成了土地的奴隸,疑惑他們爲什麼一出生就開始挖掘自己的墳墓。他們不得不度過別人的一生,推着所有這些東西往前,儘自己所能過得好一些。

而在現實中,我們也遇到了多少可憐的、不朽的人啊。他們幾乎被生活的重擔壓垮、悶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他們是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更是金錢的奴隸。西班牙《世界報》上有這樣對中國房價的評論“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爲中年人,爲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可見,儘管時代浮躁奴隸層出,但是如果人始終在一種錯誤下勞作,那麼很快就會成爲後繼者開墾荒原時不得不清理的阻礙,而他的大部分也終將會被犁入泥土成爲肥料。對於我們,二十歲的經年裏放大了什麼,什麼又是這個年齡段所不該承受,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到腳踏實地的安全感,內心真實親切的期盼?僅僅由於無知和錯誤,被生活中人爲的煩惱和過於粗重的勞作擠得滿滿的,以致無法摘取人生精美的果實。難道是我們的手指因過度勞作也變得太笨拙、顫抖得太厲害而做不到這一點了?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大學本應是人生中最自由的階段,沒有大學聯考的殘酷競爭,沒有老闆的苛刻要求。我們理應能夠順從我們的渴望,不要急着給自己戴上考研、出國的枷鎖,去追逐理想,去鑽研學術,去賞玩山水。更何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去跑,去跳,去舞蹈,去歌唱。

當夕陽西沉時,到美港山上,大嚼其越橘和漿果;在溫和的黃昏中,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鱸魚游泳四周,好似迷上笛音;夜晚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還零亂地散佈着破碎的森林。聽聽梟鳥和狐狸和唱的小夜曲,不知名的鳥雀發出尖厲的嘯聲。銜着野草,吮着汁液,思索黃金時代裏,有多少山林水澤的精靈曾經居住?

那是在康科德的冠冕上的第一滴水明珠,是梭羅的心之所棲,是世界上唯一的瓦爾登湖。而我們,只要同樣拋去繁雜,此身所在,便是瓦爾登天堂。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作品。

梭羅竭力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於世俗的美麗,歌頌那一種與世隔絕的安寧。他試圖讓大家相信,瓦爾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寧靜和溫暖。

然而,我作爲一個讀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種真實,那就是:他的心靈並沒有真正安放在這片深邃的藍色裏。這兒不是他的家,而是一個躲風避雨的涼亭。瓦爾登湖的水融化了潔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陽光,卻並沒有化開這顆對現實世界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的心。

梭羅和他的思想,是瓦爾登湖來自遠方的真摯的朋友。瓦爾登湖於梭羅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思索,無奈的超脫。正如一個企業家從高空跌落時,離開家而躲進了月亮湖。睡不着覺的時候,躺在草地上數星星,一顆,兩顆……

而梭羅則數着第一塊冰下面的氣泡,一個,兩個……

雖然瓦爾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羅細細地研究過了。但,我看見的,卻依然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他試圖儘自己的全力皈依瓦爾登湖。

只有瓦爾登湖的兒子,才能融入瓦爾登湖的心。無論什麼,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長的樂土。那寧靜、歡暢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體裏的血液。

發自內心的愛,是大自然的音樂。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爲起點,然後纔開始啓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爲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爲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爲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不要認爲《瓦爾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話,就認爲梭羅是在爲別人的思想寫作。他不是在借鑑中國人的山水觀念——也不是在模攀他們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讓這些因素都爲他一個人服務。事實上,從西方對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來看,思想家們都是非常獨立的——他們從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對自己觀點有所佐助的內容,如伏爾泰選取“仁愛”,作爲法國大革命的先驅性指導;又如英國人派使節訪問中國之前,他們一度非常崇拜儒學,因爲這給予了統治階層一套非常完整且適合他們社會發展階段的體系模型——梭羅也不例外,東方爲他的寧靜生活帶來了精神上印證。

不若更公平地講,除了現在已經不合時宜的繁雜禮制(以爲我們大部分人所更正爲“禮節”)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國先哲的言語頻率還是相當高的:和西方的思辨與對微觀世界的思考不同,東方講求務實的哲學家們爲後來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而對於梭羅的Walden,它們不過是修飾屋檐的雕花而已——雖然曾經師從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卻一點都沒有他身上的那種大宏觀的思想氣質:梭羅的優點在於細膩,機敏而不多疑,熱愛生活,並且熱愛屬於自己的思想(這也正是一個獨具者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同時,他的文筆獨到優美(這點毋庸置疑),也是使得這部書成功的一個原因。下面從文中摘錄的語段,就是我認爲梭羅寫得異常精彩的部分。來源: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遊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着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爲工作之後才能娛樂。可是不做絕望的事,纔是智慧的一種表徵。

——簡樸生活在這樣一段似乎有幾分斷章取義的文字裏,我讀到另一種人生的表述:人類千百年來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風雲不驚,卻有沉重的暗流涌動。絕望是每個人天生所具備的氣質,一切有關於命運的抵抗不過都是在拒絕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然而,在它面前我們卻都顯得如此渺小。對命運的服從於對命運的反抗之間,選擇本已經讓人感受到極致的矛盾與痛苦——而絕大多數人的服從的絕望,則更多地體現於根本不能實現的勇氣的渴求。人類缺乏本身安寧的態度。在絕望的掙扎中,我們愈敗愈勇,卻越陷越深。

事實上我們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帶給生活希望的安寧。我們與自己漸行漸遠,拋棄自己從前的生活方式,並想以變化來引領一種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靜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絕望的外表所具備的,晨起晚歸的耕作,把夢想和星辰與風雨交織在一起。智慧並不強調避世,卻是追求一種看似粗劣,實則高逸的自然主義的生存。

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這個樣子。抑或,那也並不是瓦爾登湖周圍所有的棲居者所具備的生活——正如陶淵明種豆,梭羅也種豆,可是陶潛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遠遠不及後者的豐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種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雖然孤高,卻不能夠真正灑脫於塵世,不能夠與村野之間人類最爲純潔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羅卻將智慧帶到這種生活裏,而歷史也證明他的勞作並不是爲了逃離塵囂,而是一種對貼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據我們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許只有瓦爾登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爲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雖然伐木的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後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經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鐵路線已經侵入了它的邊境,冰藏商人已經取過它一次冰,它本身卻沒有變化,還是我在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我反倒變了。它雖然有那麼多的漣漪,卻並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它永遠年輕,我還可以站在那兒,看到一隻飛燕但然撲下,從水面銜走一條小蟲,正和從前一樣。今兒晚上,這感情又來襲擊我了,彷彿二十多年來我並沒有幾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廝混過一樣,——啊,這是瓦爾登,還是我許多年之前發現的那個林中湖泊;這兒,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個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經跳躍了起來,在湖邊依舊奢麗地生長;同樣的思潮,跟那時候一樣,又涌上來了;還是同樣水露露的歡樂,內在的喜悅,創造者的喜悅,是的,這可能是我的喜悅。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僞!

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並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說了,瓦爾登,是你嗎?——湖泊對這樣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豔羨,但是卻也歎服作者這種深沉的、對於家鄉的湖泊的愛。他的文字裏充滿了美的敘述,彷彿有一支妙筆爲伴——而這支妙筆,如果我們非要破譯它的身份的話,那麼,這就是梭羅對家鄉的一種情懷。一個人即便有再強的語言功底,如果描寫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斷是寫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羅是一個可以挖掘出許多東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個有三分歸隱情節的人。他生活於瓦爾登湖的那段時間,正是許多青年奮發於事業追求,而最不願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華:在這一方面,他具有東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從本質上講,就是擁有異常寧靜的心態,超乎年齡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擁有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覺醒意識:也就是說,他連最高級的“東方式”矛盾都具備。他支持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並且在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發表了爲布朗辯護和呼籲的演講——這倒讓我聯想到了聞一多先生,雖然兩者又是世紀之隔,但我們所看到的精神內涵式類似的。梭羅絕不是一個避世的、或者說是真正厭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鮮活,和他家鄉美麗的瓦爾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東方性格,我們便能夠容易地聯想到中國人的一種特殊的情懷:寄情山水不如說是寄情於自己的性格,這一點,飽讀東方經典的梭羅不會不明白。抑或,兩句話就能概括他對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另一句則是李白的“相看兩不厭”——不過青蓮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罷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終究是連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個人聽從了他的天性的雖然最微弱,卻又最持久的建議——那建議當然是正確的——那他也不會知道這建議將要把他引導到什麼極端去,甚至也會引導到瘋狂中去;可是當他變得更堅決更有信心時,前面就是他的一條正路。一個健康的人內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對,都能戰勝人間的種種雄辯和習俗。人們卻很少聽從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帶他走入歧途時,卻又聽從起來。結果不免是肉體的衰退,然而也許沒有人會引以爲憾。因爲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規律的。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香草一樣芳香,而且更有彈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個自然界都慶賀你,你暫時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處和價值往往都受不到人們的讚賞。我們很容易懷疑它們是否存在。我們很快把它們忘記了。它們是最高的現實。也許那些最驚人、最真實的事實從沒有在人與人之間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實收穫,也彷彿朝霞暮靄那樣地不可捉摸,不可言傳。我得到的只是一點兒塵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則人以什麼心態活着,很大程度上決定他會怎麼活着。一個憂鬱的人永遠不可能獲得他所追求的快樂,相反,他的生活會變得更加憂鬱而自閉,以適應他永遠擡不起頭的心態。同樣道理,一個自以爲自己可以由稟賦所鞭策的人最終會爲稟賦所驅使——錯並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許卻只是在駕馭中一個小小的方向性失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關聯是低級的,卻也是最容易創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聯繫在一起而營造一種心緒,事實上是沒什麼難度的——但若想用心靈去破解一種心緒,則要遵從一個完全不同於此的法則。

如果說人生的變遷相當於一個運動,變化纔是主要成因的話,那麼在高一個層次的思想中,我們應該回歸一個更爲平靜的層面,那就是“守恆”:好像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每一次太陽升起都會使大地遍灑歡樂與希望那樣,人生在這個層面上時是薄的,卻也是真實而偉大的。我們的獲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這種平淡而不張揚(中國人謂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這種方式使得人們獲得明慧的思想,並將這個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樣,瓦爾登的冰,近看是綠的,可是從遠處望去,它藍藍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別出來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綠的冰,而這是瓦爾登的冰。有時候,從挖冰人的雪車上,有一大塊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裏有一星期,像一塊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過路人的興趣。我注意到瓦爾登的一個部分,它的水是綠的,一俟凍結之後,從同一觀察點望去,它成了藍色。所以在湖邊的許多低窪地,有時候,在冬天,充滿了像它一樣的綠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發現它們已凍成了藍色的冰。也許水和冰的藍色是由它們所包含的光和空氣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藍的。冰乃是沉思的一個最有趣的題目。他們告訴我,他們有一些冰,放在富萊喜湖的冰棧中已有五年,還是很好的冰。爲什麼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凍冰以後,卻永遠甘美呢?一般人說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間的不同。

——冬之湖我關注的是最後兩句話。這兩句話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誨的偉大——雖然這也不是梭羅的首創,它們對我卻有一種超乎文本本身的啓示。曾經有一位著名的占卜師(我不太清楚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是子虛烏有的)說過:“呵,上帝把這一切都安排好了!

”也許每個人一開始的感覺都只是不以爲然,但是如今我相信,自然的每一個符號都有着它關乎人類精神的意義,連這再普通不過的H2O也是這樣:理智與情感是造物主賦予人類的印證,在這裏我們看到理智的剛性和情感的溫柔,雖然剛性凌人,卻保持的長久的性格;而柔性儘管美好,卻不得永恆。我們和這個世界的暴烈一樣暴烈,並且也能同這個世界的溫柔一樣柔美—— 普通的東西,反倒是我們瞭解這個世界更爲有利的證據,正如我們是普通的人類一樣。當年,希特勒曾經幻想尋找到亞特蘭蒂斯古文明的蹤跡,以證明世界上曾經存在過超乎凡人的“神族”,並企圖利用他們爲雅利安人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征服提供一個所謂的理由。但是我們無一例外地成了這個所謂“神族後裔”的失敗——一個人被賦予超人的地位,這件事無論在哪裏都得不到長久。每個人必定生而要體驗做普通人的滋味,正如這水一樣,你註定不可能和晶石與陽光那樣閃爍:正因如此,學會如水一樣生存是重要的。而養成如冰一樣的性格,正是人能夠常立於世的本源。

藍色的冰!

在它的神奇之中隱含着如此高遠的意蘊。人生也是這樣,平淡之中見真奇。

No。5 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有福了,如果我們常常生活在“現在”,對任何發生的事情,都能善於利用,就像青草承認最小一滴露水給它的影響;別讓我們惋借失去的機會,把時間耗費在抱怨中,而要認爲那是盡我們的責任。春天已經來到了,我們還停留在冬天裏。在一個愉快的春日早晨,一切人類的罪惡全部得到了寬赦。這樣的一個日子是罪惡消融的日子。陽光如此溫暖,壞人也會回頭。由於我們自己恢復了純潔,我們也發現了鄰人的純潔。也許,在昨天,你還把某一個鄰居看做賊子醉鬼,或好色之徒,不是可憐他,就是輕視他,對世界你也是非常悲觀; 可是太陽照耀得光亮而溫和,在這個春天的第一個黎明,世界重新創造,你碰到他正在做一件清潔的工作,看到他的衰頹而淫慾的血管中,靜靜的歡樂漲溢了,在祝福這一個新日子,像嬰孩一樣純潔地感受了春天的影響,他的一切錯誤你一下子都忘記了。不僅他周身充滿着善意,甚至還有一種聖潔的風味繚繞着,也許正盲目地無結果地尋求着表現,好像有了一種新的本能,片刻之間,向陽的南坡上便沒有任何庸俗的笑聲迴盪。你看到他糾曲的樹皮上有一些純潔的芽枝等着茁生,要嘗試這一年的新生活,這樣柔和,新鮮,有如一株幼樹。他甚至於已經進入了上帝的喜悅中間。爲什麼獄吏不把牢獄的門打開,——爲什麼審判官不把他手上的案件撤銷,——爲什麼佈道的人不叫會衆離去;這是因爲這些人不服從上帝給他們的暗示,也因爲他們不願接受上帝自由地賜給一切人的大赦。

——春 在日本商界,長時間以來流行着這麼一篇文章,題目叫做《青春不是年華》。同樣,真正的春天亦不是一年中那個萌芽的季節——而是埋藏在我們心中的那種活力,漸漸舒展和活躍的時間。作者寫道,“人的心靈應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斷接納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駐、風華長存。”這句話,與《瓦爾登湖》中的這段文字,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異曲同工。

無可否認的是,英年早逝的梭羅或許還來不及經歷身體的衰老就已經駕鶴西去。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作爲一個活着的人每天都是快樂的——因爲他完全瞭解如何去尋找快樂,如何使自己生活在一個讓人愉悅的環境裏,如何去用不怎麼優厚的條件去創造使人期待的因素:而那就是,如同春雨般思想的滋潤。思想本身並不讓人痛苦(這是許多淺薄者所經常踏入的誤區,他們看到了尼采,就誤以爲所有思想者都是瘋狂的;他們看到了蘇格拉底,就誤以爲所有思想者都必須殉道)。然而,怎樣讓思想成爲快樂的源泉,其實卻也是一個心境的問題,心境本身不需思想,它是一個簡單的結果,就好像身體上的中樞神經反應那樣,但是人的樂與不樂,關鍵恰恰在此。

這就是所謂的“心靈潛質”罷,這種潛質是潛移默化間揭發的。真正的快樂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我們對這種快樂的追求抑或也就是對這種心靈潛質的擁蠆——然而,每一個真正發現它的人卻都悄悄隱藏起了它的真面目。寧靜是看不清楚了,卻是我們能夠用心在愉悅中去深深體會的。這,恰恰就是瓦爾登湖的寶藏。

No。6 我並不是說約翰或者約納森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所有的這一切;可是時間儘管流逝,而黎明始終不來的那個明天,它具備着這樣的特性。使我們失去視覺的那種光明,對於我們是黑暗。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陽不過是一個曉星。

——結束語 這段話既是我品評的末尾,也是《瓦爾登湖》的末尾——我想,抑或也是這篇筆記最好的結束。帶着希望,帶着我們的光明,帶着所有智慧的啓迪。能夠以平靜看待結束的心靈,終究是智慧的:好像一生驕奢淫逸的瑪麗安特瓦內特那樣,她在被起義的人民所包圍的時候,卻忽然看透人生的變遷,對宿命做出一種安靜的服從。對於一個生命來講,他所面對的光明可能剛剛結束,但是心燈卻方纔點亮。但是,沒有關係,一個人一生即便是智慧了一秒鐘也是值得的——正如我在這莽莽撞撞的十幾年之後,翻開書卷的這一刻:我的心,也將和湖水那樣,獲得我所需要的全部安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步入21世紀,隨着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着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裏,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爲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麼?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溫飽,梭羅每週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爲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着它,爲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佔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慾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脫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污染,使它變得乾淨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纔是真!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瓦爾登湖》是一本極爲優秀的人生哲理書,但從根本上講,這本書更能擴大我們的日常視野,讓我們從簡單的生活開始學習知識。作者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動物和植物學知識,還能瞭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歷史知識。閱讀它,我們能在平凡與簡單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義與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靜之美。

該書出版於1854年,梭羅在書中詳盡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過兩年又兩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瓦爾登湖地處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的康科德城,離梭羅家不遠。梭羅把這次經歷稱爲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

美國的19世紀是個輝煌的時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驗主義【先驗論】的影響,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梭羅也不例外。作爲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梭羅對超驗主義更是身體力行,《瓦爾登湖》就是他這一思想的體現,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他是在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爲自己,也爲他的市民同胞,還有當時與後來的讀者們。

雖然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復旦大學對面小路里買的英語版!

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很好。這,本不是一本適合我的書,我也永遠寫不出那樣的文字,它安靜孤獨的讓人無法接近。

剛開始讀的時候,它就是躲在迷霧森林深處的湖,越往深處前行,能見度越低,腳步也變得很艱難,當你心理有一絲厭煩時,就會一瞬間被彈出森林之外,它拒絕那些無法安靜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個月後的某個上午,用了2個多小時,安靜的閱讀梭羅是如何開始在湖邊生活,纔開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這一片森林和湖泊。

現在,這片湖總是歡迎我的來訪,只要我想去,翻開書,眨眼就到。這本書會給讀者一種很奇妙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告訴你什麼是安靜。那種安靜是絕對的,就好像身處於湖中,湖底很暗很靜,離開湖面越來越遠,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卻四肢無力,在不能爲所欲爲的時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麼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遠離。

當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看上10分鐘,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