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哲理故事

勵志的哲理故事1

《落入坑洞的獵人》

勵志的哲理故事

有一羣人到山上去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很深的坑洞裏,他的右手和雙腳都摔斷了,只剩下一隻健全的左手。

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只能在地面喊叫。幸好,坑洞的壁上長了一些草,那個獵人就用左手撐住洞壁,以嘴巴咬着草,慢慢地向上攀爬。

地面上的人看不清洞裏,只能大聲爲他加油。等到看清他身處險境,嘴巴咬着小草攀爬,忍不住議論起來。

“哎呀!像他這樣一定爬不上來了!”

“情況真糟,他的手腳都斷了呢!”

“真可惜!他如果摔下去死了,留下龐大的家產就無緣享用了。”

“他的老母親和妻子可怎麼辦纔好!”

落入山洞的獵人實在忍無可忍了,他張嘴大叫:“你們都給我閉嘴!”

就在他張口的剎那,他再度落入坑洞,當場摔死。

啓示:不管是人生還是事業,在面對困境和難關的時候,千萬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議論,只管堅定地向上攀爬。面對不相干的議論,我們要學會姑且聽之,相信自己,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上帝與乞丐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就化作一個老人前來點化他。

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

乞丐回答說:“這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呀!”

上帝不解,問他:“爲什麼要買一部手機?”

“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繫,哪裏人多,我就可以到哪裏去乞討。”乞丐回答說。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元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後,我再出去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萬元呢?”

乞丐聽罷,眼裏閃着光亮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上帝挺高興。

這時,乞丐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可以把我的領地裏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上帝聽罷,黯然離去。

勵志的哲理故事2

《鎖和鑰匙》

一日,鎖對鑰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爲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是每天把你帶在身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裏,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鎖那種安逸的生活,於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後回家,不見了開鎖的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並把鎖扔進了垃圾堆裏。主人進屋後,找到了那把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着你還有什麼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裏。

在垃圾堆裏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爲過去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與合作,也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勵志的哲理故事3

有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哥哥是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弟弟則像個天生的樂天派。在他們8歲那年的聖誕節前夕,家裏人希望改變他們極端的性格,爲他們準備了不同的禮物:給哥哥的禮物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給弟弟的禮物則是滿滿的一盒馬糞。

拆禮物的時候到了,所有人都等着看他們的反應。

哥哥先拆開他那個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不會騎自行車!而且外面還下着這麼大的雪!"正當父母手忙腳亂地希望哄他高興的時候,弟弟好奇地打開了屬於他的那個盒子---房間裏頓時充滿了一股馬糞的味道。出乎意料,弟弟歡呼了一聲,然後就興致勃勃地東張西望起來:"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

溫馨提示:對於一個悲觀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張合適他的凳子;對於一個快樂的人來說,即使天空下着雨,他的心空也是明媚的。

勵志的哲理故事4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着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過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靜的山頭只聽見腳踩着雪發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柴,頭頂凜冽的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好不容易爬了許久,滿以爲離山頂近了,可是擡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

樵夫沮喪極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儘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憊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個辦法。”說完,佛祖把手向農夫身後一指說,“你往身後瞧去,看見的是什麼?”“身後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樵夫不解地說。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後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爲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後才留下的。”樵夫理所當然地回答。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着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麼遙遠,多麼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於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說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着佛祖的指示,果然輕鬆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了家。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是和他人比,還是與自己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着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着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穫多少。

與人爲善

春秋時,趙宣子見一個人臥在桑樹下,因爲飢餓,都站不起來了。

趙宣子就給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謝收下了,卻不吃。

趙宣子很奇怪,問他爲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給家中老母吃。趙宣子讚賞這人的孝心,就給了他一大塊牛肉和一些錢。

兩年後,晉靈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殺趙宣子。

一刺客追上趙宣子,一照面,驚道:“竟然是您,請讓我代您死吧。”

趙宣子問:“義士何人?”

刺客說:“我就是您救過的桑下餓人。”說完,轉身與追來的刺客搏鬥而死,趙宣子得以逃脫。

當年,無論是趙宣子還是桑下餓人,都不會想到日後的搭救。

有些人爲別人做了些事情,就總想着要回報。

似乎覺得這樣纔不虧。

如果沒有得到預想的回報,就覺得人心叵測,甚至發誓再也不與人爲善。

也許忽然有一天,那個當年沒有給你對等回報,你單方面已經絕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爲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輩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英諺“送人玫瑰,手留餘香”。

餘香留存,一生受用。

勵志的哲理故事5

《上帝與乞丐》

上帝想改變一個乞丐的命運,就化作一個老人前來點化他。

他問乞丐:“假如我給你1000元,你如何用它?”

乞丐回答說:“這太好了,我可以買一部手機呀!”

上帝不解,問他:“爲什麼要買一部手機?”

“我可以用手機同城市的各個地區聯繫,哪裏人多,我就可以到哪裏去乞討。”乞丐回答說。

上帝很失望,又問:“假如我給你10萬元呢?”

乞丐說:“那我可以買一部車。以後,我再出去乞討就方便了,再遠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趕到。”

上帝感到很悲哀,這一次,他狠狠心說:“假如我給你1000萬元呢?”

乞丐聽罷,眼裏閃着光亮說:“太好了,我可以把這個城市最繁華的地區全買下來。”上帝挺高興。

這時,乞丐補充了一句:“到那時,我可以把我的領地裏的其他乞丐全攆走,不讓他們搶我的飯碗。”

上帝聽罷,黯然離去。

勵志的哲理故事6

蒼蠅發現自己模樣很像蜜蜂,十分高興,打算冒充蜜蜂去花叢裏欺騙花的感情、盜取花蜜。

可是它在花叢裏飛來飛去不知飛了幾個來回,卻不見有一朵花向它綻放笑臉,他十分不解,轉頭問蜜蜂到底原因何在?

蜜蜂笑着回答說:“你只是外形像我,事實上並不是我!因此,即使是一輩子蹲在花叢裏,花也不會把你當成我!”

感悟:外表可以相似,但內涵卻是無法取代的。

勵志的哲理故事7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於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於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着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乾的,裏頭卻是溼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的吧。)”賣柴的人因爲聽不懂秀才的話,於是擔着柴就走了。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於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勵志的哲理故事8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一隻毛毛蟲看着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非常羨慕地說:“我可以和你一樣飛翔嗎?”蝴蝶答道:“可以,但是,你得做到兩點:一、你渴望飛翔;二、你有脫離你那巢穴的勇氣”。毛毛蟲說:“這是不是意味着死亡?”蝴蝶說:“以毛毛蟲來說,你已經死亡;以蝴蝶來說,你獲得了新生。”

蝴蝶生命的深層結構原是毛毛蟲,然而毛毛蟲對它自己將成爲一隻美麗的蝴蝶並沒有意識,所以蛻變竟成了艱苦的折磨,直到羽化成蝶,它纔會明白,原來被誤認爲的災難,是來幫助它的。

勵志的哲理故事9

男人把女人帶到一座高山前,問:此山如何?女人說:偉岸,高大,挺拔,秀美。 男人說,跟我上山吧。一路上山無語。走着走着,路不好走,女人累了,乏了,女人諸多抱怨。 等到了山頭,男人問:你剛纔看到的山如何?女人說:這山不好,都是碎石路,樹也沒長好。不過,遠遠看去,對面的山更美啊。 男人笑笑說,當你認識一個人時,就是遠看高山,眼中滿是崇拜;瞭解了,就是上山,你看到的都是普通細節;到了山頂,你眼中也只是看到另外一座山而已。 山沒有變,是你的心變了。你的心變了,眼神就變了。沒有了崇拜,山就不再偉岸。你抱怨越多,傷害就越多。 你爲什麼能在山頂看到其他的高山?是因爲你腳下踩的山提升了你的眼光而已。 一個人只有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纔會真正幸福!有些人,有些事,轉瞬即逝。錯過了就錯過了,永遠回不來了。所以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

勵志的哲理故事10  知止的智慧

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想要給《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經有賈逵、鄭衆二人作注在先。

於是,馬融便找來他們的註解閱讀。仔細讀過之後,馬融這才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給《左氏春秋》作注,他這樣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衆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廣博,就憑我個人的水平,又怎能超過他們呢?”

正是因爲馬融看到了賈逵、鄭衆二人註解的“精”和“博”,因此他果斷打消了給《左氏春秋》作注的念頭,轉而去寫《三傳異同說》,隨後又爲《孝經》《離騷》等書作注,後來成就斐然。

東漢有名的詞賦家王延壽遊覽魯國的靈光殿之後,寫出了一篇很有氣勢的《靈光殿賦》。湊巧的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遊覽了此殿,也在寫《靈光殿賦》。當蔡邕寫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了王延壽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讚賞,並連連稱奇。蔡邕自嘆不如,隨即停筆,另寫其他文章,後來創作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

馬融和蔡邕都是當時的大學問家,“知止”是他們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實上,“知止”不是畏縮和膽怯,而是一種智慧;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也正是因爲懂得“知止”,他們纔有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進而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人生。

勵志的哲理故事11

一個猶太父親帶他的兒子去澡堂。他們跳進池子,孩子凍得發抖,不由地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於是父親把他抱出來,用毛巾擦乾水,給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傢伙愉快地叫着,身子暖洋洋地蜷縮在毛巾被裏。

冷水浴和犯罪之間的距離“艾什卡,”父親深思着說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間的距離嗎?”

“當你跳進冷水池的時候,你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哎呀’,接着纔是‘啊哈’。但當你犯罪的時候,你發出的第一個聲音是‘啊哈’,然後就是‘哎呀’了。”

猶太人對小孩的美德教育,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而且寓道理於比喻中,形象、簡單、活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記憶猶新。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親,他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訴孩子犯罪開始的感覺是“啊哈”——高興壞了,而最後的感覺就是“哎呀”——難受死了,從而啓發孩子不要犯罪。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食品奇缺,托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數學方法平分給四個孩子的,而且精確無比,連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佔。有一天,家中僅剩下一個無花果,按托馬斯·曼的妻子和四個孩子的想法,肯定要平分這個無花果。結果呢,托馬斯·曼把無花果塞給艾麗卡,並讓她一個人吃。艾麗卡狼吞虎嚥地吃掉了無花果,其他三個姐妹驚訝地瞪圓眼睛。托馬斯·曼鄭重其事地說:“孩子們,世界從來就是不公平的,你們要早早適應這種待遇。”這句話在四個孩子的心中同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在任何不公平的時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態。

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也是一名猶太人。九歲時,有一天,他在商店的櫥窗中看到一雙邊緣有皮毛的皮鞋,他非常喜歡,吵着讓大人給他買下。他父親不同意買,認爲這雙鞋不適合他穿。李嘉圖哭鬧着,執意要買,父親同意了,但有一個條件,買了就必須穿。穿上皮鞋後,李嘉圖發現這是一雙木鞋,穿着在街上走起來“咔嗒咔嗒”直響,惹得所有的行人都回頭盯着他瞧。本想穿一雙獨特的皮鞋,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結果卻穿着木鞋每天去丟臉。爲了擺脫這雙鞋子,他真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但他又沒有別的鞋子可穿。任何人都無法想象他穿着這雙鞋有多痛苦,他每次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以免發出那丟人的“咔嗒”聲。從此,李嘉圖再也不敢任性和貪圖虛榮了,這對他日後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

可見,家教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得當,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勵志的哲理故事12

春秋戰國時期,晉襄公手下有個大臣叫陽處父。此人平時喜歡高談闊論,又好自以爲是地教訓他人,擺出一副有知識和學問的樣子。

有一次,晉襄公派他到其他諸侯國訪問,回來的時候路過魯國的寧城。

寧城有個叫寧贏的人,跟他交談後,認爲他非常有學問,打算陪他一起同行。可是,走了幾天後,寧贏卻離開陽處父獨自一人回家了。寧贏的妻子見他回來,感到很納悶兒,便問他爲什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寧贏回答:“我同陽處父這個人相處幾天後,發現他這個人就像一棵樹,花雖然開得好看,可就是不結果子。”

寧贏嘆了口氣,頗爲感慨地說:“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寧贏的妻子問:“爲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

寧贏解釋道:“陽處父這個人說起話來是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口若懸河,開始接觸時感覺他非常有學識,容易產生好感,讓人佩服;但是接觸時間長了之後,發現他這種人其實是華而不實的,沒真才實學。時間一長這種人就會露底,露底了別人定會怨恨他,積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僅不能得到好處,還可能會受到牽連。所以,我就提前回來了。”寧贏的妻子聽了點點頭。

事實正如寧贏所說的那樣,一年後,陽處父因爲說話華而不實被人殺了。

一個人結交朋友,特別是選擇哪一類人作爲朋友至關重要。

選對了是一輩子的幸福,選錯了是一種災難,甚至還會跟着丟掉性命。

勵志的哲理故事13

馬戲團裏,有種怪現象。年幼的小象都是用粗壯的鐵鏈拴着,而成年的大象則用一個普通的鐵鏈拴着。這根普通的鐵鏈實際上根本束縛不了強壯的大象。

可是,爲什麼大象能乖乖的受束縛呢?那是因爲,從小開始,它就被牢牢地束縛了,無形中它突破不了自己的這個設限。

最可悲的是,一次大火。除了大象,馬戲團裏別的動物和人都逃脫了,只有大象,活活被大火焚燒。

這樣,這個本能掙脫那小小鐵鏈逃命的大象,懷着自己一生的信念(我不可能逃脫這個鐵鏈)而死去。望我們能從中吸取教訓……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自我突破,不要自我設限。不能靠別人來幫你突破。好比即將除殼的小雞,自己突破蛋殼,它能成活,靠別人敲破蛋殼,結果可想而知……

一個人連小河都不敢過的,更不要說要說乘風破浪,橫渡大洋了……

所以,我們要做行動者,不能再做觀望着,要突破自我設限,用於做一名參與者,千萬別做觀望者,要知道“冠軍、勝利者是屬於行動者,屬於參與者。

勵志的哲理故事14

茲彼麗女士

小區裏有一位女士,身高不足一米五五,大學畢業以後求職,先碰了幾次壁,人家也不明說,但她很快悟出,是嫌她個子矮,於是,再一次到公司應聘,面試時沒等人家提問,先主動說:“我知道你們會嫌我個子矮,而且你們也不是沒有你們的道理——既然別的個子高的應聘者跟我別的條件差不多,那何必非錄用我呢?但是,”說到這裏她站起來,還轉了轉身,接着說:“你們看出來了嗎?我是自成比例的,而我的自成比例,還不僅僅體現在保持身材上。”面試她的副總經理被她的自信打動,也沒再提什麼問題,就定下了她。

試用期裏,幾件事過手,公司幾層領導都發現,此女爲人處事確實自成比例——既可看腦袋做帽子、守着多大碗吃多大飯,卻又能潤物細無聲地使芳草越鋪越遠——於是,轉正留用,一年過去,擢升爲部門負責人,矮個子領導了一片高挑俊男倩女。

在小區,此女購得的那套單元,是頂層朝向最差的一套;她開的車,是那種外行看了以爲高檔的中檔貨;她到小區花園裏健身,靜止時會覺得她未免“來自小人國”,一動起來,卻令人忘卻她的體量,大有黃鶯展翅之美。小區裏像她那樣的白領不少,一來二去,在花園裏從相對微笑有了攀談交往,其中一位高挑身材的女郎跟她最相契,高女郎當然也跟別的業主攀談,於是高女郎給她取的綽號漸漸不脛而走——茲彼麗女士,其實就是“自成比例”女士的緊縮音。

高女郎有一次對遛狗的大媽說:“哎呀,原來我嘲笑茲彼麗,說她不會買房也不會買車,現在我才體會到,她是自成比例啊!我呢,每天早上一睜眼,本來亮晃晃的太陽照進來,該開心不是?卻馬上想到,我今天又欠銀行二百五啊!如果公司倒閉,如果我被炒了魷魚,可怎麼得了呀!”原來,高女郎虛榮心重,非一步到位買大房還得朝向最好的,買車也絕不願“讓內行看了齒冷”,於是貸款額度都不小,成爲很大負擔,爲保證還貸,常常在裝修堂皇的大房子裏泡方便麪、在高檔靚車裏吃煎餅,而茲彼麗女士呢,房貸、車貸還賬,跟現收入比,根本不成其爲“潛在危機”。

高女郎也曾應邀去過茲彼麗的那個單元,高女郎自己買下的窗戶只朝南和東的“黃金角”單元,雖說方位極好,但每天早出晚歸,其實享受“黃金角”優越性的時間並不多。她進入茲彼麗那窗戶多數朝西的單元,問:“你怎麼忍受得了夏天的西曬啊?”

茲彼麗說:“其實夏天也多是很晚纔到家……不是說東房冬寒夏熱嗎?你看我的燈光設計——”於是拉上窗簾演示:她那單元的貼壁燈,夏天能給滿牆鋪上冷色,冬天則是暖色,“加上有空調、有暖氣,那麼從實質上和心理上,我四季都很舒服的呀!最重要的是,我的選擇自成比例,我在這小區居住,享受到高檔的環境和物業服務,卻又只付出對我而言是沒有多大後顧之憂的還貸數額。”高女郎大佩服,她們成爲閨中密友,私房話裏,自然會涉及如何尋找“那一半”的議題。

高女郎也曾有幾位相貌偉岸的男友,有的還來她那裏同居,世道開通,無人側目訾議,但高女郎如今基本上仍是一人獨居,從她嘴角不自覺地有些個微微下彎看來,她的幸福指數,可能偏低。但茲彼麗女士卻結婚了!她的夫君跟她一起出發去蜜月旅行,兩個人的背影,令小區裏一些人發出疑惑之聲:“這難道也是自成比例嗎?”那伉儷的背影,確實男的顯得太高女的實在太低啊!及至轉過身來,人們更是驚訝,茲彼麗面容嬌俏,而她先生呢,不能說醜陋,卻實在屬於難看的一類!

蜜月旅行回來,有一天高女郎單獨與茲彼麗相處,問:“請解釋——?”茲彼麗笑:“請看我們拍的照片。”從電腦上看那些數碼相機拍的旅遊照片,居然多是些風景照或花草鳥石的特寫照,人像很少,互拍的人像,新娘多是側影,新郎全是背影,唯一一張請別人拍的雙人照,卻是黃昏中的剪影。高女郎看完不語。茲彼麗約高女郎留下,待先生回家後一起晚餐。晚餐菜餚全由那先生烹製,色香味俱全,席間夫妻二人與高女郎交談,唱和幽默分寸恰到好處。

高女郎回到自己住處,一邊聽音樂一邊沉思:把人生剪裁得自成比例,真的就意味着幸福嗎?

打敗雅儀所有的帽子

新鮮的清晨,醫院照例充滿消毒液的氣味。小雅儀穿着寬大的綠色手術服,躺在手術檯上,眼睛盯着母親,執拗地說:“帽帽,我要帽帽。”

那頂五彩的絨線帽剛被摘下,母親把它藏到了身後,她安慰焦慮的孩子:“要手術了,不用戴帽子,乖。”

雅儀扁着小嘴想哭,並馬上將手掌展開,護住了頭。

雅儀剛滿兩歲,卻擁有很多很多頂帽子,從嚴冬戴到酷夏,總是不肯摘下。面臨冰冷的手術器械,她內心充斥的,竟是失去帽子的恐懼。雅儀還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喜歡大把大把吃藥,喜歡穿褲子拒絕穿裙子,喜歡待在家裏拒絕出門,喜歡獨自玩耍拒絕人羣……

那一刻,摘下帽子的雅儀在電視屏幕上清晰無比:她的半邊臉和半張頭皮,黑如鍋底,並且長有大片粗短的黑色毛髮。解說詞補充說:小女孩的身上、腿上也有大面積黑斑。生下來當天,她甚至嚇着了接生大夫,嚇哭了她的母親,後來被權威醫院診斷患有巨痣症。兩年來父母輾轉求醫,花光積蓄,但雅儀的黑痣根深蒂固,日益猙獰。

手術前,記者問她怕不怕,她警惕地看着攝像鏡頭,不肯開口。

倒是訥言的母親流了眼淚:“孩子還小,手術要全身麻醉,風險很大。她倒不怕,天天嚷着讓醫生治好自己的怪病,不再被人恥笑。”

恥笑,對於再年幼無知的孩子,也是一劑毒藥。每次出門,雅儀總被當成怪物般指指點點,接受各種目光:獵奇的、歧視的、厭惡的、嘲弄的,甚至有人一路跟着鬨笑,上前拉扯她臉上的毛……

雅儀哭鬧過,躲閃過,慢慢變得安靜了,也冷漠了。兒童節前一天,母親說帶她去買玩具,她卻堅持待在病房,隔着小小的窗戶,打量外面的世界。

那個世界熱鬧新鮮,卻充滿毒刃般的目光。於是,她習慣了躲在媽媽懷裏,習慣了藏到各式帽子下,藏到越來越閉塞的生活裏,一個人長大。

整個採訪過程中,攝像機拍攝的也多是雅儀戴着帽子的背影,沒有童稚的輕盈,反流露出憂傷的滯重。只有一次,在空寂的走廊上,那小小的背影搖搖擺擺地追趕一輛玩具車,帽子兩邊垂落的小辮子隨之跳動——那份孤單的快樂,讓人兀自心酸。

其實,相貌怪異的雅儀最需要的,只是我們溫和淡然的眼神,把她從卑怯裏解救出來。

小和尚的白粥館

戒嗔幾位師父的愛好略有不同,其中智緣師父比較喜歡養花,他在佛堂前擺放了一個花架子,把自己種的花草放在上面。對於原本簡單空曠的寺院來說,有了這花架子,也算多了點兒姿彩。

花架子上的花草品種不少,多數是些尋常的,如月季、蘭花、仙人掌之類的,也有些不常見的花草,戒嗔也叫不出來名字。

常常往來於寺廟的施主大多知道智緣師父有這個愛好,所以經常在上山的時候,順便帶上幾盆花送給智緣師父。

只是智緣師父雖然喜歡養花,但種植花草的水平很一般。在戒嗔的印象中,智緣師父時常會把一些難養活的花草弄枯萎了。幸好經常有人送,所以花架子上的花也不見少,反而越來越多。

淼鎮裏有個姓岳的老施主,據說嶽施主以前所從事的是和花木有關的工作,退休後,便從城市搬到了鎮上來住。

嶽施主和智緣師父有着相同的愛好,所以兩個人很談得來,當然他種花的水平比智緣師父要高出很多。

有次嶽老施主給智緣師父帶來了一件禮物,是一個小小的花盆,裏面種着一枝不起眼的小植物。

戒嗔並不認得那是什麼花,但是看到智緣師父高興的樣子,感覺應該是盆很稀罕的花。

嶽老施主告訴戒嗔,這種花是從遠方購買的,據說開花的時候非常豔麗,但是這種花非常難養活。嶽施主特意拿出一本書,指着中間的幾頁告訴智緣師父,說是種植這種花的方法。

智緣師父很高興地收下了書,嶽老施主走了後,智緣師父坐在小椅子上,仔細地翻看那本書,把小花放在最容易接受陽光的地方,按着書上所說的種植方法仔細地去調配泥土、養料和水。

他還在小本子上記錄了一些澆水施肥的時間,讓戒嗔到時候記得提醒他。

可惜雖然智緣師父很用心,但是那盆花養了一個多月後,沒有等到開花就枯萎了。智緣師父有些失望,只得把花扔掉了。

後來有一天,戒嗔搬動花架子,意外地在花架最低端,發現了一盆歪放的仙人掌,那是半個月之前就失蹤的花,先前戒嗔一直以爲是哪位施主喜歡帶走了,所以並沒有去尋找它,誰知道竟然是掉在夾縫裏了。半個月不見陽光,沒有水分,仙人掌的葉片也只是略顯缺水而已。

戒嗔把仙人掌放回原處,再給它澆上些水,只過了幾天,仙人掌便復原回從前的樣子,又翠綠如常了。

精心培養的花兒,不過一個月就枯萎了,而放任半個多月沒人打理的仙人掌卻存活了下來。戒嗔問智緣師父這其中的原因,智緣師父說:因爲仙人掌生長在沙漠裏,已經習慣了沒有水的日子。就算遲上幾日找到它,它也未必會枯萎。

戒嗔想:原來困境並不一定完全是壞處,就像生長在沙漠裏的仙人掌,在最艱苦的環境中生長,反而因此有了更頑強的生命力。

那麼在艱難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時刻告訴自己,我會因此而變得更強大?

勵志的哲理故事15

《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學生說“哎,你搞錯了,四季!”

客人說:“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準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裏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纔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