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毋庸置疑,我校121課堂教學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是受師生歡迎的。因爲它把學習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把教師從繁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它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了老師教學的自信心。。

“121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121課堂教學中學生自學的時間不多,雖然教師教給了閱讀方法,要求學生邊讀邊勾畫,並在書上作旁批等,但是由於學生自身差異自學效果千差萬別:好學生不用老師講就能學會,甚至體會得比老師好,差學生呢,自學後仍是大腦一片空白,必須經過老師點撥、講解才能明白。121課堂要求教師少講、甚至不講。對差生來說,很可能就是一個漏洞:一知半解、得過且過。這樣差生就會越來越差。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再來看看中等生,由於一部分中等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養成,對一些是是而非的問題不求甚解,囫圇吞棗,對老師精講的知識沒有及時消化掉,這也會造成成績的滑坡。

教國小語文的老師都有這個深刻的體會:講得細、摳得死對國小生語文成績的提高是絕對有效的。雖然長期來看,對學生髮展未必是好事。這是國小語文考試模式和121課堂教學的宗旨不符造成的.。因此,在121課堂教學模式中,處理好學生學和教師講的關係顯得尤爲重要。講什麼?怎樣講?不是一句少講、精講,學生會的不講能涵蓋的。因爲國小語文學科在運用121課堂教學模式是總有一些蹩腳的感覺。總有一種再優美的文章上完後也僅是完成了一篇閱讀訓練的感覺。教學設計和環節猶如教師拿着一把手術刀把一片文質兼美的文章切割成許多小塊,即使後面努力拼湊,但再也復原不了原來的模樣。

這種感覺困擾了我許久,讓我在教學中很不開心,一方面,我收穫着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喜悅,另一方面,我更擔心我們缺乏了對一篇文章語言文字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整體地把握,缺乏了對文章謀篇佈局的細細體會,學生的語文素養會提高嗎?會不會扼殺了學生對母語的學習熱情?就想缺乏細嚼慢嚥的人消化不良,會影響生長髮育一樣?怎樣講?講什麼?這是我長期思考的問題。於是,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下,針對不同文本內容,精心備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預設問題,設計不同講授內容,努力做到將知識融會貫通,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怎樣才能達到這一要求呢?

爲了保證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捕捉到教師精講的信息,每一個學生就必須預習到位。以往學生的預習僅僅是讀讀書、勾勾詞、寫寫生字。預習的深度顯然不夠。我認爲應該這樣預習:首先,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瞭解課文大意,熟悉課文主要內容;其次,查找資料,瞭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等;最後質疑,深入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質疑要求學生必須能提出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自己通過預習解決了的,也可以是預習了仍沒有理解的。有的學生不重視這個作業,讀一讀,抄一抄很容易做到,但卻不想思考問題。我在教學中發現,檢查學生預習時,問及有什麼問題,學生都說沒有。可是,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請他回答時,他卻啞口無言了。怎樣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會提問題呢?我的做法是預習時規定學生必須提一個問題。如果通過預習弄明白了,就把答案寫出來。如果是通過老師講解弄明白了,課後也要把答案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