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讀書心得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母親》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讀書心得

《母親》讀書心得1

作者可以點燃讀者對教育的熱情,但卻無法爲自己巧手降溫。這是我讀了這本書後的第一感覺。

作者總是處於一種狂熱的興奮之中,這無疑是由於“母親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作者會反覆從內外探究家庭的影響。每一個案例都像發現新大陸的一樣令人興奮,所以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舉出例子。

有些章節列舉的例子比比皆是。的確,一開始讓讀者熱血沸騰。但是興奮過後的平靜和及行有效的做法恰恰是作者最避免的。我認爲一個成熟的作家既要有熱血沸騰的熱血,又要有智慧的鬼才。

我非常同意作者提到的早教的觀點。誠然,早期教育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關於早期教育,有不同的學派,他們常常意見不一。在識字方面,許多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早讀書早寫字,讓其順其自然,相信自然的天賦是最好的,總是覺得過早地接受知識會固化思維。

對此,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學習本身無可厚非,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教學形式,家長用什麼樣的心態來衡量這件事。

對於孩子來說,堆積木就是玩耍,聽音樂就是玩耍等等,學習寫字也可以看作是玩耍。有這麼多的遊戲形式,爲什麼學習不能成爲其中之一呢?

如果正確引導,這些字可以像積木一樣有趣,甚至更神奇。古時候,有人教年幼的孩子學習,將千言萬語刻在每一個木板上,每天識字,如果能連綴成文,就有獎勵。父母用心良苦,孩子也樂在其中。

在作者發表了他的觀點後,他提到他已經探索了一套教孩子閱讀的方法,並說這種方法可以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在六個月內脫盲。也許讀者和我一樣,已經對作者提到的讀寫方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到底是什麼如此神奇?

不幸的是,作者犯了一個錯誤。他說,由於空間有限,他不能介紹這種識字方法。看到這裏,真讓人啞然失笑。如果是空間有限,那麼爲什麼之前和之後的事例是重複的,比如用木板來教千字,古代教育重視識字教育,胡適早早識字等等前後重複。因此,作者挖了個坑,給人的感覺是很不厚道的。

《母親》讀書心得2

今天,我讀了《我的母親》。在這篇文章中作家老舍爲我們講述了他可親又可敬的母親。老舍的母親家境貧寒。1900年老舍的父親去世後,生活的重擔落到了母親一個人身上,那年老舍才一歲半,她的母親靠爲別人縫補衣服和幹一些雜活養活一家人,每天從早忙到晚沒有享過一天福。她天天吃的都是粗糧剩飯,魚呀、肉呀。從來就沒有吃過。後來,兒女們長大後工作在全國各地,母親又孤身一人,只有過年全家人才能團聚在一起。

母愛如山、母愛如海。老舍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所以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這篇文章讓我很感動,我的媽媽工作很辛苦,還要給我做飯、輔導我做功課,每天都忙忙碌碌的。這全都是爲了我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了媽媽對我的愛。老舍的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偉大!

《母親》讀書心得3

母親,這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字眼一直影響了我20xx年。對於每個人來說,它的意義都是不同的。我想,這個詞也是給了大作家高爾基同樣的感受所以纔有了鉅作《母親》的誕生吧!

記得曾今有人說過:“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那便母親的呼喚。”而高爾基也曾說過: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人世間大概沒有哪種音調像“媽媽”一樣,能夠爲世界共同發出,直抵心靈深處,也沒有哪個詞語可以像“母親”一樣,讓人們輕鬆觸摸到它的實質和內涵,人類雖然有千言萬語。然而,我們只把兒時從母親那兒獲得“咿呀”所學稱爲自己的母語。

作品一開始就描寫陰森森的工廠,人們在油嗅的空氣中生活,猶如在黑夜裏一樣,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生動的描繪了母親這個形象。她嫁了一個工人,沒有自由,常挨丈夫的打罵,和受統治者的壓迫、剝削,成爲逆來順受,毫無怨言,照樣溫和,善良、勤勞、關心人們的。丈夫死後,她在傷心中覺醒,一面支持兒子追求知識,投身革命,幫助發傳單,最後她自己也參加革命,爲兒子先進的思想、堅強不屈的性格而驕傲,反映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在被捕時,她莊嚴地宣稱:“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撲不滅的。”這刺透人心的話語無時都不令我爲之震撼。

在我們看來,母親平時也許沒有這麼的堅強,但我相信每一個母親只要是爲了兒女,她們都將會堅強不屈,力量也將會變得無比的強大。我想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定律”。古語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就是她孕育生命,創造生活,滋養天下,創造未來。她就是這個世界的愛的延續。

《母親》讀書心得4

《母親》是我極爲欣賞和喜歡的一部作品。它描寫了前蘇聯時期工農人民爲真理,爲平等,爲自由,爲過上好的生活而不斷奮鬥的故事場面。

巴威爾·符拉索夫是工人區中鉗工的兒子。他偷偷地學習,因爲這是工人所不能擁有的權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讀書、討論問題、辦報、散發傳單,幹起革命事業。母親起先擔憂自己的兒子,慢慢的,她喜歡並欽佩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們,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參加了革命工作。隨着革命事業的不斷壯大,沙皇反動政府開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爾爲首的組織卻冒着生命危險宣傳革命思想。工農運動越來越浩大,羣衆的反響越來越強烈,母親的思想覺悟也越來越高,她將整個心靈獻給了屬於人民自己的革命事業。

《母親》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爲自身利益而奮鬥。小說中,巴威爾這一羣青年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壯麗的革命事業。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爲無數平民的利益到處奔走,演說、散發傳單,用宣傳去喚醒人民,使人民從以沙皇反動政府爲主的壓迫大衆的機構中解脫出來。他們追求真理、熱愛和平,所以他們要奮鬥,要用行動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現象,去捍衛羣衆的利益,去創造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實現無產階級的和平夢想。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真誠的呼籲使無知的工農階級覺醒,他們偉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染了身邊的人。帕維爾的`母親先是爲兒子擔心,但在兒子的感召下,她開始幫助兒子,由對兒子的愛,開始轉變爲對革命的愛,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把自己造就成爲一位革命的母親,從一個柔弱、溫順、憂鬱的傳統工人區婦女變成了一個有着深刻見解、滿腔熱情、勇敢無畏的新時代革命工作者。

她不辭辛勞地長途跋涉送報紙、傳單,不顧警察的殘酷毒打向羣衆宣傳革命真理;她和青年們一起帶頭,高高舉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幟,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強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兒子被捕、骨肉離別的痛苦,在一個個革命者接連入獄後仍堅持着實現自己的宿願……當法庭審理這些革命者時,年輕人振奮人心的微笑顯示着革命事業的光榮與革命工作者的頑強,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說宣示着堅定的信念:“……你們使人們無法生活,毀滅他們;社會主義卻要把遭到你們摧殘的世界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偉大整體,而且這一點——一定要實現!”他們的眼睛裏閃爍着正義的光輝。

這部小說使人熱血沸騰,令人強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們的勇敢不屈、正氣凜然,由衷地讚歎他們對理想的堅持,欽佩他們對偉大事業的獻身精神。特別是母親這個人物的思想轉變,由膽孝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熱愛生活、傳播真理的革命先驅。這壯麗、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諦。

《母親》讀書心得5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您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①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爲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了她的獨生子

“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爲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國小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②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一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國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爲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③她懷着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已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因爲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志身跑到自己房裏裏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1)文章通過來展開故事情節;詳寫的人物是,略寫的人物是。

(2)你覺得文中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3)聯繫上下文,分析文中三個畫線句子分別表出了母親怎樣的感受?(各用一個詞或短語回答)

①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

②回去路上,她流下淚。

③她懷着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

(4)聽老師說兒子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媽媽爲什麼不着急,反而“懷着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

(5)下面兩句話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感情?

①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默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來。

②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6)媽媽應該教育孩子誠實,可文中的媽媽一再對兒子說“謊”,你認爲媽媽這樣做對嗎?爲什麼?

1. 一位母親開家長會的經歷 母親 孩子

2. 文中的母親是一位懂得教育孩子,富有愛心,能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孩子的人。

她是用鼓勵和寬容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

3. (1)難過 (2)痛苦 (3)驚喜

4. 因爲在媽媽的教育和鼓勵下孩子有了信心,懂得了如何學習。只要有了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媽媽爲孩子的進步而感到高興。

5. 外貌描寫 表現了孩子當時意外的感受和激動的心情,同時是他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語言描寫 表現了孩子內心對媽媽的感激的心情。

6. 媽媽的做法是對的。她的謊言實際上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她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塑造了孩子的自信心,重新幫助孩子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此題言之成理即可)

《母親》讀書心得6

《我的母親》是老舍回憶他母親所寫的一篇記敘文。全文通過對母親一生經歷往事的回憶,塑造了母親的形象,突出表現了母親勤勞刻苦、善良寬容、樂於助人、意志堅強等性格與偉大無私的母愛,以及母親的人格力量對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響。而文章的最後一句:“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更是以簡樸的語句,表現出作者欲言又止,又難以盡述的追悔內疚之情和無從說起,又沒齒難忘的養育教誨之恩。

作者在文章中敘述了母親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如“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着兒女。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這些都說明了母親軟而硬的個性,而母親的這種個性又深深的影響到了作者,使得作者擁有了“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與下文的“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相照應。“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這是作者經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從濟南逃到西南對思母的那種複雜心情。也許我們都不曾體會過,也不曾知曉過,但作者卻覺得很痛苦,因爲世界上沒有什麼會比思鄉情,念母情更來得強烈了。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失去了根的花,是怕當每次收到家信的時候,就會有不詳的消息從中滲露出來。有母親的人,心是安定的。作者又何嘗不想這樣呢?“我疑惑,我怕”。疑惑爲什麼在一年的家信中都找不到關於母親起居的情況,怕母親早以有不策,只是作者不想捅破,捅破那層似窗紙一樣的念母之情。但噩耗還是傳來,原來母親已經去世有一年了。作者最後也只剩下內疚而又惋惜不已的哀痛,只能以“心痛!心痛!”來結束全文。

作者在敘寫個人生活經歷和一些感受很深的事情時,把深沉的感情寄寓在平實簡樸的語言中,讀來親切,令人動情。而最後那句“心痛!心痛!”更是被人們視爲經典。

《母親》讀書心得7

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莫言講了關於母親的幾件事:記憶最早的一件事、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最後悔的一件事。母親尊重讀書人,默許他做與讀書有關的事。但莫言國小沒畢業就輟學放牛放羊,躺在草地上,眼睛望着天空,腦海裏浮現着各種幻想。有時甚至對鳥兒、對樹木傾訴心聲。

成爲小說家後,當有人誇他想像力好時,他卻苦笑,當年的痛苦,其實也是“禍兮福所倚”。莫言童年輟學,飽受飢鋨、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他因此也像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閱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

莫言有着痛苦無助的童年,受過窮,捱過餓,受過羞辱、驚嚇、打罵,在那個時代,物質饋乏,上不起學,與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反差很大。

我們現在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對待孩子,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春風化雨,因爲我們呵護的是一棵小苗;你在春天播種,施肥,除去雜草,鬆土,給以陽光雨露,和風細雨,夏天不怕日曬,冬天不怕嚴寒冰凍,懷揣着希望,一路堅持,一路走過。

也許我們不是一個合格的農人,不知如何科學地育苗,經常地要靠天吃飯,但我們卻可經常去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哪怕是讀書自學,哪怕是登門求教,哪怕是網上搜索,哪怕是遍訪名師,哪怕是獨自琢磨……

我們不再甘心當傳統的農民,扶犁耕種,那樣落後的方式,怎能大獲豐收?購買大型機械: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育苗要鋪塑料薄膜,催長要多放輕音樂,袁隆平都發明瞭雜交水稻……

網絡提供了便利,提供了大量先進有用的信息,天南海北的教育界人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社會也提供了機遇,我們都有機會去養育一個聰明活潑的好孩子,前提是,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地去培育這棵幼苗,堅持走家庭教育的道路不動搖。

《母親》讀書心得8

父母對我們的愛總是難以回報的,可憐天下父母心,誰人的父母不偉大?偶讀老舍的《我的母親》深有感觸,老舍以其平實的筆觸爲我們塑造了意味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激起了我內心的共鳴。

在老舍的這篇文章中,描繪的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一位善良的母親,更是一位堅強的母親。

老舍的母親“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也要用單薄的身體保護自己的孩子”。在老舍眼裏“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實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

母親“最會吃虧”,遇到困難都是“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裏落”!

在母親那裏,他看到對一切人和事都應採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他繼承了那種“軟而硬”的性格。當他的三姐出嫁時,“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涼,臉上沒有血絲-那是陰曆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着,咬着嘴脣,手扶着門框,看花轎徐徐地走去……”當老舍入學時,母親“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

然而,當老舍再次想起他地母親時永遠是歉疚地,永遠是恐懼。“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裏,雖然還有香有色,卻是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裏是安定的”,“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溉的”。當再次回憶起母親,老舍只能以“心痛!心痛”結尾,無言以對。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着父母所投下的軌道而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我們作爲子女的,應時刻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父母,感謝他們所付出的,感謝他們帶給我們的一切。即便身在遠方,也要常回家看看,畢竟那是你永遠的根。不要讓老人操心,也不要讓老人孤獨,因爲他們付出的夠多了,因爲你是他們的命。

《母親》讀書心得9

今日我打開語文書,又一次地讀了《懷念母親》,作者季羨林寫了在國內的時候,他的母親去世了,很後悔沒在母親去世前來回報母親,沒有在家裏多陪陪母親,沒有好好帶母親去外面玩。作者一連幾天都淚流滿面,食不下咽,寢食不安。作者來到國外時,懷念祖國母親和生身母親,作者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還記得上學期期末考,媽媽叮囑我必須要認真答卷,不要把簡單的題目的分數失掉,不要寫錯別字。可是我一到考試時,緊張的把媽媽的叮囑給忘記了。之後成績明白了,我考試考砸了,回到家裏,媽媽先是批評我怎樣考不好呀?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這幾句話我聽得耳朵都結繭了,心裏煩死了,就和媽媽吵了起來,越吵越起勁,我的口才不如媽媽,我就發脾氣。到之後媽媽到她自我的房間拿出一根跟筆蕊一樣細的鐵棒,我明白媽媽要打我,我心裏有點害怕。媽媽拉住我,往我腿上就是一下,疼得我直叫爺爺、奶奶。打了二下後,媽媽就不打了,我想媽媽必須是心疼吧,我想站起來,可是一站起來,腿就疼提要命,像有一千條蟲子往骨髓裏鑽。我一看,小腿上腫起來一大塊,還會變顏色呢,我看的時候是紅的,到之後是紫的,再之後是血紅的,我看了後就想哭,我擡頭望四周,媽媽怎樣不見了?我剛想找媽媽,這時一陣陣抽泣聲從廁所間裏傳來,原先媽媽打完後,獨自在廁所間小聲哭,是想不讓我明白。

我此刻想來想去,應當都是我不對,那媽媽爲什麼哭呢?我想起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悟出了一個道理:媽媽、爸爸打我是一種偉大的愛。

如果,我媽媽去世了,我會像季羨林爺爺一樣淚流滿面,食不下咽,寢不安食。此刻,媽媽還在世,我必須要好好回報,要不然,真的媽媽去世了,搞不好,我會真的和季羨林一樣。

我決定以後要把爸爸、媽媽叮囑我的話記下來。記到心裏,使爸爸媽媽開開心心。我又懂得了一個道理:只要在學習上獲得巨大成就,那就是對教師、爸爸媽媽的一個回報。正如鄭振鐸說的話: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僅有母親——她是失敗的伴侶。

《母親》讀書心得10

高爾基的著名作品之一,以革命者巴威爾的母親爲主人公,表現其從一個普通的婦女成長爲革命者的事蹟。

巴威爾的母親是一個工人的妻子,工人的母親,一生如其他人一樣,吃盡了人世間的苦,丈夫酗酒打人,這似乎就是女人的命運。當丈夫死後兒子好象又開始父親的生活。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可是巴威爾很快便改掉了酗酒等一切壞毛病,可是母親卻更加擔心起來,因爲他走上了革命道路。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女人,根本不知道革命的意義,只是單純地爲兒子擔心。但隨着兒子以及和兒子的同道人的接觸,母親也明白了巴威爾是在爲全世界窮苦的解放而鬥爭,母親雖然依舊在爲着巴威爾擔心,但卻依着本能走上了與巴威爾一樣的道路。這也可以看成一個俄羅斯革命的女人的故事。

《母親》讀書心得11

莫言的八個“母親故事”告訴了我們,雖然莫言的媽媽不識字、沒有讀過書,但她用最真摯的善良和慈愛,最樸實的言行,教會他的兒子什麼是夢想和志遠、學習和生活、人生和處世、堅強和不屈、誠實和恥辱、憐憫和同情、寬容和理解、大愛和親情。

是啊,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最直接的影響着孩子們,我們做家長的要爲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在思想上、言語上、行動上,我們只會一味的要求孩子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可我們自己卻沒有克服自己的壞毛病。忙的時候藉口太忙,沒時間陪孩子,閒的時候還想看會兒電視、玩會兒電腦。遇到事情,還是按照一貫的做法去進行,遇到問題,仍是按照社會的現行標準去思考。我們知道這樣不好,可我們爲什麼改不了?因爲我們養成了既定的習慣。我們沒有決心、沒有勇氣去改變我們自己。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爲了孩子,也爲了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語、自己的行爲,看我們做的怎麼樣。

我們不可能像莫言故事中的母親一樣那麼偉大和高尚,可我們至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不足,改掉我們的壞毛病。

讓我們行動起來,和孩子們一起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吧。

《母親》讀書心得12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在六歲時就離開了生母,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這給作者留下了終天之恨。後來,作者到德國留學,祖國母親又成了他夢中的牽掛,這種感情異常強烈,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他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時光。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發出感嘆:季老6歲就離開了生母,在沒有母愛的情況下,還在歐洲留學了十一年,而我們每天都讓媽媽生氣,經常令媽媽不開心,但季老卻化自己的悲痛爲力量,使自己漸漸學會了自立、自強。季老身爲“國學大師”,他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真誠。他時時刻刻將兩位母親裝在心中。但我並沒有去異國他鄉,體會不到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在家裏也經常惹媽媽生氣。

記得,有一次,媽媽正在玩電腦,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過去說:“媽媽,我想玩電腦。”媽媽不肯,我就一直在旁邊說,非得讓媽媽把電腦讓給我,在我的阻撓下,媽媽把電腦讓給了我。可我當時卻一點也沒考慮媽媽的感受。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不已。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學會了以後要要孝敬媽媽,時刻把祖國裝在心中。

《母親》讀書心得13

前不久,我讀了一篇叫做《母愛的力量》的文章。我被文中的母愛深深地感動了,熱淚盈眶。

文章說的是1999年土耳其的一場大地震中,一位母親在廢墟中,用手撐着,背上頂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塊,苦苦支撐了兩天。她的7歲小女孩就躺在她用手撐起的空間裏,致使她的手後來一度僵直,無法彎曲。

文中有兩點令我的印象最深。

一是剛看到救援人員,母親便拼命喊:“快點救我的女兒,我已經撐了兩天,我快撐不下去了。”多麼偉大的母親,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我彷彿親耳聽到母親的呼救,親眼看到了母親焦急等待的眼神,我的心酸得掉下淚來。

二是當救援人員將她的女兒從廢墟中拉出來的時候,母親急切地問:“我的女兒還活着嗎?”救援人員忍不住哭着說:“對,你的女兒還活着,還活着。我們現在要把她送到醫院去,然後再把你也送過去。”其實她的女兒已氣絕多時。救援人員知道,如果母親聽到女兒已死,必定會失去求生的意志,她的生命之柱就會倒塌,一旦鬆手,土石就會壓死她。以爲女兒還活着是她能夠苦撐兩天的惟一原因和希望。通常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不要說謊。但這是個善意的謊言,爲了讓這位偉大的母親堅持下去,他不得不這樣做。

《母親》讀書心得14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3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寫了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爲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一顧。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了你,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的羨慕媽媽,以爲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她的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用她喂。

兒子上國小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們懷疑他的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帶她去醫院檢查檢查。”

回來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淚。然而,她回到家中,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你不是笨孩子,只要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的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國中了,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爲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點不習慣。臨別,她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

她懷着喜悅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錄取的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爲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一轉身跑回自己的房間裏,大聲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小記: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讀到結尾,眼淚同樣也像文中的母親一眼抑制不住地滑落下來,文中母親的教育方法深深震撼了我。後來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又把此文讀給我班學生的家長聽,也希望他們能從中感悟,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而自己作爲一名老師,更應該悉心呵護着孩子的信心。所以不管哪個學生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差,我一直從來都不對其放棄希望,我一直以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他們的成長;我一直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一直相信再堅持一下,成功可能就在下一步?

《母親》讀書心得15

高爾基的《母親》主要講述了一對既善良又聰明的母子。母親一生飽受丈夫的打罵和壓迫,丈夫病死後,她在有作爲的兒子的影響下,不斷克服自己的心裏膽怯心理,由軟弱變得堅強,積極投身勞苦羣衆的解放事業。

當我讀完這部小說,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就涌上心頭,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我的母親三十幾歲,高高身材,不胖不瘦,額頭上有幾絲淺淺的皺紋,臉上常常掛着微笑。她爲人善良,一直教導我做人要誠實,待人要寬厚,從小就來培養我良好的品德

母親,在我心中無比的高大,她的和藹、慈祥、樸素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裏。她是最疼愛我的人,對我的呵護是面面俱到,無論是衣食,還是住行。有時我學習渴了、熱了,媽媽就會自動送上水果和飲料,問問我:“累不累啊?歇一會啊!……”類似這樣的話,我也已經聽了很多次了,甚至不計其數了。無論我怎麼說話,是撒嬌也好,還是發小脾氣也罷,媽媽總是和藹的教導我!使我漸漸懂得了很多很多……

母親不僅僅和藹,而且還很樸素。看看我的衣服,漂亮、高檔、時尚,而媽媽的呢?依舊還是一身舊衣裳。我一直勸她去再買一件,可她總是對我說:“還是努力學習吧!我又不缺穿!你長大了,賺了錢再給我買吧!”

母親,在我心中永遠是那麼高大,但有時候她也很嚴厲。每當我犯錯誤或者學習不專心時,她絕不姑息,她會“軟硬兼施”,讓我明白錯誤所在,並逐漸養成嚴格要求自己的好習慣。

想到這些,我就暗暗下定決心:我要爲了母親而奮鬥,要用的成績來回報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