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假如沒有灰塵》聽課體會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頗有吸引力的科普短文,文章饒有趣味地向我們介紹了看似討厭的“灰塵”原來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與此同時,還含而不露地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瞭解,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才能趨利避害。今天聽了趙老師執教的這一課,很受啓發。

國小語文《假如沒有灰塵》聽課體會

趙老師是個綜合素質挺強的老師,教態自然,教學語言乾淨簡練,有親和力,她的這一課有許多值得我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首先:找準“切入點”,引起興奮點。開課伊始,趙老師抓住學生對灰塵生出的自然排斥切入本課:“那麼,假如沒有灰塵,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在美好的設想中進入本課,瞭解灰塵鮮爲人知的巨大作用,在兩種不同認識的衝擊中形成對“事物的兩面性”的初步思考,對理解本課蘊含的哲理鋪就了成功的一步。

其次:注重過程與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比較注重在多種教學形式下培養學生能力,學生在課堂的收穫還是比較明顯的。在課的前半截兒,趙老師能根據本課課型略讀課文的體例,給予學生較充分的自學時間,並藉助表格從“灰塵的特點”及“灰塵的作用”兩方面來帶動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五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此外,趙老師還十分關注學生的閱讀及表達能力的培養。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增進積累;不斷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以“正因爲世界上有了灰塵,。”這一句式來鞏固了學習成果,訓練了學生的語言。

此外,本課較好地突破了重難點。教師運用句型對比和朗讀等方法,讓學生感知灰塵究竟有多小,領悟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的妙用,並注意讓學生通過舉例或說話練習嘗試運用說明方法來表達。

對於這一課,我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此提出與趙老師商榷:

一、在教學中,該放手時要放手。在充分自學後的交流環節中教師並沒有真正放手,加之這是本單元最後的一篇說明文,學生對於本單元課文中的說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應該能夠從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說明方法,並且分析出使用效果。當然,在教學中也不能完全忽視教師的引導。如“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事物”這一哲理,學生在自悟中很難體會到,也需要教師進行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