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遠程培訓的心得體會

通過這一期科學遠程培訓中的案例式研究,在學習與教學雙向推進中,我真真正正地認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驗探究作爲一種主要的學習探究方式,使它在新課程教學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驗探究、收集證據、撰寫小論文五個環節,強調學習的探究性,體驗獲取新知識的過程,完成新知識的建構。

科學遠程培訓的心得體會

我以課堂上的熱情程度和思維水平作爲衡量我成功的標準。我的學生期盼科學課,對他們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充滿信心。探究的問題是現實逼真、充滿複雜性的。他們學會判定一個實驗“符合規則”或“不符合規則”,確定實驗中的控制因素和變量。就像我們希望成長中的寫作者把自己看作作家一樣,我們希望這些初露頭角的探究者把自己視爲科學家。我的課堂上充滿了這樣的“科學家”:那些對學習內容嚴肅思考,充滿關心,認真反思的學生。當我開始明白幾乎任何單元都可以進行科學探究時,我教學中最大的跨越產生了。

給學生所需的足夠時間去完成探究是非常重要的。如他們提前完成,我總是確保讓他們有事可做。通常他們會開始分析自己的探究結果。我要求學生學習時精確地記錄發現,許多學生製作表格來組織數據。由於學生總是希望看到同學在做什麼,我允許他們在教室裏走來走去。我常常滿意於學生相互間真實反饋中所表現出來的批判性思維水平。

另外,在閱讀該書時,我對探索活動中的所謂成敗也是深有感觸:

國小科學中的探究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索的過程,是不是成功的.實驗,探索就成功了?人言失敗的探索嘗試活動是不是就不成功的呢?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不怕失敗,甚至有時要有意創設障礙,致使失敗。創新教學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在科學求索的路上,沒有哪條路上有成功的標誌,有的只是探索的方向,而求索的路千千萬萬,任憑我們選擇。科學探索的結果有成功有失敗,但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沒有失敗,只有經歷。

有時失敗是那麼真實的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爲什麼我們總是諱言失敗?仔細想來,承認失敗,面對失敗,接受失敗的磨練,並沒有什麼害處。歷史上許多偉人都經歷過無數失敗,失敗刺激了他們的思想,使他們對於各種問題,能夠深入觀察、分析、推理,最終找到解決的方法。於是他們成爲科學家、哲學家或各部門的傑出人才,爲社會爲國家多做貢獻。科學課的探究活動也是如此,我們應當儘可能讓實驗活動成爲學生真實的探究經歷。學生一次次的失敗將成爲一級級臺階,學生拾級而上獲得成功,轉頭回望,每次失敗,都是成功的一步。成功帶給他們的是短暫的興奮和喜悅,失敗往往給他們帶來長時間的思考,促使他們獲得更大成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應該說,成功是喜,失敗是福!今天實驗的一帆風順,學生在以後的探究活動中表現出的是缺乏應變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人生的一帆風順,可能掩藏着不能正確看待挫折的禍根,從而不會形成堅強的意志去克服重重阻力實現崇高的理想和奮鬥目標。

“以啓發爲槓桿——以探究爲核心——以討論爲特色”,努力做到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學習,讓探究活動變成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