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我們如何做人心得體會

讀《論語》心得體會

《論語》教我們如何做人心得體會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着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爲: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孔子還認爲,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爲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衆。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