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勵志演講稿大綱

高中生勵志演講稿大綱

迄今我還記得,在我上高三時,我的數學老師拿了一份歷年大學聯考的數學考卷給我們做測驗,滿分是120分,我辛苦做完後,只得了10分。高三上個學期舉行的模擬考,在全縣1000多名考生中,我的成績排在992名。

因爲考慮到升學率問題,班主任後來鄭重地找我談了一次話,她建議我乾脆放棄大學聯考趁早到社會上去學一門手藝,說這樣對我的前途會比較實在點。

當時,我自己也都想幹脆放棄算了,因爲念到高三的時候我感到非常地不愉快,我在精神上被推到了一個絕望的位置,這種恐懼是毀滅性的,它使我頑固地堅信像我這樣的水平是不能去參加大學聯考的。

狀況的轉變始於那個失意的寒假。當時我的打算是高三下學期輟學,出來先做木工學徒,再開個木工廠。當我回學校拿我的成績單時,赫然發現班主任所寫下的評語,心中涌上陣陣怒氣,當場燒燬。

當時的我找不到唸書的動機,或許早已麻木不仁,但我想着爸媽看了,一定會很悲傷,因爲上面寫着“該生素質太差”,像一把劍刺入體內,在某個角落發作而隱隱生痛,於是我發“恨”圖強,下定決心考大學。

我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三四點,當時就感覺好像哪根筋不對勁,我就不信考不過。結果兩個月下來,猛然發現,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也突然發現數學竟然也有很多樂趣,很多解不開的題一旦解開了就很有成就感,第三次和第四次兩次模擬考下來,我已經考到了400多名,忽然我覺得自己好公務員之家像並沒有那麼笨,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有這種“聰明的感覺”。

從那時起,我才慢慢開始對做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似乎從書海中尋回了我的靈魂。

有意思的是就在一年前的夏天,我考上大學之後,暑假回家高中同學聚會,班主任在離開時深感慚愧地說:“×××,我現在可以告訴你,我年輕時可以算是個偷夢者。那些年我偷盜了許多孩子的夢想。多虧你有足夠的勇氣抓住了自己的夢。”

每天,在學校都有不計其數的孩子被訓練成一個在夢想面前深感窮途末路的無助者,至少是暫時的。心理學家德維克和雷布其以10歲的孩子爲對象做了一個試驗:孩子們從試驗老師那裏得到了一條無法解答出來的數學題,當他們因爲絞盡腦汁卻一無所獲而變得完全失去希望時,他們就會得到另一份較之前一份更爲容易解答的習題。

可是,情況很奇怪,他們解答這些習題的成績要比其他一開始就做容易解答習題

的孩子要差。只有當這些被弄得束手無策的孩子有了另外一位試驗老師後,他們才能正常地完成容易解答的習題。這樣看來,學生所謂的“蠢笨”是否也和老師有關呢?

當我們回憶起自己的求學時代時,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老師教授的課,我們總是無法取得理想的成績,在這門課上並非我們不夠聰明。

不要讓人偷走你的夢,即使是在自己對自己的信心感到窮途末路之時。看準目標,不管發生了什麼。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擴展閱讀篇】

演講稿又叫演說詞,它是在大會上或其他公開場合發表個人的觀點、見解和主張的文稿。演講稿的好壞直接決

定了演講的成功與失敗。

演講稿像議論文一樣論點鮮明、邏輯性強,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議論文。它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鼓動性的應用文體,經常使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藝術手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演講未必都使用演講稿,不少著名的演講都是即興之作,由別人經過記錄流傳開來的。但重要的演講最好還是事先準備好演講稿,因爲演講稿至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其一,通過對思路的精心梳理,對材料的精心組織,使演講內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條理。其二,可幫助演講者消除臨場緊張、恐懼的心理,增強演講者的自信心。

演講稿特點

主要區別

演講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演講是演講者就人們普遍關注的某種有意義的事物或問題,通過口頭語言面對一定場合的聽衆,直接發表意

見的一種社會活動。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過文章向讀者單方面的輸出信息,演講則是演講者在現場與聽衆雙向交流信息。嚴格地講,演講是演講者與聽衆、聽衆與聽衆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講者不能以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緒爲滿足,他必須能控制住自己與聽衆、聽衆與聽衆情緒的應和與交流。所以,爲演講準備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主要特點

第一、針對性。演講是一種社會活動,是用於公衆場合的宣傳形式。它爲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論來曉喻聽衆,打動聽衆,“征服”羣衆,必須要有現實的針對性。所謂針對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問題是聽衆所關心的問題,評論和論辨要有雄辯的邏輯力量,要能爲聽衆所接受並心悅誠服,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社會效果;其次是要懂得聽衆有不同的對象 和不同的'層次,而“公衆場合”也有不同的類型,如黨團集會、專業性會議、服務性俱樂部、 學校、社會團體、宗教團體、各類競賽場合,寫作時要根據不同場合和不同對象,爲聽衆設計不同的演講內容。

第二、可講性。演講的本質在於“講”,而不在於“演”,它以“講”爲主、以“演”爲輔。由於演講要訴諸口頭,擬稿時必須以易說能講爲前提。如果說,有些文章和作品主要通過閱讀欣賞,領略其中意義和情味,那麼,演講稿的要求則是“上口入耳”。一篇好的演講稿對演講者來說要可講;對聽講者來說應好聽。因此,演講稿寫成之後,作者最好能通過試講或默唸加以檢查,凡是講不順口或聽不清楚之處(如句子過長),均應修改與調整。

第三、鼓動性。演講是一門藝術。好的演講自有一種激發聽衆情緒、贏得好感的鼓動性。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依靠演講稿思想內容的豐富、深刻,見解精闢,有獨到之處,發人深思,語言表達要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如果演講稿寫得平淡無味,毫無新意,即使在現場“演”得再賣力,效果也不會好,甚至相反。

第四、整體性演講稿並不能獨立地完成演講任務,它只是演講的一個文字依據,是整個演講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演講主體、聽衆對象、特定的時空條件,共同構成了演講活動的整體。撰寫演講稿時,不能將它從整體中剝離出來。爲此,演講稿的撰寫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根據聽衆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生存環境、品位修養、愛好願望來確立選題,選擇表達方式,以便更好地溝通。

其次,演講稿不僅要充分體現演講者獨到、深刻的觀點和見解,而且還要對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體態語的運用進行設計並加以註釋,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另外,還要考慮演講的時間、空間、現場氛圍等因素,以強化演講的現場效果。

第五、口語性

口語性是演講稿區別於其他書面表達文章和會議文書的重要方面。書面性文章無需多說,其他會議文書如大會工作報告、領導講話稿等,並不太講究口語性,雖然由某一領導在臺上宣讀,但聽衆手中一般也有一份印製好的講稿,一邊聽講一邊閱讀,不會有什麼聽不明白的地方。演講稿就不同了,它有較多的即興發揮,不可能事先印好講稿發給聽衆。爲此,演講稿必須講究“上口”和“入耳”。所謂上口,就是講起來通達流利。所謂入耳,就是聽起來非常順暢,沒有什麼語言障礙,不會發生曲解。具體要做到:

把長句改成適聽的短句;

把倒裝句改爲常規句;

把聽不明白的文言詞語、成語加以改換或刪去;

把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

把生僻的詞換成常用的詞;

把容易誤聽的詞換成不易誤聽的詞。

這樣,才能保證講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楚明白。

第六、臨場性

演講活動是演講者與聽衆面對面的一種交流和溝通。聽衆會對演講內容及時作出反應:或表示贊同,或表示反對,或饒有興趣,或無動於衷。演講者對聽衆的各種反映不能置之不顧,因此,寫演講稿時,要充分考慮它的臨場性,在保證內容完整的前提下,要注意留有伸縮的餘地。要充分考慮到演講時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應付各種情況的對策。總之,演講稿要具有彈性,要體現出必要的控場技巧。

主要功能

第一、“使人知”演講。這是一種以傳達信息、闡明事理爲主要功能的演講。它的目的在於使人知道、明白。如美學家朱光潛的演講《談作文》,講了作文前的準備、文章體裁、構思、選材等,使聽衆明白了作文的基本知識。它的特點是知識性強,語言準確。

第二、“使人信”演講。這種演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賴、相信。它從“使人知”演講發展而來。如惲代英的演講《怎樣纔是好人》,不僅告知人們哪些人不是好人,也提出了三條衡量好人的標準,通過一系列的道理論述,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舊觀念。它的特點是觀點獨到、正確,論據翔實、確鑿,論證合理、嚴密。

第三、“使人激”演講。這種演講意在使聽衆激動起來,在思想感情上與你產生共鳴,從而歡呼、雀躍。如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說》,用他的幾個“夢想”激發廣大的黑人聽衆的自尊感、自強感,激勵他們爲“生而平等”而奮鬥。

第四、“使人動”演講。這比“使人激”演講進了一步,它可使聽衆產生一種欲與演講者一起行動的想法。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二戰期間的英國倫敦作的演講《告法國人民書》,號召法國人民行動起來,投身反法西斯的行列。它的特點是鼓動性強,多以號召、呼籲式的語言結尾。

第五、“使人樂”演講。這是一種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使人快樂爲主要功能的演講,多以幽默、笑話或調侃爲材料,一般常出現在喜慶的場合。這種演講的事例很多,人們大都能聽到。它的特點是材料幽默,語言詼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