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是英國人的必修課隨筆

大學時代的英語課上,教授花了半個學期講電影《傲慢與偏見》。一堂課兩個小時,只能講10多分鐘的電影,所以一部電影能講上一二十堂課。

口才是英國人的必修課隨筆

教授是一位有着民國範兒的學者,在劍橋大學當了幾年的訪問學者,研究希臘語。除了英語,他還會其他幾種語言。在給我們法語班的學生教英語時,他經常隨口把一句英語翻譯成法語,然後問我們翻譯得對不對。當初大家學藝還比較粗淺,只能啃啃原版的《小王子》,所以經常反應不過來,愣愣地望着老師。後來我才知道,人家看完了整本原版的《包法利夫人》。

這麼一位有學術熱情的老師,教英語的方式也十分靠譜。可以想見,每堂課講10分鐘的《傲慢與偏見》,絕不是在拖時間,而是英國人的說話方式實在是太有內涵了。

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母親爲了保住家產,鼓勵有繼承權的丈夫的侄子追求自己的女兒,老太太的用語非常含蓄:“我非常榮幸地暗示你,我女兒還沒有意中人。”這件事如果讓一位東北大媽說,那必須是:“小夥兒愣啥?衝啊!”那個時候我突然覺得長句子真有魅力。

當然,不是在所有的場合,英國人在表達意思時都會轉幾個彎,比如在挖苦對方時就需要機智。當伊麗莎白聽說半座城都是達西先生的產業時,她脫口而出:“破的那一半?”後來見識了《唐頓莊園》裏的老太太,才知道伊麗莎白的`口才只能算是平平。

在2012年至2013年中英關係處於冷凍期時,卡梅倫想造訪中國而不得其門,受到訪華邀請的倫敦市市長公然調侃首相,說他去不了,除非他躲在飛機貨艙裏。這就是英國人的說話方式——無毒舌,不丈夫。

雖然英國不復昔日輝煌,甚至被《環球時報》評價爲“適合旅遊、留學的老牌國家”,但說話很講究、很藝術、很有水準的英國人,仍讓我這樣笨嘴拙舌的人羨慕不已。我喜歡看“卷福”和華生鬥嘴;喜歡英語教授從劍橋大學帶回來的滿身書卷氣,教個單詞也要從詞源、詞根說起;喜歡繫着領帶打架的王牌特工說:“舉止造就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