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研會講話

教育部《關於國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學業考試的命題應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的聯繫,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杜絕設置偏題、怪題。”因此,會考數學試題內容非常重視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雙基)的結果和過程的評價;重視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發展狀況的評價;重視對學生的數學認識水平的評價。綿陽市決定國中08級畢業、升學考試合併進行,作爲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會更加突出的體現《指導意見》評價理念,會考命題時既要關注大面積學生國中數學學業畢業,也要爲高中升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標準》中的“內容標準”,在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降低重心,夯實雙基,狠抓落實,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處理好知識梯度,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能力,提高質量。今天就我們在平時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談談體會。

國小數學教研會講話

一、認真學習、準確把握《課程標準》要求,降低重心夯實基礎

以《課程標準》爲依據,準確把握各知識領域中的知識與技能,不擴展範圍,不隨意提高要求;準確領會《課程標準》對各章節知識不同層次的要求:哪些內容是瞭解,哪些是理解和掌握,哪些是靈活和綜合運用。在此基礎上精讀深鑽教材,仔細剖析各章節所蘊涵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數學能力,準確而靈活的體現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如若教師忽略了對教材的這種研究,很容易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拔高或降低知識的難度,影響教學效果。如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就 的化簡而言,教材是從幾個具體實例很直觀的得到公式,在整個教材內容中,從例題到練習再到複習題的設置上來看,只有最簡單的數和字母的化簡,沒有出現諸如 之類的化簡,補充講解的例子到這個程度應該就可以 了。完全沒有必要涉及到複雜的如當X>2,根號下 - 的化簡結果是多少?再如-a 的化簡,這樣的老教材裏面的題型根本不需要出現。但在很多的資料和試卷上這類題目還是不少,真的有必要人人都要會做這類題目嗎?我們認爲,對學有餘力的同學,做做有益無害,但對中等程度及以下同學來說,這樣的拔高很容易讓他們感覺吃力,喪失信心和興趣的。

二、課堂教學合作互動,基礎知識人人過手

課堂是學生獲得雙基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考試時,常有這樣的情況,很多同學連書上的例題和習題作業做過老師又講過的原題也不會做了,這就說明平時的教學沒有落實,練習題做而不會或會而不熟。我們近幾年來採用合作學習、分層落實的方法,收到很好效果。把學生按照層次分成4人一小組,組長由成績優秀又有責任心的同學來擔任,他就負責這個小組的數學學習。每一週用一節自習課,由組長組織,把上週所學的內容,主要是書上的習題, 4人一組知識過關。一人講幾道題,主要講出思維過程和解題步驟,其他成員參與評價,要求聽者能發現他思維方法的正確和錯誤,語言描述中相關數學知識的準確與否。基礎不紮實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補充與強化,會的同學經過講解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嚴密。九年級學生課業多,課餘時間少,要想出成績,只能向課堂要質量。這種分組分層的.合作互動的方式就更加適用。做完練習,通常採用的方式是點評,而學生程度參差不齊,點評過程中有少數反應慢一點的同學就被忽略了。若讓學生相互檢查發現錯誤用紅筆勾畫出來,再讓同學講解,這樣會比老師點評的效果更好。

三、注重教材例習題變式訓練,實現雙基遷移與內化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學生內化了的經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應用實質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過程,而遷移的實質就是概括,就是在概括中提取通性、通法,進行知識內化後的應用。所以說利用課本上的例題、習題進行變式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遷移方法,它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在變式中更好地對通性、通法進行遷移概括,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和數學能力的形成。

比如九年級上冊第24章第2節《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在103頁練習2中有這樣一道題,如圖,AB是圓O的直徑,直線L1,L2是圓O的切線,A。B是切點,L1。L2有怎樣的位置關係?證明你的結論。

變式一:在習題24。2中的第12題如圖,AB,分別與圓O相切於E.F.G,且AB//CD,BO=6CM,CO=8CM,求BC的長.

變式二:複習題24中的14題 如圖,⊙O的直徑AB=12cm,AM、BN是兩條切線,DC切⊙O於E,交AM於D,交BN於C,設AD=x,BC=y. 求y與x的函數關係式,畫出它的圖象.

變式三:(07年一個省的會考題)如圖,⊙O的直徑AB=12cm,AM、BN是兩條切線,DC切⊙O於E,交AM於D,交BN於C,設AD=x,BC=y.

(1) 求y與x的函數關係式,並指出是什麼函數?

(2)若x、y是方程2t2-30t+m=0的兩根,求△COD的面積.

(3)在(2)的條件下,以B爲座標原點,BC爲X軸的正半軸,BA爲Y軸的正半軸,建立座標系,求直線CD的解析式。

四、重視教材中拓廣探索類習題研究,深化知識結構認識,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現代教育學的研究表明: 學生通過深化對基本知識結構的認識,從知識的基本結構上進行規範化、結構化和系統化的整理,可以形成良好的基本知識結構。這樣可以有效地形成對知識穩定的、清晰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材每一節的習題都配備了不同層次的三組題,其中“拓廣探索”題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是相當好的一組題目,基礎知識在這裏得到靈活的運用,數學能力也由此得到很好的提升,是基礎知識重組拓展的原材料,是思維發散創新的柺杖。歷年會考題中,中高檔能力要求的題目往往在這裏能見到它們的影子。比如九年級上冊習題23.2拓廣探索中的8題和9題,我是這樣來處理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了這樣一組變式訓練題:

例: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交點O的一條直線EF(與邊不平行)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四邊形,它們是什麼特殊的四邊形?全等嗎?

變式一:由兩個全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可以拼成一個菱形嗎?若能說明理由,說不能,那麼滿足什麼條件的兩個全等梯形可以拼成一個菱形?滿足什麼條件的兩個全等梯形能拼成一個矩形?滿足什麼條件的兩個全等的梯形能拼成一個正方形?

變式二:請設計方案,把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土地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塊

變式三:畫一條直線L分別將下面圖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個部分,這樣的直線有多少條?如何作出這些直線?

變式四:用直線把圖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請畫出分割線:

+

變式五:把梯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

變式六:如圖,你能作出多少條直線把該圖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兩部分?

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就是知識與技能這些個體經驗的獲得與內化的過程。要注意把學生已掌握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轉化爲經驗,並內化爲數學能力,這是在教學中必需重點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