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國小的因材施教分析

孔子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爲人的智力有不同層次。教育者只有按人的智力水平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效率。從道理上講大家都懂,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國內的廣大教師並沒有掌握效果好的操作方式。相比之下,美國中國小教育教學中體現出來的因材施教的豐富內容,很值得我們深思。

美國中國小的因材施教分析

  一、混合教學與分層教學

剛到美國上學時,孩子選擇就讀班級就遇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重讀四年級還是升級上五年級?女兒生日月份小,但在國內時她提前上學,赴美時她應該讀五年級了。去美國之前,總認爲美國是個注重個體需求的國家,根本不可能在上幾年級這樣的問題上出現麻煩。沒想到了學校,校長看了她的出生年月,要求她上四年級。我據理力爭半天,校長最後同意通過英語測試成績決定。如果英語水平達到美國本土五年級學生的要求,就讀五年級,否則就讀四年級。作爲母語非英語的國小生,結果可想而知。

帶着沮喪和無奈,孩子進了埃德蒙老師教授的班。一到班裏我們就樂了,這是一個四年級和五年級混在一起的班。一打聽才知道,該校爲了節省教師人力,也爲了給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實行混合教學。幼兒園(kindergarten,相當於我國的學前班和幼兒園大班)和國小一年級混合教學,國小二、三年級混合教學,四、五年級混合教學。我女兒進了四、五年級混合班。

我很好奇,這樣的班級要怎麼上課呢?想當然地以爲與中國偏遠地區的農村一樣,美國老師也要實施複式教學。爲此,我專門到學校聽老師上課。結果發現,除了數學,其他如社會、科學、語言、體育、音樂等均是兩個年級的同學一起上。從表面上看,老師施教的內容一樣,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所差別的。如語言藝術課,老師針對所有學生實施幾乎相同內容的教學,但對個體的要求則有差別。就我女兒而言,雖然英語還不錯,但和同年級的美國本土同學相比,確有相當的差距。爲此,老師每週給我女兒借閱與其實際程度相匹配的書籍,幫助女兒學習英語。我翻了翻其他同學閱讀的書籍,發現女兒閱讀的書籍無論在厚薄程度、詞彙量,還是題材廣度和內容深刻性方面,都與該班本土生長的同學有很大差距。作文教學也是如此。雖然女兒和同學一起上課,但很長時間內,老師並沒有讓我的孩子寫作文。第二學期老師纔開始讓女兒寫作文。在別的孩子寫故事(fiction story)時,老師讓我的孩子寫“給圖書管理員的一封信”“你是如何來美國的,有何感想”“樹房子”等。到了第二學期中期,隨着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我女兒纔開始被要求和同班同學寫同一個作文題目。不僅是我女兒的閱讀和寫作水平與同班同學有差距,環顧全班,其他同學之間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差距也很大,成績良莠不齊。好的學生一次作文就能寫出相當於A4紙8、9頁的內容,差的學生只能寫出1、2頁的內容,再差的就只能寫幾行;好的學生已經在閱讀2、3寸厚的經典圖書,而差的學生還在讀相當於國小一二年級程度、配有彩色畫面、一頁只有幾行、單詞量很有限的兒童書。爲了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學校還給我女兒和母語非英語、英語水平沒有達到同齡孩子普通水平的學生配備專門的ESL(English for Second Language)教師,每天用一定的時間對孩子們進行專門的英語教學訓練。

數學則主要是按年級和學生的實際程度分班教學。如該校四、五年級共有6個班,基本是相鄰兩個班的學生按年級教學。就我女兒所在班級而言,包括隔壁班四年級的學生,其數學課均由愛德蒙老師一人授課;兩個班中五年級學生的數學課則由哈切老師承擔。但即使在同一年級,老師也會實行分層教學。如女兒的數學班中,學生被分成高中低三個程度的小組,每個組的教學內容和練習作業是不同的。程度最高組的學生學習內容超出了四年級,有的達到了五、六年級的程度;中等程度的學生則學習本年級的內容,但有所擴充;最低程度的小組則學習低於本年級程度的內容。我在聽課時特別關注了3個組的教學內容和孩子的課堂作業情況,發現孩子間的數學水平真是有相當的差距。

我的孩子在上學期感到最痛苦的課是社會課,其實就是美國曆史和地理。這門課是兩個年級的同學一起上的。由於對美國曆史的無知,以及缺乏足夠的詞彙量(每次課老師總會發一些材料供學生閱讀),剛開始女兒真的感覺很費勁。對此,她的老師每天抽一點時間專門給她作個人輔導。她的ESL老師也專門抽出時間,儘量選用簡單的單詞,並藉助其他方式,給她講解基本內容。很快,孩子度過了最難的時期。同樣,對班裏其他有弱勢科目的孩子,老師或家長志願者也同樣會利用課餘時間予以免費指導。就我所見,幾乎所有的任課老師都會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要求和指導,使學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在評估和考試方面各年級是有差別的。威斯康星州每年對四、五年級的學生實行州統考,評估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教師的教學質量。這種考試是按年級測試的。除此之外,老師會根據教學需要自己出題測試。這種測試表面上看兩個年級的內容完全一樣,但在評分時還是有差別的。

在這樣的環境中,兩個年級的學生按照各自的程度,在一個更寬闊的空間獲得自然發展。我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悠哉地過着自己小留學生的生活。除數學外,通常老師提供的是兩個年級學生能共同接受的內容(從能力發展的實際水平看,合班的兩個年級的學生並沒有階段性發展的鴻溝)。四年級學生中出色的孩子因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了適合五年級學生的問題和內容,而獲得快速發展;五年級學生中發展緩慢的孩子因教師在教學中要顧及四年級的學生而不會產生過多的學習壓力。

這樣合班教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生情緒得到正常發展。由於和五年級的學生同在一個課堂中接受教育,表現出色的多是高年級的同學,低年級中即便有少數出色者,因有高年級同學作比較,並不顯得格外出衆,也很難產生過度驕傲、不可一世的情緒;低年級學生因長期與比自己學識高、能力強的同學砥礪切磋,其學識、能力、思維等方面也容易獲得更大的發展。高年級同學總體因年齡和知識能力的優勢,會得到更多的自信,其中能力弱者,則在與低年級學生的合班教學中接受着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教育,自信心不會受到傷害(教師在教學中從不強調誰是高年級的,誰是低年級的)。而且,所謂低高年級的身份是每年變化的。無論是能力強的學生還是弱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均能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業進度自然地發展着。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了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呵護。

到了中學,這種情況又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學校通常沒有班級的概念,而是按照學生的能力水平,實施分層教學。每所學校配備幾名諮詢教師,專門負責指導學生的課程選修。以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學區某高中爲例,學生要想高中畢業必須選修英語、社會、數學、科學、體育、健康等科目,並獲得22個學分。雖然學生修課有一個大致統一的進度,但並非所有學生必須完全按統一的進度學習。如作爲必修的數學和科學,除了“整合科學”和“代數1”必須在九年級修完,“幾何”必須在十年級修完,其他數學和科學內容只要在2年內完成即可。因而,在數學課的教學安排中,老師既在相同的年級設置了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在不同年級中設置了相同的內容。如九年級學生的數學課有三門,一門是基礎課“代數1”,另外兩門是選修課“代數1榮譽”和“幾何榮譽”。“代數1”是基礎必修課,內容涉及線的多元呈現、二次方程、多項式、指數函數。[1]後兩門則只有數學基礎好的學生才能選修。如“代數1榮譽”選課的條件必須滿足下面三者之一:(1)八年級的數學成績必須達到A或B;(2)“代數1”獲得A或B;(3)得到老師推薦。也就是說,學生只要在國中階段修習過“代數1”併成績良好,或得到老師推薦,纔可選修此類課程。和必修課“代數1”相比,該課涵蓋“代數1”中所有主題並予以加深和提高,同時增加了其他的數學內容。其內容範圍和程度顯然高於基礎必修課。“幾何榮譽”這門課則在九、十年級均有設置,代數2和三角的內容則在十、十一、十二年級均有開設。這樣,相同年級的同學會因學習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差異而修習不同的內容。也就是說,中學修課時年級差異的概念已經不強。

對那些更爲出色的學生,該校還設置了AP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即大學水平的高級層次的課程。有餘力的同學可選修這些課程。如果學生在每年的5月初之前通過全國聯考,進入大學後就可以免修這些課程了。該高中在生物、化學、環境科學、物理、計算、統計、計算機科學、英語、微觀經濟學、心理學、現代歐洲歷史、世界歷史、中文、英語文學、法語、西班牙語等科目中均設置了AP課程。

由此可見,美國中國小的教學和課程並不是按統一的步調刻板地進行安排的,而是儘可能考慮並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按能力分組教學,關注天才教育

美國基礎教育中的另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是關注個體,關注天才(超常兒童)的教育。教師、學校會及時發現孩子的長處,及時給予診斷和特殊教育,這也體現了美國式的因材施教。

剛來美國的一段時間,覺得孩子太輕鬆,沒什麼作業,回家整天玩。學校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從科目名稱上看似乎與國內差異不大,無非是語言藝術(包括讀寫)、數學、科學、社會 (上學期是美國曆史,下學期是美國地理)、體育、音樂、美術等。尤其是數學,據我的女兒說比國內所學簡單多了。這正好印證了我舊有的印象。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情況不完全這樣。

因英語水平與同班五年級孩子有差距,加之他們認爲中國人來美后就不願意回國了,因而爲了給孩子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學校堅持讓我女兒在四年級就讀。考慮到我所提到的中美數學在教學難度上的差異,老師當時向我承諾給孩子提供四至七年級程度的教學。雖然我抱着百分之百不信任的態度,但考慮到孩子的實際英語程度和來美國學校重點是學語言的既定目的,也就同意孩子在四年級上學了。大概開學近兩個月的某天,我到學校接孩子,班主任詢問我是否同意給孩子進行數學測試。原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老師發現我女兒的數學很不錯,已報告了學區。近幾天學區準備派一專家專門對我孩子進行數學能力測試,以判斷孩子的數學實際水平和潛力,但這需要家長的認可(他們認爲額外的測試會增加孩子的負擔)。過了一些天,孩子說有一個不是她們學校的老師把她叫到校長室,進行了單獨的數學測試。又大概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測試成績出來了,很不錯,因而要對她和一些類似的孩子進行特別的培養。後來孩子回來說班裏分了低、中、高三個層次的數學小組,她被分在最高組,該組老師是班裏一個同學的家長,曾任奧數競賽的教練,以志願者身份在此任教。幾天後孩子反饋說:這個家長教得比她的老師還清楚,甚至好過以前國內的數學老師,而且有的內容難度高於國內五年級的程度。通過和這位家長的交流我瞭解到,她認爲美國的數學教學有所不足,因而她所施教的內容是參考了新加坡和日本的數學教材,並根據所教幾個孩子的實際水平對內容進行了重新組織安排。我開始相信美國的分層教學了。在發現了孩子的數學長處後,老師常常讓我的女兒充當小老師,幫助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給未理解的學生補課。這樣的過程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也鍛鍊了她的語言和交往能力。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師依然覺得女兒的數學成績在同學中很突出,經過再次測試,她和同年級的一個男孩子進入了五年級程度最高的班學習。此時的我算是鬆了口氣:總算在應該的年級上課了。由於美國沒有統一的教材,該組的教學內容仍由老師自己組織。雖然有一本主要的參考教材,但老師依然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增減教學內容。我在一次聽課中就看見老師在講授圓的概念和麪積時,有兩個孩子因已掌握此內容,老師便給他們提供了其他內容讓其自學,並不時過來給予輔導(美國教師幾乎不會滿堂講解。通常只講10分鐘左右,其他時間則是巡迴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別教學)。事後我詢問該教師爲何只有這兩個孩子學的內容不同,老師說這部分內容這兩個孩子已經掌握了,就需要提高其學習的難度和寬度。

經歷了兩次升班,我和孩子都對美國教育產生了新的認識:它絕不會壓抑任何一個孩子的發展――只要你有潛力,它總是會想辦法將其變爲實際的才能。後來我才知道,這三個小組是實實在在的水平不同的組,數學水平低的孩子連20以內的加減法都費勁,程度高的孩子已經學到了七年級的內容,甚至還有國內所謂的奧數內容。對於同一個班的學生,老師並沒有強行按一個程度進行教學。

前面談到,中學的分層教學同樣涵蓋了關注超常孩子的教育理念。除了本年級孩子必須掌握的內容外,學校還會開設基於同類課的內容更寬、更深的課程。學生中的出色者還可以選修AP課程,在中學階段就拿大學的學分。只要你有能力,美國的教育會給你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位中國留學生家長給我講的她女兒的故事。這個孩子7歲跟隨其父母從四川來到美國,進入國小二年級就讀。很快,老師就發現這個孩子天生聰慧,學習踏實認真。雖然表面上這孩子跟年級按部就班地上學,但老師常常會給她提供適合她程度的特別教學。到了相當於中國的高一時,老師建議她參加美國的大學聯考。與此同時,老師把她推薦給了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兩校均派了專門的教授來中學考察該生的綜合水平和能力。考察結果認爲這個孩子確實天資聰穎,富有責任心和同情心,非常適合特殊培養。結果孩子在15歲時就進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美國政府專門出資50萬美元培養這個孩子。由於年齡偏小,大學擔心孩子過早離開父母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因此第一年時,哈佛的老師專門乘飛機到孩子所居住的城市Madison來爲她授課。爲了保證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哈佛還專門給她配備了生活老師,教孩子接人待物及處事原則等。由於是個別教學,這個孩子又聰明,結果一年內完成了兩年應該完成的課程。第二年,該女孩纔到哈佛校園去上課。後來,她利用學校提供的本金進行投資(專業課的要求),賺了100萬美元。因爲她的父母都是四川人,汶川地震時她把投資所得全部捐給了這一地區(學校規定課程訓練所得不能私用,但可以投資和捐獻)。她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美國的教育不會埋沒人才。

通過這個孩子和我孩子的例子可以發現,美國的中國小似乎是專門爲發現和培養出色人才服務的。一方面,表面上,美國是按年齡分班的,但由於天分和努力程度不同,同一個班的孩子的各門功課必定會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上。一旦任課教師發現孩子的長處,就會予以特別的`關注,提供各種條件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潛質。另一方面,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發展水平上,學校和老師都會給你提供與同齡孩子一起學習、玩耍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和家長都不會失去理智,不會無休止地給自己或孩子加碼,孩子的心智發展比較健康;小孩也因在同齡孩子的班集體中獲得該年齡段孩子應該享有的空間和樂趣。學校、學生、家庭任何一方都不會走向極端。這常常讓我想到我國的少年班、重點中學的實驗班之類爲出色兒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場所,我國這種將天資優異的孩子集中於一處的做法,真的是爲了孩子還是方便了教師?

  三、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興趣,展示孩子的才華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對文科感興趣,有的則對理科感興趣;有的怎麼都學不好學術性課程,卻對音樂、美術、體育等很在行。在美國,教師決不以孩子的學科成績爲標準評價一個孩子,也不會因爲一個學生學術性科目不良而全面否定他。無論孩子們在哪方面出彩,老師都會及時發現並予以關注。

在美國,每一位老師似乎都具有星探的慧眼。前文中,數學老師就是在教學中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及時報告給學校和學區,使孩子在學校教育中獲得了進一步被培養的機會。其他課程的老師也會這樣做。

我的孩子在美術課上的表現被老師認爲很有天賦。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讚賞她的作品,還把她的作品貼到學校的牆上進行展示。當我聽到孩子談及此事時並沒有多少興趣,我想美國老師總是誇孩子“great job”“great”之類的,從他們的嘴裏幾乎聽不見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在我看來,美國老師的誇獎很廉價。然而,在第一學期末,美術老師給我孩子的評語是“非常有天分的年青藝術家”。這種誇獎之詞寫在成績報告單上,讓我對孩子的“天分”有點將信將疑。

第二學期的某天,孩子回家後告訴非常得意地告訴我,老師對她在美術課上做的陶泥作品大加讚賞,並請求孩子送她一個留作紀念。老師還說Madison的博物館有一個針對在校生(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的美術作品展覽,一所學校選3幅參展,我女兒的作品完全可以被拿去展覽。3月中旬至5月中旬,我的孩子和其他學校孩子的作品在Madison Museum展出了。我專程到博物館參觀了一次,發現孩子們的作品被非常正式地掛在或擺在博物館一樓非常顯眼的展廳裏。每一幅作品都註明了作品、學校和孩子的名字;展區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提供服務;展區內還有專門的留言簿供人們發表觀感。和別的展區唯一不同的是,這個展區可以自由拍照。不少人在留言簿上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話,如“展出的作品特別優秀,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有這麼多天才的藝術家”,“這些孩子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如此之豐富令人讚歎不已”,等等。如果說學校的展覽和教師的評價沒有給我孩子的內心帶去太多感觸,那麼我相信這個非常正式的展覽和人們的留言――這些來自外界、素不相識人如此高的評價,這許多的鼓勵和讚譽,帶給孩子的自信和榮耀對孩子今後的成長一定有很積極的意義。

與女兒同一學校同時參加美術作品展覽的是一位來自埃及的女孩。她的學科成績可真不怎樣,女兒常說這位埃及同學連100以內的加減法都算不利落,但在藝術上被老師認爲很有天分。她那裝裱精緻的畫被顯眼地掛在了博物館的牆上,讓我這不懂藝術的人都覺得耳目一新,感慨人的多樣性和可塑性。

在國內,我知道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從未聽說省級的博物館可以免費爲孩子們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場所。雖然一些相關雜誌會刊出一些孩子的作品,或舉辦兒童美術作品比賽,但其中的商業味夾雜着種種說不清楚的事情讓我們對作品獲獎和發表的公正性持懷疑的態度。

美國學校還利用各種校內外資源,發掘孩子的潛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其實,很多時候連家長和孩子都不知道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在哪些方面有潛力。爲了挖掘孩子的潛力,美國學校會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讓孩子展示才能。孩子們則在這樣的展示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校長和老師也在這樣的展示中尋找出色的孩子。

我女兒所在的學校每年的11月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表演節(shorewood elementary school VARIETY SHOW)。表演可謂五花八門:有的孩子表演舞臺劇、幽默劇,有的彈鋼琴,有的拉小提琴,有的則是講故事、吟詩、跳舞、唱歌……但多數並不專業。孩子上臺表演不需要經過任何的選拔程序,只要願意,無論什麼水平都能參加。我親眼看見一個小男孩可能剛學彈鋼琴,只會單手彈奏非常簡單的曲子,但他依然煞有介事地表演着。還有個黑人小姑娘表演舞蹈,只是隨着音樂的節奏前後左右地走步。我女兒甚至不屑一顧地說這也是舞蹈呀,不就是走路嗎?但不管怎樣,孩子們都很認真,全場觀看錶演的家長、老師和學生均會對每一個表演給予熱烈的掌聲。

我的孩子因爲出色的鋼琴表演,獲得了校長多次擁抱和表揚。很多老師、家長和同學也因此認識了她。其實並不是孩子真的彈得多出色,實在是美國的孩子中沒有多少像她那樣從5歲就跟着專業老師學琴並一直堅持練習了多年的學生。

這個表演給我和孩子很大的啓示。其實,表演真不是什麼優秀者的專利,也沒有那麼正式和功利。不需要漂亮的臉蛋、華麗的服裝,更不需要層層選拔,它只是展示孩子興趣和多才多藝一面的場所。只要你有熱情,願意參與,就可以上臺,就可以獲得掌聲。因而,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是家長,負責舞臺佈置、引導的是孩子,報幕的是孩子。家長和個別老師更多的只是起一個輔助的角色,畢竟國小生還是孩子。這個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高興地品味着自己和同學的才藝。誰也不能否認,有的孩子會因爲熱烈的掌聲而引發對某一項活動的興趣,並開始執著於某一項藝術,老師和家長也可能因此而着重培養他。

當我把這次活動告訴國內的朋友時,朋友直髮感慨,他的孩子在國內學了5年的鋼琴,除了爲升學等目的參加了少有的比賽,平時真是沒有展示才藝的機會。孩子一直孤獨地學習,所謂的比賽,除了緊張和競爭,真沒有樂趣可言。由此也常常感慨爲何外國孩子不怵場,其實就是因爲美國孩子從小表現的機會很多,而且不把機會當成多麼了不起的大事,平常對待。細想想,孩子帶着平常心參與各種活動,對她一生的成長都有好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逐漸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