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兒教案設計範文

《棗兒》一劇以情感人的文章。全劇重在寫情,寫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寫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寫老人的故鄉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棗兒教案設計範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棗兒教案設計範文

  【學習目標】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劇本思路。

2、認識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現人物的手段。

3、“棗兒”在文中的作用。

4、重點理解全劇所運用的象徵藝術表現手法

5、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

孫鴻爲靖江戲劇小品作家。《棗兒》發表於《劇本》1999年第1期,獲'99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並囊括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

2、時代背景:

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着嚴重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捲着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靖江戲劇小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在此基礎上又努力喚醒另一種沉睡中的思維,以溝通幾代人雖不同卻共有的生命體驗。

3、名家點評:

那是一個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長青,永無衰竭。它涌動着溫暖的親情,張揚着至純的人性,只奉獻不圖報,守誠信不扭曲,不爲無望而絕望,縱有無奈卻無悔。那呼喊發自內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孃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繫和生命依託。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孃的呼喊沒有迴應,卻引導我們去追尋兒孫的腳步。那棗兒不僅給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插上翅膀可以到處飛舞,便帶着一絲惶惑幾分躁動飛出田野,飛出村莊,飛出生它養它的地方。終於,他們發現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識的新天地,漸慚地又發現了一個以前不曾相識的新自我。人挪活樹挪也活,棗兒何處不養人?他們何曾沒有聽到爹孃的呼喊,正是這呼喊健全着他們的神經,豐滿着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直到世界在他們眼裏也變成一個村莊,正是這呼喊化作陣陣長風,催發着美麗的棗兒花開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園。請不要因兒孫沒有問應而傷心,可知兒孫曾一千次、一萬次夢裏作答,一千次、一萬次夢迴千里。他們焦慮而內疚的呼喊,爹孃又何曾聽見?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人們從這裏走出,最終還要回到這裏,不,他們在精神上從來沒離開過這裏。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現代化愈能激起人們對古老情懷的追憶和對文學古典主義的眷顧。然而,棗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棗園不是櫻桃園。爹孃豈能被時代遺忘。讓爹孃也見識一下未曾見過的新天地,認識一下不曾相識的新兒孫,嘗一口移栽它鄉的新棗兒,享受一下讓他們再無牽掛的新家園,爹孃的呼喊就會變得從容、自信和年輕。爲了讓古老的家園也變得五彩繽紛,讓家鄉的棗樹結出更加奇異的甜果,爹孃儘可放心地讓兒孫走出家園吧。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捧給爹孃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我驚奇,爹孃在享用那奇異的甜果果時,竟品出依然浸潤在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我更欣慰,當匍匐在爹孃腳下吃着爹孃留給自己的棗兒時,兒孫仍由衷地讚歎:“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

⑴生字注音:

驀然(mò)翹首(qiáo)咀嚼(ǔ jué)j囫圇(hú lún)

⑵詞語積累: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囫圇吞棗: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

咀嚼:比喻對事物反覆體會。

翹首:擡起頭來望。

驀然:突然地。

2、理清思路:

《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其劇情是: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迴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全劇以“棗兒”爲標題,並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事情發生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開場的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男孩因“撿棗”而與老人邂逅;老人請男孩吃“棗兒”;算命先生給老人的兒子起名,以及兒子小時候尿尿的事情,都離不開“棗兒”;老人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以及“一顆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爺兒倆靠“僅剩的八十一顆棗兒”活命的故事,也都離不開“棗兒”;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留給父親吃;結尾以“棗兒甜,棗兒香……”的童謠,與開場相呼應。結構圖如下:

  一、童謠開場

棗棗兒來歷呼感

兒老人念兒子棗兒尿脖子喚動

爲二、男孩與老人邂逅棗兒尿樹親親

線藏棗留父親人情

索棗兒思父親吃巧克力

  二、童謠收場

3、討論解惑

⑴怎樣認識劇本的人物形象?

全劇只有兩位人物出場:老人和男孩。

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年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爲過來人,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則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父親在城裏又有了一個家,他愛吃巧克力並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則顯示了男孩成長環境的鮮明時代特徵。

劇中還有兩個未出場的人物: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

老人的兒子(棗兒):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於外面的世界。

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於城裏,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⑵劇本是怎樣生動地表現人物感情的?

①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感情。劇中的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真實自然,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情味,具有長者之風而又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和很強的人生滄桑感。“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體現出老人樸實自豪與典型的鄉土語言。例如,“(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裏挑了顆熟透曬乾的棗兒)你吃這顆。”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滄桑感。“(將棗兒擦乾淨)給,嚐嚐。男孩默默地接過。吃吧,樹上的棗兒多着呢!”老人的語言表現了長者對小孩的疼愛,而且隨着他與男孩交往的深入,這種疼愛的感情表現得越來越強烈。男孩的語言則顯得純真活潑,稚嫩可愛。例如,“和你的臉一樣,皺巴巴的”表現了男孩的天真可愛頑皮。又如,“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寫出了孩子對棗兒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現了男孩的一顆純真稚嫩的心。從兩人的對話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情感。

②劇中的舞臺提示雖然文字很少,但對錶現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些舞臺提示大都是人物動作、表情的簡要說明,例如,寫老人“威嚴地”“命令”“驀然溫和”“將棗兒擦乾淨”“撣去男孩身上的灰塵”“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裏,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等等,都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在與男孩交談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③劇本中的情節,如老人向男孩講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小時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並在“棗樹”下尿尿的情形;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給父親吃;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都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感情。

④《棗兒》一劇以情感人。全劇重在寫情,寫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寫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寫老人的故鄉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

⑶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徵手法?

全劇運用了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棗兒”是親情的象徵,是故鄉的象徵,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和精神家園的象徵。

全劇以“棗兒”爲線索貫穿劇情,借“棗兒”牽繫和寄託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相遇、而親近,又因“棗兒”而引起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呼喚。劇中寫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發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內涵卻是對當今社會狀態以及各代人生存狀態的一種隱喻,一種象徵。“棗兒”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經歷,代表的是親情和歷史,也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棗兒”所牽涉的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着嚴重的考驗。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

劇中有不少臺詞和情節富有象徵意味。

例如,老人說:“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

男孩說棗兒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談起父親會給他帶回巧克力,在這一細節中,“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徵,“巧克力”則是現代生活的象徵。在劇本中,諸如此類的臺詞和細節描寫,還有很多。

⑷怎樣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

劇本的思想內容具有雙重性、雙向性和多樣性。

雙重性:劇本的思想內容,在表層上,表現的是牽動人心的深切親情,一位老人與一個男孩的純真情義,以及老一輩的深厚鄉情;但在深層,表現的'是人們在社會變革中的情感動盪、人生變化和生存考驗,等等。

雙向性:劇中感人至深地描寫了老人對兒子和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人與男孩之間真摯感情,以及老人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實際上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它既表現了深摯強烈的至愛親情,也反映了家庭關係的必然變化;既表現了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也反映了社會變革的必然趨向;既表現了人們對傳統的依戀、對精神家園的尋求,也反映了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對往昔的眷念,也有對未來的呼喚。

多樣性:劇本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例如這樣一些看法: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係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劇本思想內容的應有之義。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弄清三點:

1、本課的基礎知識;

2、理解劇中人物形象及表現人物的方法;

3、“棗兒”在劇中的作用;

4、象徵藝術表現手法;

5、劇本的思想內容。

  【同步練習】

  一、填空

1、舞臺說明,也叫“”,是由於演出的需要,穿插在劇本里的一些文字,內容包括、服裝、以及、、上下場等。

  二、細讀課文,探究下面的問題

1、老人有幾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麼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2、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一種什麼思想感情?

3、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讀一讀,想想它在劇中起什麼作用。

  三、劇中有不少富有象徵意味的臺詞,不能只按字面理解。可以讓學生仔細體會。回答以下臺詞中加橫線的句子的象徵意味

4、男孩:(接住,看棗)爺爺,這熟棗兒和你一樣。

老人:和我一樣?

男孩:和你臉一樣,皺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裏挑了顆熟透曬乾的棗兒)你吃這顆。

男孩:(拿起熟棗兒放進嘴裏)還是皺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誰要啊。

5、男孩:棗兒叔叔啥時候回來?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見老人不語)爺爺,你怎麼了?

6、男孩:爹回來會帶巧克力,巧克力你吃過嗎?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會來了。

男孩:來呢,你的棗兒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