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方法讓你瞭解孩子的想法

  01

這五個方法讓你瞭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一言一行之所以模仿父母,

  就是希望藉由這種方式強調自己的存在,

有的孩子聽父母的話,用乖巧的行爲獲得父母的關愛;有的孩子刻意暴露自己的無能,設法引起父母的注意。這些目的是一致的——強調自己的存在,得到父母的關愛。正如阿德勒所說:孩子所有不當的行爲只是爲了引起注意,不成爲所有人的關注焦點就不肯罷休。

也有很多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模仿父母的言行,藉此證明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模仿父母的言行還有一個潛在的目的,即渴望擁有父母手中的權力。因爲在孩子看來,威嚴的父親和強勢的母親都是家庭權力的象徵,模仿他們的言行意味着自己也可能會有那樣的權力。

孩子會通過不斷地表現和模仿(好的或壞的)來凸顯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通過父母的反應,找到讓父母持續關注自己的方法,一直使用到成人之後,逐漸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02

  孩子通常會拼命努力

  來回應父母的期待,

“你真聰明!”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誇讚自己,爲了迴應父母的期待,會不斷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聰明”,甚至會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發揮聰明”,以此迴應父母給自己貼的標籤。對於“聽話的孩子”“有責任的孩子”“容易害羞的孩子”等標籤也是如此。

孩子之所以拼命努力來回應父母貼給自己的標籤,因爲他們認爲自己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許就會被拋棄,就會不被父母所喜歡。此外,當父母向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因此得到了更多關注,從而會更積極地迴應父母的期望。

一旦孩子不想再爲了父母的希望而活,他就會做出一系列跟父母“對着幹”的行爲,父母會有一種“遭到背叛”,無法操控孩子的感覺。

對此,父母不應當讓自己的期許和標籤束縛孩子的人格發展,而應該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讓孩子選擇他感興趣的事物,給孩子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

  03

  父母的影響有多大?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一般基於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孩子小的時候,往往把身邊的人和比較有影響力的人作爲自己的模仿對象,通常是父母。

如果母親對孩子採取一種積極的`合作態度,孩子就傾向於與其他人合作;如果母親採取消極的態度,那麼孩子就容易排斥他人的接近。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深深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的性格以及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但,人不是被動的,而是有目的地生活着,且都有機會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家庭中,孩子也是如此,對於父母的行爲,他們並不是照單全收,而是可以選擇接受其中自己認可的部分。

  04

  一味斥責只會讓孩子失去勇氣、受到傷害,

一味地斥責和威脅,容易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和勇氣,產生“是我不好”“我做錯了”“我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等負面情緒,一心想要逃避問題,做出更多的不當行爲。與此同時,還會讓孩子心生怨恨,變得難以溝通,甚至獨斷專行。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不能以“斥責”“處罰”爲根本,而要從瞭解孩子開始,以平等的視線與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

  05

  從旁守護比過度干涉對孩子更有幫助。

父母都習慣性地認爲孩子“年紀小,不懂事”“這些太危險,不要去做”,事無鉅細地過問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什麼事情都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做,“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或者“這樣不行,那樣纔可以”。

打着疼愛孩子的名義,過度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把孩子作爲弱者對待,容易扼殺孩子的思維發展和行動能力。

因此,教育孩子,父母只要從旁守護,主動、親密地與孩子溝通,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爲,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能養成自立的能力,也更能與社會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