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琵琶行教案設計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琵琶行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高中課文琵琶行教案設計
  【1】琵琶行教案設計

一 基本設計指導思想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學藝術的鑑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二 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的文章。教學本單元有一個要求就是啓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鑑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從審美方面說,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沒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沒有不用包裝的情感美。誦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融爲一體 。學生通過學案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爲理解作者情感做準備,通過問題的設置,把握詩人的情感線索和結構線索。

三 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學習學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詩歌的整體美

3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教學重點

進入詩歌情境,感受詩人情感

四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後附學案)

第一部分 導入:總結上節課所學,由琵琶聲入手,伴隨着琵琶聲一起走進詩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 誦讀課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聲應該是怎樣的?(學案)

第二部分 重點解讀琵琶聲

1誦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並說出思考過程。(學案)

分成四部樂曲

序曲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 悲涼傷感

第一樂曲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歡樂愉快

第二樂曲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幽愁暗恨

第三樂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悲憤不平

2找同學示範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讀琵琶女的演奏)(學案)

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女的身世

悲涼傷感 深夜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歡樂愉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幽愁暗恨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故。

悲憤不平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寒。

琵琶聲表達出演奏者的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寫照。

第三部分 解讀青衫淚

齊讀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詩人身世遭遇進行對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時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的現實意義。(學案)

琵琶女 詩人

京城女 ------- 身份 ------- 京城官

色藝雙全 ------- 昔日 ------- 才權並重

獨守空船 ------- 今日 ------- 謫居臥病

受侮辱的藝人形象 受排擠的知識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青衫淚因憐人悲己的兩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積累沉澱而成,這淚水既是對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重利薄情、重色輕才的控訴。

第四部分 課堂小結

總結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詩人的行文思路,有利於充分把握詩人情感,更有利於課文的背誦。

三次琵琶聲:先是詩人送客聽到第一次琵琶聲,第二次請出琵琶女爲自己彈奏一曲,彈奏結束後琵琶女又說了自己的身世經歷,詩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動,也敘述了自己的經歷,第三次再請琵琶女彈奏,爲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間都有對應 。 第二段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每一段樂曲表達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對應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變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詩人的遭遇相對應的。

第五部分 作業

你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詩的意蘊?(不少於100字)寫在作業本上。

五 板書設計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淪落人 | 憐人悲己 |

琵琶聲 ←→ 琵琶女的身世 —— 詩人的身世 —— 青衫淚

學案

附:《琵琶行》學案

一 課前準備

1白居易生平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陝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於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一個“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

白居易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 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並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 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 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02),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 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祕書省校書郎。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 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採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 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 這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今陝西周至),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 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在儒家“兼濟”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權貴近□,連續上書論事,如《奏請加德音中節目》、 《論制科人狀》、《論於□裴均狀》、《論和糴狀》、《奏閿鄉縣禁囚狀》等,都是關係國家治亂、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爲“補察 時政”、“泄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於朝政日趨,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 忌恨與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