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勇氣600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爲學生的引路人,老師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需要讓學生擁有對未知世界和不確定未來探索的勇氣。朗讀者第八期主題勇氣,下面yjbys小編收集一些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幫助!

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勇氣600字

  【1】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

《朗讀者》在CCTV-1黃金檔首播,一檔純文化節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關注。節目首播後,各方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高達9.5,微博榜單持續上榜三小時,張梓琳、許淵衝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翻譯家許淵衝先生的書也上了噹噹的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朗讀者》是董卿作爲製作人的首秀。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彷彿是董卿走下春晚舞臺的一個轉身,讓觀衆領受到了她規矩之外的別樣風采,溫婉莊重包裹的是一股強烈的個性,一瞬間鮮活起來。這也同樣是《朗讀者》帶給觀衆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着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一對平凡的夫婦上臺念情詩,丈夫爲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

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2】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人世間一切溫暖的共情,既然邀請的嘉賓源自生活的各個角落,那麼這些人所選讀的文字,也可拓寬一檔綜藝節目所能展示的生命寬度與濃度。而此時,朗讀不需要字正腔圓,有些生澀、帶點口音,更顯出不矯飾的真情實感。朗讀,文字作爲主人公的人生印證,爲觀衆打開大千世界。

《朗讀者》每期設置一個主題,由五六位嘉賓分別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朗讀能表達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負責串聯。節目近幾期主題爲“遇見”“陪伴”“眼淚”“第一次”,嘉賓則包括楊利偉、劉震雲、濮存昕、斯琴高娃、蔣雯麗、許淵衝、柳傳志等,將於18日起每週六日在央視一套、三套晚間播出。

董卿說,《朗讀者》的朗讀文字包羅萬象,有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的自創情詩;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大衆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的個人感受。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爲,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爲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朗讀更多的書籍。

  【3】朗讀者第八期觀後感

“就像茨威格所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一樣,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擁有了改變的.機會。’”這是4月8日晚的《朗讀者》第一季第8期,以勇氣爲主題詞,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看完這期節目,我深深地感受到,勇氣應該是來自於“愛”的。一個人對自己的愛,對生活的愛,對愛人的愛,對孩子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家庭的愛,對社會的愛,以及對國家的愛,甚至是對世界的愛,都會化作一種無形的勇氣,這就是愛的力量。無論是愛,還是被愛,它都能夠帶給我們無限的勇氣、無盡的希望和長久的堅持。

節目中有一對叫秋爸爸和秋媽媽的夫妻,家裏有一對雙胞胎孩子,可兩個孩子都被診斷爲“自閉症”。從那時起,夫妻倆爲了兩個孩子一起堅持。整整十多年過去了,家庭、生活及工作可能都與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是他們一起堅持下去的勇氣和決心;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對相互的理解與信任;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和支持;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對孩子、對自己、對家庭未來的憧憬和嚮往。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當然,每個孩子也都是愛自己父母的。只不過在我們的一生中,父母愛孩子遠遠超過了孩子愛父母。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父母給孩子的愛都會更多一些。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是全身心的在投入。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是做父母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其實是就愛,無私無畏的愛。

看着秋爸爸、秋媽媽以及他們的雙胞胎孩子所面對的一切,我實在找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在生活、家庭和孩子培育方面需要抱怨和委屈的。我開始懷疑有時在對孩子的語言和行爲有所不滿,而批評甚至是指責孩子時的真正意圖。或許那根本就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更多應該是我自己在語言和行爲上不當的另一種表現而已。

孩子的很多語言和行爲表現,大多都體現着家庭培育方式,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給孩子更多愛,孩子就會在收穫更多愛的同時也會付出更多愛;父母給孩子更多自由,孩子在得到更多自由的同時就會展現出更多恰當的言行舉止,這些恰當的言行舉止,其實就是孩子們在自由的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行爲。

無論是對於正常成長的孩子,還是身心成長有些特殊的孩子,最好的培育方式就是充分的愛和自由。在此借用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的幾句話作爲本文的結束:“愛和自由的教育都是健康美好的教育,它是人類精神財富最具體的表達,也是永恆的教育定律。”“心理康復的最重要思路,應該是如何把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還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動物來馴化或當機器人來控制。”

關於“自閉症”現象,尹建莉老師也在書中談了自己的理解,個人以爲比較中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