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兒英語啓蒙常見誤區

 觀點一:怕對母語產生干擾

中國少兒英語啓蒙常見誤區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認爲中國兒童英語啓蒙沒必要,要等孩子中文基礎好了再進行。其實這個就是我在《關於兒童英語啓蒙“瓶頸”問題的思考》這篇博文裏提到縱向視點的問題,就是把兒童英語啓蒙放在人的一生二語習得過程中一個特殊階段來解讀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如果你的視點只固定在孩子剛接觸第二語言這一點上,沒有一個發展的全局的視點來看待,糾結是一定的,你會發現的確孩子在接觸另一種語言的時候,會和母語有相“絆”現象。有的媽媽就很擔心啦,這樣下去,母語再說個一塌糊塗可如何是好?還有用“遷移”這樣的專業詞來解釋的,這種現象有沒有,答案是肯定的,否則西方在二語習得研究上不會有這樣一個概念的提出。教育要考慮的是對各種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在運用中通過教育調查研究數據分析來進行短期效果檢驗和長期效果檢驗,然後再對應用提供參考,循環昇華。這個就好比醫生知道的是各種研究成果,掌握各種詢證後的成果綜合運用給病人看病,而病理學家可能就關注癌細胞在某個特定情況是如何變異的,所以拿過來這樣一個病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能對醫生在看病過程中的某一點產生影響,但如果只用這一點是看不了病的。所以我說單獨說這個現象沒錯,但我們要考慮的是在教育實際中的運用,在二語習得長遠目標的追求和實踐中,這個現象是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就“笨”想一下,或者拿年媽的話,樸素地理解,對於漢語學習本身,孩子用的很多詞我們覺得很童真有趣,其實從語言學角度看,不就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沒有搞清楚嗎?比如我看年媽微博說一天年年晚上看窗外,高興地大叫:‘媽媽,星星來電了。’很可愛罷,你分析一下,這裏孩子是不是把燈亮了來電的概念“遷移”到了星星亮了這件事裏面了?非要在語法上講,是不是搭配不當,但這樣冷酷分析孩子語言習得過程,我覺得就沒意思了,甚至覺得自己神經病。爲什麼在孩子母語習得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我們都可以有樂趣的心態來接受,而孩子在二語習得中,一出現這樣的現象就緊張糾結了呢?說到底,就是沒有站在一個縱向高度來看這樣的現象。

前面從“笨”想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了一下,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兒童雙語教育在加拿大的實際情況。很多人都知道加拿大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其實只有在魁北克和渥太華的東部,纔是真正的使用雙語,加拿大其他地區都是英語絕對優勢,法語是政治上的東東。雙語教育的鼻祖產生於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這個是法裔佔絕對優勢的地區,面對英語的威脅,法裔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就在政治上硬性規定法語嘍。後來有些英裔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法語的機會太少,僅靠學校開設的法語課不行,就成立了這樣的immersion program. 現在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在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這個語言教學模式。米國現在有很多這樣按照這種方式來的各種外語教學的教學設置,包括法語,日語,漢語,西班牙語等各種語種。對魁北克這個模式教育出來的孩子的跟蹤研究沒有證明早期接受雙語教育的孩子,以後母語有障礙。

我還有一個實際案例,我的一個發小是朝鮮族,從小家裏只說朝鮮話,所以當她上國小的時候,她一句漢語不會,同學嘲笑她。去年我暑假回國我們一起吃飯了,她回憶這段經歷覺得是很難過的,所以她說她絕對要讓孩子學好中文再說。我就和她講,你在從完全朝鮮語環境下一下子跳到全中文環境,家長和學校沒有配合就有錯,同學嘲笑也是老師的失職,沒有教育好這些孩子去接納和認同這樣的不同,錯在這裏而不是你早期學朝鮮話的錯,你現在在韓國做生意,如果沒有你的朝鮮語基礎,你這生意能做成嗎?我家泰兒,我爲了讓他保持漢語,我在家裏都堅持說漢語,我所做的就是給他講講英文原版書,看看原版動畫啥的,這個他剛開始還有些小不樂意呢,那他上幼兒園的時候,肯定(英語)語言能力不如別的小朋友,我也和他交流,他也和我說過,老師聽不懂他說的話,有個艱難時期是一定的,但你如何去引導,如何利用這一形勢來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寬容的心態,這不是變被動爲主動了嗎?泰兒剛上一個班兒的時候,那個小老師竟然找我談,拿出一摞子觀察報告,建議我帶泰兒去測試,她懷疑泰兒認知發展有問題。我後來找她和她的supervisor 一起開個會,把我以前的教科書拿去一捆子,和她據理力爭,不行,回頭再寫這個故事,太多曲折了。總之,就是如果終極目標明確,就能夠保持平常心態了。這個和我寫的`博文,《孩子學英語,家長要三心》是一個意思。

 觀點二,漢語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孩子漢語都能學好,以後一定會學好英語

這個我也是在博客裏看到的,其實這個誤解就是語言的難易程度如何界定的問題。語言的難易程度主要是距離的問題,就是兩種語言,第一和第二語言之間的距離,比如英語和法語的距離就比英語和漢語的距離近,也就是語言的難易是一個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所以我在加拿大有個老師就講,世界上不存在最難的語言。說漢語最難,我估計是西語系的人說的哈,是一個學中文不得要領的老外說的哈。我有一次和老外外科手術醫生聊天,老人家說他13歲就立志要到中國看看,看原生態的哈,可能是有這個夢罷,跟我聊中國聊的可來勁了,最後就說到漢語上了,我就說都說漢語比英語難,你看漢語裏你一旦知道了醫生這個詞,前面加上婦科,兒科,內科,外科等等就都齊了,你一下子會了一大組,你說英語,我到現在醫生的叫法都是我的死結,就是常用的知道,你說哪個難?說完我們就笑了。所以這樣的推斷是不成立的,孩子不會因爲漢語學好了就能學好英語,如果你不按照正確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因爲這樣的誤解而讓孩子白白錯過了極佳的英語啓蒙機會就太可惜了。

 觀點三,幼師英語水平不行,與其讓孩子早期拐壞了,還不如等上學的時候再開始了

師資的確是兒童英語啓蒙的一個問題,我還看到有的幼兒園讓孩子抄寫英語句子,用這樣的“學英語”的旗號來摧殘孩子,這就絕對不僅僅是老師發音的問題,而是對兒童英語教育甚至整個兒童教育都無知的問題。這不是早期英語啓蒙的錯,而是師資和方法不當的錯,那麼作爲家長,如果能有條件,就要想辦法避免這些,而不是因噎廢食。比如老師發音的問題,如果你保持孩子聽的原版發音佔絕對優勢,就能夠避免,老師那點發音就不構成不良影響了。我這樣講是因爲我在加拿大幼兒園裏的孩子,很多母語不是英語,父母英語發音也是比較可怕的那種,我作爲老師,英語二外,肯定發音沒有人家母語的人正宗地道呀,可我的孩子們的英語,個個純正,咋回事嘛。因爲孩子們接觸的原版正宗的發音是佔絕對優勢的,當然啦,小夥伴中也有發音地道的,這也是一個要考慮的變量。如果以這個道理來對中國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中國孩子英語啓蒙除了要多聽原版,讓孩子能有機會母語是英語的孩子大人或者各種機會都是很好的補充辦法。但如果你不對此加以分析,明白缺啥補啥的道理。孩子接觸英語的唯一來源就是“賊死已死啊不克”(This is a book.)這樣的英語老師,那還真就別學了。我n年以前回國參觀一個甲級一類幼兒園,當時園長很熱情想讓我看看他們的英語課,我進去一看,老師拿着教科書,一邊用手用力地拍着紅地毯,一邊領着孩子高聲地:red red red. 孩子們充滿感情的稚嫩小聲兒也迴盪在空氣中:red red red。這個就是老師應該在教學方法得到培訓的例子。這是不是瘋狂英語的早教版?

 觀點四,盲目跟風,無視孩子自身發育特點,個性特點和所處發展階段

這個不僅表現在兒童英語啓蒙上,在兒童早期教育上很多媽媽都容易這樣匆匆而上。比如,我以前提到過這個例子,暫時想不起更好的例子了,看過這個例子的對不起啦哈。有個爸爸聽說人家孩子都開始看兒童原版動畫片來學英語了,急,就讓自己的孩子也來啦,孩子還不到2歲呢。而美國兒科醫學會在這方面都已經出研究結果了,就是孩子2歲以前,不適合看動畫片dvd之類的,因爲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還對孩子腦神經發育和注意力集中問題都有負面影響。所以當你拿來別人的方法的時候儘量弄明白所以然纔好。

還有個媽媽,知道了兒童發展各個關鍵期的問題,意識到孩子到了小肌肉羣發展的關鍵期了,於是關鍵開發啦,讓孩子揀豆子,很詳細地記錄了這個過程,還謙虛地說孩子專注力不夠,揀幾個就不揀了。其實不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也不是孩子的小肌肉羣發育不應該給提供機會,而是這個活動設計本身的問題。這樣枯燥任務式地活動孩子能揀幾個就不錯了。那麼如果我在教室給孩子進行cooking activity,孩子用小刀(安全的特製的哈)切,有沒有小肌肉發展培養的機會(我不愛用訓練這個詞)呢?還有很常見的串珠子,或者變成給媽媽做項鍊,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幹嘛非要給孩子任務?!玩中學呀。所以當你看到別的媽媽介紹的自己的如何經驗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他家的這種情況孩子幾歲了,人家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我家的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人家的孩子身處一個什麼樣的語言背景,我家的是什麼樣子的?

我剛纔說的兩個例子,還都有反例。比如有個媽媽說我的孩子20多個月我就給他看動畫片啦,也沒覺得咋樣呀.人家的研究結果,其實很多教育和醫學研究都是證明正相關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孩子任何能力的培養都是以孩子的安全健康爲大前提的,冒任何風險早那麼幾天兒都不值得。還有我在以前的博文裏舉例說那個小火車的原版動畫就不太適合啓蒙,有個媽媽說,我家兒子很喜歡呀。那麼我說的也是通常情況,因爲我們幼兒園每週有兩次的movie day, 每次我放這個小火車的時候,多數孩子都跑了,而三隻小豬,是回回都多數看完的,還要你下次再放。所以這就是如何把通常情況和自家孩子結合的點的問題,知道了別人的好辦法,要在知道所以然的情況下在自家孩子身上試,體會。這個思維角度請參看我的博文《家庭教育中父母須知的概念》中提到的普遍規律和個體差異結合的思考方式。不能拿矛找盾,也不能拿矛就當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