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央視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朗讀者》邀請各個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嘉賓來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傾情演繹來自朗讀者文學顧問團的國家頂級文學家、出版人、專家、學者精心挑選的經典美文,最終節目將會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央視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2017央視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1】央視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上週六,由董卿擔任製作人、主持人的大熱人文類綜藝節目《朗讀者》迎來了又一位重磅嘉賓——倪萍。

節目中,倪萍公開談起近20年來,自己歷經苦難給患有眼疾的兒子求醫治病並離開主持崗位的心路歷程。而她與董卿兩代“央視一姐”之間的惺惺相惜也讓不少觀衆動容。本報記者就此契機採訪了倪萍。

曾爲兒治病欠債落魄

1999年,主持事業如日中天的倪萍生下兒子,卻發現兒子患有嚴重的眼疾。她帶着兒子遠赴美國求醫,幾乎傾家蕩產。2004年,迫於治病欠債的經濟壓力,倪萍辭去主持人工作開始拍電影賺錢。

然而,最讓她痛苦的還是精神壓力。“每次去醫院都跟上刑場似的,只有看到醫生比出OK的手勢才鬆一口氣,隨後整個人都癱了。”倪萍在《朗讀者》將這段經歷坦率講出。

雖然在節目中的朗讀內容與兒子和姥姥有關,但倪萍選擇將之獻給這些年陪自己一起慢慢變老的觀衆,作爲一種內心的回饋,因爲對她而言,觀衆是上天給她的“禮物”。“我希望通過講出自己的經歷,可以鼓勵一些觀衆,在苦難中變得更加堅強。”

2014年,倪萍的兒子病情得到控制,而她也重新回到主持崗位,主持尋親節目《等着我》。這是一檔非常沉重的節目,每錄一集都讓倪萍感到心累。“我同情這些苦難者,我努力地幫助他們,但是能力有限,心裏也很着急。”倪萍說,“或許傾聽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慰藉,所以我在這個節目裏,盡力去做一個比較好的傾聽者。”

倪萍不知道自己還能在主持的道路上走多久,但她希望自己儘可能地去堅持,在電視上陪伴多年的觀衆。

與董卿同臺惺惺相惜

平時在家裏,倪萍會陪兒子一起讀書,兒子喜歡看金庸小說、《三國》,而倪萍則推薦年輕人讀書可以更雜一些,她自己目前在讀木心、陳丹青、莫言、賈平凹等名家的作品。“木心的書在我讀來感覺非常安靜,我喜歡他那種優雅的生活方式;其實閱讀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可以靜心養性的事。”

倪萍也曾出過書,如《日子》《姥姥語錄》等生活感悟。在未來,她希望可以寫一部長篇小說,主角是一個清冷的母親,“我希望去描述姥姥、母親和我們這三代女人之間的故事。”

除寫作外,倪萍還喜歡畫畫、演戲。過去她總演一些比較苦情的角色,目前接到手頭的劇本也多是類似的`角色。倪萍說自己不拒絕新的嘗試,但如果觀衆希望在銀幕看到一個熟悉的她,自己也非常樂意。據她透露,今年夏天將出演一部電影。

因爲《朗讀者》,董卿完成了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成功轉型,倪萍對此表示非常欣賞。“董卿是一個內心資質很高的主持人,我覺得她有大牌的風範,也非常勤奮、非常努力,轉型也轉得非常好,有更大的創作餘地。”但倪萍表示自己的精力恐怕不足以去擔任製作人來做節目。

《朗讀者》是兩代“央視一姐”的罕見同臺,上臺時倪萍還爲董卿帶了一束鮮花,剛一見面兩人便在鏡頭前淚眼婆娑。倪萍說,兩人雖然幾乎沒有合作過,但一直都有彼此欣賞,“我們在臺詞上根本不用提前準備,都知道對方要說什麼,要表達什麼,我很喜歡她,相信她也能接受我。”

節目錄制結束後,倪萍還發博讚美董卿,並心疼她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董卿都非常好,由衷爲她高興,也爲她驕傲。”

  【2】央視朗讀者第四期禮物觀後感

13日,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前,總有人從一個小亭子裏進進出出。這個有着復古風格的小亭子,正是央視《朗讀者》欄目組設置的“朗讀亭”,不論你是誰,只要你願意,都可以在亭子裏待上幾分鐘,朗誦點兒什麼。

亭子間不大,設置有麥克風、簡易錄音設備等。按照提示,每位朗讀者可讀5分鐘以內的內容。朗讀一開始,周圍一下子就變得靜謐,只有自己的聲音和空氣在交融,世界變得單純起來。走出小亭子,朗讀者總會合攏手中書,藍天下,淡淡的笑從臉上泛起。

準媽媽將母愛念給孩子

通過一段朗讀,紀念一段嶄新生活的開始,不少人不約而同做出瞭如此選擇。

“念這本書,是爲了紀念我即將逝去的青春。”清華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王時從朗讀亭走出來,手裏拿着自己從小就喜歡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他讀了書中的一段: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學校開除後,和妹妹一起坐旋轉木馬,突下傾盆大雨……王時不久前在國企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說,當面對戶口、柴米油鹽這些現實問題時,昔日的夢想被拋在了後面,他終於明白,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好在他沒有沮喪,“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未來的自己,希望自己將來就像霍爾頓一樣敢於堅持做自己,敢愛敢恨。”

清華大學女教師葛女士撫摸着自己高高隆起的腹部,幸福地笑了,“我念了席慕蓉的詩《愛的絮語》,送給我未出生的孩子。我想在孩子出生前,給孩子一份禮物。”葛女士說,孩子的預產期在本月底,就在她剛剛讀詩的時候,小傢伙還在腹中踢了好幾腳。爲孩子讀詩,葛女士更包含了一種美好期許,“希望孩子將來喜愛讀書,做更好的自己。”

“年輕,並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時光,也並非粉頰紅脣和體魄的矯健……”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楊紅梅唸的是塞繆爾·厄爾曼的散文《年輕》。再過一年多,她就要退休了,她想用一段朗誦紀念新生活的開始,“以積極的心態過好以後的生活,接下來的日子,我不是耗盡生命,而是燃燒生命。”

讀一段《背影》感念父親

通過一段朗讀,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曾經遇到的美好,有些朗讀者專注講述自己的過往。

“我的父親也是胖胖的,他也給我送過水果。”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崔曉黎原本是來開會,一見朗讀亭就停了下來。她朗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她說這篇文章樸素得讓她流淚,也讓她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崔曉黎在北京上研究生的時候,遠在外地的父親趕來看她,買了香蕉、蘋果,“我說,你怎麼買那麼多水果。我爸說,這不是給你吃的,是給你的同學吃的。”往事如煙,如今父親已是75歲的老人,而她也從一個年輕女孩變成了45歲的母親。

今年28歲的龐廣威來自廣西,在萬聖書園庫房上班。他說,自己剛站在麥克風前,緊張感讓他念得有點兒結巴,但他很快就穩住了,順暢地朗讀完了自己寫的詩歌《大地上的漂泊者》——“走在三百年前的石板路上,你爲所有人嘮叨這裏的美食……”這首詩是去年龐廣威去揚州時寫的,從2010年至今,他已寫了上百首詩歌了,但一直沒有勇氣投稿。在北京這七年,龐廣威改變了很多,他會利用閒暇時間旁聽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曹文軒講課,還會到英語系旁聽《實用英語詞彙學》,他感謝這些老師,“他們歡迎我去旁聽。”對龐廣威來說,今天的朗誦是個偉大的跨越,要知道他剛來北京時,因爲口音重,沒人聽懂他講話,他也一度變得沉默。

遠行遊子以朗誦激勵自己

陽光下,更多的年輕學子,通過朗讀來給自己打氣。

19歲的李昊唸完了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作爲清華大學國際預科的學生,再過幾個月,他就要去英國曼徹斯特上學了,“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選擇這篇文章來朗讀,是爲了增加自己的民族榮譽感。”李昊說,他在完成英國的學習後將回到祖國,報效國家。金融專業學生張葉青選擇了朱自清的《匆匆》,她感嘆時間過得真快,“念這篇文章,是對自己的督促和提醒。”

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廣州,4個朗讀亭在多座城市流動。據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負責人介紹,從上週五至本週五,朗讀亭將在清華大學停留一週,截至目前已有朗讀者300餘人。對他們來說,朗讀什麼不重要,因爲讀書,而遇見最好的自己,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