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擡頭的來歷500字

農曆二月八年級,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龍擡頭的來歷,歡迎大家參考!

龍擡頭的來歷500字
  【1】龍擡頭的來歷

龍擡頭,農曆二月八年級,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八年級,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爲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八年級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農曆二月八年級,之所以稱爲龍擡頭節,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爲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爲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爲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爲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說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際上說的是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週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週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於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也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也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而每年的.農曆二月八年級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後,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擡頭”的過程。之後,每天的“龍擡頭”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擡”起來了。後來,這天也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託,衍化成“龍擡頭節”、“春龍節”了!

二月八年級龍擡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八年級龍擡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八年級的龍擡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擡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另外一說法:二月八年級,龍擡頭,相傳二月八年級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曆二月八年級,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擡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八年級這天從海底擡頭出來,望着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歷史沿革

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八年級“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八年級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爲“龍擡頭”的日子,因爲農曆二月八年級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爲“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八年級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着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爲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爲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唐朝人已把二月八年級作爲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嚐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擡頭”聯繫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擡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稱爲“龍鬚麪”;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爲“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爲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擡頭。晨起以竿敲樑,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麪作餅及饅首而爲早餐。婦女於是日爲童孩剃頭,蓋取龍擡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樑,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麪食吃。

除了吃麪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爲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穀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裏,方纔如願。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薰牀炕,曰薰蟲,爲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爲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

  【2】龍擡頭的來歷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民諺“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八年級,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

到底“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歷及傳說是什麼呢?

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歷及傳說

故事一:

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八年級,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故事二:

民間相傳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先立其子李哲、李旦爲中宗、睿宗,又先後廢去。於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廢唐改周,自立爲帝,稱周武皇帝。

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當年從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乾涸,莊稼旱死,許多地方連吃水都非常困難,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種種人間慘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裏十分不忍,他冒着違犯天條的危險,張開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招來了玉帝惱怒,將玉龍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話:“玉龍行雨犯天規,應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經過這裏,看了碑上的這些字,才知道玉龍爲救百姓行雨,卻被壓在這裏受苦。爲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再掌天河,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但卻苦苦尋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農曆二月七年級,恰好街上有集,一個老奶奶揹着一布袋苞米粒趕集,因布袋口沒紮結實,走着走着布袋開了,金黃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們看了,高興極了,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鍋裏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八年級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

這情景被玉龍看見了,好不歡喜,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開花,便將壓在玉龍身上的大山移開,玉龍順勢一躍騰空,再降甘霖。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麪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