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家鄉有很多有趣的民風民俗,但是我覺得最好玩的還是要數端午節的了,瞧,又是一年端午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歡迎大家參考!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1】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重午等。提起“端午”這兩個字來,可能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香甜嫩滑的糉子和令人激動的賽龍舟吧?實際上,端午節的習俗可不止這些。

它不僅包括吃糉子和賽龍舟,還包括佩香囊、飲雄黃酒、吃五黃、掛艾葉和菖蒲。此外,端午節的習俗內涵豐富,在吃、穿、住、等方面,均有所涉及。除糉子外,吃“五黃”,吃“五毒餅”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五黃”是指黃瓜、黃鱔、黃魚、成鴨蛋黃和雄黃酒。說到雄黃酒,不得不提一下,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它來治皮膚病等。這還真應了一句古語: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蜙、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玫瑰餅上製成。吃它寓意把一切毒蟲都吃掉,使它不傷害人。端午節佩帶香囊的習俗已經很久了。香囊內裝有具有揮發性香味的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小孩子佩戴它,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還有襟頭點綴之風。中國古代以五色爲吉祥色,每當端午節清晨,大人們就會給小孩子們拴上五色線,這五色線可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雪或第一次洗澡時再拋到河裏。據說這樣可以蛇類毒蟲的傷害,可以保平安。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爲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糉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爲神獸,俗以爲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除了中國以外,別的一些國家也在過端午節,也有着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二戰前,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糉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另外,爲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

韓國江陵端午祭是旨在繼承和發揚端午節傳統文化習俗而舉行的慶典活動,1967年被指定爲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爲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爲始拉開帷幕,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並會舉行跳繩、假面製作等傳統遊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 從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詩人爲“端午”寫下了不朽的詩篇,比如梅堯臣的《五月五月》、劉禹錫的《竟渡曲》、文天祥的《端午感光》等。最後,大家有必要知道一下“端午節”的重要性,因爲端午節在中國人民的傳統中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香噴噴的糉子熟了,黃澄澄的雄黃酒釀好了,賽龍舟的船也準備好了,端午節也就隨着風而來了。

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榮幸地來到新會司前大範親眼目睹一次久違的賽龍舟。

比賽在人們的翹首以待中終於開始了。青年橈手們意氣風發,頭上腰上各束一塊紅布,在朝陽的光線下熠熠生輝。鼓聲響起,龍舟便如一支離弦的箭,在塘江上來去如飛。一時間,吶喊聲、鑼鼓聲、劈劈啪啪的鞭炮聲交匯在一處,在江面上迴盪,震耳欲聾。

端午節又怎能少了糉子呢?我們新會司前的糉子是所有糉子之中體積最大、用料最豐富、做法最講究的。鹹糉內餡有鹹肉、蛋黃、燒雞、燒鴨、叉燒、栗子、香菇等;甜餡有蓮蓉、綠豆沙、紅豆沙、慄蓉、棗泥等;更有廣東鹼水棕、竹葉糉等。

然而這一天還得戴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擡頭的時候,古人爲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喜歡家鄉的端午風俗,很有趣,很熱鬧!如果你有機會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節,相信你一定也會很喜歡的!

  【3】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端午話糉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____端午節。仙桃人稱端午節爲端陽節,又有小端陽(初五),大端陽(十五),重端陽(二十五)之說。在仙桃民間,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就是包糉子.吃糉子。 古代稱糉子叫 “角黍”,周處<<風土記>>說, “仲夏午日,烹鶩角黍,又以菰葉裹糉黍米煮之。狀似尖角,故名角黍。”菰葉類似茭白葉,是古時包糉子的材料。仙桃人包糉子用的是蘆葉,蘆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吃時別有一番風味。

包糉子.吃糉子,最初並沒有什麼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故民諺有 “未吃五月糉,寒衣不可送”. “吃了五月糉,寒衣收櫃中”的說法。意思是糉子一出現,歲序便轉入夏季,以此爲標誌,人們要全面換夏裝,以輕薄涼爽爲宜。

包糉子.吃糉子與古代大文學家.大詩人屈原有關,傳說屈原因自己聯齊抗秦的主張未被楚王接受,還被兩次流放。在流放滄浪時,聽到秦滅楚的消息,國破家亡,悲憤至極,於農歷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抱石投水而死。楚人按自己的心願,將端

午節龍舟競渡,本來是上古時代古越人龍圖騰崇拜的遺俗,附會到劃龍船是爲搶救投江的屈原。有的說用糉子投喂水族,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遺體;有的說糉子是用來祭奠屈原的;還有的說糉子是屈原的姐姐爲祭祀屈原而發明的……其實,包糉子.吃糉子漢朝纔開始,與屈原未有什麼內在聯繫。

從包糉子.吃糉子的歷史沿革中,可以看出這一民間俗信是健康向上的。一方面,就人們的飲食習慣而言,它有科學道理,這是一項進入夏季改善生活和保健措施。五月促夏,酷署將臨,吃這種用糯米制成的涼食,既有營養,又能清熱降火,使腸胃舒適。隨着時間的推移,包糉子又輔以果仁.豆沙.棗泥等爲餡,更起到了調劑生活和保健作用。另一方面,這一俗信包含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每到端午期間,人們包糉子.吃糉子的過程,也是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