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議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名言議論文

孔子名言議論文1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裏讀《中華傳統美德格言》這本書,我讀了以後,覺得受益非淺。特別是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格言,對我的教育意義最大。

這個格言後面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說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時大文學家。一次,他寫了一篇文章,對自己的文章十分滿意。後來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議把“德”字改成“風”字,這樣做既可以與前邊的“雲山”、“江水”相呼應,並且更有韻味。范仲淹覺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見。經過這個故事,更可說明,當自己有了令自己滿意的成果,應當不恥下問,向人多請教。無論是誰,只要有學問,都該去向他們請教。

我平時就沒有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點。正因爲這樣,我還失敗過呢。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奧數題,做着做着,一道題把我給難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還是一邊思索,一邊在草稿紙上比劃着:“一定要把這道題給解出來。”大約過了十分鐘,突然媽媽回來了,看到我正在做題,就不打擾我了,可又看見我愁眉苦臉,問我:“怎麼了,解不出來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嗎?”“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還是沒有把那道奧術題給解開。媽媽又走了過來,看了看那道題,思索了一會兒,“我知道了!”媽媽說道。她把那道題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訴了我,我這才豁然開朗。還有一次,我記得我畫了一幅畫,自己認爲畫的很不錯,就得意洋洋地拿給愛畫畫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後說:“畫得真好,我還畫不出這樣的畫呢!”我高興地笑了,妹妹也高興地笑了。妹妹又仔細地看,她說:“哥哥,你好象有一處地方畫錯了。”“哪裏?我看看。”我說。妹妹指着畫說:“你畫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風,這可是牛頭不對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細啊,你可以做評畫專家了。”我讚歎着。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大有收穫。我以後一定改正這個缺點,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孔子名言議論文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顧慮的施加給別人,這是不道德的。

這句話往往出現在古文中,這是古代大思想家們常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是多麼有道理,多麼正義。在我們現實社會中,也很需要這樣的胸襟,但我們誰能做到這點,誰能無私的爲人民服務而從不抱怨呢?

也許有這樣的人,但只是這12億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這現代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當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競爭,記得國中的政治課上老師曾說過:“社會上的各種競爭歸根是人才的競爭。”在這人與人激烈的競爭的同時,關係愈來愈遠,愈來愈陌生。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我們是父母的乖女兒,是爺爺奶奶的乖孫女,從小都是在他們的手掌上長大,從未受過任何委屈,也爲幹過任何粗活,從而養成了嬌慣、自私的個性,所以我們很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

在學校裏,我們都很自私的,除了學習和自己應做的事之外,好像都與自己無關。我們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願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給別人,但與我們同齡的人有誰會這樣默默地承擔呢?在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醜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給別人的人,就會有無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擔下來的人。

如果在我們周圍多一些承擔者少一些施加者,那麼人與人之間就不會這樣疏遠了,人們自私慾也會減弱,大家都無私的爲人們服務從不計較,那世界該多麼和平!我覺得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要以這句話爲做人的標準,國與國之間也要遵循這個道理,否則會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例如在當今之世,民族國家仍是國際關係的主體,國家利益確實應該是每個國家的首要考慮。益”。也是基於這樣的思路,以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爲藉口,美國強化了推行導彈防禦系統的計劃,而對其可能給世界安全帶來的後果不管不顧。人們不禁要問,美國在談自己的國家利益之時,是否也應考慮和尊重其它國家的利益,而不應以損害別國的利益來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呢?當年林肯總統領導的美國聯邦政府曾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同製造“兩個美國”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在鬥爭中留下了這樣的名言:“美國人民在地球上佔有和居住的這片土地只能作爲‘一個民族大家庭的家園’,不能夠作爲兩個或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滿。

爲了世界的和平和身邊人們更美好的生活讓我們來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擔者吧!

孔子名言議論文3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和他們看齊,看見不是賢人的人就在內心自己反省。”這句話看起來簡簡單單,再怎麼看也就那麼一句話,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們有誰能做到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

開朗的人必然會比內向的人朋友多,人緣好,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內向的人羨慕那些外向開朗的人緣,如果他一天只會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該多好,那麼我就不會再孤獨,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辦法使自己變開朗,變得人緣好,那麼,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會永遠的是“如果”,不會去實現,他也永遠不會變得人緣好;成績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師們的讚賞,同學們的誇獎,如果一個成績不太好的人夢想自己的成績變好,得到老師讚賞,同學誇獎,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績出類拔萃,只會在那空想的話,那他的夢想就怎麼也不會變成現實,他終究是那個成績不好的人,得到老師的'讚賞,同學的誇獎終究只是夢,只是幻影;富人必然會有很多窮人沒有的權力,如果一個窮人想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卻只會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爲富人,讓自己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的話,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捨錢財。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焉”的這種精神,那麼窮人還是窮人,成績差的人還是成績差的人,內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會在一旁指指點點,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身上也正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品格,別人同樣的討厭你,因此,我們應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孔子名言議論文4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選自於《論語·公冶長》,意思就是說“勤奮好學,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請教爲恥。”我想,這句至理名言應是我們當代學生乃至全社會所應具備的。

一定就有人問:“爲什麼呢?”

敏,乃勤奮也。好,乃喜愛也。所謂“笨鳥先飛早入林,”你勤奮好學終會有所成就。當你學習時,必有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是必然的,有何“恥”可言。通過勤奮學習,會增長見知,提升自我;不恥不問,又會進一步地昇華自己。因此,能做到它是十分重要的。況且,對於社會來說,每個公民謙虛而優秀,那麼這個社會也就將得到無限的發展。對自己,對社會都有好處的事,何樂而不爲呢?

那又怎樣去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呢?說起來簡單而又複雜。

孔子名言議論文5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爲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爲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着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隻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着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裏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衆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纔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爲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爲,他們的行爲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爲別人着想,別人也會爲你着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