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禪意的語錄大合集76條

人生也許會經過隧道,但不要被隧道一時的黑暗所挫敗,因爲我們總會和光明相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的禪意的語錄76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典禪意的語錄大合集76條

1、惡習應及時戒除;忍一時辛苦,能得一世幸福。

2、在煩的時候沒人問,我學會了承受;哭的時候沒人哄,我學會了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我學會了勇敢;累的時候沒人可以依靠,我學會了自立。就這樣我找到了自己,可貴的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漸漸地我成熟了,有壓力纔有動力,因爲沒有更大的不如意,所以現在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

3、生活經過那些故事,歷練內心的浮躁,成爲一種平靜。所有的傷痛都不是一生,這白駒過隙的流年只是經過,不必要擔憂還有多少艱難,學會內心的安穩,看書的時候認真看書,喝茶的時候好好喝茶。

4、人生苦,要苦得有價值,不離菩薩心,不離教化衆生。

5、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

6、我們的繁忙併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所以忙的最終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佛陀曾經很清楚地告訴過我們:幸福和快樂源於利益他人,痛苦和憂慮源於利益自己。無着菩薩也說:"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痛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7、擁有獨立的思想纔會擁有獨立的人格,對道德的景仰、對天 地的敬畏、對衆生的悲憫、是獨立思想的源泉。

8、人能造業,也能造福;造業是迷信,造福是正信。

9、懂得運用時間利益人羣,就是幸福。

10、其實,禪的本質是使人的生活充滿安詳真實情趣,使人們擺脫心理和情 感的困擾,看到我們自在生活的本來面目,從而以最真實平常的心態來看待 世事和享受我們擁有的真實自然的生活。人的精神生活是不能摻雜挑剔的, 更沒有必要充面子,畏首畏尾。只有以平直自然的心去生活,真正地迴歸到 自己,才能肯定自己,同道唱和,無人而不自得。

11、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二

12、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別人,一切靠自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唐明皇在蝗蟲遍地之時,毅然離開佛前,第一個品嚐了油炸的"天蟲",告訴民衆治蝗災要靠自己。鄭板橋也在臨終前告誡兒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13、苦是佛教的基本觀念之一,是佛教對人的現實存在所作的狀態定位和價值判斷。苦諦是四聖諦之一,也是最關鍵的一諦。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

14、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應自成熟有情,亦勸他成熟有情,恆正稱揚成熟有情法,歡喜讚歎成熟有情者。應自嚴淨佛土,亦勸他嚴淨佛土,恆正稱揚嚴淨佛土法,歡喜讚歎嚴淨佛土者。《大般若經》卷四五。,真如品

15、所有善根,爲求佛智,施與衆生,是名檀波羅蜜。

16、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託生之處,切須在意。——《達摩大師血脈論》

17、佈施,看起來是利人,實際上是利己。持戒,看起來是束縛,實際上是更好的自由。忍辱,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真正的受益。精進,看起來是辛苦,實際上是最終的安樂。禪定,看起來是刻板,實際上是發現內心的活潑。智慧,看起來放下很多,實際上是真正的擁有。

18、在當今社會,總是存在着這樣一種人,他們有極強的依賴心理——依 賴父母、依賴親戚、依賴貴人幫忙,以爲別人能解決他的一切疑難。這是 一種壞習慣,不但容易讓人產生惰性,而且還會喪失原有的本能和習性, 只有重視自我力量的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19、快樂是靈魂的事情,一個人快樂與否,其關鍵取決於靈魂的內在態度。

20、佛祖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常言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故恆觀自身,勤斷己過是菩薩行。——妙峯法師

21、佛告訴我們在家信徒要通達世事、如法求財,做一個誠實的勞動者就可以自強自立。這是學佛成佛的基礎。

22、即使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缺乏真誠和包容,也不應該輕易地怨恨別人;即使我們體會不到自己不具備善巧和智慧,也不應該輕易地冤枉他人;即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心裏的自私和慾望,也不應該輕易地埋怨對方。

23、自私是一種潛藏在人心靈深處的本能,它的存在與表現通常是不爲人所察覺的,私慾較強的人往往會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交往,我們也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所以,不要吝惜分享自己的東西,有時候只是一杯水,都可以讓我們結交一個朋友。

24、人生必須學會妥協,妥協之後自己也安然。

25、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會因爲我們的改變而變得處處充滿溫暖與活力,而同時也會給我們自身帶來累累碩果。

26、小心你的思想,它們會轉爲言辭;小心你的言辭,它們會轉爲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們會轉爲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們會轉爲個性;小心你的個性,它們會成爲你的命運。

27、一切衆生,貪慾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大方等如來藏經》

28、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29、如今大家從生到死一直忙個不停:幼年時爲玩耍與遊戲而忙;中年時爲感情與工作而忙;晚年時爲養老與治療而忙。然而,最終除了滿臉皺紋與精神空虛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呢?所謂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是指什麼呢?我們忙的意義又在何處?

30、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幸的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不妨看開一 些,勇敢面對現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奔向新生活。

31、孝道走得通,善道才能毫釐不差。

32、立於都市樓頂,車聲人聲,一切入耳的聲音無不是噪音、雜音。凡是人類所造出來的聲音,以及我們心中的一切念頭,無不是噪音雜音,聽如無盡的怨嘆,讓人心不喜不靜。

33、由於修行者有三種根器,所以要依靠戒、定、慧三種學處,用逃避、對治、轉換三種不同的方式去應對貪嗔癡煩惱。下等根器者用以持戒來逃避的方式去應對煩惱的對境;中等根器者用以修定來對治的方式去應對非理作意;上等根器者用以修慧來轉換的方式去應對煩惱的根本。初以戒爲基,中以定爲道,後以慧爲果。

34、你我相識皆有緣,面帶笑容結人緣,佈施歡喜種善緣,你對我錯相惜 緣,順我逆我消孽緣,生老病死了塵緣,果報好壞皆因緣,慈悲喜捨修佛 緣。願我們心中有佛,與佛結緣。

35、人生無常。物理有成、住、壞、空;心理有生、住、異、滅;生理有生、老、病、死。這些道理我們若能透徹,就不會在人與人之間計較;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自然能專心於道,不會在現實的人生中隨意起心動念!

36、生活中,許多人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傷害。不管傷害你的人是無意識還是蓄意向你挑釁,心胸寬闊的人都應採取不和他一般見識的態度。暫時巧妙地躲開,就可以避免兩敗俱傷的悲劇。

37、女人就應該具備女人的特質:溫柔的、愛撒嬌的、賞心悅目的、優雅的。

38、"無平不陂。"成功沒有坦途,前進的道路上一定有着各種各樣的坎坷、陷阱,等着人們去克服。因此,不必幻想輕輕鬆鬆地收穫,成功就意味着要作好艱苦奮鬥、奮戰到底的心理準備。

39、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裏、耳朵裏。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證嚴法師

40、汝等苾芻由二行相,應當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應善作意;善作意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應同地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應同水界、火界、風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本事經》卷五

41、只這一顆心,就已經是一處絕塵世外的桃花源,花開花落,藏了一絲絲潛在的清高,藏了喧囂世界裏那一點點禪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沒有絲毫雜念,這恬淡清閒的美情,換來的是心靈的短暫輕鬆。

42、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爲禪師殺人壽命。《文殊師利問經》捲上

43、人的心每個剎那間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現在不可能擁有未來的心,我們現在這一剎那的心同樣是過去的,我們不可能擁有。那麼我們真正的心是什麼呢?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事物真實的一面。蠟燭的一明一滅,可以讓我們悟出一個道理:光明和黑暗都不是恆定的,都是在變化的。我們的心本來具有無限潛能,蘊藏無限寶藏,但是由於無明造作,追逐五欲六塵,使明鏡般的清淨自性不能顯現應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見性就是開發自己的潛能。

44、學佛法最根本的課題,即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以後,就突破了一切。如何突破?有個基本的方向,要確認真理是原本如此的。

45、美好的事物,需要一顆平常心,才能體現出其價值來。遇順境處之淡 然,遇逆境處之泰然。用平常心來對待生老病死,對待得失,對待寵辱。

46、有人說人生猶如三道茶:其一,苦若生命;其二,甜似愛情;其三,淡如清風。人都是哭着來到世間的,大概是知道自己即將開始其苦痛的一生吧?可是生命的苦豈能一哭而化解?開創生命的道路是快樂的,又是痛苦的,這就是所謂的頭一道茶吧。隨着時間洪流的沖刷,人慢慢地強大起來,找到了自認爲的幸福,其甜蜜好似這第二道茶的芳香。在歲月的淘沙中,人又被其無情的衰老了,不過這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人生經驗,智慧的人是清淡的寧靜的,於是這第三道茶也泡出味道來了!人生多麼像一道茶啊,有苦,有甜,最後又淡如清風伴明月了。

47、禪是禪非:時間如是,人生不過百年,又是一年櫻花如雨,我們也在常常思索以往的生活和所走過的路。生活就是這樣,你的柔弱註定倍受傷害,你的態度,就是你的從容,不要認爲快樂很遙遠,就在你的惆悵背後。人要活的坦蕩,學會忘記,學會放下,學會心如止水。

48、面對生活的曲折,思考未來的嶄新要比回味那些傷痛實在的多,生活的方向就在於構建一份寬闊的心地,來規範和改變心地的那些負面情緒,用生命的堅強去搭建一份思維信念,所有生活的美好都不來自苦難的施捨,它只來自自己不妥協的生命力。#延參法師禪修講座#

49、如果我善良,別認爲我軟弱。因爲我明白,善良是本性,做人不能惡。如果我忍讓,別認爲我退縮。因爲我明白,忍一忍風平浪靜,讓一讓天高海闊。如果我寬容,別認爲我怯懦。因爲我明白,寬容是美德,美德沒有錯。如果我厚道,別認爲我笨拙。因爲我明白,厚德能載物,助人能快樂。

50、心清一切明,心濁一切暗;心癡一切迷,心悟一切禪

51、即使家貧,也不以欺誑手段而求錢財。

52、勞苦、委屈、愁苦之時,當知這是自己當得報緣,而不生怨惱心。

53、有時候和你越熟悉的人,你越難開口,對你越好的人,你越不知如何去道謝。

54、聲聲佛號傳祝福,句句咒音達情意;朵朵蓮花綴蓮臺,首首梵唄除煩惱;盞盞心燈照暗夜,把把紅炬遣無明;願你福慧雙增,扎西德勒!願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安康,違緣消滅,順緣增長,廣聞深思,勤修佛法,六時吉祥!

55、控制下捉弄自己的慾望,少談論下別人的隱私,多檢討下自己的過錯,要努力活出簡單的人生,纔會體悟出快樂的真諦是知足的當下。

56、聞思修無疑是最可靠的通往幸福的大道,誰有聞思修誰就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57、我們有了正確的目標和方法,只要堅持到底就能成就。其他的一切隨緣,順其自然,別在乎,只要不失去目標,不失去即身成佛的方法就行。好或壞,快樂或痛苦,都無所謂,這些都不是恆常的.。

58、因爲我們沒有足夠的能力,不能真正清楚明白別人行事的動機,所以,儘量不要對任何人和事,用自己片面的想法和是非標準來評論,應多多隨喜他人所做的一切大小善事。

59、最好的助人的行爲,是教會他走路的方法,而非走路時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的機械,並提供機會,以正念引導實踐。

60、生活是多元的,把握分寸,知所割捨,纔算成功的人生。

61、出離心是以解脫爲本,而菩提心更進一步要求我們開發出自身本具的功德寶藏,以此莊嚴我們的內心。

62、若自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63、佛曰: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64、我們這兒一念佛,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的電話就響了。

65、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日道。

66、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着你的死亡而成爲他人的,那爲何不現在就佈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樣子你會很痛苦。

67、一場情事,潑墨太多了,用力太猛了,自己都收不住。什麼事都是過分了就不好。溫婉的句子,用鏗鏘的節奏表現出來,更加意味深長。

68、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69、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注:誡勸稟教行人,須聞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貴口耳之學也。

70、最好的功德莫過於慈悲心;最甜蜜的快樂莫過於心靈寧靜;最清淨的真理莫過於瞭解無常的真諦。最崇高的宗教莫過於智慧的開展;最偉大的哲理莫過於教導我們如何在當下證實得到了成果。

71、佛心沒有遠近,人的願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到弘願。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爲樂,求人痛苦。

72、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73、佛典裏說,慈,既是予樂。悲,既是拔苦。拔除衆生的痛苦,給衆生以快樂,就是慈悲!

74、健全的人生理應是多元的人生,多項選擇的人生——先認真體驗,再負責地選擇。沒有任何一種生活方式是天然帶有原罪的。但任何一種長期單一模式的生活,都是在對自己犯罪。明知有多項選擇的權利卻不去主張,更是錯上加錯。

75、我知道,我只嚮往這世間一點點的好,我便是那塵埃裏的花,可以開的芬芳。

76、心中黑暗的人,他的世界不會有光明;內心醜惡的人,他的世界不會有善良;心思多疑者,他的世界不會有真誠;心裏傲慢者,他的世界不會有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