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語錄(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語錄吧,語錄是指一個人的說話記錄。那什麼樣的語錄纔是走心的語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孟子的語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的語錄(15篇)

孟子的語錄1

1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2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4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6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7 、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1 0 、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1 1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 2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1 3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1 4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1 5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1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1 7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 8、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

1 9 、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爲小人,養其大者爲大人。

2 0、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2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 2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2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2 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 5、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6、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 7、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2 8、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的語錄2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4、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5、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6、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

1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1、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1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5、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17、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18、有爲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爲棄井也。

19、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1、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2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5、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6、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的語錄3

1、原文: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孟子說:“尊奉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童,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兒童。”

2、原文: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孟子說:“以人民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爲他們的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爲他們的憂愁。樂與天下人民同樂,憂與天下人民同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心的事,是決不會有的。”

3、原文:孟子曰:“老而無妻曰鰥(guān),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譯文:孟子說:“年老獨身或是死去妻室的男人叫鰥夫,年老死了丈夫的婦女叫寡婦,年邁膝下沒兒沒女的人叫孤老,年齡小便失去父親的孩子叫孤兒。這四種人,是世間最無依無靠的窮苦人民。”

4、原文:孟子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文:孟子說:“天降禍害,還可以逃得掉;自己造成的禍害,簡直逃也沒法逃脫。”

5、原文: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譯文:孟子說:“尊重賢士,使用能者,讓才德出衆的人各在其位,那麼天下的士子們,都會感到衷心喜悅而願意到那個朝廷裏來做官了。”

6、原文: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習,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孟子說:“任何一個人,要是沒有同情別人的心,就稱不上是人;沒有羞恥的心,也算不了人;沒有禮讓的心,算不了人;沒有是非之心,也算不了人。同情人的心,是仁的開端;羞恥的心,是義的開端;禮讓的心,是禮的開端;是非的心,是智的開端。”

7、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好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孟子說:“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好,得地利又不及得人和好。”“得到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會多,失掉正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會少。寡助到了極點時,連自己的親人朋友都會背叛他;多助到了極點時,普天下的人都願意順從他。”

8、原文:孟子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譯文:孟子說:“有的人動腦筋,有的人賣力氣,動腦筋的人統治別人,賣力氣的人受別人統治;受人統治的人得養活別人,統治人的人受別人供養,這是天下通行的法則。”

9、原文: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孟子說:“厚祿高-官不能擾亂我的心,家貧位卑不能改變我的行,威力相逼不能改變我的志向,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大丈夫。”

10、原文: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譯文:孟子說:“可見天下的根本在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則在於各個人本身。”

11、原文:孟子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譯文:孟子說:“所以誠心善性是天所賦予人的優良本性;考慮保持和發揚這種誠心善性是人爲努力。一個人做到了至誠無僞而人們卻不被感動,是絕對沒有的事;缺乏誠心的人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12、原文: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mèi)焉。聽其言也,觀其眸人,人焉叟(sōu)哉?”

譯文:孟子說:“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心中不正直,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聽一個人的話,觀察他的眼神,這個人內心的好壞又是怎麼能隱藏得了呢?”

13、原文: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譯文:孟子說:“人們的毛病,在於(缺乏自知之明)遇事喜歡充當人家的老師。”

14、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爲大。”

譯文:孟子說:“對父母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又以沒有子孫後代爲最大。

15、原文:孟子曰:“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譯文:孟子說:“人只有對某些事捨棄不幹,然後纔可以有所作爲。”

16、原文: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譯文:孟子說:“生前奉養父母不能算作是大事,只有死後給他們辦好喪事才稱得上是大事。”

17、原文: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譯文:孟子說:“君子沿着正確的路子對學問進行高深的造詣,目的就是要使自己自覺地得到學問。自己自覺地求得的學問,就能心安理得地堅守它;能心安理得地堅守它,日積月累,就能積蓄深廣;積蓄深廣,便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貴在自己自覺地求得學問。”

18、原文: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孟子說:“拿自己的長處去折服別人,沒有人肯折服的;拿自己的長處去教育幫助別人,然後才能叫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歸心而能夠統一天下的,是絕對不會有的事。”

19、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譯文:孟子說:“君子可以用來區別於一般人的,就在於他的居心。君子居心於仁,居心於禮。仁愛的人慈愛別人,別人也常常尊敬他。”

孟子的語錄4

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3.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5.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合同,若此者衆。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8.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爲不多。

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0.養心莫善於寡慾。

孟子的語錄5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

·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孟子名句

·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 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 孟子語錄

·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 孟子語錄

· 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 孟子名言

·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的語錄6

1.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猶此也,王雖有移民轉粟之善政,其好戰殘民與鄰國同,而獨望民之多,何異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4.吾善養浩然之氣。

5.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6.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仁者無敵。

孟子的語錄7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如千乘奪取萬乘,百乘奪取千乘,然後爲飽足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sha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5.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6.有風人之託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8.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9.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孟子的語錄8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10、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16、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2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25、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27、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32、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3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35、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36、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37、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38、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39、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

41、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42、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44、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45、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46、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47、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

8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巴金

孟子的語錄9

1.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2.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遺棄其親者,亦未有存義而後去其君者。

3.雞鳴而起,孳孳爲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爲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4.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5.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

6.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7.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9.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的語錄10

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2、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3、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4、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5、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7、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9、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11、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12、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3、人皆可以爲堯舜。

14、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15、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7、仁者無敵。

18、事,孰爲大?事親爲大;守,孰爲大?守身爲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爲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爲守?守身,守之本也。

19、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21、獸相食,且人惡之,爲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爲民父母也。

22、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3、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2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2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29、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1、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

3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3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4、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35、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爲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6、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3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3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

3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40、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4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42、盡信書,不如無書。

43、養心莫善於寡慾。

44、尊賢使能,後傑在位。

45、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46、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47、其進銳者,其退速。

4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9、爲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50、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51、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5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3、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54、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55、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56、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語錄11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2.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6.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8.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9.則天下歸之,以政傷民,民樂其亡,以梃服強,仁與不仁也。

10.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的語錄12

1.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又多乖異不同。

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免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爲小,不亦宜乎。

4.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5.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6.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sha人之罪。

7.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8.惟仁者爲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9.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父母;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

10.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的語錄13

1、盡信書,不如無書。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4、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爲大丈夫。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9、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

【譯文】人要有所不爲,纔能有所爲。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1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1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13、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14、其進銳者,其退速。【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1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16、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

【譯文】孟子說:“孝子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極點,沒有超過拿天下來奉養父母的。”

1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18、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譯:擡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

1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20、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2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2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爲自己的憂愁。

23、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就會胡作非爲,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24、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爲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爲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5、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6、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我便捨棄生命而取義。

27、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有預料不到的讚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譭。”

28、(孟子)曰:“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蝕,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孫丑下》)

【譯文】(孟子)說:“古時的君子,犯了過失,如天上的日蝕月蝕一樣,人們都能看得見。到他們改正錯誤以後,人們也都擡頭看得很清楚。”

29、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30、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譯文】(孟子)說:“我善於養我(這種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31、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能成就大事的人物,總會有善良,純樸,率直,熱愛生命的人格品質、

32、養心莫善於寡慾。

【譯文】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

33、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4、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裏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裏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着餓死的屍體,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着禽獸來吃人。

35、人皆可以爲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36、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爲,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37、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3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39、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4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41、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爲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42、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43、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天下的基礎是國,一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每一個人。”

44、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服從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滅亡。”

4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46、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恭敬別人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掠奪別人。”

47、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爲人師。”(《孟子·離婁上》)

【譯文】孟子說:“人的毛病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即不謙虛)。”

48、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做一項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棄,便會失掉。這是有益於收穫的探求,因爲所探求的對象是在我本身之內(即強調發揮善性,注重修養)。”

49、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50、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因而愛惜萬物。”

孟子的語錄14

1、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使人精確。——培根

2、書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寧

3、光陰給我們經驗,讀書給我們知識。——奧斯特洛夫斯基

4、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

8、書讀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爾泰

9、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艾迪生

13、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高爾基

14、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

15、讀書是我唯一的娛樂。我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惡劣的遊戲;而我對於事業的勤勞,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厭。——富蘭克林

16、閱讀一切好書如同和過去最傑出的人談話。——笛卡兒

17、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

18、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托馬斯·卡萊爾

19、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20、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1、過去一切時代的精華盡在書中。——卡萊爾

22、與筆記使人精確。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培根

孟子的語錄15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國小六年級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拓展閱讀課文《孟子語錄》。這是一節文言文,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深入瞭解,達到思辨的目的。《孟子語錄》包含深刻的哲理,學生要多讀,通過多讀,加深理解。國小六年級學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表現自己。

二.說教法.學法

1.藉助有趣的談話,激發學生興趣。

《孟子語錄》是一篇文言文。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從簡單的例子入手,從學過的知識中入手,用談話的方式,即複習了舊課,又爲學習新課作鋪墊。達到了兩全其美的目的。

2.運用課本自學,引導學生探究

課本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整理和歸納知識,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3.積極組織討論,精心設計

教學中教師在重難點處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討論。有問題,學生各抒已見,在討論中教師不急於評價,而是留給學生時間,讓其他學生加以補充、評價。通過各抒己見,學生才能對“捨生取義”有所瞭解。

4.通過摘抄名句,促進學生髮展

本課知識點較少,學生通過對孟子名句的摘抄,會更進一步的瞭解孟子,瞭解古代文化。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洋思”理念,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序:

談話激趣導入

出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四.交流探討,理解真意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觀點?請你舉出歷史上有名的“捨生取義”的例子。(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做評價。)

五.提高升華

1.課件出示孟子名言,學生朗讀並摘抄。

2.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學生各抒己見)

六. 課堂作業:

1.孟子這段話在寫法上的特點是:以什麼設喻,表達了什麼樣的觀點?

2.成語“捨生取義”是什麼意思?

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涵。達到“堂堂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