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1

“一直以爲,整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在連續讀完幾本有關整理的書後才發現,它確實也不難。”

我這麼說,不是想學王爾德的語氣。而是想表達,相比於整理方面的技術性細節,關於整理這一行爲本身的意義認識,以及背後所折射出的生活哲學,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感受。

近藤麻理惠和山下英子都曾在自己的書中強調:所謂整理,不是打掃或收納。打掃或收納,只是面向物品、面向自然的行爲;而整理卻是面向自我、發現自我的行爲。

真正意義上的整理從對物件的重新審視和去留取捨開始,這個刪選過程正是我們深入思考物品與自己的關係、重新認識每個外物之於我們內心的真實意義,進而更加明確我們究竟在意什麼、珍視什麼的禪修式對話過程。

想起自己的書櫃,經歷了幾次集中整理,每一次都會清理出不少“無用但不捨”的書籍。見證過學海生涯的專業書、代表階段性愛好的擴展讀物、還有寄寓着青春情感的戀愛信物。每一次捨棄當然都不好受,卻都是自己站在當下對往過的一種了卻。我們整理物品有時是因爲我們需要整理心境。

然而,即便是丟了很多曾經的珍視,有幾本舊得泛黃的“武林祕籍”我卻一直沒有扔。那是父親年輕時積攢的拳譜,是“武術熱”年代裏一度狂熱卻未能堅持的興趣。它們對於父親和我而言,早已是無用之物,卻很頑強地留存到現在。

父親去世後,怕睹物思人,我們幾乎扔掉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物品,這幾本殘書竟成爲爲數不多的“遺物”。以前我從未想過它們對於我的意義,只是覺得不能丟。現在再看它們,腦海裏浮現的是小時候父親在我面前“鯉魚打挺”逗我大笑的場景,或許還有一個小男孩遙遠而真切的“功夫夢”。

我想,近藤所強調的“心動之物”,也許就是我們在經過一次次整理之後依然無法“斷舍離”的東西。而她所傳授的現代整理術只是一種方法,一種通過人與物品、物品與記憶的感性關聯,幫助我們從當下·自我維度重新梳理所求·所需·所念的手段。極簡主義角度,對物品去留的判斷,實際上也是在給圍繞我們的人·事·物的生命意義和重要程度進行排序。

物質過剩、信息氾濫、慾望橫流的時代,斷舍離的理念之所以能引起廣泛共鳴,也是因爲在“整理”這個“術”之上所蘊含的“人生聚焦”之道。畢竟,每個人的內心空間和我們身處的居所一樣是有限的,中間可以容納什麼,應該擺在什麼位置,什麼時候該調整、什麼時候該捨棄,其實都值得我們認真思索。

這一點,和山下在介紹收納法時提到的“1 Out 1 In”原則有相通之處。如果陪伴我們的物品都是沾染了回憶和情感的精選之物,抱持總量恆定,有進必先有出的整理法則,實質上代表着一種“活在當下”的聚焦式生活方式。雖然闡釋得都有些玄化,但兩位達人都曾例舉了很多經由整理改變人生機遇的案例

我相信這種變化的存在,更相信這種變化本身是因爲當整理成爲一種習慣之後,所錘鍊出的放手心態、聚焦思維與決斷能力。玩笑話是:你扔掉的東西越多,越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扔掉的東西越珍貴,越珍惜保留的擁有;你扔東西時越心痛,你在下次想要拿起時越審慎。告別前任總是從告別前任之物開始,整理,就是站在當下向過往的自己說再見。

整理很簡單,如果你只是像近藤一樣追求一個令人心動的居家空間,抱持着“玩物”的趣味心態,選擇心儀的物品,然後給它們一個固定的位置就可以。整理也很難,如果你想要的是一種抱朴守真的生活方式,你不僅需要斷舍離的“棄物”心態,還要有對自己所欲所願的清晰認識,甚至對不同價值觀念的坦然面對。

婆婆積攢的垃圾袋丟還是不丟,有時候只是一個整理問題,有時候卻是一種人生抉擇。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2

最近看了一本很少女的書——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覺得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收納,更讓我明白了:整理房間或者舊物,其實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心情,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和未來的自己擁抱。

我以前是一個特別邋遢的人,在宿舍裏把東西亂扔,什麼都是一團糟。我想,這也許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我爺爺是一個十分有條理的人,他總會把我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甚至我國小上學的書包都是他幫我裝的,當然有的時候落了東西我也不免嗔怪他。我爺爺又是一個不捨得扔東西的人,從我國小的課本到我戴過的每副眼鏡,他都留着。耳濡目染,我也總是不捨得扔用過的東西,記錄時間的流水賬本,12.9比賽用的白手套,同學送我的聖誕蘋果的包裝盒……

書中指出,一般的收納法只是告訴人們如何收拾東西。但其實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拋棄一些東西。

往往我們不捨得扔東西,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覺得以後還會用到的;

對物品很有感情;

不知道怎麼處理……

我以前是一個覺得留着物品就好像留着我們之間珍貴記憶的人。我覺得,我看到那些物品,我就會想到我所經歷的故事。但我現在有一些轉變,當下的體驗纔是最真實的,這些物品固然能夠使你回憶起快樂的時光,但是那種時光在它被感受的瞬間纔是最幸福的。

麻理惠說,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你的手去觸摸這些物品。如果他們有讓你心動的感覺,那就把他們留下來。而對那些想丟棄的東西,就對他們真誠地說聲“謝謝”,感謝你們陪伴我那麼久。物品也像一個人一樣有了生命,他們也是來這世界上陪伴了我們一程。

也許,清理物品也是在告別,在和陪伴了自己很多日子的親密物品告別。分離是痛苦的,但也是人生中永恆的話題。

說實話,有的時候也不想面對過去的自己,所以也不希望去整理舊物,怕碰觸到傷痛,所以就讓他亂亂地丟在那裏吧,壓抑在記憶的深處。我有的時候空虛,就會開始整理房間,或許整理房間也是整理內心的一部分。

整理着整理着就發現了自己剛上高中的照片,那時還沒有那麼胖,還是很清純。看到了大一新生夢想秀的時候給自己留下的夢想“帶着單反,彈着吉他,在各處環球旅行”。這個想法是我在看了一個叫做《練習曲》的電影之後產生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子揹着吉他在寶島環島旅行,在旅途上遇見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許我覺得那種相遇的感覺很好吧。也看到了很多朋友想在大學做的事:鍛鍊肌肉,使自己成爲肌肉男;大學期間讀完100本書;發SCI的論文……

我很好奇,這些願望他們實現了嗎,就詢問他們。很多東西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真是懷念那個剛入大學滿懷希望的自己呢。也許這就是整理舊物的意義之一吧,看看過去自己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

我以前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有着自己的“歲花簿”,記錄着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我又不願意翻看他們,裏面有快樂,但也有很多失落與迷茫。可以說,日記陪伴我,我能在上面隨意吐露心扉的時刻是我們之間最珍貴的時刻。我還保留着我家裏人寄給我的每一封家書,其實內容歸結成一句話就是“要自己照顧好自己呀,我們都愛你!”日記本和信都被我收納在一個小盒子裏,也許在以後的某一天,我會重讀那些文字,和大家分享;也許他們就這麼沉寂的睡在那裏,成爲我心裏塵封的一部分。

整理房間,不只是在整理物品,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緒和記憶,整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整理自己的人生。當留在你身邊的東西都是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那麼整理魔法就奏效啦!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3

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所著《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以下簡稱《整理魔法》),利用國慶長假閒暇時光通讀了一遍,感悟到了“留”與“舍”之間“怦然心動”的標準,反思先前的收納整理思路,也爲即將到來的新居入住提供了參考的整理方法。

一、怦然心動乃去留最高標準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大量可以捨棄的物品,但去留標準如何,相信這是很多人糾結的地方。《整理魔法》提出了“怦然心動”的標準,如果家裏一件物品讓自己“怦然心動”,那麼即便在外人看來毫無用處,對於個人來說也是要留的;沒有怦然心動感覺的物品,大可直接拋棄,即便過去或將來是有價值的,但對於當下沒有任何價值。由於個人的心智資源有限,不可能對家中的每件物品都“怦然心動”,因此運用這個標準的結果就是家裏留下的物品都是讓人心情舒暢的精品。

二、整理不等於收納

收納和整理熱潮從東瀛日本傳來,近兩年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着手收納整理,不少注重企業形象與文化的大型企業也引進“5S”、“6S”等整理法,但有一個很深的誤解那就是將“整理”和“收納”混淆爲一個概念。應該說,整理和收納儘管有一定交集,但絕對是兩回事。

“收納”是利用各種工具將手頭不用的物品以一定的規則按照使用頻率放置起來,核心思想是存儲而非斷舍離。收納幾乎是時時刻刻在做的事情,每天要做很多額外動作。收納思想認爲超過一定時間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方纔拋棄。

“整理”則是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將所有物品進行分類(一般從衣物開始)並根據“怦然心動”的標準決定去留,在拋棄了大多數不讓人“怦然心動”的物品後,物品數量得到極大削減,再進行簡單收納,也不需要很複雜的工具或規則,具體可以參考《整理魔法》。整理不需要每天做出額外多餘的動作,而是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性運動式地(書中將此稱爲節日)選擇並拋棄無“怦然心動”感的物品後集中收納,並把日常物品放在應該放置的地方即可,甚至都不需要大量採購收納工具。

收納可能導致的極端結果就是家裏像倉庫一樣堆滿了各種塞滿的收納箱,許多物品被長期放在看不到碰不到的地方而長期得不到處置,而家庭成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於記憶和分類“哪些是一週用一次的,哪些是一個月用一次的.,哪些是半年用一次的……”。整理則不需要,其終極結果只有一個——在舒適敞亮的空間中只保留自己“怦然心動”的精品物品。

誠然,有人願意將“收納”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但“整理”能夠以較低的頻率獲得更好的效果,更適合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家務懶人”。

三、終極目的是整理人生

整理家居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順着“整理”的思路,我們可以思考,是不是在家居之外,還有太多自己沒有“怦然心動”感但仍hold在手上的東西,是否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整理”,比如一份你並不喜歡的工作,比如一個你不愛的人,再比如某個不再讓你心動的圈子或社羣。通過做減法,讓自己的心智資源集中於更加“怦然心動”的事物上,則生活會變得更加舒適美好,各類積極資源也就隨之吸引而來。

另外一個角度,整理的過程也是不斷髮現自我的過程。“怦然心動”是個很主觀的標準,但正因爲如此,怎樣的物品讓你“怦然心動”往往就是個人的特質、優勢和底層潛力所在,而發揮自身特質、優勢的工作或事業往往是自己喜歡做又能容易取得成就感的工作或事業。正如書中所言,作者有位客戶在整理中發現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背後反映的是自己樂於幫助別人生活的特質後,辭去IT工作而成功創辦了家政事業。所以,整理整理物品吧,說不定就聽到了機會的敲門聲。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讀後感4

中央二套的消費主張中提到了家庭收納師,看到收納師如同魔法師一般,經過了解、設計、整理之後,家裏井井有條、窗明几淨、煥然一新,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隨後街訪中,大部分中青年都願意爲收納師提供的服務付費,同樣的問題問到自己,我也願意爲此付費,進而興趣更大。要如何才能成爲收納師,作爲普通人,性價比最高的方式便是通過書籍,而這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在網絡上衆多人推薦過,故而翻開此書。

第一感受,收納真的很有意思。對房間進行整理其實也是對自我和心理進行整理的一個過程,尤其是整理不單單是打掃,而是將相關物品進行分類、歸位,真的做完這件事後,人會有放鬆的感覺。女人的衣櫥總是少了一件衣服,再加上曾經胖過的筆者擁有太多肥大不想穿的衣服,衣櫥的臃腫程度簡直要爆炸,只想逃離,根本沒心思穿衣打扮。

因而下定決心,深吸一口氣後,直面炸彈,而真的踏出第一步後,一切彷彿並沒那麼複雜,耗費時間也沒想象中的多。最後產生了大量的斷舍離後,終於衣櫥瘦身成功,雖然不能說一定是讓我怦然心動,但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服裝搭配上。收納帶來的魔力不僅僅是產生掌控感,而且會讓人重新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

第二感受,對怦然心動的重新理解。最初接觸此書,總覺得怦然心動會代表着對物品的精簡,畢竟能讓人怦然心動的物品一定是最喜歡最打動內心的精品。而書中對於日常生活用品的重新定義,刷新了怦然心動的定義,日常用品一直給人提供貼心的照顧,而這種熨帖正如家人或者身體的感覺一般,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可分割。每個人潛意識都是最愛自己的,因此成爲自己一部分的日常用品必然是自己最愛的,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怦然心動。

第三感受,清潔整理和收納整理是兩碼事。清潔整理,這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每天這件事都在做。而收納整理,大部分人都沒有做過。原因在於清潔就是打掃衛生,擦去塵埃將物品放整齊;而收納是審視家庭中的各種物品,將之分門別類,放在合適的位置。當真的將收納整理做好之後,清潔整理將更加輕鬆,畢竟所有物品都在應該在地方,在最趁手的地方。

第四感受,女性的收納特別多,比如首飾、衣服、內衣,甚至讓女生心動的漂亮但無用的小物品。對於首飾,用展示的方式收納,留下的都是心頭好,自然應該好好展示一番,天天看着讓人開心的首飾,心情好元氣足。對於讓女生心動的漂亮而無用的小物品,應該想辦法利用或者展示出來,畢竟每次看到這些物品,都能很開心,但卻想不到什麼地方可以運用,那也應該將之展示出來,它的作用就是讓人心情好。

特別贊同這個觀點,畢竟的確擁有很喜歡但沒用的物品。它特別佔用地方,每次拿出來心情就特別好,但就是不知道用在什麼地方,只能再收起來。書中提到的解決方法特別好,就是留出一塊心動之地,將所有讓人心動的小物品就擺在那,隨時都能拿到看到。畢竟現代人每天都要面對各種挑戰和問題,有這麼一塊加油站一般的存在,即便有夜晚獨自在家心情不快時,看看他們能稍微忘卻憂愁,多好。

第五感受,收納整理對人生的意義。生下來之後,大部分人一直在做加法,不僅是知識、經驗、經歷是,而且佔有和擁有的實質物品也是。收納整理類似於做減法,能讓人主動去審視個人的生活,需要佔有那麼多資源嗎?需要保持那麼多的慾望嗎?做實際物品的減法,不僅是擁有物品的精簡,也是對個人心態的一種整理。始放一些不需要的心態和慾望,可以更加輕裝上陣。

學點收納挺好的,讓我的衣櫥瘦身成功,繼而不僅從肉體上瘦身成功也從心理上接納瘦身成功的自我。下一步,試試看心動區域打造,畢竟擁有太多漂亮而無用的小東西,如果能天天看到天天把玩,想想就覺得很開心很滿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