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一種境界的人生感悟

萬曆年間,有位名叫婁堅的文人寫有這麼一篇《歸去來辭》,辭曰:“茶熟香清,有客到門,可喜鳥啼,花落無人,亦自悠然。”這段話既生動地描寫了隱士文人的恬淡機趣,又在字裏行間向人們暗喻着這樣一番境界———知足。

知足是一種境界的人生感悟

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對生前身後的期待頗多。有人埋怨父母沒有把自己生養在富貴之家,也有人望子成龍心切,但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於自身。

俄羅斯著名作家托爾斯泰寫過這樣一個短篇故事:有一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地耕種一小片貧癖的土地,累死累活,收穫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就對農夫說,只要他能不停地往前跑一圈,他跑過的地方就全部歸其所有。於是,農夫興奮地朝前跑去。跑累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然而一想到家裏的妻子兒女們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生活,又拼命地往前跑……有人告訴他,你到該往回跑的時候了。不然,你就完了。農夫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更多的金錢,更多的享受。可是,終因心衰力竭,倒地而亡。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慾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故事發人深省,正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裏告訴我們的“貪婪往往是禍患的根源”。“那些因貪圖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東西丟棄的人,是愚蠢的”。它告訴我們:有些人爲什麼這樣不知足呢?這實則是慾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心使然。人生在世,名利財物,都是身外之物,你就是時時刻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它還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坎坷和煩惱。有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不快樂,多半是由於我們的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爲人類後天的變異,這不免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俄羅斯人對於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於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這就說明了知足的兩重性。人們對於物慾的追求總會優越於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滿足物質的需要,這與人類的第一需要必須是溫飽有關。慾望是人前進的動力。人,活着,當然要努力奮鬥往前走,但也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往回跑”。不然,慾望發展至貪婪成性,就會在慾望中沉淪,迷失方向,走向絕處。

“往回跑”不是撈一把就走,而是一種智慧和境界。善良的人性,正直的品格,決定一個人的道德高低與價值取向。時代華納公司老闆泰德·特納1997年就作過決定,以每年捐一億美元的速度,分10年捐資10億美元給聯合國用於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和其妻近6年已向社會捐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而且公開宣佈,當他60歲時,他會將所有的財產無條件獻給社會。他們深知“往回跑”的大義。而對於我們這些更多的人來說,能懷一顆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對他人寬容,對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寒不改綠葉,暖不爭花紅,富不行無義,貧不起貪心,這何嘗不是一種練達的“往回跑”呢?

老子說過:“有所爲纔能有所不爲。”換句話說,能知足才知不足。諸如,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們更多地傾向於知足,因爲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無所求,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種需要上。比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於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這些,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會要美味佳餚,吃飽了還想去旅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足與不知足也會互相轉化。人們的世界觀不同,對精神與物質的追求程度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知識水平纔會提高,生活質量纔會改觀;暴富的“大款”們,對於知識的追求多一些,或許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慾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知足的人,總以一顆虔誠的心靈來閱世度人;知足的人,總愛以一份寧靜的思想來修身養性;知足的人,總是以一腔謙恭的靈魂來待人接物。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爲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則是對人生的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有一個“度”的問題,《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貪得無厭,得寸進尺,一味的貪圖榮華富貴,一心想不勞而獲,她的貪心最終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最後的結果是,命運讓她又回到了生活最初的狀態,依然是住在海邊的破舊泥棚裏,老漁夫依舊撒網捕魚,貪心的老太婆依舊是紡紗結線……我們常說:知足常樂.而<漁夫和金魚>中的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敗者;故事中的那個可憐農夫慾壑難填,不願往回跑,可最終還是一無所獲,因累而亡.就是沒有把好知足這個“度”。

知足是一種淡泊的風度。因爲知足,便不再爲顯赫的王爵而鑽營算計;因爲知足,便不再爲高薪厚祿而趨之若鶩;因爲知足,便不再因浮躁虛榮而擠得頭破血流;因爲知足,便不再因失戀失寵而痛得寸斷肝腸。知足是一種健康的情懷。它掙脫了名繮利鎖的捆綁;跨越了世俗紅塵的溝壑;告別了慾望的貪婪和飢渴,從而讓自己皈依了自然和本真,找回了安靜和謙和;收穫了幸福和愉悅。知足是一股快樂之泉。俗諺有云:知足者常樂。一個容易知足的人,就容易滿足,從而也容易收穫滿足後的快感;一個容易知足的人,就不愛爭逐,從而,也樂於成全別人,形成難得的好人緣;一個容易知足的人,夢想也容易實現,從而,也能讓生活處處充滿驚喜。知足是一種人生智慧。知足的'人,並不是鼠目寸光,亦不是自滿自大,更不是胸無大志。而是分段實現大目標,逐步邁入新起點,不斷贏得新輝煌。知足的人,不求高朋滿座,但求知己二三;不求寶馬香車,但求篷車悠然;不求錦衣玉食,但求粗茶淡飯;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求躬耕于田園。

《菜根譚》有云:“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篷窗竹屋下,風月自賒。”區區二十八字,那知足的境界詮釋得淋漓盡致。《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隋朝大儒王道有一句名言:“大智知止,小智惟謀。”知足者,樂常存!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過一個時期或走完每一段路程,我們不妨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身後,看看在太陽落山之前是否還能走回去;或者乾脆停下來,沉思片刻,問一問:我們爲什麼要走這麼遠?我們去幹什麼?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間功利的奴隸,也不爲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得以昇華;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慾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態面前神凝氣靜,做到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不必爲過去的得失而後悔,也不會爲現在的失意而煩惱。擺脫虛榮,寵辱不驚,看山心靜,看湖心寬,看樹心樸,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着面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跨不過去的坎,他們會爲自己尋找合適的臺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什麼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也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纔會求得一個相對寬鬆的生活環境,幸福與快樂隨之而來。知足的人,是快樂的人。“知足者常樂”,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