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來的普利策新聞獎的勵志文章

引導語:一年多的辛苦努力,改變了成千上萬弱勢移民的生活和命運。

拼出來的普利策新聞獎的勵志文章

2016年4月18日,一個80後的華人歷時13個月的採訪調查,寫成的報道終於獲得普利策新聞獎提名。知道她的人都說,這是她發揚拼命三郎精神拼出來的結果,她就是來自中國河北、在紐約打拼創業的記者劉禹含。

據瞭解,普利策新聞獎是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願而創立的。而2016年正是它頒發的第100屆,這個獎項有包括記者、詩人、劇作家在內的3000人競相角逐,可見其人氣之旺。

她的調查報道《紐約移民美甲師:指尖上的淚與痛》能夠在全球近4000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普利策新聞獎提名獎,劉禹含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磨難。

2008年,劉禹含從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遠赴美國攻讀廣播電視新聞碩士學位。畢業後,劉禹含在《中國日報》北美分社得到了第一份工作,並很快嶄露頭角。

“那時候的狀態,就是一個字——拼!”每週長達9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堪比“魔鬼訓練”。從記者到多媒體制片人、主持人,只要有可能的職業角色,她都一一嘗試。奧運冠軍菲爾普斯、鋼琴家郎朗、藝術家譚盾、超模劉雯等大量文化、地產等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是她的採訪對象。

兩年後,這個幾乎每天都在飛奔、拼勁十足的女記者,被全美赫赫有名的觀察者媒體集團看中,擔任其旗下雜誌《約》在數年間唯一一名全職聘請的華人執行主編。

2014年4月,劉禹含迎來了她在新聞道路上一段獨特經歷的開始——美甲行業的新聞調查,被列入《紐約時報》年度重要選題,報道組公開招募會講漢語、韓語和西班牙語,有新聞背景的雙語記者兼翻譯員,劉禹含報名面試,並最終成爲6人報道組的核心成員。

此後的13個月裏,團隊走訪了上百家紐約的美甲沙龍,採訪了100餘名生活在社會底層、備受盤剝的美甲領域從業者。走訪中,他們發現了行業中普遍存在工資過低、長期遭受化學物超標導致的健康問題及以部分老闆存在剋扣工資、監視、體罰等違反勞動法的行爲。

作爲核心團隊成員之一,劉禹含坦言:很多次採訪都是含着淚完成的。

沒有人知道,在做這個美甲報道的時候,劉禹含也經歷過心酸、掙扎和淚水,甚至幾次想到過要放棄。

她曾經單槍匹馬,探訪過美甲師所住的黑公寓。那是個烏煙瘴氣的地下室,十多個人圍着大桌子打麻將,環境凌亂而嘈雜。旁邊用布簾隔開一個個狹小空間,男女都混在一起住。那樣混亂的情況下,劉禹含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要被房東盤問……這樣的壓抑和恐慌,她經歷過不止一次。

但最終,劉禹含還是堅持下來了。無數個週末,她都是獨自一人加班至凌晨,才從辦公室離開。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每天都像打了雞血,可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

直到有一天,因爲長期的'生活不規律,她把身體熬壞了,胃病疼得厲害的時候,晚上在牀上直打滾,但第二天她繼續爬起來堅持上班。很長一段時間,她都是“週一到週五連軸轉,週六和週日看醫生”。

2015年5月7日,這篇長達6000字的報道在《紐約時報》頭版頭條發表,同時在《紐約時報》網站上以英文、中文、韓文和西班牙文刊登,立刻引起全美甚至國際媒體關注,世界各地超過400家媒體轉載、評論或引用。這項調查也引起紐約市長的高度關注,立刻成立500人的特別偵查組,來調查這個以移民爲主的行業領域的違法問題。

“一年多的辛苦努力,改變了成千上萬弱勢移民的生活和命運。”不久,紐約州長簽署專門的權利法案,通過法律保護在紐約生活、工作的華裔、韓裔、墨西哥裔美甲移民羣體。

報道發表後的追蹤採訪中,劉禹含曾訪談到的一位華裔美甲師一下子拉住了她的胳膊:“真感謝你做的這件事,之前我工作1小時只能賺到4美金,現在7美金了!”作爲一名年輕的媒體人,能通過報道爲海外同胞的生活做一些貢獻和改變,劉禹含覺得非常欣慰和自豪,她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有人說,能夠獲得世界知名的普利策新聞獎的提名,劉禹含很幸運,但她卻說:“沒有無緣無故的幸運,如果你也和我這般爲了夢想拼搏,如果你也曾爲了一篇文章投入過這麼多的心力,我相信你也一定會得到世界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