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殘疾人溝通

如何與殘疾人溝通?對待殘疾人與對待一般健全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是,要用正常的心態和平等的態度與他們交往,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不同之處是,對他們要更多一些理解、關心和耐心,並掌握與其溝通的正確、恰當的基本方法與技巧。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如何與殘疾人溝通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如何與殘疾人溝通

  如何與殘疾人溝通

一、與殘疾人溝通的前提

人與人交流與溝通的過程,本質上是自我成長與自我突破的縮影。由於殘疾人比健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敏感等特徵,與殘疾人溝通時,除了舉止形態、言語談吐外,還應該把握好溝通的前提條件。

(一)自我侷限的突破

在與殘疾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必須要自問:是否已經把自己和他區分開?是否感覺不同?認爲自己是健全人,面對殘疾人有着過多的憐憫與同情,而忽視殘疾人的能力?

殘疾人往往被誤認爲是在主流文化以外,所以一般人容易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其實,全世界殘疾人數量已經達5億多,佔到總人口8%以上,完全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志願者在與殘疾人接觸時,往往第一個意念就是“他們是弱者”或“他一定需要我的幫助”,這些想法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裏,讓人們忽略了殘疾人的自身能力。過分的區隔,會潛意識地影響到交流的品質,造成溝通的障礙與侷限。這是一種心理制約。因此,做好與“殘疾人”溝通的第一個前提準備是:不要受自己意識的心理制約,突破自我的侷限,平等與他們交流。

(二)積極樂觀心態的展現

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溝通的另一個前提條件。人在有安全感或喜悅的時候才願意敞開心胸,樂於接納,這個時候的溝通往往纔是最有效的。不論是與健全人還是殘疾人溝通,人是可以被感染和引導的。在殘奧會中,運動員們都是積極的,他們用自己對生命的理解拼搏與奮鬥。志願者是正面地看待殘疾人的優勢還是在他們身體的問題上打轉?一個人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到交流的品質。當人們打開了欣賞美麗風景的眼睛時,就會看到對方許多的優點,就可以協助對方在樂觀積極的心態下不斷地自我突破。當人們在開心積極的環境中溝通時,不但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可以調整整個團隊的氛圍,他人的情緒也會受感染而愉悅,從而造就溝通的最有效條件,很多頭痛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二、與視力殘疾人溝通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一)與視力殘疾人相處的幾個誤區

1.視力殘疾就是看不見。有些志願者一聽說“視力殘疾”馬上就聯想到“眼前漆黑一片”、“暗無天日”的景象,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種,低視力有部分視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盲”類中,真正“全盲”的也只是極少數,大多數“盲人”都還有一些剩餘視力。

2.困惑。由於許多視力殘疾人眼部殘疾使得外貌異常,或者在公共場合總是戴一副墨鏡,加之行動不便,自己又看不到,有些視力殘疾人坐、立、行姿勢帶有“盲態”。會讓少數志願者對接近視力殘疾心存疑慮。

其實視力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並不可怕;相反,他們作爲視力有殘疾的人生活在視覺社會裏,處處都感到不方便,他們對這個世界也有一種恐懼心理,因此,雙方的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3.過度憐憫。視力殘疾人“生活在黑暗之中”,失明導致對環境信息獲得的喪失和對環境有效控制能力的喪失,視力殘疾人學習不便、生活艱辛、求職不易……,使得視力殘疾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弱勢羣體更易爲人們所憐憫與關注。其實,視力殘疾人與健全人一樣有自尊心,非常要強,並非處處事事依賴他人。對視力殘疾人的同情之心是理解、關心、幫助他們的基礎,但志願者不能出於憐憫,以一種施捨的態度提供幫助,那樣將會適得其反。

(二)掌握溝通技巧

1.對盲人避諱“瞎說”、“瞎猜”、“瞎想”、“瞎……”等不文明不尊重的詞句,免得刺傷他們的隱痛。

2.第一次見面可以儘量多地告知對方關於你的信息,讓他有信任和安全感。

3.來到他們的身邊和離開他們的身邊一定要有聲音或動作示意。

4.對他(她)講話時先說他(她)的名字,提示正在對他(她)說;並保持正常的語調和語音與他們講話。

5.指示方位要清楚準確。如“把水杯放在你自己的前面”,而不是“把水杯放在那兒”;“在你左前方一米左右”,而不是“在這裏”。

6.別因爲他們看不見而有時做些“小動作”——其實他們有可能“看到”,有可能聽到,有可能猜到。

7.不斷向他(們)解釋你所看到的一切或他關心的物品。

8.見到好幾個視力殘疾人時,宜喊一遍名字都打招呼。

9.讓他等待的時候一定要讓他有所倚靠,而不是讓他覺得“孤苦伶仃”,產生有無依無靠的“廣場恐怖症”。

10.鼓勵使用剩餘視力。

11.志願者要當他的“眼睛”,而不是做他的“手”——需要的是“借”你的眼並通過嘴翻譯給他,而不是替他做他能做的事。

三、與肢體殘疾、腦癱者的溝通技巧和注意事項

(一)目光與神情

志願者與肢體殘疾、腦癱者相遇時的目光和神情很重要,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用正常的目光看待,千萬不要一看見他們就顯示出恐懼、驚訝、甚至想躲避的樣子來;二是不能把目光長時間停留在他們的殘疾部位,有的人習慣於上下仔細打量殘疾人,就等於給他們的傷口上撒一把鹽,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三是不要只以同情的眼神看待他們,即使是四肢扭曲,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的腦癱患者也會通過眼神悟出志願者的憐憫心理來。

(二)稱呼

在稱呼上一定要考慮到服務對象的國籍、民族、宗教等各種社會文化背景,口氣、語調要親切、親近,做到彬彬有禮。志願者對外國運動員,要按照國外的習慣在直呼其名時冠之以“先生”、“女士”、“太太”、“小姐”,或者使用本人告知你的暱稱。對中國運動員,也要注意本人與運動員之間的年齡差距,按照本國的習慣選擇恰當的稱謂。即使是相處得非常熟悉的人,關係非常好,也絕對不能拿殘疾人的殘疾之處開玩笑,更不能說“跛子”、“瘸子”、“癱子”之類有損人格的詞。

(三)對話

和肢體殘疾人對話,除了要特別注意迴避與其生理缺陷有關的詞語和內容,一般也不要涉及“你是怎樣殘疾的”、“你家裏還有殘疾人嗎”這類的話題。可以通過談話瞭解國(境)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情況,殘疾人體育訓練的情況,來參加殘奧會的感受等。

還要掌握與語言困難者溝通的特殊技能與方法。例如,對伴有語言溝通困難的腦癱患者,志願者可以呈現圖文對照的交際板或手冊,語言困難者指點圖或字或拼出單詞以表示自己意思。即使嚴重腦癱患者不能用手指點,也可用牙咬住一根小棍指點或用眼睛注視所需之圖。或者事先對一系列需求信息進行安排,每次提出一個問題,如“要喝水嗎”或“要到外面去嗎”,語言困難者用預先商定好的信號作答,如以點頭或握拳表示同意,搖頭或伸開手掌表示不同意。對方聽不懂問話時,可以用卡片提問。利用簡單明瞭的手勢動作符號進行溝通,如用手做拿杯子喝水的動作,擦汗的'動作,語言困難者也能懂得。

四、“我”信息的運用

志願者在服務時,難免遇到被服務的對象誤解,甚至雙方會出現不滿的言語:“你都不瞭解我說的話!”;“你都不替別人着想!”;“你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裏嗎?”……當雙方出現誤解或溝通障礙時,應如何處理呢?

人們在溝通的時,尤其是情緒發泄(抱怨、憤怒等)狀態下,都會表達出指責與不滿。當用“你”作爲開頭時,會把說話者心中的指責意味表露無疑,促使對方急於爲自己辯護,自己把溝通大門關閉,從而引發爭執。

提到自己感受的時候,如果將“你”調整爲“我”作爲主語,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樣會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引起正向注意,讓對方不會有被審判的感覺,促使雙方開始溝通。

“你”信息“我”信息

1.指責的意味;

2.使對方急於爲自己辯護;

3.溝通大門關起;

4.爭執

“我”信息

1.表達感受、引起正向注意

2.不會有被審判的感覺

3.開始溝通

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融入表達的技巧:

1.描述對方的行爲;

2.你對他行爲的想法;

3.你的感覺;

4.對方的行爲對你(們)造成的影響

經過這樣的處理,激烈的挑逗意味的話就會調整爲溫和而合理的語言。“我”信息在實際生活中很實用,因爲它能降低防衛心。每個人都能誠實明白地說出自己的感覺,降低攻擊性,打開溝通之門。這也會讓志願者瞭解到,當服務的對象出現不滿的言語時,可以體察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與幫助他們;同時,志願者的誠懇態度也容易獲得被服務對象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