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遙感發展

中國的遙感技術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8年特大洪水時,遙感照片成了水情分析、預測和應對的重要依據,爲最大限度地減少洪災損失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國家在制定“西氣東輸”等西部大開發的具體政策時,也都以遙感所西部礦產、發展容量等探測數據爲參考依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遙感發展前景,供大家閱覽!

中國遙感發展
  遙感發展前景

遙感這個概念名詞的使用。最早是本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研究室的地理學家提出並開始使用的。至今已經經歷了地面用感、航空遙感和航天遙感三個階段。廣義的講,遙感技術是從19世紀初期(1839年)出現攝影術開始的。19世紀中葉(1858年),就有人使用氣球從空中對地面進行攝影。1903年飛機問世以後,便開始了可稱爲航空遙感受的第一次試驗,從空中對地面進行攝影,並將航空像應用於地形和地圖製圖等方面。可以說這揭開了當今遙感技術的序幕。

隨着窨技術、無線電電子技術、光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20世紀中期,遙感技術有了很在發展。遙感器從第一代的航空攝影機,第二代的多光譜攝影機、掃描儀,很快發展到第三代固體掃描儀(CCD);遙感器的運載工具,從收音機很快發展到衛星、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遙感譜從可風炮發展中國家到紅外和微波,遙感信息的記錄和傳輸從圖像的直接傳發展到非圖像的無線電傳輸;而圖像元也從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

我國自1970年4月24日發射“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後,相繼發射了數十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使得我國開展宇宙探測、通訊、科學實驗、氣象觀測等研究有了自己的信息源。1999年10月14日中國---巴西地球資源衛星CBERS---1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擁有了自己的資源衛星。

在遙感圖形處理方面,已開始從普遍採用國際先進的商品化軟件向國產化邁進。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的倡導下,國產圖像處理軟件從研製走向了商品化,並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如photomapper等。

在遙感應用方面,國家將遙感列入重點攻關項目和“863”工程。

在這期間,我國遙感技術的發展也十分迅速,我們不僅可以直接接收、處理和提供和衛星的遙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遙感信息採集的能力,能夠自行設計製造像航空攝影機、全景攝影機、紅外線掃描儀、多炮譜掃描儀、合成孔徑側視雷達等多種用途的航空航天遙感受儀器和用於地物波譜測定的儀器。而且,進行過多次規模較大的航空遙感受試驗。

  中國遙感發展前景簡況

1:20世紀30年代:我國曾在個別城市進行過航拍攝影,這是我國最早的遙感活動。

2:20世紀60年代初:。。。

3:20世紀70年代:。。。

4:20世紀80年代:。。。

5:20世紀90年代:。。。

6:進入21世紀:。。。

  遙感發展方向

美國NOAA2005-2015國際遙感研究報告提出,“在未來10年遙感工業強壯發展”。從遙感影像的普及性看主要的發展方向:

1、攜帶傳感器的微小衛星發射與普及

爲協調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這對矛盾,小衛星羣計劃將成爲現代遙感的另一發展趨勢,例如,可用6顆小衛星在2-3天內完成一次對地重複觀測,可獲得高於1m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數據。除此之外,機載和車載遙感平臺,以及超低空無人機載平臺等多平臺的遙感技術與衛星遙感相結合,將使遙感應用呈現出一派五彩繽紛的景象。

2、地面高分辨率傳感器的使用

商業化的高分辨率衛星爲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已有亞米級的傳感器在運行。未來幾年內,將有更多的亞米級的傳感器上天,滿足1比5000甚至1比2000的`製圖要求。如美國的OrbView-5、韓國的KOMPSAT-2等

3、高光譜/超光譜遙感影像的解譯

高光譜數據能以足夠的光譜分辨率區分出那些具有診斷性光譜特徵的地表物質,而這是傳統寬波段遙感數據所不能探測的,使得成像光譜儀的波譜分辨率得到不斷提高。從幾十到上百個波段,光譜分辨率也向更小的數量級發展。

從遙感影像處理技術和應用水平上看,主要發展方向:

1、多源遙感數據源的應用

信息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遙感數據源的極大豐富,每天都有數量龐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遙感信息,從各種傳感器上接收下來。這些數據包括了光學、高光譜和雷達影像數據。

2、定量化:空間位置定量化和空間地物識別定量化

遙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系統科學信息系統,實現全球觀測海量數據的定量管理、分析與預測、模擬是遙感當前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遙感技術的發展,最終目標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但是僅靠目視解譯和常規的計算機數據統計方法來分析遙感數據,精度總提不高,應用效率相對低,尋找應用的新突破口也非常困難。尤其對多時相、多遙感器、多平臺、多光譜波段遙感數據的複合研究中,問題更爲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遙感器在數據獲取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譬如,儀器老化、大氣影響、雙向反射、地形因素及幾何配準等,使其獲取的遙感信息中帶有一定的非目標地物的成像信息,再加上地面同一地物在不同時間內輻射亮度隨太陽高度角變化而變化,獲得的數據預處理精度達不到定量分析的高度,致使遙感數據定量分析專題應用模型得不到高質量的數據作輸入參數而無法推廣。GIS的實現和發展及全球變化研究更需要遙感信息的定量化,遙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當前遙感發展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局的作用,因而是當前遙感發展的前沿。

3、信息的智能化提取

影像識別和影像知識挖掘的智能化是遙感數據自動處理研究的重大突破:遙感數據處理工具不僅可以自動進行各種定標處理,而且可以自動或半自動提取道路,建築物等人工建築。目前的商業化遙感處理軟件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如ERDAS的面向對象的信息提取模塊Feature Analyst、ENVI的流程化圖像特徵提取模塊——FX和德國的易康(eCognition)等。

4、遙感應用的網絡

Internet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段,它已演變成爲一種經濟方式--網絡經濟。人們的生活也已離不開Internet。大量的應用正由傳統的Client/Server(客戶機/服務器)方式向Brow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方式轉移。Google Earth的出現,使遙感數據的表達和共享產生了一個新的模式。

一、遙感在資源調查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資源調查中可發揮很大的作用,特別在自然資源調查中,近年來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可觀的效益。其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農業、林業、地質礦產及水利建設等部門中。

(一)在農業、林業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農林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在農、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林病蟲害、土壤乾旱、鹽化、沙化的調查及監測,以及農作物長勢的監測與估產、森林資源的清查等方面。近年來,在牧場草場資源調查、短中期農林災害、農用水資源,以及野生動物生態環境調查等方面也相繼開展工作,取得了成果。

遙感在土地資源與土壤調查中,得到廣泛應用。遙感加快了調查工作的進度,工作精度、質量也有很大提高。例如,我國利用560幅陸地衛星圖像,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國15種土地利用類型的分析和量算統計工作,提供了全國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數據和有關圖件。

作物估產是體現遙感在農業方面綜合應用的最好例證。自1974年以來,美國、前蘇聯、阿根廷、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先後進行了不同範圍、不同作物的估產工作。美國對世界小麥產量的估產精度已達90%以上,並擴大到對玉米、大豆等八種以上作物的估產。我國於1983—1986年在京津冀進行跨省市的統一網絡較大範圍冬小麥遙感估產試驗,精度也超過90%。

遙感在林業上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我國近年完成的“三北”防護林遙感綜合調查。在包括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總面積爲128萬平方公里的“三北”造林一期工程的調查中,完成了對現有防護林類型、分佈、面積和保存率;草地數量、質量和分佈;土地資源類型、分佈、數量及利用現狀的調查。提供了200餘幅各類遙感專題系列圖,並建成了全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爲掌握防護林區現狀、林區的進一步發展和規劃奠定了基礎。

(二)在地質礦產方面的應用

遙感在地質及其礦產資源方面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工作、礦產地質工作,以及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災害地質的地質綜合調查等方面的應用。遙感已成爲地質礦產調查研究中的一種先進工作手段和重要方法。

遙感圖像視域寬闊,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各種地質現象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形象地反映出區域地質構造,以及區域構造間的空間關係,爲跨區域甚至全球的區域地質研究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和基礎。例如近年來對雅魯藏布江深斷裂帶的延伸和走向的研究、郯 斷裂的延伸和走向問題的論證,以及重新修編的1∶400萬中國構造體系圖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遙感圖像基礎上的新的認識和發現的體現,解決了一些地質學界長期爭論或按常規很難解決的問題。遙感爲持不同學術觀點的地質學者提供了一個可共同參照的基礎,推動和促進了地質學的發展。

遙感在礦產地質工作中的應用已取得許多成果,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例如,我國地礦系統採用遙感地質調查方法,在小秦嶺金礦田地區劃分出線性構造1030條,環形構造138個,古採峒1000餘處;綜合化探、物探成果提出13個遠景地段。經檢查發現含金石英脈帶、蝕變構造帶22條,已見金礦3處,全部工作僅歷時一年時間。又如:煤田總公司在東北大興安嶺西坡,採用遙感地質方法圈定出17個含煤盆地,其中4個屬新發現,新增儲量540億噸。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遙感地質方法已成爲礦產地質工作的重要方法。

工程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以及災害地質等綜合地質調查中也廣泛地應用了遙感這一現代化手段。僅在1980—1985年期間,地礦部遙感地質工作者就爲較大工程做了工程穩定性評價課題13個,研究大型滑坡4個。地礦部遙感中心在長江三峽的重慶至宜昌間先後進行了彩色及側視雷達成像飛行。利用獲得的資料對三峽庫區進行了詳細的工程地質判讀分析,對新灘坡體的形態、形成機理及發展趨勢作了較爲詳細的分析,爲國家提供了有關三峽工程建設的基礎資料。

基於遙感在地質礦產調查中廣泛的應用以及取得的顯著效益,我國地勘部門相繼成立了專業的遙感應用和科研機構,遙感地質隊伍也不斷擴大,成果累累,展現出遙感在地質礦產資源方面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