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語言知識學習研修日誌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的主要途徑, 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論不斷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同時,要注意適時適度地應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以輔助教師施教和學生認知均達到最佳效果。再有,教師要從心理學和認識論的角度分析指導教學過程。最後,也是教學過程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對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識、勞動技能、身體心理、審美情趣等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學生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有計劃地學好各門學科,有效地接受科學知識和相應的技能訓練。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能較快地掌握人類的文化遺產,同時轉變成爲自身的能力,這就決定了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國中語文語言知識學習研修日誌

教育理論的指導和運用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成效。因此,注重把教育理論不斷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教師施教與學生認知的複合過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是施教的主體。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所以,在授課前教師必須有完善的教學設計並依據設計完成教學工作。但教學過程並不是知識的單向傳輸過程,它需要有學生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需要發揮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性。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而不是替代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在教師施教下的認知過程,不是自學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協調好師生的互動關係。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過多地強調對語文知識的教學——介紹背景、 識記字、分析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生動的語言變成了 各個問題的答案,學完課文,學生的腦海裏堆砌的是知識的`零部件。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如何處理好語文基礎和個性創新的關係,如何解決好教師講解、指導與學生感悟、實踐的關係成了人們討論的熱點。不少教師誤以爲朗讀能解決閱讀課的一切問題,唯“朗讀”是尊,於是,“默讀”被取消了,“動筆”被封-殺了,“深思”被擠掉了,琅琅讀書聲代替了往日的問答分析,衆多的語文閱讀課淡化

了“訓練”;甚至有些教師害怕戴上“守舊落後”的帽子,連該講的語文知識也不講了,該訓練的語文能力也不訓練了。有些課以“創新”爲名,重視了質疑、討論,看起來形式多樣,氣氛活躍,卻忘記了語文學科姓“語”,讀書沒有落到實處,沒有引導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讀出情感,對學生的感悟與體驗也沒有加以點撥、指導和糾正。一節課下來,總覺得熱鬧有餘、語言訓練不足,少了點味道,經不起回味,也耐不住咀嚼。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國。基礎教育,擔負着全面育人的重任。新一輪課改,目標即在於實現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把“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爲核心理念,最具人文性的語文學科責無旁貸。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來得重要。課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內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滿生機的現實生活接軌,就可以無限擴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繽紛的電影電視,眼花繚亂的報紙雜誌,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都可以作爲我們語文教材的輔助與補充。

比如,教杜甫詩,我就在教材之外,補充了“百家講壇”中莫礪鋒教授所講的《杜甫的文化意義》、散文《草堂詩魂》等,讓學生更多地瞭解杜甫其人其詩,感受他的推己及人、憂國憂民。我甚至專門爲學生朗讀了《天地一沙鷗》全文,在讀的過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學生也是熱淚盈眶。後來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想起杜甫,就會想起他的飄零身世,想起他的憂國憂民。老師和我們爲他流的每一滴淚,柔柔地嵌進了我們青春的記憶。不管將來身在何方,閃着愛之光芒的眼淚都永遠是燈,微弱但溫暖的亮。”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還可以聯繫自己的人生體驗以及對文本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價值取向的認識,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文學作品所蘊涵的精神文化。讓他們徜徉於中華語言文字遼闊美麗的大海,也遨遊在聖潔崇高的精神世界裏。

當教學魯迅的《社戲》時,老師們一定會講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寫:“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我們在分析詞句優美和體現孩子們興奮心情的同時,是否還可以引導學生憧憬農村自由自在的充滿情趣的生活。因爲我小時侯生活在水鄉古鎮,我就跟學生們講起這段美好的經歷,臺下、也有學生和我呼應。當我沉醉於往事的回憶時,我也讓同學們想象那幅畫面。課文的描寫、

《國中語文語言知識學習研修日誌》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