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岩茶文化考察報告

2017年10月,一個特殊的收藏儀式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產自福建武夷山的茶葉——大紅袍。將茶葉作爲藏品,這對於專事收藏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藏品的國家博物館可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武夷山岩茶文化考察報告

武夷山大紅袍之所以會被國家博物館鄭重的收藏,不僅是因爲母樹大紅袍不再採摘,更是因爲以它爲代表的烏龍茶,在中國乃至是世界茶葉史上都有着極其深遠的影響。烏龍茶又名青茶,與綠茶、紅茶並列爲世界三大茶類,是一種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類。其中,以大紅袍最爲著名。

武夷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的境內,方圓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自古就以其獨特的丹霞地貌而位尊八閩、秀甲江南,更因爲盛產茶葉而聞名於世,據統計,這裏有名有姓的茶葉就有三百多種,素有“茶葉王國”的美譽。武夷巖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峯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溼度在80%左右。正如《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峯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爲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5000多年前,華夏先祖的神農氏遍嘗百草,發現了可以用來解毒的茶,讓《神農百草》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神農氏作爲南方諸族的大首領,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許,正是從這時起,茶傳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發現第一棵茶樹的地方,被稱爲茶洞。相傳,這個雲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經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長生不老,正是因爲喝了武夷山的茶。這個傳說,不僅讓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留下了“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詩句,也讓武夷山人對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層含義。 武夷山,由三十六峯、九十九巖,以及九曲溪所組成,以石爲神髓,以水爲靈韻。羣峯連綿、秀拔奇偉,處處印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獨具匠心。或許是因爲生活在靈山秀石之間的武夷山人,對巖與石的感情格外深厚,於是,他們把這種茶稱爲“武夷巖茶”。武夷巖茶爲烏龍茶類,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酵的青茶,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

最著名的是武夷巖茶大紅袍和正山小種。它們綠葉紅鑲邊,形態豔麗;深橙黃亮,湯色如瑪瑙,巖韻醇厚,花香怡人,清鮮甘爽回味悠悠,既有紅茶的甘醇,又有綠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齊備的茶中珍品。武夷巖茶飲後齒頰留香,清朝美食大師袁枚說:“嚐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爲第一。”

“武夷巖茶”是產於閩北安縣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爲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爲“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爲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巖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硃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大紅袍”最爲名貴。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武夷巖茶是我國東南沿海省,東南亞各地僑胞最愛飲用的茶葉品種,是有名的“僑銷茶”。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築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爲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說,巖茶因而得名。武夷巖茶主要分爲兩個產區:名巖產區和丹巖產區。

第一次接觸武夷巖茶的人,往往會覺得它的外表黑黑粗粗,太過樸實,的確,武夷巖茶並不是以外表的精緻取勝,而是勝在內質的豐厚。所以當地人說,這種茶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價、菩薩的心腸。

因爲茶巖是半發酵茶,所以像紅茶般溫和,不會刺激人的腸胃,同時它又保留了綠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純。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巖骨花香的巖韻,這就是武夷巖茶最重要的品質特徵。

《武夷山岩茶文化考察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