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變人力資源爲人力資本論文

摘要:人力資源作爲資源之一,與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一個 企業 要 發展 ,就必須將其人力資源開發起來,轉變爲人力資本,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本文通過對人力資源與企業效益的關係 分析 ,指出了人力資源轉化爲人力資本的內在機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對策。

企業如何變人力資源爲人力資本論文

關鍵詞: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人力資源作爲資源之一,它與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人力資源只是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若這種能力未發揮出來,它就僅僅是一種潛在的勞動生產力,若開發出來,它就變成了現實的勞動生產力;只有當人力資源在它不斷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更大的新價值來,人力資源才具有資本的屬性。因此,一個企業能否將其人力資源轉化爲人力資本是關係到企業能否提高 經濟 效益和競爭力的一個關鍵。

一、人力資源與企業效益的關係分析

在 現代 人力資本 理論 中,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指出,人力是 社會 進步的決定性原因,但是人力的取得不是無代價的,只有通過一定方式的投資,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纔是一切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人力,人的知識和技能,是資本的一種形態,我們把它稱之爲人力資本。同時,舒爾茨認爲,人力作爲一種生產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切其他形態的資本生產能力的總和,對人的投資帶來的收益率超過了對一切其他形態的資本的投資收益率。1961年舒爾茨對1929~1957年的美國經濟與經濟增長關係進行了分析 計算 ,得出兩個著名結論:一是 教育 投資增長的收益在勞動收入增長中的比重是70%,另一是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在國民收入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是33%。

對於企業,人力資源是如何 影響 企業經濟效益的?我們知道,企業利潤的根本來源是人力成本小於人力產出的差額,人力成本是指與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有關的成本,涉及到招聘、挑選、培訓、報酬等費用:人力產出是指企業員工爲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大小,具體表現爲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創新性。一個企業的人力價值主要取決於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人力資本存量是一個存量概念,是指經資本投資形成的,凝結於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和健康等。在一個較爲完善的勞動力市場中,人力資本存量可以用人力價格或人力成本來間接衡量。對於企業來說,每個員工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同的人力資本存量。

但是,並非人力資本存量大,便一定可爲企業創造價值,這裏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人力資本利用率 問題 。對於有一定資本存量的員工,衡量其對企業的貢獻大小,關鍵要看其人力資本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人力資本的價值就越大,給企業創造的利潤也就越多(但有一個極限)。人力資本的價值、人力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的利用率三者之間可用以下關係式表示:

人力資本的價值=人力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利用率

其中:

人力資本價值小於人力資本存量,則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從個體來看,各個員工的人力資本利用率大於1,即人力資本價值平均高於人力資本存量,能產生剩餘價值,但企業並不一定贏利,因爲企業除了人力成本以外,還有諸多方面的支出。但是,如果各個員工的價值或產出平均低於人力成本,企業必然虧損。例如,我國國有企業“富餘”人員的最突出的表現形式,便是每個員工的社會勞動量不足和勞動生產率低下,使人力資本的價值或產出低於人力成本,由於“富餘”人員是企業多餘的人,那麼企業有多少這類人員,企業就會虧損呢?粗略的計算並不困難。企業“富餘”人員比率爲F,即:

這個公式僅適用贏利企業。該公式的意義是:企業若再有F的“富餘”人員,企業就將虧損,如果某企業尚無“富餘”人員,該公式則表示某企業至多隻能容納F的“富餘”人員,超過這個比率,企業則發生虧損。如果是一虧損企業,上述公式則爲:

此公式意義爲:造成企業虧損的“富餘”人員至少有F的人數。或者說,企業要扭虧,至少要辭去F的人數。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正常生產、銷售的企業的“富餘”人員的比例,如果高於該企業資金利稅率或產值利稅率,企業就很可能發生虧損。例如,根據《 中國 工業 年鑑》(1994)和《中國統計年鑑》(1995)的資料表明,1978~1994年我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連年滑坡與虧損,資金利稅率連年分別下降了14.4%和13.5個百分點,到1994年,分別僅有9.8%和11.4%,而大多數國有企業的“富餘”人員都在15%~30%。

綜上所述,一個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與該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有着很大關係,它不僅取決於企業員工的人力資本存量的大小,而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力資本利用的程度。當一個企業人力資本存量一定時,如果該企業的人力資本利用率小於1或等於1,說明企業人力資本的價值小於或等於人力資本存量,亦即人力的產出小於人力成本或自給自足,這時人力資源就沒有轉變爲實際意義上的人力資本,只有當人力資本利用率大於1,企業人力資本的價值大於人力資本存量,且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超過一定水平時,人力資源才能真正轉變爲人力資本,才能爲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創造更多的財富。

二、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個企業要將人力資源轉變爲人力資本的關鍵是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利用率,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人的勞動生產率,從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角度,主要取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量調節

人力資源的經濟投入,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一個基本途徑。不管是何種企業,人力都不能投入太多,各種生產要素的能力必須匹配,人均技術裝備及資金佔有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另外,企業的各項資源投入還要根據市場需求及生產任務決定。人力投入太多就會造成勞動生產率及經濟效益下降。但是,人力也不可投入太少,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發揮分工協作的作用,人力太少就難以形成專業化分工優勢和協作優勢,有時還會影響其他生產要素如廠房、設備的利用率。因此,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重視人力資源規劃的制訂,根據市場需求、企業戰略及生產率狀況,分析現有人力的餘缺,餘則分流,缺則補充,確保企業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方,招聘到合適的員工。例如,我國許多企業投入人力過多,因此,減員增效是人力資源轉變爲人力資本的重要措施。

(二)合理配置

人員的合理組織和配置,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二個基本途徑。由於每個 企業 生產經營活動是由各部門相互協作完成的,因此,企業各部門生產力必須均衡。某一部門若人力不足,就會 影響 到其他各部門的產出而導致整個企業生產率下降。例如, 目前 國有企業有的生產部門人手不足,而後勤及管理部門卻人浮於事;有的 研究 開發部門力量單薄,銷售機構也不發達,生產車間卻處於半停產狀態,這就是生產力失衡的表現。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就要通過調劑人力解決生產力平衡 問題 ,例如,我國某人造板廠生產的中密度纖維板產銷量連續八年均全國第一,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產品由供不應求轉爲嚴重積壓,最嚴重時庫存達1萬多立方米,超過了正常月產量。經 分析 是銷售部門太薄弱,全廠750人只有6個人搞銷售。從2000年7月起,廠領導從全廠職工中選拔了30名優秀人才充實銷售部門,並建立了市場分片責任制,產品銷售量立即迅速上升、重新出現供不應求局面。由於每個人的知識能力和特長不同,在不同部門及崗位上的生產力也不同,因此,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根據企業目標和任務,按照量才錄用,用人所長的原則,對員工進行合理配置和組合,努力發揮他們的專長和才能,做到事得其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 教育 和培訓

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三個基本途徑。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文化程度呈指數曲線關係,如與文盲相比,國小畢業可提高勞動生產率43%。國中畢業108%,大學畢業提高300%。舒爾茨早在20世紀60年代也指出並論證了人力資本投資對 經濟 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的增加重要得多。可見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是最有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也是企業人力資本增值的重要途徑。企業要把對員工的教育培訓作爲一件大事來抓,對培訓工作加強管理。當前特別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對培訓有全面的計劃和系統安排。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必須對培訓的 內容 、 方法 、教師,教材、參加人員、經費和時間等有一個系統的規劃和安排。第二,要建立培訓激勵機制。教育培訓工作應與員工的考覈、提升、晉級、調動等今明兩年結合起來,以提高人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第三,要加強一線員工的培訓。過去,企業考慮培訓人選時,往往優先考慮上層管理人員,對一線員工考慮較少。但是應該看到,整個一線員工隊伍的建設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是十分必要的,捉高一線員工知識技能,將有利於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第四,要對培訓項目加強評估和 總結 。培訓評估的首要工作是確定評估標準。

(四)人員激勵

人員激勵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四個基本途徑。組織激勵水平越高,員工積極性越高,組織生產力也就越高,這既是一般常識,也是 科學 研究得出的結論。如美國哈佛大學威廉·詹姆斯一項研究表明,員工在受到充分激勵時,可發揮其能力的80%~90%,而在僅保住飯碗不被開除的低水平激勵狀態,員工僅發揮其能力的20%~30%。我國很多企業勞動生產率低,與不合理體制壓抑員工積極性有很大關係。因此,改革勞動、人事、分配製度,建立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和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是人力資源轉變爲人力資本的又一個關鍵。

應該指出的是,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企業的激勵方式應有所創新。除了提供員工有競爭力的薪酬水平,企業可嘗試通過知識資本化的方式,將那些管理和科學研究中有貢獻、有創新、能爲企業增加效益的人員,用科學的方法把他們的知識轉化爲資本,鼓勵他們對企業參股、入股,從而使他們的 發展 與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激勵他們更好的工作。此外,知識經濟 時代 下,員工將普遍具有職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的願望和抱負,這就要求企業在確定了組織發展目標後,協助員工發現專業性及實現個人專長的契機,使員工的素質既能符合企業不斷髮展的要求,同時也能促進員工的個人發展。對此,制定員工個人發展計劃,職業生涯管理髮展等都是不錯的嘗試。

(五)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建設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五個基本途徑。企業文化猶如企業的靈魂,是企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的產物,是企業制度、企業精神、企業道德規範和價值取向的總和。綜觀國內外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這些企業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微軟公司的文化強調智力,朝氣、辛勤工作、接近顧客、遠見卓識和以比爾·蓋次爲榜樣的創新精神。我國海爾集團也建立了鮮明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海爾精神是“敬業報國,追求卓越”;海爾管理模式是“日清日畢、日清日高”;海爾名牌戰略是“要麼不幹,要幹就爭第一”。海爾企業文化的精華在於把凝聚力和競爭觀念統一起來,並運用到企業經營實踐中去,從而爲企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海爾總裁張瑞敏曾強調說:“海爾集團的企業文化是一種珍貴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並且可以創造價值能力,因此,成爲一種特殊的內部資源。”我國濟南三聯集團公司董事長張繼升在總結其企業成功經驗時也指出:“文化力是能夠最持久、最頑強地發揮作用的力量,也是一種最終能夠制勝的力量。文化建設是一種強有力的紐帶,這種紐帶能夠把不同經歷、不同年齡、不同知識層次、有不同厲害關係的人組合在一起,爲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工作。這種作用絕不是僅僅用金錢就能實現。”由此可見,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變人力資源爲人力資本的又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最爲基本的手段。

總之,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的趨勢下,人力資源已成爲企業取得和維繫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資源,但是,要將人力資源從潛在的生產能力轉化爲現實的生產力,進而轉化爲人力資本,就必須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一個企業只要將人力資源數量調節、合理配置、教育培訓、人員激勵、企業文化建設等手段有效配合起來,就可以大大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將人力資源真正轉變爲人力資本,爲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