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職場中我們不是一個人在工作,進入職場我們就像在一個小型社會裏,每個人都人自己的角色,職場中一個人的力量往往不如集體的力量大,所以職場中需要團隊的合作才能共贏,那麼職場新人剛入職場怎麼與人打招呼?以下是小編整理而成的是職場新人打招呼的方法,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職場新人要如何打招呼

  職場新人打招呼的方法

老師不能隨便叫

剛參加工作的小張經常老師長、老師短地請教領導和同事,沒過多久就和大家混得很熟。可小張發現,每當他稱呼老李“李老師”時,對方就皺眉不願搭話。經過側面打聽,小張才明白老李的學歷、工資待遇都不如自己,只是個普通的辦事員,聽到小張稱呼他爲老師,以爲是在諷刺他,心裏很光火。

Candy今年30多歲,在單位屬於主任級人物。平時,同事之間的稱呼非常隨便,她也樂得這樣。直到有一天,Candy走在單位走廊上,身後竄出一個年輕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大姐,請問辦公室在哪裏?”Candy霎時驚呆了,差點忘記告訴她辦公室的方位。“她怎麼能叫我大姐呢,這個稱呼實在太恐怖了。”直到幾個星期後,Candy還是耿耿於懷,“怎麼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幾百倍。”

職業顧問認爲,其實稱呼沒有必要絕對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職場新人要留心觀察其他同事如何稱呼,特別是那些和自己資歷、職位差不多的同事的稱呼,特別值得參考。

不同風格企業有不同稱呼

職業顧問建議,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爲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係。把握準了企業文化,稱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闆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個英文名字,融入集體。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裏面,大家一般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於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臺、文藝團體、文化館等。這個稱呼能表達出對學識、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單位職業人的青睞。

而在國有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等級觀念較重的韓資、日資企業,一般也採用這類稱呼,如李課長、韓社長等。

在私下裏,同事之間的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對男性年長者可稱“老兄”,年幼者爲“老弟”等。不過,使用暱稱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對象、不分場合地亂叫一氣。還有些單位,同事之間私下裏習慣反着叫:年長者稱年輕人爲“老張”、“老王”,而年輕人則稱年長者爲“小張”、“小王”。據說“反着叫”能讓部分年長者找到年輕的感覺,讓年輕人找到成熟和穩重感。這類稱呼帶有幽默、調侃的味道,但應當慎用。

  新人稱呼原則

1、要做到稱呼得體,還要看場合:在正式場合,要用正式的稱謂;而在聚餐、晚會、活動等娛樂性的場合裏,則可以隨意一些。

2、主動開口問:新人剛到單位,要先問問同事或留心聽別人怎麼稱呼,如果實在不清楚,可以客氣地問對方:“先生/女士,我是新來的,不知道該怎麼稱呼您?”一般對方會把同事的習慣稱呼告訴你。

3、說話時注視對方

招呼時不看對方的眼睛,而將目光移往他處,這種人通常都膽小怕事,特別怕見生疏人,上司領導會認爲他們爲人處事沒有自信,而且猶猶豫豫。

4、保持微笑專注地聆聽

在與他人打招呼交談的過程中,要專心聆聽對方的談話,以便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順利的回答對方的問題,並保持微笑,而體現個人的溫和性,對他人的尊重性。

5、偶而變化話題和說話方式

千篇一律的“早上好”總會讓人感覺你在敷衍,你可以發現同事今天的變化,比如“你今天的.髮型真漂亮”“這條新裙子不錯哦”來體現你是一個善於觀察,並懂得誇讚他人的新人。

6、多動筆:進入單位的第一天,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人都記住。因此,不妨隨身攜帶一個小記事本,大體記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後面加上長相特徵、所負責的工作等註解。

  職場新人打招呼的技巧

直稱職銜

稱呼職銜,俗話叫官稱。直稱職銜,不加任何修飾詞,尊重、簡便,如部長、主任、處長、師長、將軍、校長、院士、教授、博士、董事長、總經理等。有職有銜時,寧可稱職務。直稱多用於面對面口頭稱呼,如下級對上級、客人對比較熟悉的主人。

姓加職銜

在職務前加姓,形式上是第三人稱,而用於第二人稱,強調特定個體,賦予更多親切、尊敬,例如:“張院長”、“趙祕書”等,多見於口頭,較之直稱,略顯鄭重。至於對某些職務的簡稱,如“張局”、“李處”、“王總”等,現下頗爲流行。有些人對此不以爲然,認爲輕飄、隨意,我倒認爲,在非正式場合,這種簡稱亦無不可,既有尊敬之意,又顯得輕鬆親密。可是,當有些姓氏與職務連在一起時,簡稱容易引起誤會,如稱胡編輯爲“胡編”,欒導演爲“欒導”,應盡力避免。

姓名加職務

把姓名和職務都說出來,如“張建國副省長”、“李明濤總工程師”等,這屬於很正式的口頭和書面稱呼。如果再加上所屬部門,其正式程度會顯得更高。這種稱呼多見於正式文件和對外交往。

副職

稱呼中避低就高,是我們中國人的客套禮俗。除了中央領導人,從省部級開始,對一些副職負責人,口頭上常常將“副”字去掉。這似乎成了官場的潛規則,如果實打實稱呼副職,反而會被認爲是不懂禮貌、不守規矩。當然,正職者在場時,“副”字不可省掉。另外,在對外交往中,省“副”字也不妥,人家會覺得我們虛僞,不實事求是。

職業稱呼

職場中沒有或不強調職務、職銜時,通常可以其從事的行業、職業相稱,如“解放軍同志”、“張律師”、“趙會計”、“王護士”、“司機師傅”、“服務員”等。

同志

職場中,我們曾長期使用“同志”稱呼。現在,隨着社會發展,稱呼語言越來越豐富,同志一詞有些被冷落了。儘管如此,有些場合還是少不了這個稱呼,單獨使用或在職務後加上同志二字,仍讓人感到親切,如“主席同志”、“祕書同志”、“司機同志”、“服務員同志”等。《禮記》說:“同窗爲朋,同志爲友”,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同志”都包涵着誠信、團結、友愛、互助等道德規範和精神要素。我們應珍惜這個稱呼。

先生

“先生”是社會上對長輩、有地位、有知識人的尊稱,職場裏,例如大學、科研機構、公司企業,也能經常聽到,而在黨政機關裏,這個稱呼主要用於那些德高望重、有貢獻的專家、教授身上。

姓名

職場中直稱姓名,或只稱姓,並在姓前加小、大、老,如“小李”、“大李”、“老李”,非常普遍,親切而自然。但是,有的姓發音特別,如苟,口頭稱姓時要小心,因爲不論加上上述什麼字,聽起來都不順耳。有時,上級對下級,或同級之間的關係密切者,只稱名,而捨去姓,顯得更親密。而對有名望的老者,在姓後加“老”、“公”,如郭老、廖公,很尊重。

忌諱

省略稱呼,或以“喂”、“哎”等與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沒教養的失禮行爲。忌用綽號、諢號稱呼同事。職場中還應避免使用社會上那些低俗稱呼,如爺們兒、哥們兒等。不過,即使在很正規的機關裏,現下社會上的一些俗稱,似乎也悄然傳來,如有的小集體裏,大家相處融洽,年輕者出於親切、友愛,稱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類。我覺得,亦無不可,不應列爲忌諱。不過,對姚姓女同事,稱“姚姐”,可不中聽。

中國人向來謙恭,對自己一般不使用尊稱,如自稱“某先生”、“某小姐”、“某處長”、“某教授”等。對己使用尊稱,是缺乏教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