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天遊峯導遊詞

作爲一名旅遊從業人員,就有可能用到導遊詞,導遊詞可以加深遊客對景點的印象,是提升講解水平的重要工具。那麼你有了解過導遊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武夷山天遊峯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武夷山天遊峯導遊詞

武夷山天遊峯導遊詞1

各位遊客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武夷山天遊峯,我是廣之旅旅遊團的導遊李小刀,下面由我來給大家介紹武夷山的天遊峯,請跟我來。

請大家往上看,請您猜猜——這座山海拔有多高?告訴你吧:這座山海拔達四百零九米。大家別跟丟了,有許多好景點在後頭呢!“在這歇歇吧,大家真厲害,已經爬到了半山腰了。現在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天遊峯武夷精舍的故事吧,相傳:當年朱熹在隱屏峯下的武夷精舍講學。朱熹在小亭子裏面一人對月飲酒。突然,出現一個女子。不久,他兩成了夫妻。其實麗娘是狐狸修煉化身的。她不敢提及自己的身世。後來有一對烏龜精,跟朱熹說,你妻子是狐狸精,不相信,你晚上看她的鼻子。朱熹不願意相信,但記下了。後來看見麗孃的鼻前過着兩個晶瑩剔透的水晶條。朱熹大叫。麗娘驚醒,水晶條掉在地上沒了。麗娘痛哭。這是她千年修行的魂魄。如今沒了。只能離開。外看熱鬧的老烏龜竊笑,朱熹憤然拿起桌上的毛筆,寫過去。於是就有了在九曲溪上的“上下水龜”。朱熹很後悔,可是已經無法挽回了。

各位遊客們,現在您可以向天遊峯的山頂“進軍”,而我會在山腳等你們,祝您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堵牆就是武夷精舍遺址。武夷精舍是宋淳熙十年(1183年),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親自擘劃、營建的書院。據董天工的《武夷山志》記載:武夷精舍是當時武夷山的一大建築,人稱"武夷之巨觀"。有仁智堂、隱求室、止宿寮、石門塢、觀善齋、寒棲館、晚對亭和鐵笛亭等建築。四方來者,莫不嘆其佳勝。朱熹在武夷精舍著書立說,倡道講學達十年之久,培養了大批理學人才。因此他創辦的武夷精舍備愛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歷代都曾加以葺治、增廣。南宋末期,經擴建後的武夷精舍,改名爲“紫陽書院”,由官府撥給公田以供養學者。隨後又設置“山長”這個教職,來主持教事。元初,改山長爲“教授”。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武夷精舍毀於兵災。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後,又改稱“朱文公祠”,崇祀朱熹。清康熙年間,賜予“學達性天”匾額,再度大興土木加以修葺。至今殘留的精舍遺址,則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20年,閩浙總督常見羅滿保“捐俸倡修”的,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從武夷精舍前行數百米,在接筍峯西壁巖下,有因峯巖崩塌形成的大小巖洞10餘處。每當冬春二季的早晚,從洞穴裏常常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雲霧,在峯石之間輕輕遊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開來,舒捲自如,變幻莫測,故此地名爲“雲窩” 。雲窩四周環繞着響聲巖、丹爐巖、仙蹟巖、天柱峯、更—衣臺、曬布巖、天遊峯、蒼屏峯、接筍峯等。過問樵臺,前面大家看見的這個石門,就是叔圭精舍舊址。門額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見。叔圭、姓江名贄,北宋人,官舉孝廉。這裏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築,是清初爲紀念江贄而建造的,現僅存這道石門。過叔圭精舍石門,但覺豁然開朗。左邊這個瀕臨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蓮亭。右邊這座山峯是隱屏峯,依附於隱屏峯,峯腰橫列三痕,彷彿折斷又連接在一起的山峯,叫接筍峯。隱屏峯下的這座亭叫水月亭。據說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賞月,可風到四個月亮。請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個月亮?(天上一個,水中一個,杯中一個,還有心中一個)。雲窩中間這塊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頭伏臥的大象,俗稱鐵象巖。鐵象巖中間裂開一罅,人穿行於其中,但覺天光如線。爲區別溪南靈巖一線天,故稱它爲“小一線天”。雲窩以鐵象巖爲界,分上、下雲窩。

武夷山天遊峯導遊詞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天遊峯位於六曲溪北,景區中心。東接仙遊巖,西連仙掌峯,壁立萬仞,高聳羣峯之上。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白茫茫的煙雲,彌山漫谷,風吹雲蕩,起伏不定,猶如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登峯巔,望雲海,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遨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爲武夷第一勝景。

天遊峯位於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北,景區中心。每當雨後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時,登峯巔,望雲海,猶如大海的波濤,變幻莫測,宛如置身於蓬萊仙境,遨遊於天宮瓊閣,故名“天遊”。

天遊峯有上、下之分,一覽亭左近方,是爲上天遊;下了崎嶇丘,沿胡麻澗一帶,是爲下天遊。上天遊的一覽亭,瀕臨懸崖,高踞萬仞之巔,是一座絕好的武夷山水觀賞臺。

從這裏憑欄四望,雲海茫茫,羣峯懸浮,九曲蜿蜒,竹筏輕蕩,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評點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峯固應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峯”之稱。

下天遊的南端建有天遊觀、仙凡客館、妙高山莊等旅館、小賣部、茶室,可爲遊人提供食宿方便。

天遊觀後的妙高臺上,有一株罕見的紅豆樹。蜿蜒南來的.胡麻澗,在妙高臺西面奔瀉而下,落差100多米,飄逸瀟灑,形成了著名的雪花泉景觀。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30餘處,琳琅滿目,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