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民政工作報告

同志們:

2015年民政工作報告

這次全市民政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省民政工作會議和市委九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總結2010年和“十一五”時期的民政工作,表彰先進單位,交流工作經驗,把握“十二五”時期的目標要求,研究部署2015年工作任務,爲“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的基矗市委、市政府對民政工作高度重視,近日,市委鍾書記、市政府曾市長分別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全市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給我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會前,廖凱波副市長多次聽取全市民政工作彙報,對今後一個時期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今天又出席會議並將作重要講話。請大家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2010年在趕超發展中取得新成效,“十一五”目標圓滿完成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收官年,也是我市實施趕超戰略、爭得應有地位的發力年。全市民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創業服務年爲主線,爭先進位,奮起趕超,較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在前不久結束的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市民政局代表全市民政系統榮獲2010年度全省民政工作綜合先進單位。

(一)全力保障困難羣衆基本生活

城鄉低保分別實現第六次和第三次提標,市城區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其它縣(市、山)均不低於每人每月245元,農村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提標後,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266.66元和120.66元,均高於全省平均標準。2010年底,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對象47134戶96105人,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22273.73萬元,人均月補助193.88元;農村低保對象68146戶171155人,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17655.51萬元,人均月補助85.88元,均超額完成盛市民生工程制定的目標任務。紮實開展低保金髮放專項治理活動,專項治理期間取消低保對象4883戶11631人,佔全市低保對象總人數的.4.36%,並形成了入戶覈查、評審聽證等八項制度,進一步規範低保管理,有效杜絕“關係保”和“人情保”。民政部社會救助司王治坤副司長率隊來我市檢查指導工作時,對我市的社會救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醫療救助體系拓展延伸,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縣、鄉、社區四級定點醫院救助體系,全市共設立98家定點醫院,簡化辦事程序,實現在院直補,使醫前救助得到落實。全市實施醫療救助40.14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1.36億元。五保供養標準進一步提高,集中、分散五保對象供養標準分別由每人每年1860/1260元提高到1920/1320元,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對象23460名,其中集中供養19948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5%。廬山區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投入,提高供養標準,集中、分散供養標準率先達到每人每年2400/2160元。城鄉精減退職生活困難老職工救濟標準由每人每月200/160元提高到225/185元。城鎮“三無”人員供養標準按照每人每月300元全面落實,部分縣區已按每人每月600元落實散居孤兒養育標準。全年實施臨時救助4612人次,發放救助資金361.72萬元。

(二)有效提高災害應急救助能力

堅持減災與救災並重,應急與常態並舉,轉變救災工作方式,應急救助能力明顯提升。加強減災救災委員會組織機構建設,增設市減災備災中心爲常設機構;建立縣、鄉、村三級共計2300餘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制訂《九江市民政局應對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預案》,修訂和完善市、縣兩級自然災害緊急救助預案,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廣泛開展減災宣傳和應急救災演練,全民減災救災意識得到增強,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濱興街道向湖社區和都昌縣都昌鎮芙蓉社區榮獲第四批“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2010年,我市先後遭遇低溫冷凍、洪澇和風雹自然災害,共造成190萬人次受災,緊急轉移安置8.47萬人,累計直接經濟損失2.3億元。市局先後28次下派救災工作組,指導災區開展抗災救災工作,下撥救災資金8131.9萬元及各類生活物資,全面落實因災死亡人員撫慰金制度,有力保障了災民基本生活。紮實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全面完成1873戶因災倒房恢復重建和1013戶農村困難羣衆新建(重建、維修)住房任務。

(三)全面落實優撫對象政策待遇

雙擁創建卓有成效,將創建雙擁模範城(縣)納入全市“六城同創”的總體部署,設立工作機構,落實工作經費,出臺實施意見,分解工作任務,廣泛動員發動,舉全市之力推進。雙擁工作實現由單一活動向多樣形式、實物擁軍向科技擁軍、政府獨唱到社會合唱的大轉變,市本級蟬聯全省雙擁模範城“六連冠”,潯陽區、廬山區、修水縣、瑞昌市分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縣)。全面落實優撫政策,實行享受國家撫卹和生活補助的優撫對象生活待遇“一卡通”發放,確保按時足額到位;全面建立重點優撫對象“一站式”醫療費用結算機制,提高醫療救助效果;加強優撫數據審覈工作,對不符合條件但已享受帶病回鄉補助的退伍軍人,及享受雙重或多重撫卹生活補助的對象進行自查清理;認真落實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標準,協調解決了2006—2008年三城區城鎮義務兵(雙調)優待金;較好完成了烈士紀念建築物維修改造任務;成立部分退役人員幫困工作領導小組,全力幫助部分軍隊退役人員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維護涉軍羣體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按照屬地管理與分級負責、自謀職業與崗位安置、考試與考覈“三個相結合”的辦法,市直城鎮退役士兵和轉業士官得到妥善安置;進一步提高退役士兵自謀職業補助金標準,免費爲2009年冬季157名市直城鎮退役士兵進行計算機技能培訓,廣泛收集招聘退役士兵信息,推薦退役士兵上崗就業。落實好軍休幹部“兩個待遇”,逐步推進軍休服務管理社會化。出色完成馳援九江抗洪搶險部隊等60餘批次1.5萬人次軍供保障任務,受到部隊官兵好評。

(四)積極發展社會福利服務事業

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以居家養老爲基儲社區服務爲依託、機構養老爲支撐,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加強“三院”建設和管理,在連續四年新(改、擴)建198所“三院”的基礎上,2010年又新(改、擴)建24所,新增建築面積92645平方米、新增牀位3465張。同時,加強內部管理,改善工作人員待遇,將敬老院工作人員工資列入財政預算,廬山區、永修縣、彭澤縣、瑞昌市等地還爲敬老院工作人員解決了社保問題。紮實開展星級敬老院創建活動,14所敬老院被省民政廳評爲“五星級”敬老院,個數居全省設區市第一。瑞昌市民政局榮獲“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單位”,九江縣馬回嶺鎮敬老院、永修縣中心敬老院、修水縣溪口鎮中心敬老院榮獲“全國模範敬老院”,都昌縣左裏鎮敬老院院長袁國初榮獲“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先進個人”。擴大社會化養老服務容量,全市公辦機構牀位17586人,在院養老14723人,其中代養674人;民辦機構牀位1288人,在院養老856人,其中代養719人。市兒童福利院項目建設,加快進度,加緊建設,工程基本完工,正在抓緊內外裝修。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出臺指導意見,召開現場會,向全市鋪開。目前,各地基本建有1—2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爲養老事業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加強福利企業年檢和服務,促進健康有序發展,全市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511人。積極協同相關部門創建無障礙城市,取得明顯成效。慈善捐助在健全組織網絡的基礎上,圍繞“愛滿人間”主題品牌,紮實開展安老助孤、助醫、助學、助困、賑災等項目救助,全年募集善款物資折價1600餘萬元,發放救助金1397.06萬元,受助對象2967人次。僅向玉樹地震災區捐款就達831.10萬元,居全省設區市首位。目前,全市慈善冠名基金及協議捐贈總量達6100萬元。福利彩票發行總量大幅提升,逼近億元大關,達9672.01萬元,比2009年增長1783.61萬元,增幅爲22.61%,爲社會福利事業籌集公益金3071.65萬元。

(五)着力推進社會管理模式創新

城鎮社區強化功能,大力推進民政工作八進社區,將民政職能下移到社區,措施落實到社區,服務惠及羣衆,提升了社區自治、服務和教育功能。農村社區主動對接和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大膽先行先試,啓動環鄱陽湖區域內100個示範點建設。全省100個農村精品社區中,我市佔27個,總量居全省設區市第一。深入開展城鄉社區對接互動活動,擴大交流與合作領域,促進城鄉社區協同發展。加強“難點村”治理,率先在全省建立“四個一”聯動機制,72個“難點村”治理成效明顯,成功治理67個,9個取得初步成效,並在全拾難點村”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作經驗介紹。社會組織建設有序推進,指導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市民政局分別榮獲全國、全拾社會組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指導工作先進單位”,市老年護理院分別榮獲全國、全拾社會組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先進單位”,另有11個社會組織被評爲“全省先進社會組織”;認真開展社會組織“小金庫”專項治理,規範社會團體收取會費行爲。科學審慎調整部分行政區劃和管理範圍,共青城設縣級市申報成功;開展城建項目命名調研活動,擬製了《九江市2009—2015市城區地名總體規劃方案》、《九江市地名管理辦法》;完善地名數據庫,率先在全省建立區劃地名網站和設置旅遊交通地名導航屏;聯合市綜治辦出臺《九江市平安邊界創建工作考評辦法》,鞏固擴大平安邊界創建成果。加大殯葬改革力度,加強殯葬管理綜合執法,出臺《九江市殯葬管理綜合執法暫行規定》,鞏固市城區殯葬陋習專項整治活動成果;加快農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設;全面落實困難羣衆遺體免費火化制度。積極開展殯葬行業“文明窗口單位”創建活動,率先在全省啓動“殯葬優質服務月”活動,嚴格收費管理,優化殯葬服務。瑞昌市民政局榮獲“全國殯葬工作先進單位”。按照“自願受助、無償救助”原則,採取日常救助與聯合救助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和改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嚴格落實市城區流浪乞討救助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先後開展聯合救助行動8次,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320人。規範婚姻登記機關管理,全市鄉鎮婚姻登記機關全部達到省級規範化建設標準,瑞昌市榮獲“全國婚姻登記示範機關”。收養登記規範有序,全市依法辦理收養登記62例,合格率達100%。

(六)着力加強民政部門自身建設

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突出服務大局要求,把握爭先進位要義,謀求爲民服務實效,取得初步成效。創新開展風險崗位廉能管理工作,認真學習貫徹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開展警示教育,增強依法行政、廉潔從政意識,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發生。紮實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明確工作職責,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崗位責任,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加強民政幹部隊伍、社工人才隊伍、志願者隊伍建設,進一步發展壯大民政工作力量。強力推進民政宣傳,市、縣兩級指定專(兼)職信息員,制定激勵機制,強力推進宣傳工作。全年在各級各類媒體上刊用稿件500餘篇(幅),其中,調研性文章10餘篇,《人民日報》3篇,《中國社會報》頭版頭條、二版頭條10篇,爲民政工作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市局被省廳評爲民政宣傳先進單位。同時,依法行政、計劃財務、信訪維穩、綜合治理、建議提案辦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一年來,各地創新思維,深化改革,打造了不少新亮點。修水縣因“院”制宜大力發展院辦經濟,全縣敬老院年收入突破400萬元;武寧縣堅持“六條原則”實施農村困難羣衆危房改造,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瑞昌市“以獎代補”全面推進農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設,成爲全省典範;永修縣“三個結合”做好災後重建工作,災民安置小區成爲一道亮麗風景線;德安縣轉變作風凝心聚力,一舉攻下殯葬設施建設空白縣這個“老大難”;九江縣倡導“六心”服務,把養老院辦成老年人的溫馨家園。都昌縣積極探索和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新模式,成爲全省首家“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縣。湖口縣黨政領導帶頭,舉全力推進敬老院項目建設,全縣敬老院面貌煥然一新;彭澤縣實行三項工作機制,建設服務型機關,推進民政工作再上新臺階;星子縣圍繞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全面提升了農村社區建設水平;共青城市創新福彩發行方式,拓寬發行渠道,福彩銷售總量大幅增長;潯陽區搭建愛心平臺,設立“愛心超市”,拓展了爲民解困的新模式;廬山區“三社(社區、社團、社工)互動、城鄉一體”,構建形成了社會工作覆蓋到戶的組織網絡;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企業改制中變包袱爲財富,投資100餘萬元打造了畔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亮點;廬山管理局設立“民生保障基金”,推行適度普惠福利制度,大力改善民生。除此之外,各地還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希望認真總結,互相借鑑,協同推進,共同提高。

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民政部門的精心指導,得益於各地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得益於全市民政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真抓實幹和奮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民政局,向關心支持民政工作的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工作取得好成效、受到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市民政系統的廣大幹部職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市民政事業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這五年,民生保障水平實現大提高。民政專項資金投入持續大幅度增加,中央、盛市財政安排的資金總量由2005年的1.9億元增至2010年的6.19億元,增長了3.26倍。各縣(市、區、山)民政專項資金也大幅增加,爲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公共財政支撐。社會救助體系、災害應急救助體系、社會福利體系和優撫安置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民政對象救助水平和補助標準大幅提高。服務種類、服務方式、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全市累計發放城市低保資金6.7億元,農村低保資金4.5億元,醫療救助資金3.2億元,救災救濟款2.6億元,及時有效地保障了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這五年,民政項目建設實現大繁榮。新建了市救助站、市流浪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市反家庭暴力婦女庇護中心、市兒童福利院和共青城、修水、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利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項目,打造了一批城鄉社區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公益性墓地、軍休服務站等亮點項目,實施了一系列助醫、助學、助老、助孤等慈善項目,其中,僅全市新(改、擴)建“三院”就達216所,投入資金3.6億元。民政項目建設的大繁榮,爲民政事業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矗這五年,民政改革創新實現大突破。率先探索推廣了“中心+村落”農村社區建設新模式,成爲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第一塊“實驗田”;率先全面推行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同步結算制度,救助方式實現新突破,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率先建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突擊聯合行動和日常管理相銜接的工作格局,並在全國業務會議上交流經驗;創造性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有力促進了邊界地區和諧穩定,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連續四年在全省綜治考評中名列單項第一,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率先建立民政信息宣傳培訓、獎勵和考評機制,稿件質量和數量遙居設區市民政局榜首,連年被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廳評爲信息宣傳先進單位。這五年,民政隊伍建設實現大發展。各級民政幹部牢固樹立“以民爲本、爲民解困、爲民服務”的宗旨和理念,大力弘揚“上爲黨政分憂,下爲百姓解愁”的光榮傳統,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爲民之責、善謀安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自覺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爲羣衆誠心誠意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樹立了民政新形象,涌現了“中國好人榜孝老愛親好人”朱零、全省民政系統行風建設標兵柏政、全省十佳基層民政工作者曹德貴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得到了民政服務對象和社會的充分認可。總結“十一五”,我們有許多寶貴經驗和重要啓示。一是隻有堅持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才能確保民政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二是隻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整體推進,才能推進民政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隻有堅持“以民爲本、爲民解困、爲民服務”的核心理念,才能確保民政對象的各項權益落到實處;四是隻有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不斷拓寬民政事業發展思路,保持生機和活力;五是隻有堅持走羣衆路線,深入基層,貼近羣衆,才能形成廣大羣衆關注、理解和支持民政事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