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綜合性學結

六年4班 肖家浩 47

古詩綜合性學結

在本學期,我們小組開展了一次“與詩同行”的綜合系學習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收穫了很多知識,如:蒐集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吟誦詩歌等。

我們蒐集詩歌,是從報紙、雜誌和書籍中搜集的,有唐詩、宋詞、元曲和現代詩、兒童詩。我們把這些詩詞分成了幾類,有送別詩、思鄉詩、塞外詩等,還按類別在蒐集補充了一些詩歌。我們還找了幾首自己喜歡的詩歌進行賞析,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我們還找了幾個有關詩歌的典故,如:《七步詩》的典故。

在以上活動的基礎上,我們來找了幾首童趣盎然的童詩,並學習了童詩的方法,如:明喻法——描寫事物的特點,適合描寫實物和大自然景象;暗喻法——表現豐富的聯想等。我們還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呢!

我們還在完成應完成的任務之後,把我們蒐集、整理、補充並賞析的詩歌、詩中的典故和我們寫的童趣盎然的兒童詩等內容,編成了一本小詩集,來作爲我們的成果。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知道了,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如: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等,還有很多古代和現代的詩人,如:艾青、李白、余光中等。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古詩綜合性學結 [篇2]

每次研修學習,都能深感自己的淺薄,有待學習的內容是太多了。這次在子專題三-----快樂古詩詞教學中不時地停留駐足,回眸留神,心中留下了許多痕跡。

是呀,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學習古詩詞,是引領學生走進祖國文化的一扇大門。如何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去感受祖國文化的瑰麗,是語文教師必修的學問。韻涵文字美、韻味美、意境美的古詩詞,作爲教學文本,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呢?通過這次學習,自己有了一些啓發

一、反覆吟詠,在誦讀中品詩情悟詩理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着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繫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啓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啓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着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鉤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啓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藏着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學習平臺,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爲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鑑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並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於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雲、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並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學習方式,在合作對話、互相促進的開放式探究學習中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爲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於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蒐集、取捨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詩詞的教學有別於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鑑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遊。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

古詩綜合性學結 [篇3]

我們中華民族是讀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長大的,我們不能設想沒有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偉大詩人。歷代優秀詩歌,對於培養我們的高尚情操、愛國思想、審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詩歌在語文課中,屬於一種最精緻、純粹、優美的文體,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學趣味。一切純文學都要有詩的特質。因此,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高低,尤其是古詩文,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國學素養和學問功底。

但是我們現在的古詩文教學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狀態,學生興致不高,學習被動效率低。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少,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詩文的魅力,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課堂的教學方法又比較呆板,課堂死氣沉沉。很多老師提倡“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原則,把古詩文進行分解。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和感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中,沒有個性的閱讀必然導致興趣的喪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種可怕的惡性循環。

那麼,如何進行古詩文教學?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漪說過:“教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爲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於整體感知,充分發揮詩詞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功能。首先有意識地用中華優秀文化對學生進行精神哺育,打思想、道德、文化的低子。二、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開拓學生想象,培養和發展創造意識。三、把握詩歌的音樂美,讓學生自主誦讀,發揮主動性、積極性、積累語言,增添文化積澱。因此我在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做以下嘗試:

一、反覆朗讀吟誦,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

詩是最早綻露的文學萌芽。詩和音樂像一對孿生的姐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着萬千讀者,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風”“雅”“頌”便是根據音樂特點所做的分類。從《詩經》到《楚辭》,以至律、絕、詞、散曲,都清晰地展現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與進步的足跡。而詩歌中的情感飽和的意象包容在格律裏面,而建設、轉化格律的美,主要是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可見,誦讀是感受詩歌音樂美的關鍵。由於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學中儘可能地運用各種手段、多種方式進行誦讀教學,引領學生感受詩歌中的音樂美。(1)做好朗讀指導,使朗讀有的放矢。古典詩詞的音樂之美來源於平仄、節奏、韻律,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在誦讀教學中,訓練學生學會把握詩歌的節奏形式。如:四言句爲兩個音節:“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五言句爲三個音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七言句爲四個音節:“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2)引導學生自主誦讀,讓他們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如學習杜甫的《石壕吏》,作者爲了顯示老婦的情感由沉痛到憤恨再到平靜,有意識用不同的韻腳顯示語調的高低,突出人物的個性,這段對話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彷彿如見其人,如聞其聲。(3)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把朗讀技巧與情感體味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當時寫詩詞時的心情、情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他們準確充沛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如讀王維的五言體詩讀出的是平和寧靜的情感;讀王昌齡的七言體詩讀出的是情感的動盪;岳飛的《滿江紅》因押仄聲韻,讀出的情懷是慷慨悲壯。音樂美的薰陶激發起學生進一步探究詩歌美的願望。

二、整體感知體會,領悟詩歌中的意境美

“詩言志”,“歌緣情”,詩歌往往不對客觀現實作全面具體細緻的描繪,而是選取現實生活中最富有特徵性的片段,描繪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畫面,烘托出與這種畫面相吻合的情調氛圍。畫面或形象,情調或氣氛,幾方面有機融合在一起構成詩中藝術境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蘊含着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並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絃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於感情,切忌無動於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啓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如陶淵明借《飲酒》感懷,情融於景,景中見情,情形並茂,餘韻繚繞,將滿腔情思化於坦然自若的意境釀造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爲我們在塵寰鼎沸中尋到了一份魂魄的平靜。可謂情與境的完備連合,正由於這樣,陶淵明爲我們譜寫了古今傳誦、千載揚名的飲酒之歌,人生之曲。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作者創作背景理解詩歌的意境。如學習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引導學生了解安史之亂,瞭解安史之亂中杜甫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就自然理解了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聖人胸襟和仁者光輝。

三、精心咬文嚼字,體會詩歌中的語言美

李元洛《詩美學》說:“以文字爲手段的詩,是文學的最高樣式。詩的語言,是至精至純的文學語言,詩的語言藝術,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作者都必須講究語言之美,詩人就更需要追求語言的美感。”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品味,體悟含蓄蘊藉,深刻雋永的語言美。如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同時在欣賞詩歌語言時,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原意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爲二十個字。猶如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能根據生活的邏輯、積累的經驗、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豐富其內涵,正如陸機所說:“精鶩八極,心遊萬仞”,從而獲得更高的藝術享受,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爲一名中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感受古詩的音樂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古詩的語言美,從而去發現美,創造美。從形式到內容,不斷深入,引領學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養。

古詩綜合性學結 [篇4]

語文古詩詞鑑賞是我們會考中常見的題型,我們大家也都是希望能夠在這塊分數上有所突破。爲了更好的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成績,學大教育的專家們就給大家帶來語文古詩詞鑑賞的學習方法總結,希望大家從中可以收穫自己想要的知識。

一、把握古典詩詞蘊含的思想感情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弄清中國古典詩詞蘊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類情感:對大自然的熱愛、讚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低頭採菊與仰頭見山這一不經意的瞬間,與籬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種若有若無的默契關係,進入了悠閒淡遠、恬然自適的佳境。

第二類情感:傷春惜春,對人生苦短的慨嘆。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以惜春之情來寫送春,新穎別別緻。作者通過寫花、鳥,把自然物象點化爲情感現象,抒發出對春的一種執着、深厚、纏綿、悽婉的依戀之情。

第三類情感:秋思、秋恨,對離愁別緒的詠歎。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既是寫眼中所見,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種悵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悽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負了女主人公的脈脈之情嗎?讀罷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種悵恨。

第四類情感:愛國報國之志。

此類詩歌通常從亡國之痛、壯志難酬這兩個角度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兩句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不顧年邁體衰,一心想報效祖國的強烈願望。“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這兩句藉助夢境把詩人的愛國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

第五類情感:對統治階級的揭露和控訴。

①不勞而獲。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作者通過對比,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不勞而獲的社會現實。

政治黑暗(苛捐雜稅、徭役、戰爭)。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姓君王,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反映了農民在苛捐雜稅的逼迫下不得將青苗和蠶抵押給債主的悲慘遭遇,呼籲統治者能關心民生疾苦。

③****無能(南宋、清朝)。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與民衆的感情融成一股情感的潮水,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清政府****無能的憤怒之情。

第六類情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讚美。

“足蒸暑士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第七類情感:對友情、愛情的讚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運用了諧音雙關和比喻象徵的手法,歌頌情人之間那種致死不變的愛情,成爲千古名句。

第二步:掌握進入古代詩人情感世界的兩條途徑

(1)由物象(事物的形象)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裴斐先生說:“客觀存在的月亮只有一個,詩中出現的月亮千變萬化。物象有限,意象無窮。”也就是說,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種情境中被觀照、被表現的月亮纔是意象。“物象”即事物的形象,物象有表義物象、載情物象等。表義物象如“柳”。古人折柳送別,“柳”與“留”諧音,含有“柳”字的詩句往往與離愁別緒有關。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載情物象以“雁”爲例:“惆悵秦城送獨歸,薊門雲樹遠依依。秋來莫射南飛雁,從遣乘春更北飛”。以對雁的憐惜寄託羈懷,也就是託物抒情。

(2)由詩人自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

李白處在唐朝典盛時期,希望營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一生蔑視權貴,一生不與統治者合作。這些思想情感在詩人的筆下表現很強烈。正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所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處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因此,提到“杜甫”就應想到他“隴國憂民”的思想;杜詩,乃至他個人情感也融入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南宋是個風雨飄搖的朝代,漢人(統治者)被子金人趕到江南(杭州)。因此,南宋詞人在詩詞中大多表現出收復失地,慷慨報國的壯志。如陸游《示兒》中所寫“王師北定中原日,空祭無忘告乃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所寫“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有以下幾種

1、正反對比。

古今對比、美與醜對比、理想世界與黑暗現實對比、田園生活與污濁官場對比。

2、襯托。

①從正面襯托。“江山荒城猿烏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是濤聲似舊時。”“江山荒城猿烏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襯悲的表現手法。該句以“荒城”的悲襯托“烏”悲,襯托詩人內心的悲,猿猴、烏鴉與悲涼、愁苦相聯。

②從反面襯托。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一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被後世傳爲絕唱。“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大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絕項,放眼四望,那所有的山山嶺都會顯得十分渺小。該詩句表面上是在寫景抒情,而實則蘊含着深刻而豐富的生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虛實結合的手法。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後文的虛寫“鐵馬冰河入夢來”,與前文的實寫“僵臥孤村不自哀”相照應,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無限慨嘆。

4、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歸三件事比喻離別後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見,沉痛哀婉,十分淒涼。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無一純寫景詩。“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家何在”喻將遠走,“馬不前”喻前途艱辛。冰天雪地之中,詩人立馬藍關,不獨心繫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景物描寫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語文古詩詞鑑賞的學習方法總結了我們大家需要面對的事情,我們期待大家在學習中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水平,大家加油吧。

古詩綜合性學結 [篇5]

=

六(6)班 姜開陽

在這三個星期,我們走進了詩的海洋,在裏面漂泊,盡情的吮吸詩的精華。每一篇詩歌都使我感觸極深。通過這段時間學習,我的總結如下。

在詩的宇宙中,最早的詩集是《詩經》,編輯的是太師。它分爲風、雅、頌,手法有賦、比、興,它歷史悠久,已經有2500年了。經過更深的瞭解,我還知道詩按朝代來分有唐詩、宋詞、元曲,它們分別有着不同的形式。通過這些資料我懂得讀書要理解深意,不能囫圇吞棗,要不等於白讀。

之後,我背誦了《古詩70首》,在課外有查了一些經典詩集。我彷彿在詩的海洋中與一位位詩人談古論今,共同創詩。

瞭解了許多詩歌、詩人,我也學這開始自己動手創詩。

創詩時,我都感覺下筆如有神,放飛着自己一滴滴的童年夢想。

令我最難忘的就是小詩集,我也做了一篇關於李白的小詩集,在小詩集當中,我知道了李白的人生年譜,雖然然他一生不斷的漂泊,但他還是不斷地作詩,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這讓我感到詩人的堅強意志力和生存能力。後來,我又瞭解了李白的詩歌。以前,我只是死記硬背,現在我都是帶着理解和賞析。我還知道李白小時候鐵棒磨成針的故事,他告訴我們李白純真的童年。經過小詩集真讓我受益匪淺。

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難以忘懷,因爲我對詩的瞭解是更上一層樓了!在詩的世界裏,我無限盪漾,瞭解它的奇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