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3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是增長才乾的一種好辦法,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3篇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1

本學期我擔任中學八年級的歷史工作教學。由於八年級的歷史是會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狀況總結。

一、主要工作:

1、凸現現代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本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理論學習。學習筆記達20xx字左右。

2、深入學生實際,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及方法等。

3、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前用心參加羣衆備課,或突破難點,或選取教法和學法,或設計作業,或營造情景。

4、用心參加歷史教研室組織的出謀劃策,集思廣益的聽課,評課活動

5、用心主動地參加其他教研組和校園組織開展的公開課,青年教師彙報課,校優質課評比活動。聽課節數達20節左右。

6、及時瞭解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狀況。

7、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歷史人物訪談。

(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

(3)、歷史專題報告會。

(4)、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

(5)、學習方法,複習方法指導。

(6)、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並與同組教師交流心得。

8、努力開展課題研究,圍繞《現代教育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整合》,羣策羣力鑽理論,查資料,重實踐。

9、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透過多樣化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成績:

1、積累了必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爲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2、本人的公開課,取得較好成績,受到本組同事好評。

3、課外活動亦取得必須的效果。

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做人,掌握了歷史知識。

4、課題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強了學習資源與學生學習方式、教學要素、教學環節的整合,爲學生帶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歷史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此外,學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必須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個性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題研究亦有流於形式的時候,以致實質性的工作做得遠遠不夠。

4、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處。

四、教學反思。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狀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本學期即將結束了,按照教學計劃以及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如期完成了八年級歷史上冊的教學任務,現在期末複習工作也正順利進行。回顧這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想說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我在這學期教育教學方面的心得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一、精心備課,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

本人在每節課前仔細研讀教材然後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在教每一節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教學中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之仗。從一學期的教學情況來看效果較好,學生的各項素質有較大的提高。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血肉築長城》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抗日戰爭”,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爲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爲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爲

此準備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條謎語導入新課。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完課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錄音帶,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沒有認真備課,課堂氣氛就比較沉悶,教學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爲了這一目標,我做到了課前認真研讀教材,學習新目標,精心設計教法,指導學法,認真落實上課,作業,練習,複習,單元檢測等環節的工作,做到超周備課,作業全批全改,不定時抽查學生對主要知識的記憶。通過單元檢測考察,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教學效果,使歷史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的源泉。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我主要是這樣做的:教學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輸式教學、不提倡死記硬背,教學中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從問題中學會自主學習。通過編寫歷史韻語或歌謠,要學生輕鬆識記歷史知識,難以忘記。如:阿古柏侵新疆,自立爲汗想稱王。陝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收復我新疆,1876率清軍,“先北後南”好方針,“緩進急戰”打敵人,收復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歷史意義大得很。在問題中儘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使課堂更生動也能激發學習興趣。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給學生鼓勵和幫助培養學習自信心

由於本校學生基礎差,學習感覺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有的學生成績不理想。這種情況我沒有急於求成,更沒有拔苗助長,而是從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適時給學生鼓勵,從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用讚賞的目光看學生,相信這點不行那點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對有困難的學生耐心的輔導和幫助,鼓勵他們大膽的參與課堂。很多學生由怕歷史到喜歡,由差到好。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

(1)歷史人物訪談:在學生學了長征知識後,讓他們去尋訪老紅軍。

(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

(3)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上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的影視片如《南京大屠殺》等。

(4)學習方法,複習方法指導。

(5)社會生活情況調查,在學完第二單元時,讓學生對本社區進行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並與同組有經驗的老教師交流心得。

四、轉變教學觀念,不僅教書而且育人

放棄老觀念和老思想,放手讓學生學習,讓他們在平等、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在教學中還多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教給他們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愛心對待學生。

以上是本人對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總結,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層樓。

五、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

較多。

3、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盡如人意。

六、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備課的針對性,努力服務於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4、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夥伴。

八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篇3

培根有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教育界有一句老話叫“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師平時知識的積累是很重要的。我堅持看書學習,特別是注意收看電視新聞、專題報道,閱讀報紙雜誌,以擴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上課時補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資料的辦法多種多樣,或做索引,或剪報,或抄錄於卡片和筆記本,或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作業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來。我把這些資料歸納分類,使用起來很方便。講到這個問題就感到左右逢源,輕鬆自如。可見,教學者,欲教必須先學,作爲教師,應該教到老,學到老,教學相長永遠是個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總結:

(一)社會課的語文教學法

在社會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會與文學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於一定的社會背景並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因此,對社會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鑑,而且必須借鑑文學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社會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社會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考試中,我也採用作文的方法,把論述題改爲“社會小作文”,或寫讀後感,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社會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二)社會課上的辯論賽

課堂討論一直是社會教學的難點,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各自陳述意見,再自由爭論,最後歸納總結。最後由老師進行裁判並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學中,我組織的課堂討論題目是:“順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觀點是“順境利於成長”,反方的觀點是“逆境利於成長”,他們爲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三)社會課的抽籤提問法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我採用的是抽籤提問法。抽籤,機會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想問題,不敢懈怠。所抽的籤可用紙片做,每張紙片上只寫一個學生的名字,裝入信封中。提問時當衆抽籤答完後將籤裝入另一個信封。爲了引起學生的重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及答題水平,每次提問都打分(不公佈),記入平時成績。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作書面回答和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社會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四)社會課上的熱點問題

社會與政治部分家,教學內容還涉及現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要啓發學生從社會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有人也許會認爲這樣做,上社會課會離題,扯得太遠了。其實不然,首先,從社會的角度講現實問題,是符合洋爲中用、古爲今用的教學原則的;其次,學生對現實問題比較關注,也感到比較困惑,如果我們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講解,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觀和教學實踐已經開始擺脫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在教師的心目中,一堂好課的標準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學生參與廣泛,師生充分交流;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學習。在這期學生評教活動中我看到學生說:“我們犯錯誤了老師不打罵、不諷剌,而是耐心地教導我們。”“我們感覺到與老師之間似乎建立了一份真摯的友誼,學生也不再懼怕老師了。”課堂上,我們經常與同學交流合作,取長補短,不僅學會了新知識而且提高了我們的合作能力,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集體榮譽感”;“新的課程上課地點不僅僅侷限在教室裏,社會調查也多了。”80%以上的學生認爲,教師採取鼓勵而不是用訓斥的方式,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難。“老師們說的是鼓勵性的話,比以前和藹可親了”。這讓我很欣慰,至少,在教學理念上我的做法符合了新課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的學生認可了我的教學。

上面所談到的,是我上八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的一些做法,有一些還停留在想法階段,還是十分粗淺的。教海無涯,學無止境,我會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鑽研,以上的幾個方法是我在教學海洋邊拾到的幾個貝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