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交流學結

越過海峽,天空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條淺白,更是一抹濃濃的思憶。回到大陸,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生活節奏,一樣的便是那湛藍的天空,一樣的還是我們的笑臉,只是我們的心情不同了,體會不同了,短短四個月,但是我們在臺灣學習到很多,成長了很多。

赴臺交流學結

首先,去到不一樣的環境,一切都是新奇的:不一樣的街道風格,不一樣的生活節奏,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不一樣的美食小吃,不一樣的校園環境,不一樣的課堂氛圍,一切的一切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要用時間去慢慢消化這些東西,慢慢體會這些東西,

隨後,我便很快的融入到這個心的環境當中。老師同學的熱情,讓我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最先體會的便是校園生活,在這裏,選課自由,學分限制也沒我們之前的嚴格,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課堂氣氛更是活躍,老師不僅僅是講,更多的是教學相長,更多的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參與其中,因而師生關係很是融洽。而且在這裏我也選到很多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好多都像是在上選修課,豐富了我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同時圖書館也是我最愛去的地方,各種書籍應有盡有,也看過臺灣對我們大陸評論性的書籍,從他們的角度看我們自己。

再者就是出去各種玩了,別樣的風景,各地著名小吃,我們可是美美地當了四個月的觀光客,不一樣風土人情和思想觀念,在玩的當中,我們也細細體會這這些東西,同時向他們介紹我們大陸的經濟

社會發展狀況。

誠如是,在臺灣交流的短暫四個月,使我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高漲。臺灣四個月的美好生活,每天都充滿着挑戰,因爲我明白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祖國大陸青年一代的形象。在學習上,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豪不懈怠,處處爭一流,終於在臺灣老師和同學們中無負於“優秀大陸學生”的稱號;在生活上,我時刻展示着大陸青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受臺灣同胞熱情的同時也展示着大陸青年真誠樸實的一面;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我都抓住一切機會向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朋友們介紹大陸的發展和幸福現狀,向他們描繪那些對於他們只曾出現在文字上的奇山異水和風土人情,與他們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交流。

詩有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堅信,我這種再小不過的舉動會產生美好的影響,真心希望能爲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道路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建國科技大學2015-2015短期交流學生

北京聯合大學 旅遊旅管

2015年2月

赴臺交流學結 [篇2]

隨着社會發展的變遷,臺灣的技職教育已逐漸轉型成歐美技職學校的形態,臺灣技專學校在不斷追求改制與升格的同時,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已引起科技大學的興趣與注意。本人有幸在2015年3月19日-3月28日參加了在臺灣科技大學舉行的“2015甘肅及黑龍江高等技職院(校)專業教師臺灣短期學習研討計劃”。 爲期十天的短期學習收益頗豐,受益匪淺,感受很多,現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們與黑龍江院校一行40人於2015年3月19日抵達臺灣科技大學後,在該校與黑龍江商會的精心安排下,先後分別聽取了由臺科大前校長陳希舜所做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簡報》、臺科大營建系黃兆龍教授所做的《節能減碳與綠建築思維》、建築系施宣光教授所做的《促進主動及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建築系黃惠軍博士的《合作學習案例說明》、教育部前常務次長周燦德博士的《技職教育之政策與人才培養》、明志科技大學劉祖華校長的《企業與學校合作培育人才實例探討》等講座,參觀了臺科大系所及院校、明志科技大學校園,並聽了臺科大的一堂音樂欣賞公開課。

二、收穫與體會 (一)瞭解了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結構

通過教育部前常務次長周燦德博士所做的《技職教育之政策與人才培養》講座,瞭解了了解了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結構。首先,臺灣職業教育上下銜接,自成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發展,齊頭並進。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研究所。高級職業學校屬於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相當於祖國大陸的中等職業學校,它招收國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修業年限一般爲三年。高級職業學校以分類設置爲原則,以“養成健全之基層技術人才”爲目標。專科學校,即專科職業技術學校,它以“教授應用科學與技術,養成實用專業人才”爲目標,它也是分類設置,並且按不同入學資格分設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專科學校招收對象爲公私立高級職業學校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者;三年制專科學校招收公私立普通高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五年制專科學校招收國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者。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屬本科層次的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它以“教授應用科學及技術,養成高級實用技術人才”爲目標,分二年制、四年制。二年制招收專科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入學考試成績合格者;四年制招收高級職業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入學考試合格者。

其次,臺灣職業教育體系與大陸相比,還有一些明顯的區別:第一,專科學校在臺灣全部屬於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普通教育體系不存在專科學校。第二,本科層次的高等院校,在職教體系稱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在普通教育體系稱大學或獨立學院。第三,和普通教育體系一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也存在研究生教育,培養碩士和博士。就我國高職而言,我們應適時完備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消除將高職教育當作一種層次的傾向,應將高職教育視爲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逐步建立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並打通各層次職業技術教育通道,使其上下科學銜接。

(二)瞭解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基本情況

通過臺科大前校長陳希舜所做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簡報》,瞭解了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基本情況。臺灣科技大學成立於一九七四年八月一日,爲臺灣第一所技術職業教育高等學府。建校之目的,在因應臺灣地區經濟與工業迅速發展之需求,以培養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爲目標,同時建立完整之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學校佔地44.5公頃,校本部位於臺北市基隆路四段四十三號,1982年成立

博士班。

2001年在臺灣地區籌劃之研究型大學(大學研究所基礎教育重點改善計劃)中,成爲全臺首批之9所大學之一 。自2015年更在教育部門所推動“五年五百所頂尖大學”計劃下,遴選爲適合發展成“頂尖研究中心”的11所研究型大學之一。

該校自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班研究生,凡島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相關學系畢業,具有學士學位,或符合同等學力所規定資格者,都可以報考本校碩士班。此外,針對長期在社會就業且具碩士班報考資格人士,本校部分系所也設有碩士在職專班,提供迴流教育管道。凡修畢各所規定學分,完成碩士論文並經考試及格者授予碩士學位

該校自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班研究生,招生對象爲島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或符合同等學力所規定資格者皆可以報考。自2001年起部分系所也開始招收博士在職專班研究生。凡修畢各所規定學分,完成博士論文並經考試及格者授予博士學位。

臺灣科技大學目前設有工程、電資、管理、設計、人文社會、精誠榮譽及智財學院等七個學院下設23個系,另設有臺灣建築科技中心、企業聯合技術研發中心、研究中心和綜合性中心等4個研發中心。

臺灣科技大學至今各系所畢業校友已達約62,000人左右,畢業生出路包含留學繼續深造、在臺深造以及投身於產業界。由於實作經驗豐富,理論基礎完備,工作態度認真,畢業校友擔任政府要職、大學教授、大學校長及企業主管者衆多,深受各界的肯定。

依據《泰晤士高等教育》(THES-QS)在2015年的世界大學排名調查,臺科大排名全世界第351名,在臺灣所有大學中排名第五,僅次於臺大,清大,成大及陽明,並且是臺灣唯一進入世界四百大名校的科技大學。

依據《泰晤士高等教育》(THES-QS)在2015年的亞洲大學排名調查,臺科大在亞洲大學排名前56名的大學。

(三)創新、彈性、規範、師資、激勵、氛圍

以上六個詞是本次臺灣行我的最大感受。

1.創新(創意)

通過本次的學習交流,本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創新”二字,無論是從各位教授、博士的講座,還是整個臺科大校園,都能感受大創新“創新(創意)”。

首先,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幾位教授的講座中都能感受到這一點。他們認爲,這個世界變得太快,隨着時代的進步,學位會越來與不值錢,已經失去了它的象徵意義,學生在校學習,面對的不僅僅是三年後,甚至更久。尤其是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在校所學的知識畢業時就已經沒用了。所以,他們很多老師的教學理念是:“給他吃魚,不如教他釣魚”。要培養他們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再鼓勵採用各種方式獲取信息。

職業學校的學生喜歡動手,引導學生動手,是他們最主要的教學方法。用臺科大營建系黃兆龍教授的話說“創新應用於未來”, “聰明不是單項教的,要讓學生自己做,就會越來越聰明”。另外,在今天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不僅要鞏固自己的實力,還要學會“合作”——一種新的競爭方式。臺科大建築系施宣光教授所創的主動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中提出,沒有競爭是不會有合作的,一個人的人格中影響最大的不是父母,而是同學,因爲以後在社會中,他們可能是合作對象,也可能是競爭對象。

其次,正因爲老師的引導,學生更勇於創新。臺科大的學生先後在參加的世界級設計大賽中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是因爲源於創新。創新使他們提高學習積極性,減少上課打瞌睡,動手使他們知識味蕾越來越強。本次培訓學習過程中,恰逢臺科大校慶,所以學校舉辦了各種活動,其中就包括校園創意大賽。走在臺科大校園,到處可以看到學生忙碌的身影。包括自己創造的新型感應式路燈、各種人文雕塑等,雖然很辛苦,但可以感受到,他們樂在其中。

2.彈性

臺科大在整個教育教學中都有很大的彈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工作量考覈、課程建設方式、教師授課方式、學生考覈評價方式等方面。首先對老師的評價是從教學、研究、服務和輔導四個方面評價,除了對新進教師有要求外,學校並不要求四項均衡發展,可以先自我評估,按照個人喜好進行發展。其次,教師基本的工作量,以副教授爲例,要求一學期每週兩門課,約6學時,但若與企業有合作計劃或要發表論文、出書等,可以減少基本工作量,這樣,就有

更多的時間做科研了。第三,在課程建設上,臺科大每個系都設有系評教委員會和課程委員會,各課程委員會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評估某課程是否需要再開或進行升級發展。課程設置改變的時間沒有硬性規定,若老師覺得有必要更改,就可以向課程委員會提出申請,在經過課程委員會討論,上報系裏。課程委員會的成員主要由系裏自行產生。第四,教師的授課方式上,學校沒有硬性規定,每個老師根據所授課程性質及自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對於實訓課程,每個學生所做項目,要麼是老師給出幾個課題,學生可以採用招標的方式自由組合,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找課題來做,這樣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會有很高的積極性,很開心。第五,對於學生的考覈評價,學校也沒有硬性規定。每個老師根據具體情況來訂。

3.規範

除了在上述幾方面學校有很大的彈性以外,對學生管理方面卻十分規範。如專門有學生住宿管理規定,違反規定的,扣一定的分值,當到達某一標準,將勒令學生不準在校住宿。在校園內,學校不準穿拖鞋等。在校園中張貼公告,必須附有“准許張貼”的字條,上附有張貼起止時間和截止時間,截止時間後一日內要求必須清除。

4.師資

強大的師資力量爲職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臺科大要求新進教師的學歷必須在博士學位以上,並一進入學校,就要提出啓動計劃,提出未來科研等方面的發展計劃,學校將在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另外,還會聘請大量企業師資力量,但沒有學歷要求,只要工作滿7年兼任講師,工作滿9年兼任助理教授。

5.激勵

首次是對教師的激勵。無論是臺科大,還是明志科技大學,都建立了一套獎勵辦法,激勵教師多做科研、發表論文、出書等。其次,對學生,鼓勵他們多動手,若在各種大賽中獲獎將給予獎勵。另外,取得證照不是學生畢業的硬性條件之一,而是對取得證照的學生按等級給予獎勵。

6.氛圍

有很強的人文、文明氛圍。他們通常把中國的傳統美德教育放在首位,無論是從校園,還是城市街道看,車輛一般都排列整齊,井然有序;校園環境衛生也

較爲整潔,看不到隨地吐痰、亂扔髒物等不文明現象,學生服飾簡潔得體,舉止高雅,文明禮貌較好,學生上下電梯自覺排隊,公衆場合不大聲喧譁,上扶梯自覺向右站,給趕路的人留有通道,吃完飯自覺將垃圾分類傾倒,收拾碗碟等,無疑顯示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赴臺交流學結 [篇3]

越 過 海 峽 ,天 空 留 下 的 不 僅 僅 是 一 條 淺 白 ,更 是 一 抹 濃 濃 的 思 憶 。回 到 大 陸 ,不 一 樣 的 風 景 ,不 一 樣 的 生 活 節 奏 , 一樣的便是那湛藍的天空,一樣的還是我們的笑臉,只是我們 的心情不同了,體會不同了,短短四個月,但是我們在臺灣學習到很 多,成長了很多。 首先

,去到不一樣的環境,一切都是新奇的:不一樣的街道風 格,不一樣的生活節奏,不一樣的風俗習慣,不一樣的美食小吃,不 一樣的校園環境,不一樣的課堂氛圍,一切的一切讓我眼花繚亂目不 暇接。我要用時間去慢慢消化這些東西,慢慢體會這些東西, 隨後, 我便很快的融入到這個心的環境當中。 老師同學的熱情, 讓我很快的消除了陌生感,最先體會的便是校園生活,在這裏,選課 自由,學分限制也沒我們之前的嚴格,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課堂 氣氛更是活躍,老師不僅僅是講,更多的是教學相長,更多的與學生 交流,讓學生參與其中,因而師生關係很是融洽。而且在這裏我也選 到很多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好多都像是在上選修課,豐富了我其他學 科方面的知識。 同時圖書館也是我最愛去的地方, 各種書籍應有盡有, 也看過臺灣對我們大陸評論性的書籍,從他們的角度看我們自己。 再者就是出去各種玩了,別樣的風景,各地著名小吃,我們可 是美美地當了四個月的觀光客,不一樣風土人情和思想觀念,在玩的 當中,我們也細細體會這這些東西,同時向他們介紹我們大陸的經濟

社會發展狀況。 誠如是,在臺灣交流的短暫四個月,使我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黨 的領導,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高漲。臺灣四個月的美好生活,每天都充 滿着挑戰,因爲我明白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祖國大陸 青年一代的形象。在學習上,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豪不懈怠,處處 爭一流, 終於在臺灣老師和同學們中無負於 “優秀大陸學生” 的稱號; 在生活上,我時刻展示着大陸青年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感受臺灣同 胞熱情的同時也展示着大陸青年真誠樸實的一面;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 活, 我都抓住一切機會向臺灣同胞特別是青年朋友們介紹大陸的發展 和幸福現狀, 向他們描繪那些對於他們只曾出現在文字上的奇山異水 和風土人情,與他們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交流。 詩有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我堅信,我這種再小不過 的舉動會產生美好的影響, 真心希望能爲兩岸走向和平統一的道路而 貢獻自己的力量。

赴臺交流學結 [篇4]

在申請赴臺之前,只是偶爾的從學校網頁的某個通知或信息中得知,學校開始接受赴臺交流的申請或者是某某學生們得到赴臺的名額之類的,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的名字會出現在那樣的名單之中。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得到消息然後交上申請表,接着趕着最後一刻參加了面試,有驚無險的,終於成功的過關了。前路是漫漫的,等待各類證書的到來。因爲這些波瀾,赴臺的心情便多了份莫名的堅定和期待。

在臺灣快有半年時間了,也是時候要對這一年的生活作一個總結了,總結下這段讓人念念不忘的日子。

先撇下像得知赴臺消息時的欣喜,報名時的猶豫以及等待結果時的焦慮等複雜的心情,直接奔向我們的主題吧。我學的是土建系,在臺灣交流的是營建系,隸屬理工學院,學的當然包括是地區觀察。鑑於專業的原因,所以我就從“食住行,遊購娛”等方面外加我們學習這個重要部分來解析下在臺半年的感受。

學習:

這是我們去臺灣的主要目的。從下飛機到臺灣的那時候我們就開始了學習,學習熟悉這個陌生的環境。我們嘗試着用繁體字,我們嘗試着把網絡叫成網路,嘗試着把掛科稱爲被蕩,當然這是不會存在的哈,這裏很多的很多都是我們要來學習和交流的。首次體驗了上課不用教材的感受,以前在我們眼中,上課不帶教材是學習不認真的表現,可是在這裏,不用教材是爲了方便和學習的集中重點。因爲老師會把自己精心準備的ppt放到校園網上,然後同學們在課前課後都可以下載來看,那些都是老師從教材裏整理出來的重點精華部分。而上課的作業和通過該課程的方式呢,則是老師和學生自己商量的,比如要不要考試,考試和報告之間的比重之類的,個人感覺這樣更加人性化,選擇自己適合的方法來證明自己學習的成果,不止是靠考試成績。實踐自然是我們獲益很大的一部分,單是社區規劃一門課,老師要求我們按照自己所學的,做了很多在大陸學校做不到的實驗課程,可見這裏實踐大於理論.混凝土自己設計,自己攪拌,自己估計強度作爲期末考試,這是多麼有趣的事情。當然我們所做的這是很皮毛的一部分,可是這些卻讓我們自己感受到了臺灣的的一些教育的現狀。讓大家更確確實實的學到有

關專業的東西!

食住:

臺灣的小吃非常的有名,相信大家也都有所耳聞了。雖說我不是衝着小吃去的,可是臺灣的小吃真的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大腸包小腸、雞排、蚵仔煎等等小吃都是讓我從臺中吃到阿里山,再從阿里山吃到臺北的好東西。臺灣人對奶茶的等飲料的需求是異常的高,基本一個便當都會配飲料,所以我們在這邊看到的臺灣珍珠奶茶,臺式茶飲等都是有據可依的。

臺灣珍珠奶茶的創始店

住的話,我們住的是學校的一宿,也就是相對比較便宜的宿舍,不過條件卻不會差,除了冷氣,該有的全都有了,因爲臺中的夏天的天氣都很悶熱,而且風扇又吹不到上鋪牀鋪,所以有時候會非常難受,不過春天的時候還是很涼快的。

行遊:

講到臺灣的遊,真的是一言難盡啊。南有墾丁、臺南、高雄等,中有阿里山、日月潭、臺中等,北上的話,像桃園,臺北,淡水等都是遊客蜂擁而至的。自從兩-岸-關-系緩和之後,臺灣的一些著名景點每天都能看到成堆成堆的大陸游客,大家都來一睹寶島的.風采。而我們則是抱着邊遊玩邊學習的心態,多走走看看,對營建這門課是有着莫大的幫助的,臺灣景點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他們注重細節,能挖出建築物潛在的價值,他們的建築風格總是能抓住人們的好奇心。而且臺灣人的出遊率也是非常高的,像平時我們同學也會在週末接-班出去遊玩放鬆。

感受:

臺灣的老師非常的好客和熱情還很容易相處。老師和同學的關係就相當於朋友之間的關係,老師有時候還會請我們吃飯,特別是我們的導師(班上都叫鄭媽媽)非常關心學生。一個禮拜請一個小組吃飯,後面端午節的時候還特意送來糉子給我們吃,在我們要離開的時候還請我們去她家做客,晚上又請我們吃大餐.真的是感受不一樣的待遇啊.購物這一塊,我想應該是關稅的原因,導致臺灣的品牌產品比大陸便宜很多,而且折扣又多,所以我們去的時候箱子是空空的,回來的時候大家的行李都超載了。

在臺灣得很多貴人相助才能順順利利的渡過這一年,我們非常好的接待老

師,鄭老師,在那邊一直很好的照顧我們。我喜歡住在這裏的感覺,隨性,有禮,簡單,快樂。

申請赴臺,除了想看看祖國的寶島究竟是怎樣的,還有一點極吸引我的是臺灣的大學裏那豐富的令人乍舌的社團活動。沒有看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大概只有這句話能形容那裏的課餘活動給我的感覺了。待在朝陽的日子,每天你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活動,或是活力十足的系K,或是熱鬧不凡的某某周(臺灣各個縣市的特色吃食和特色物品的展覽會,完全由學生自己舉辦),還有各色的電影周啊,音樂會,總之看着忙碌的學生們進出於學生活動中心,總覺得年輕的生命還真是豐富多彩呢。

在間歇到臺灣各處旅行,感受不同的人文環境和自然風景以及充實豐富的校園生活的交替之中,時間快速的溜走。然後,離開的時間悄然而至。交換聯絡方式,與各位老師、朋友合影告別,然後踏上歸程。

短暫的赴臺交流,是我人生極重要的一次體驗。我因她起了變化,不僅僅在外表上,更重要的是收穫於內心世界的簡單,快樂,隨性,有禮的生活態度。

赴臺交流學結 [篇5]

爲加強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教育合作與交流,分享姊妹學校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進校際友誼,促進共同發展,我院與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建立了互派學生交流機制。應臺灣明新科技大學的邀請,經陝西省教育廳和省臺辦批准,我院組織師生20人於2012年8月17日至8月31日赴臺進行了學習交流與參訪活動。爲期15天的短期學習考察感受很多,現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交流學習團一行20人,建築與熱能工程學院院長孟繁增爲團長、團委書記解輝爲副團長,成員由來自機械、電子、數控、經管、建熱、汽車和化工等七個分院的18名學生組成。8月17日抵臺後,在明新科技大學兩岸交流中心的精心安排下,交流團參加 “先進製造技術與創新設計”課程學習51課時,參訪了迪肯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了日月潭、阿里山、墾丁農場、臺灣海峽、臺北101大樓、鹿港小鎮、逢甲夜市等名勝景點。交流團所到之處都得到了熱情接待,交流團也帶去了大陸人民對臺灣同胞的親切問候。

二、交流學習

本次交流主要採取專題講座、企業參訪、領導約談、參觀遊覽等方式,學習現代先進製造技術與創新設計理念、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明新科技大學的組織架構、專業設置及教育教學運行機制,同時加深對臺灣文化的瞭解,增進兩岸同胞感情。

1. 專題講座之現代先進製造技術與創新設計理念:通過開設科技產業發展及管理、機器人創意設計、人力創新、更勝出喬伯斯的創新、半導體檢測、綠色能源、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先進射出成型與模具製造、超精密加工應用及技術、創新性的模具設計流程、化工製程等專題講座(合計39學時),旨在引導學生開闊思維,增強創新意識,服務於由製造向創造的生產方式轉變。

2. 專題講座之職業生涯規劃:先後開設職涯規劃、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時間管理、環境學習與創新等專題講座(合計12學時),引導學生對自身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進行正確分析,確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定相應的工作、培訓和教育計劃,並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採取必要的行動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3. 企業參訪:參訪了迪肯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迪肯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設計製造廢水污泥處理用連續高速澄分機、橫錐式連續脫水機、袋式過濾器等水處理廠、化工廠設備。世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精密零件洗淨業務,該公司準備明年在臺灣上市。通過與企業負責人、技術人員和員工的學習交流,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創新無處不在,其中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是企業的靈魂,而每個員工嚴謹的學習、工作態度則是企業的基石。

4. 領導約談:學習期間,與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兩岸交流中心主任、教務處處長、工學院院長及學生事務處處長等領導進行了溝通交流,對明新科技大學的組織架構、專業設置及教育教學運行機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5. 參觀遊覽:學習之餘,參觀了日月潭、阿里山、墾丁農場、臺灣海峽、臺北101大樓、蓮池潭、鹿港小鎮、逢甲夜市等名勝景點。奇特的地質景觀、美麗的阿里山、醉人的日月潭、變化萬千的東海岸以及誘人的小吃等等都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臺灣不愧寶島之稱。

三、體會建議

1. 大學之道乃大師之道——人是關鍵

著名學者梅貽琦說大學不是有“大樓”之謂,乃是有“大師”之謂。這一點在明新科技大學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校名“明新”,取《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之精義,即由個人在“明明德”的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智慧、美德和修養走向社會,親近人民而爲之服務。最終的結果,無論是個人立己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也就是說,從明新創建之初,就以大師的手法描繪了辦學的終極目標。明新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若大的校園,但有的是校長的平易近人、老師的熱情敬業、學生的和睦友善。從乾淨的馬路、整潔的教室到肅穆的雕像、辛勤的教師,甚至廁所裏的溫馨提示,無不闡釋着“大學之道乃大師之道,而非大樓”的道理。

我們學校憑着深厚的發展基礎,抓住機遇,成功升格爲高職學院,同時完成了新校區的一期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人是發展的關鍵。爲此,第三次創業將重心轉移到內涵發展。不管是辦學、教學,還是管理,都需要有領軍人物,才能在學校各個發展階段、各個層面不停的有所突破與創新。建議從辦學層面進行深入研究與頂層設計,按照百年大計來規劃;宣傳全員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理念,制定並執行全員提升計劃,有計劃的培養各層面大師級人才;發掘學校文化積澱,提煉、繼承與發揚學校精神。

2. 學生不是魔鬼——釋放出魔鬼就是天使

在明新學習期間,學生的表現令我反思!課上,學生勇敢、自信,回答問題視角獨特,連老師都連連稱讚;課下,學生彬彬有禮,感恩回報;學習之餘,開的玩笑、擺的POSE都是那麼富有創意。學生纔是真正的天使。世間萬物之道是想通的,就像多位老師都提到“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人才”一樣,在教育上,沒有“不合格學生,只有不合格老師”。老師的職責就是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這些學生獲得一技之長,自食其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學校的各項教學改革應該以學生爲核心:分析學生特點,制定其在校期間的技能增量目標,規劃其職業生涯。只有這樣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真正落地。

3.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加強溝通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着中華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認同感,但是某些方面還有誤導與誤解,尚需加強溝通。希望繼續透過明新科技大學這扇交流之窗,密切往來,加深師生友誼,傳承併發揚傳統文化,共同架起兩校文化交流學習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