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熱】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熱】

朝花夕拾讀後感1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作者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這本書是魯迅先生回憶他兒時所經歷的一切,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懷念。語言清新,樸實,情切感人,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範之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因爲它充滿着神祕與自由感。這章主要記敘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活。作者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了自己兒時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兒童天真幼稚和歡樂的心理。其中,長媽媽又給作者講了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晚上聽到有個美女在叫他的名字,但卻被一個老先生識破了機關,及時解救了他,沒有被美女蛇吃掉。作者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呢:如果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千萬不要答應他。

作者有不得不從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生活”中到“三味書屋”中學習。因爲作者上的是私塾,所以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玩耍。反襯寫出了作者對“三味書屋”的不滿與“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

童年就像一本日記本,如果忘了,也可以翻開來看一看,讓大腦保持新鮮的記憶,就好似童年還沒有過去。

童年就像一幅畫,畫上的內容是我們生活中的快樂回憶與點點滴滴。

童年就像一杯咖啡,嘗一嘗,有甜甜的味道,也有苦澀的味道。然而,每一個人的童年歲月都不一樣,酸甜苦辣,灌滿我們的童年生活。

魯迅先生筆下的童年沒有遮遮蓋蓋,直接地寫出了他兒時的快樂生活。《朝花夕拾》這本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有時間就回味童年,也勾起了許多回憶。

這本著作寫出了作者對兒時的快樂回憶的感慨與對時間逝去的速度之快而感到遺憾,同時又告誡我們要好好度過我們的快樂童年,不要讓原本屬於我們的快樂變成遺憾。

朝花夕拾讀後感2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閒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爲厭惡,於是他去了仙台,在那裏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着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苟,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後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是在那裏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着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是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記錄了先生童年、青春的經歷等。朝花乃往事之花,輕拾片片,曾經深愛的人和物都未曾在思想中泯滅;時間之水漫浸漸漬,往事這花寂寞開在靈魂深處。《朝花夕拾》是寂寞人語,是至愛者語,是悲愴者言,是鬥士之言。

簡練有力,任性而談,此乃魯迅文筆風範。許多年後,先生或在居所或身處他鄉,夜深人靜時,憶得這些紛揚舊事,伴他的大概是一支菸、一種思想的心境,深入骨髓、淡化無痕。因於魯迅先生而言,澆愁式的啜酒與閒適狀的品茗不宜寫出《朝花夕拾》裏那些或深沉慈愛或悲愴怨憤的文字,特別是當他寫到自己童年所受的教育時。

於我個人感受而言,魯迅在《二十四孝圖》中的表達是最直言不諱的,《五猖會》次之。《二十四孝圖》中不僅對提倡復古閱讀的傾向予以尖銳的抨擊,更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殘酷和虛僞。爲兒童發聲,說明了兒童讀物選擇的問題之嚴重,“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爲倫紀”等詞句更是給予自己的觀點更多的支撐點,從多角度予以辛辣的嘲諷。《五猖會》則描摹了自己的心理活動,極度想去觀看大會之盛況卻被父親要求去背誦《鑑略》。事後憶起,兩均未得。從多個方面的論述表現了刻板教育模式的庸愚,表達了作者對興趣教育的支持與培養天性的贊同。

從魯迅先生的筆鋒之下,便不難看出封建制度下的教育體系存在諸多不足,它泯滅了大衆的天性,更令骨子裏的那種如虎似的應有的倔強和傲骨消逝殆盡。虎與豹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粗卑的狗和平庸的羊。此類人長大以後,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即使做了一些英雄的業績,也是絕對沒有英雄的精神的,因爲羊羣只會顧及自己的小利,無力縱觀大局,而狗則是由粗野的狼退化而來,到頭來也僅是走狗一隻。

封建已滅,問題仍存。時至今日,提及教育,部分孩童依然無法以快樂狀態愉度學習生活,這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現當代對創新型人才的渴望和迫切需求,亦是不可逆的。這也是時代的共性漏洞,若先生仍在世,怕也是平添一聲輕嘆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4

當我捧起魯迅先生的著作——《朝花夕拾》開始細細品讀時,發現了一種奇妙的感覺,如小橋流水般沁人心脾……

《朝花夕拾》這本書主要講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對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表達了最熾熱的情感,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時的生活畫面。舉幾個例子吧:《故鄉》中生動地寫了魯迅和閏土的童年,魯迅家條件不錯,但他沒有自由;閏土家很窮,他擁有自由,可卻嚮往過上好日子。長大後,兩人才發現自己與對方之間隔着一層厚厚的牆,美好的童年再也回不來了;《藥》,則通過對茶館主人老栓夫婦爲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反映出了愚弄人民的罪惡行爲和革命者那無私的獻身精神。從這兩個事例來看,我們都看出了舊社會的黑暗與不公平的評判。相比之下,我們現在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好生活,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別。坐在乾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有點同學還不完成作業,有的還甚至不肯做作業,想想真是不應該啊!現在的我們沒有不公平的法律,我們沒有提心吊膽的生活,我們沒有飢寒交迫的日子,我們也沒有外強的侵略。我們有的是豐衣足食的日子,讓老百姓心安理得的生活,強大富饒的國家……我們在這二十一世紀過得無比快樂與甜美。想吃什麼,想穿什麼,想去哪兒玩,想幹什麼,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動動手指頭就能實現。但假設放在魯迅小時候那個年代呢?能實現嗎?不,很難實現。對於富有的大戶來說,可能可以,但對於窮苦的人家來說,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何來的去實現那些根本不敢想的願望呢?如今我們應該體諒父母,不能再任性了,要放在以前,哪有可能去容你幻想呢?說不定連書都沒法讀。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無比悲傷,卻又讓人無奈。時而喜悅,時而不樂,讓我記憶猶新。

朝花夕拾讀後感5

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每句話都正中關鍵,都好像是有血有肉一般。多一個字,多了;少一個字,少了。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讚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其中《阿長與山海經》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這也讓我不耐煩。之後,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她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然後,在我極度渴望者《山海經》時,阿長爲我買來了。我又一次對她敬佩。最後,她辭了人世,我默默爲她祈禱。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着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爲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並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裏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裏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爲伍,彷彿這樣的童年纔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鑽進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他是大文學家,和他小時候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在書中,可以知道,雖然當時的社會風氣差,但魯迅仍然保持了一份童真。這份童真,又被他帶入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清晨迎風綻放的花朵,到了黃昏就已經凋零,撿起飄落滿地的花瓣,引起我無限的遐想。《朝花夕拾》,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一本書,描寫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可能正是因爲魯迅筆下的童年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所以才起了這麼浪漫的名字吧。

魯迅描寫的童年,是頑皮而有趣的童年,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童年樂趣。春天裏在百草園尋找人形的何首烏、摘覆盆子吃;夏夜望着滿天的星星,坐在涼蓆上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秋天的梧桐知秋氣;冬日雪地中用竹篩來捕鳥、塑雪羅漢、拍雪人……多麼地無憂自由又有趣。

在《小引》中,魯迅寫到屢次想起兒時在故鄉吃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等鮮美可口的蔬菜水果,通過對這些兒時生活片段的回憶,表達了對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不滿。

《狗·貓·鼠》通過擬人的手法,用動物的秉性、行爲來比喻人,尖銳而形象地諷刺了魯迅眼中所厭惡的一些人。狗把一隻貓當作象介紹給了其它動物,受到了大家的嗤笑,於是狗和貓反而成了仇家,通過這件事來諷刺當時社會上無中生有的言論。魯迅更是通過因爲貓的“嚷嚷”而打貓,來揭露出社會上某些人虛假的面目。

《阿長與〈山海經〉》中的阿長是一位保姆,給魯迅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溫暖。她沒有文化,但懂得許多道理,她熱愛孩子,通過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告訴了人們什麼是樸實,什麼是善良。兒時的魯迅渴望有一本帶圖畫的《山海經》,阿長就趁着告假回家的時候,給魯迅帶回了一本“有畫的‘三哼經’”。魯迅感受到了阿長的熱心和善良,感動不已,從此也對阿長充滿了無限懷念之情。

魯迅的作品就是這樣,筆鋒辛辣。《朝花夕拾》雖然寫的是童年舊事,但依然毫不留情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那“吃人”的舊制度。

朝花夕拾讀後感7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記述了魯迅先生青少年時的生活與求學歷程。追憶了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令人難以忘懷——《狗。貓。鼠》。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三種動物狗、貓、鼠。我們都知道老鼠與貓是仇敵。這篇散文也講明白了他們爲什麼是仇敵,看完後覺得非常有趣。但少年時的魯迅先生與貓可是有很大的淵源的。想必聽起來有些驚奇吧!因爲人怎麼可能與貓有仇呢!貓可是與人有着密切關係的,這得從魯迅先生的女工長媽媽說起,魯迅先生小時候養有隱鼠——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是屬於小型老鼠。想想還真挺驚奇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小時候還養老鼠呢。因爲女工長媽媽不小心將魯迅先生的隱鼠踩死了幾隻,但也許是因爲怕被責罵,所以就說隱鼠被貓給吃了。因此魯迅先生小時候便與貓成了仇敵,並且貓也有些令人討厭的地方。比如我就不喜歡貓,因爲貓喜歡撓人。這篇散文可以說是說了兩部小故事,當然這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諷刺那些和貓有着同樣劣根性的人,其實我也讀的不太懂,但是讀書總是好的。慢慢讀吧!這篇散文寫的很真實,就比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提到過“即使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想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也許都會覺得世界沒有一絲照到我身上的陽光吧!但是我生活在富強的中國,我爲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名著,我們是要去讀的。因爲只有那些不好黑暗的舊社會纔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雖然現在我還是有點讀不懂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我覺得只要我多讀一定會理解的。

讓我們一起用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就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8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朝花甚是燦爛,少拾別有感慨——題記

披着溫暖的陽光,合上書,轉頭一看,天邊已金光燦爛,可我卻久久沉浸於魯迅的童年無法自拔。

那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有內涵,有意義。細細品味,我似乎跟隨着魯迅由小到大,度過一生,我看到了,看到了阿長對“我”樸實無華的愛,對“我”細心的關照,我看到了,看到“我”滿懷希望去五猖會時,父親強令“我背書”,“我”的心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看到了我兒時的樂園,還有那形形色色的動植物,看到了,枯燥的學習生活試圖束縛“我”時,卻併爲禁錮“我”從今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地去玩耍,去觀察……這一幕幕在我眼前如放電影般在我腦海浮現,這一瞬間,不知魯迅是我亦或是我是魯迅。眼前一道白光閃過,睜眼一看,魯迅正穿着長袍邁着步子向我走來,瘦瘦的身體,黃裏帶着白皮膚,似乎如同大病初癒的病人一樣臉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個人精神煥發,眼睛炯炯有神,過去的鬥爭已把他折磨地身體大不如從前,可他的精神卻越來越振奮伸出手去觸碰,“呯”——的一聲,一切都灰飛煙滅,一切都化爲泡影,願我能像對方一樣勇敢。

當我看到,因背書而澆滅作者的希望時,我的內心不禁感到惋惜與同情,從一個少年的角度看,我倍感憤怒,這難道不是對兒童本性的“扼殺”嗎?當我看到,作者被學習生活束縛時,仍懷着光的心靈,這不正是對封建生活的批判嗎?當我看到,阿長爲“我”帶回山海經時,作者的興奮與激動,我的心也輕鬆下來,慶幸“我”有一個好保姆。

那些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一直停留在我心裏。對封建社會現實的腐朽,虛僞和殘酷,我無比憎恨,而魯迅心裏卻總是滿懷希望充滿光明。沒有誰的生活會一直完美,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看着前方,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

那些永遠抹不去的記憶,是遙遠的,也是永恆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9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覆覆的看才能大概瞭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隻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着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於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覆提及。後面通過對於長媽媽的言語行爲,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於創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爲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爲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童年回憶而寫的散文。細讀時享受着文章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感情。

在《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記敘了作者從童年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在一切都是那麼天真爛漫,富有童趣,令人回味,也許擋不住我心中的感慨吧!我真是太喜歡《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尤其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讀起來倍受感慨回味無窮,真得像魯迅先生一樣,我真想重回童年,感受魯迅先生的童年,感受那充滿激情的童年。百草園中,作者品味了“美女蛇”的民間傳說,經歷了冬雪天地中捕鳥的的故事,趣味無窮。而在三味書屋,作者體會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受到了規矩的束縛。在這兒我想起了我童年是,特別不喜歡去幼兒園,大概就是不喜歡那種被規矩束縛的感覺,所以就整天在家裏鬧。但作者也經歷了課間學生溜到後院去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的讀書時學生乘機偷樂的有趣故事。在這篇散文中的字裏行間可以體會到幼時的童真童趣。

在《五猖會》中,作者批判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摧殘。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作者小時候對五猖會的精彩內容心馳神往而父親卻強迫他背誦《鑑略》的內容,對此作者感到無比掃興與痛苦。這引起了我的思緒,其實現在也有許多家長去逼迫孩子學他不喜歡學的,做他不喜歡做的一些事。

作者對自己的成長曆程的真實記錄,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去走進他的生活。每個人的成長之中,都會經歷善惡,美與醜,真實與虛僞,善良與險惡。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要珍惜美好生活。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中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和青年過得好或壞它都會留給予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黃金時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時代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朝花夕拾》中最熟悉的文章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春秋天翻開斷磚與昆蟲一齊玩耍,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夏天乘涼、聽赤練蛇的故事,冬天拍雪人、雪地捕鳥……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在那裏,他盡情玩耍,增長見聞,親身實踐度過了一段完美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來到三味書屋,壽先生是極方正、博學的人,生活自然要有所拘束,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儘管如此,在壽先生陶醉於美文中時,魯迅和他的小夥伴們照樣在先生的眼皮底下幹各種“好事情”,還偷偷溜到院子裏折臘梅,尋蟬蛻,就算惹怒了先生,也可是是訓幾句罷了,這樣完美的生活真令人羨慕。整篇文章充滿了真摯樸實,動人趣味之感,哪裏有什麼諷刺批判之意呢?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完美純淨的,有誰忍心將自我的童年蒙上一層陰冷麪紗呢?

想想我的童年,也是很有意思的。大夏天獨自一人吃着雪糕,趴在樹下掏螞蟻洞、捉螞蟻,冬天折一枝淡黃的.臘梅,滿屋飄香,平時也和小夥伴瘋鬧,玩各種遊戲,放假了還能出去旅遊,那時的我也是像百草園中的魯迅一樣天真爛漫。上了學,課業負擔較重,教師也都個個嚴肅端莊,我和同學可沒有上課溜到院子裏玩的勇氣,甚至做小動作,交頭接耳也都是別人的專利,我是沒有的。慢慢的,課間十分鐘被作業佔了去,我們也不會想着跳皮筋,扔沙包,僅有寫作業。儘管如此,放學路上、假期裏仍然會有我們的笑聲和打鬧聲。總之,童年畢竟是一方淨土,不管如何,都會散發出奶味的芳香,給我,給你留下完美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所描述的經歷是那麼趣味溫馨,或許它沒有那麼完美,但失去了才知珍惜,那裏有魯迅對自然的喜愛,對童年的留戀。我亦是如此,我在百草園、三味書屋中與魯迅重溫了他的童年,而我的心裏也充滿了對童年的追憶與回味,對自然的熱愛與嚮往,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

童年如花,無論何時拾起,都會有所回憶與新的內涵。

童年,永遠都是個道不盡的話題……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陷在一本書中,翻看那些依舊流連的夢。回望他們的過去,遠眺自己的將來。

——題記

閒在窗邊看花,隨手拿過一本書在暖陽下品讀。不覺心被帶入書中,同魯迅先生一起感悟他筆下的《朝花夕拾》。

一直很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因爲他的文字真實而富有感染力。每一篇都在樸實中含有對當時社會上惡習的諷刺,讓每一位讀者都爲這樣深邃有力的文字拍案叫絕。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衆多鉅作中的一本,與別的“魯迅風格”散文不同,這本書分爲了兩個世界,一是回憶中的往日世界,二是寫作當下的現實世界。前者的文字是溫和、憐愛的;而後者則是魯迅先生一貫的風格辛辣、批判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書中是以一個孩子的角度看待前者,以一個成人的角度批判後者。

書中有一章使我感受很深,那就是《父親的病》。這篇故事講了作者父親病重無藥可醫,便聽人推薦請來神醫醫治,花了數百銀兩求來藥方,可最終還是沒救活父親,讓他含痛而死。這篇故事實則是借神醫治病來諷刺當時人們對迷信思想的崇拜。文中的神醫其實是當時會裝神弄鬼騙取錢財的江湖騙子罷了,可人們卻對他深信不疑,就連他治死人後說的“法力用盡”,都有人相信。

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人們的無知,因爲無知所以人們纔會相信所謂的“神醫治病”。也正是因爲人們的無知,所以魯迅先生纔會棄醫投文,他深深的知道“東亞病夫”這個帶有侮辱的稱號之所以扣在中國人頭上,不僅是因爲那時候人們的身體不夠健壯,更多的是他們思想和靈魂,像一塊貧瘠的土地沒有半點生機,而魯迅先生則是用刀尖一樣的文字刺激着人們的神經,讓身處混沌的人們重獲光明。

每每品讀魯迅先生的書都會心潮澎湃,血液沸騰。這就文字的力量,一種讓扔徜徉其中就能心靈充實的力量!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可是我不能夠。”這是魯迅在他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話。我將這句莫名其妙的話記在摘抄本上,帶着疑問繼續往下看……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青年時期。那個年代,時局的混亂和社會的動盪,是我們此刻難以想象的,可是我卻能夠切身體會到那一份回憶的情懷——經過了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是最深刻的記憶,最有意義的瞬間。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掛在枝頭怒放的,便是最堅韌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國小生活。那時候班裏的同學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門的遊戲,開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一天放學回到家裏,我都會和父母“報告”這一天在學校裏遇見的“奇葩”事,時而捧腹大笑,甚至“噴飯”。媽媽提議我,能夠嘗試着把這些事情寫下來,留作回憶。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腦子裏雖然有了文章的脈絡,到真正下筆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份純粹的歡樂和蘊含的感情來。

我對自我十分失望,認爲自我不擅長寫作,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不能寫生動。我還很着急:時間會讓人忘記好多東西,等我長大了,寫作水平提高了,這些好玩的事情會不會忘記了?

“寫寫我的國小生活”這個願望一向埋藏在心底。

六年級下學期臨近畢業的那段時間,不知是因爲學習壓力還是青春期的困擾,我發現很多同學失去了童年時的那份活潑、調皮,而我也因爲即將畢業離別對教師和同學有些不捨,於是心底那個願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應對童年時的純真,心中竟升起幾分敬意來。那些以往認爲自我的水平不足以寫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細節已經模糊等等的擔心,在真正開始動筆之後,都無影無蹤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歡樂的瞬間不停地奔涌出來,在我的筆下定格成永恆。

此刻,回過頭來看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裏寫的那句話:“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可是我不能夠。”我懂了:時間,確實蹂躪了一部分記憶,可是最精華的那部分,卻在歲月之中慢慢沉澱到心底深處,永遠都不會忘記。

朝花夕拾讀後感14

偶然間,我從書架裏翻出了一本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這本書我從未看過,自然沒能理解這部散文集獨特的名字。

靜靜地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故事,我發現全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這大概便是書名的吧!我心中這樣想着。 這本《朝花夕拾》中,雖瀰漫着一股率真爛漫的童趣,卻又滲透着魯迅先生尖銳諷刺的筆調,而鮮明的對比手法爲文章添色不少。就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可見,《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諷刺了傷人的封建禮教,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着實令人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讀後感15

在學校學習時,我與同學們一起讀了一本魯迅先生著名的作品一一《朝花夕拾》。這本書雖然只有十個篇章,卻耐人尋味。整本書回憶了魯迅先生幼兒時、少年時、青年時以及後來發生的事。其中不僅寫出了對少年時期的懷念,更批判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諷刺。

這本書描繪的是清末明初時的影像。最令我感到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章很美,令人身臨其境一般,同時也描寫出了魯迅先生懷念童年的感情。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無常》這一篇。魯迅先生借用一個“鬼”的形象諷刺了“正人君子”等等形象,讀起來真耐人尋味。而《狗·貓·鼠》一篇通過寫貓的行爲,揭示了“正人君子”的真面目。《阿長與山海經》寫了魯迅先生與長媽媽生活在一起的經歷,例面描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而《二十四孝圖》打擊了社會的虛僞。《五猖會》則批評了對兒童天性的摧殘。

這本書是魯迅先生在受到壓迫又歷經戰爭而寫下的散文,《朝花夕拾》雖然不是那麼深奧卻十分耐人尋味。

它反映出了中國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種種陋習,這更襯托出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更突顯了他想要改變社會此時狀態的願望。當時的社會就像魯迅先生的父親一樣病重了,到處都被金錢所矇蔽。在這黑暗的社會,處處是負婪的人們,無法看到人心的善良,最深處的那棵希望之草,也被骯髒的金錢所淹埋。魯訊先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將憤怒都隱藏在文字當中,字裏行間,逐字逐句都體現出了魯迅先生的不甘,揭示了當時的人情面貌與社會風情。

外國人給中國人安上“東亞病夫”的稱號,他們欺辱中國,侵犯中國,在中國草芥人命。魯迅先生不甘!不甘看到自己的國家變成現在這副模樣!不甘外國人瞧不起中國!不甘願做“東亞病夫”!

不過好在,中國人站起來了,不再被外國人欺辱了。

這本書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少年強則國強”,只有我們現在努力、上進、拼搏,纔會有祖國美好的明天!國恥不能丟,愛國精神更是不能丟!就讓我們一起奮鬥,向着祖國繁榮富強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