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故事作文

1.仁

仁的故事作文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爲一個範疇,並以此爲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繫一起,顯然在這裏,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係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係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可見,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爲主的行爲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裏,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爲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矗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爲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接,而沒有中絕斷裂

2.“仁”的故事

“仁”的意義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而我眼中的“仁”是同學之間相互友愛,互相幫助的一種表現。

有一次上體育課,因爲太熱,我就把校服隨手放在旁邊的欄杆上。下課後回到教室才發現外套忘拿了,急得我一下子衝出教室,向操場奔去。

“你幹嗎去啊?就要上課了。”一旁的吳瑜琦問到。我把衣服忘拿的事和她一講,她主動說:“快走!我陪你一起找。”

吳瑜琦和我來到操場上找了好幾圈都沒找到,急得我直撓頭,心想:這回定要挨老爸罵了。正當我垂頭喪氣地走回教室時,就看見蔣晨旭一手拿着衣服一手在向我揮手:“李蔡天豪,你跑哪去了?我看見你衣服沒拿,就幫你拿回來了。”頓時,我緊張不安的心一下子鬆弛了下來,我激動地說:“謝謝你啊,好朋友。”可他卻滿不在乎地說:“就這麼點小事,謝啥。”

這就是我們四(5)班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同學們,在四(5)班這個大集體裏,我感受到了同學之間濃濃的友情、關愛和幫助,我愛我們班級、愛我的老師和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