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生命的本質更在於過程

山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這讓我想起韭菜與韭菜蘭的故事。韭菜蘭作爲蘭花的一種,因極其類似於韭菜,故得名“韭菜蘭”。倘若區別二者差異,僅存在於長熟待取階段,不僅破壞了世間萬物自然規則,也會造成美食的難以下嚥。

世間萬物在成長階段都是以“簡”存在。以人爲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長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然完成,內心和思想內涵的填充纔是人“成熟”的標誌。倘若以“人的存在僅爲存活定義”這是對神聖生命的踐踏。如果以這樣的規則宣講傳世,締造出來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質區別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項成就某項工作某種生命爲基礎。若,僅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義,這違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顯而易見,乾坤萬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義,並非僅僅是生存、繁榮、湮滅的生理代換。探索萬物更應該從本質和存在過程出發,生命的結果也只是存在過程中磐涅的另一種“新生”。

萬物或許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許存在於不同狀態、或許相同形式和相似狀態存在,這些都不影響對其生命結果的探索。歸咎其源,這也印證了生命過程存在的意義。

既然,萬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義和本質追求。那麼,對萬物結果的探索,不能止步於生命的終結。每個生命都值得尊重和關愛,絲瓜和肉豆的藤須雖有着驚人的相似程度,兩者生命的結果卻差異較大。

不論是肉豆和絲瓜、不管是韭菜與韭菜蘭。在生命過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這些因素極易被誘導成另一個生命結果。但是,出於對生命探索的尊重,你會發現,很多時間,相似的個性相似的經歷相似的感同身受,誕生的卻是差異較大的人生。比如,現代社會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會接觸相同的時間,卻成不了優秀的“人”。囿於,這是個人對生命本質過程的探索結果。

現實中,人們往往追求過於完美的結果,卻常常忽略過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與韭菜蘭是最好的佐證,雖然兩者結果有異,過程展現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絲瓜和肉豆、韭菜與韭菜蘭,每個生命的過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這些有可能導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記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離其宗的結果,追求過程的探索纔是人生的意義。

山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篇2]

1.出自林清玄《無風絮自飛》

在我們家鄉有一句話,叫“菜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無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產的時候,夫妻離婚的時候,有許多細節部分是無法處理的,老一輩的人就會說:“菜瓜藤與肉豆須,分不清呀!”還有,當一個人有很多親戚朋友,社會關係異常複雜的時候,也可以用這一句。以及一個人在過程中糾纏不清,甚至看不清結局之際,也可以用這一句來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難理解到這九個字的奧妙,因爲他們沒有機會看到絲瓜與肉豆藤須纏綿的樣子。鄉下人談到人事難以理清的真實情境,一提到這句話都會不禁莞爾,因爲絲瓜與肉豆在鄉間是最平凡的植物,幾乎家家都有種植。我幼年時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種了許多絲瓜和肉豆,看到它們糾結錯綜,常常會令我驚異,真的是肉眼難辨,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到現代人複雜難以理清的人際關係,確實像這兩種植物藤蔓的糾纏,想找到絲瓜與肉豆的根與果是不難的,但要在生長的過程分辨就非常困難了。

有一次我發了笨心,想要徹底地分辨兩者的不同,卻把絲瓜和肉豆的莖葉都扯斷了。父親看見了覺得很好笑,就對我說:“即使你能分辨這兩株植物又有什麼意義呢?你只要在它們的根部 1

澆水施肥,好好的照顧讓它們長大,等到絲瓜和肉豆長出來,摘下來吃就好了。絲瓜和肉豆都是種來食用的,不是種來分辨的呀!”

父親的話給我很好的啓示,在人生一切關係的對應上也是如此,一個人只要站穩腳跟,努力地向上生長,有時不免和別人糾纏,又有什麼要緊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場與尊嚴,最後就會結出果實來,當果實結成的時刻,一切的糾纏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個啓示就是自然,萬事萬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則,依循這自然的發展,常常回頭看看自己的腳跟,纔是生命成長正常的態度。種什麼樣的因會結出什麼樣的果,是必然的,絲瓜雖與肉豆無法分辨,但絲瓜是絲瓜,肉豆是肉豆,這是永遠不會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讓絲瓜長出好的絲瓜,讓肉豆結出肥碩的肉豆!

絲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長結果,紅花是這樣紅的,綠葉也是這樣綠的,沒有人能斷絕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此所以禪師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花與絮的飛落不必因爲風雨,而是它已進入了生命的時序。

日本的道元禪師到中國習禪歸國後,許多人問他學到了什麼,他說:“我已真正領悟到眼睛是橫着長,鼻子是豎着長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來。”

聽到的人無不大笑,但是立刻他們的笑聲都凍結了,因爲他們之中沒有人知道爲何鼻子直着長而眼睛橫着長,這使我們知道,禪心就是自然之心,沒有經過人生莊嚴的歷練,是無法領會其中真諦的呀!

山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篇3]

善待錯誤,人生境界頓開

面對《咬文嚼字》的挑錯,著名作家積極以感謝和理解迴應,令人爲之動容。我總以爲,唯有積極面對別人的批評和挑錯,人生境界才能不斷昇華,生命才能日益趨向不朽和偉大。 挑錯的必要性,來自於主觀世界的狹隘與片面。我們常常沉醉於自己超於常人的流光溢彩,而忘了在驕傲的同時保留一份面對不足的謙卑。

所以善待別人的挑錯,是爲了塑造一個更理性的靈魂,它讓人清醒,讓人自如。智者如曹禺,也深諳這一哲理。當美國劇作家蒙特來華拜見這位劇作大師時,交流正酣,曹禺拿出 黃永玉對他的批評信:“我不喜歡你 後來的戲,一部也不喜歡,你丟失了通靈寶玉,你爲勢位所誤!”如此辛辣,一針見血,指出曹禺“重政治,輕創作”的錯誤,曹禺硬是讓翻譯一字一句譯給蒙特聽可見曹禺的偉大,除了對藝術的不懈追求,還體現在了對挑錯的理性面對和坦然接受。

然而,若一味妄自尊大,對別人的挑錯“充耳不聞”,人生之 路只會越走越窄,甚至不可避免地接受失敗的苦楚。李經緯,在改革開放後建立了“健力寶”公司,創造了可與百事可樂比肩的商業傳奇。可是,面對前無古人的成功,李經緯卻對別人的挑錯一概拒絕,面對公司上至領導下至員工的批評與阻擋,他不管不問,集巨資在廣州建造健力寶大廈,最終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面對業界好友對他“不考慮商業規律,一味拉廣告招商”的挑錯,他拒絕誠懇吸收,最終讓健力寶暗淡於歷史的長河之中,他自己也身陷囹圄。

那麼,如何善待批評以追求完美自我呢?

首先,面對別人尖銳的挑錯,要保持 一份淡定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不躲不藏;如季羨林所說的那樣:“別人說的話是鼓勵是批評是鞭策,都是對我好。”其次,要學會甄別“有價值”的挑錯與“一味爲了挑錯而挑錯”,也就是說,在面 對別人挑錯時,不是固定的屈從,而是要保持一份起碼的信任。如演員於是之一輩子都在接受觀衆的挑錯與批評,但必須經過“審視——消化——吸收”的過程,最終把一個個鮮活的角色演到了人們心中

人生逆旅,每個人都會犯錯,迷失甚至 被異化,而往往一份善待別人挑錯的胸襟, 能夠帶領你欣賞更旖旎的風景。

山東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大全 [篇4]

1.形式與內涵

絲瓜藤蔓與肉豆莖須長在了一起,小孩執意要將它們分開,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爲說菜是爲了吃的。對於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分辨絲瓜與肉豆是最重要的,因爲他們想還事情一個真-相。而對於只重結果的大人來說,能吃到瓜與豆纔是最重要的。此處並非是想要討論大人與小孩的問題,只是想借而表達大人與小孩思維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若視前者爲形式而後者則可以視作是內涵。反覆思索這個關於形式與內涵的問題之後,又回到“分辨”與“吃”的問題上來。 若將這個問題放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來說,我們便會由此想到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纔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鬚,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爲俗人,因爲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氾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氾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彷彿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爲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氾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着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

那麼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着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

2.何處再尋“三友圖”

絲瓜和肉豆長到了一起,孩子卻要執着於將其分開,這是看到了形式,而大人卻說菜是爲了吃,這是看到了內涵。再三思索後,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纔是根本。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鬚,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爲俗人,因爲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氾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氾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彷彿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爲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氾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着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那麼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着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