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爲善作文合集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爲善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爲善作文合集7篇

爲善作文 篇1

《論語》有言:“德不孤,必有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會出現“羞於爲善”的情況,認爲從衆纔不會有孤獨感。事實上,“羞於爲善”帶來的纔是孤獨感、壓迫感,而真正能脫離孤獨感的是“樂於爲善”。

“羞於爲善”是一種時代通病,許多人在心裏都曾經有過這種疑問:我做了善事之後會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這樣就會引起“羞於爲善”。因此,克服心裏對壓迫感、孤獨感的恐懼,並且堅信:只要樂於爲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相伴的。

其實,“羞於爲善”現象的出現是對於他人與社會的“異樣關注”的恐懼造成的。人們總愛討論別人的`行爲,這樣對他人就會造成心理上的恐懼。

因此,人們對於爲善不再熱情,繼而害怕。很多人在坐公交車的時候不敢讓座,害怕全車的人都看着他,害怕這種孤獨感、壓迫感;也有許多人在該見義勇爲的時候退卻了;看到老人過馬路,或是看到有人摔倒了都不敢扶,甚至把“羞於爲善”轉變爲“恥於爲善”。小悅悅事件就是這“羞於爲善”下的犧牲品。

其實,做善事何須害羞,別人把眼光投向你,只因爲他們佩服你,欣賞你,你也不必感到有壓迫,因爲他們是善意地把你推向“一個地方”,一個可以使更多人知道你的善行,以呼籲更多人加入到“樂於爲善”的陣營當中。

新疆的阿里木,憑藉自己賣牛雜小吃的收入資助國小生讀書,他樂於爲善,受到社會各界的稱讚;良心油條哥不賣有害食品,保護人們的健康安全,他也受到了各界的稱讚;杭州四年級國小生在馬路上撿到錢包交給警察叔叔,同樣也值得我們表揚。他們並不羞於爲善,因爲他們並不會因爲善而感到另類而覺得有壓迫感、孤獨感,他們樂於爲善,以爲善爲榮。

是啊!何必羞於爲善,樂於爲善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在生活中我們應樂於爲善,並呼籲更多的人爲善,弘揚中華民族“樂於助人”的美德。

爲善作文 篇2

善,是自古以來人們對好人的稱呼,乃褒義詞。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善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惡的含義?

儒家眼裏,“罵人,打人爲惡。尊重人、禮敬人是善。”

那麼試想,一名父親責罵自己的孩子是否就一定是惡?一陰險小人整天拍他人馬屁,整日假裝君子就是否是惡?!

而佛家思想中,對善與惡的看法確實——“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打人、罵人皆是善。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是惡。”

翻譯一下,大概意思就是“有益於他人的舉動,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則爲惡。就算是打人,罵人,都是善。有益於自己的,就算表面上看來是尊敬他人,禮待他人,仍然是惡·。”

以上,我比較贊同佛家的思想。可是,仔細想想,佛家的思想也是有很多紕漏的。有益於自己的,就一定是惡嗎?

禮儀,人類的一種文化,對他人行大禮,一般是雙方地位懸殊,或一方對另一方有恩等。

假設:行禮者爲甲,受禮者爲乙。那麼甲這個禮是不是對自己有益的呢?從另外一個角度想,的確如此。那是不是對乙也是有益的呢?同樣是的。那甲的此舉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也許你會說這完全不是一回事。是的,從表面上看確實是兩件毫無牽連的事情。可是,善與惡不都是人類的定義嗎?那麼已經刻入我們骨子裏的善與惡爲何不可相通呢?

放開一切,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善與惡難道不是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嗎?到底何爲善?何爲惡呢?這兩個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沉迷於這個問題已經三年了。可是即便有大量的資料輔助,我仍然不明白何爲善,何爲惡。反而引出更多疑問。我甚至感覺這個問題可以消耗掉我一大半的光陰。或許,後人可以參悟這個道理吧。可是,我等不急了,這個問題日日夜夜的纏繞在我身邊,弄得我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可我又覺得我離答案只隔着一張紙的距離。

爲善作文 篇3

“勿以善小而不爲”,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句古語,但卻對他的理解一直不是很深刻,也從未想過“爲善”在古人心中的分量是如此的重。直到今天,我們一行人去參觀了靈石縣的著名景點——王家大院,一座集元明清建築藝術之大成,凝“孝、善、勤”中華傳統美德之精髓的名勝古蹟,我才明白了古人“以善爲訓,爲善最樂”的良苦用心。

“王家歸來不看院”,王家大院依山而建,居圖片高臨下,氣勢恢宏。我們穿梭在院中的小路上,一座座房屋錯落有致,既有北方古建築的穩重敦實,也有南方建築的'溫柔細膩。木雕的精美絕倫,石雕的複雜多變,以及磚雕的寓意深刻,會讓置身其中的你讚不絕口。環顧整個大院,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家老祖先對他們後人的嚴格家訓。大院裏,一塊“爲善最樂”的牌匾更是所有中華先賢對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的最大希冀。

“與人爲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從小的時候,我們就一直在接受“善”的教育,因爲,只有“善”纔可以拉近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纔會溫暖我們的社會。我想我們13人的暑期實踐之所以選在敬老院裏,也是爲了讓我們更能夠以身作則,學會與人爲善,弘揚中華傳統孝道。在這裏,我們用我們善良的心去陪老人聊天,用我們善良的行爲去爲老人做事,也用我們的善舉去傳遞愛。儘管我們所做甚微,但還是收穫到老人們讚許的目光,鼓勵的話語。

一顆善心溫暖人心,一份善行回報社會。趁着現在,助人爲樂;趁着青春,與人爲善,別讓年輕,越長大,越後悔。一起去做吧,因爲——爲善最樂!

課,成爲一名優秀的水利人。

爲善作文 篇4

天空,是萬物中脾氣算好的。它不像大海,一個不留意就吞噬了許多出海捕魚的人,也不想大地,把所有的怨氣一鼓作氣爆發出來,讓人們沒了家,也沒了家人。

雖然天空有時反覆無常,不過要是一成不變,那不是很悶嗎?它心情好的時候,便叫太陽公公出來透透氣,陽光照在人們身上,很溫暖,照在花草身上,讓它們生機勃勃。它心情不好時,就叫雷公電母出來,發發脾氣。儘管這樣,我還是很喜歡天空,不單是我,很多人都喜歡。因爲天空上有溫暖的太陽,柔和的月亮,美麗的星星……

當天空心情不好時,雷電交加。這時我就會躲在房裏,傾聽雨的聲音,雷和電的伴奏。這是一首名爲“憤怒”的樂曲、用心傾聽,還蠻不錯的。但也有麻煩的時候,出去買東西時,由於雨水比較多,所以都會濺到鞋子。即使拿了把傘,但是遮住了上半身卻遮不住腳,鬥不過天氣啊!我嘟囔了幾句就跑去看電視了。等雨稍微小一些時,我就會拿着傘出去散散步,看一看那一幢幢被雨清洗得剛剛靜靜的房子,感受一下那涼爽的風、清新的空氣。原來天空發完脾氣還有這種好處呢!看來不久之後太陽公公會到來。

當天空心情好的時候,晴空萬里。世界萬物都得到了充足的陽光,從而生長起來。農民也開心起來,因爲稻穀已經快要成熟了。花花草草也隨着陽光而越發芬香、美麗。望向天空,一望無際的藍天、形狀各異的.白雲,還有一排排鳥兒正自由自在地飛呢!在晚上,我們可以看看天空上的月亮與星星,很美很美。

說起來,天空帶給了我們很多好處,而我們卻沒有好好善待它,污染了它。在工廠裏排放的廢氣直升上天空,久而久之天空沒那麼藍了。雖然那廢氣沒那麼多,但是許多工廠加起來的廢氣確實能污染那片藍天。因此,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城市,天空顯得有些渾濁。

人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污染了環境。我想,這就是人性醜陋的一面吧!

與天空爲善吧!天空那麼美,又帶給了我們很多好處。讓我們一起保護天空,讓它還是那麼湛藍,而不是渾濁。

爲善作文 篇5

善,是美好的,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美德。我一直以爲,盡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就是善,幾天前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天,剛下過一場大雨,我和爸爸走在坑坑窪窪、泥濘不堪的路上,很難走。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積水中穿行着,小心翼翼地,生怕滑倒,但有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我們剛走到一條街邊,便看見一個穿着考究的男子重重地摔在了泥地上,嶄新的西裝瞬間就被泥水浸透了,他的臉和頭髮上也沾上了污濁的泥漿。因爲路面太溼滑,他掙扎了幾下沒能起來。我見狀想立即衝上去扶他起來,可爸爸一把拽住了我,輕聲而堅決地說道:“不要扶!”我有點疑惑,但還是順從地遵照了爸爸的意思。那位叔叔支撐了一下終於爬了起來,一身泥漿,好不狼狽,他四下瞅了瞅,忙從內衣口袋中掏出手帕,仔細地擦了擦頭髮,又脫下已髒了的西裝拿在手上,若無其事地大步離開了。爸爸這才示意我繼續走。

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爸爸爲什麼不讓我扶起那位叔叔,阻止我行善呢?爸爸彷彿看穿了我的心思,莞爾一笑:“你是不是想不通剛纔我沒讓你去扶?”我點了點頭。爸爸並不說明原因,反問道:“如果剛剛你摔倒了,有人看到了你狼狽的樣子,你會有什麼感覺?”我似乎有點明白爸爸的意思了,如實回答:“那我應該很尷尬。”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這就對了,剛纔我不讓你去扶那位叔叔也是這個原因。每個人都是有自尊的,他們都不希望自己狼狽難堪的樣子被別人看到。”我興奮起來:“所以你纔不讓我去扶?!”爸爸點了點頭:“對啊,如果你衝出去咋咋呼呼地扶起他,又手忙腳亂地幫忙擦他身上的泥水,那他就會覺得很沒面子,很難堪。你的本意是行善,卻給別人增加了心理負擔,這不等於幫了倒忙啊?所以我們應當裝作啥都沒看見,好讓他體面地站起來。如果是老弱病殘,那又另當別論。”爸爸又頓了頓說:“維護別人的`自尊,這纔是真正的善。”我的心中如撥雲見日般豁然開朗,昂首闊步向前走去。

爸爸的話讓我深受啓發。是啊,許多人行善都是做給別人看或悅納自己的,在別人有困難時就搶着包攬着去幫,心裏 還 非常欣喜,認爲自己行了善;殊不知,有些事我們是不應該插手的,因爲有的人遭遇了短暫的尷尬困境時,是不希望被別人發現的,更不需要外援就能妥善解決好的,有了意外的幫助反而會覺得有失顏面,有失尊嚴。

在我們想去幫助別人時,首先要牢記——爲善須行之有道。

爲善作文 篇6

今天是星期三,最後一節課是閱讀課。老師又帶我們到閱覽室去看書。我讀了一篇童話——《善行的回返》。它即使我感動,又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善行的回返》講的是一個充滿了真情實感的故事。編繪者張世憲利用對話的形式介紹了一位窮學生郝武德﹒凱禮向別人推銷商品時卻沒有推銷掉,餓得實在受不了時,便向一家主人討吃的。後來那個給了他鮮奶喝的女孩兒生了重病,正好郝武德﹒凱禮成了一名醫生,於是他拯救了那個女孩。

最讓我感動的是:當女孩給了他鮮奶,他說今後一定會付錢時,女孩兒卻說了她母親教她的一句話:“不要爲善行要求回報。”這句話感動了郝武德﹒凱禮,讓他刻骨銘心,也爲他指明瞭人生的'方向。

“不要爲善行要求回報”這句話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對照着檢查自己:我還不夠善良。當別人有困難時,根本就想不到去主動幫助別人;當別人幫助了我,我有時連一聲謝謝都懶得說,更不知道回報。和文中的女孩及郝武德﹒凱禮相比,真是差得太遠了。

我以後一定要向文中的女孩及郝武德﹒凱禮學習,要有一顆慈善的心,並永遠記住:不要爲善行要求回報。

爲善作文 篇7

人說:“施比受更有福”。爲善就像種花似的,當你幫它澆水時,它就會發芽,最後得到滿園的花香;也像煮菜一樣,只要用心的煮它,幫它調味時,味道就會變得不一樣,最後得到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爲什麼“爲善最樂”呢?因爲做善事分兩種,一種是想利用做善事沽名釣譽,使別人以爲自己是個大善人,而這種人就常因爲煩惱這個問題,每天愁眉苦臉的;另一種人做善事則是發自內心的,他們做善事不求回報,所以這種善事不僅讓施恩者快樂也讓受惠者感受到溫暖。

記得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

那時,我的頭很不舒服,臉色也蒼白。這時,正在上課老師看到了我,以爲我生病了,她馬上請同學下去拿條圍巾來給我,並說:“子綾,這條圍巾送給你!”之後我們全班才知道,原來老師買了一袋圍巾,要送給生病感冒的人,真是爲善不欲人知呀!那時,我的內心感動不已,心想老師爲我們設想那麼多,我一定要趕緊康復起來。果然,隔天我的病就不藥而癒了呢!

雖然我不能像老師一樣,有能力買東西送給需要的人,但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做起,例如:幫老人家提東西、看到垃圾隨手撿起來…等。我相信每個人只要用心,就可以體會到“爲善最樂”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