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糉子的作文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糉子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糉子的作文15篇

關於糉子的作文1

每一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舉行包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活動。孫老師決定在班上開展一次包糉子的實踐活動。聽見這個消息,大家興奮不已。

經過小組討論,我們組決定包紅豆臘肉糉,分工如下:鄧柯桓負責帶臘肉,謝玭鍶負責帶紅豆,陳科宇負責帶工具,我負責帶糯米、糉葉和棉線。

媽媽單位有事不可以來了,我好失望,貼心的媽媽後來叫她的同事董阿姨到學校來幫我們,我欣喜若狂。我們把食材洗乾淨,洗好手,把糯米、紅豆、切成小塊的臘肉放在盆裏攪勻,白的糯米紅的豆,連顏色搭配都有食慾,董阿姨先示範了一次,我們就開始包了。

我拿出兩張糉葉大部分重疊在一起,從底部往上捲成漏斗狀,用勺子把食材舀進去,舀得不多不少,再用一根竹筷築緊,以減少裏面的空隙。呀!不好,由於用力過猛,糉葉讓我給戳穿了,我尷尬地四周看看,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包糉子呢,沒人注意我,急中生智,我又拿過一張糉葉包在外面。這下好了,終於不漏米了,我拿過勺子,用勺子背把米壓緊,董阿姨介紹說,壓緊的餡煮熟後米會硬一些,會更香,而鬆的就沒這麼香了。壓完後,我把伸出的糉葉反折回來蓋住漏斗口,包成了一個三角形,最後,剪了一段線,把糉子“五花大綁”,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

我擡頭看到同學們熱火朝天地忙着,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許多同學咧着嘴,好像口水都快滴到糉子上了,嘿嘿!哪能抵擋糉子的誘惑。孫老師、李書記、高校長都來了,一邊指點一邊欣賞我們包糉子。

最後我們組包了40個糉子,大家各自分了些帶回家,想想晚上可以吃到自己包的又香又糯的紅豆臘肉糉,心裏那個美呀!似乎聞到了熱氣騰騰的糉子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關於糉子的作文2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和媽媽決定今天包糉子。媽媽先買來優質的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和糉子葉。首先,先提前將蠶豆、紅豆、花生泡上,這樣利於煮蒸。再將糉子葉放在水裏泡。媽媽說:葉子泡泡就新鮮了。媽媽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接着,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拿一個花生堵住漏斗的口,再把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放到葉子裏,接着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後用線將糉子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到媽媽包得這樣嫺熟,我好生羨慕,就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吧!”媽媽笑着點點頭。

我連忙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媽媽身邊,跟着媽媽學了起來:我也先將糉子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就慌里慌張的將大米等東西裝到裏面,當我用糉葉裹它們的時候,它們卻從漏斗下面竄了出來,“傻孩子,沒用花生米堵口吧。”我仔細一看,哎呀,都怪我粗心。重新再來吧,我又拿起兩片糉葉圍成漏斗形狀,我先用花生堵住下面的口,再往裏面填滿東西,最後放上一粒蜜棗,開始用糉葉裹的嚴嚴實實,接着用繩子把糉子繫上。我滿心歡喜,驕傲地讓媽媽看,可“砰”一聲就開了,米散了一地。媽媽說:“你係得太鬆了,一定要將繩子繫緊。”我再次拿起兩片糉葉,重新包了起來,這一次我認真掌握了包糉子的要點:圍漏斗,堵漏口,填東西,裹嚴實,繫結實。一個完美的糉子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完爲止。

最後,媽媽將糉子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情格外的美好!

關於糉子的作文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每聽到這一首詩,我就想起了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於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亡。百姓們爲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的風俗節。日,也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有很多傳統活動。包糉子、賽龍舟是最重要的活動。在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把糯米、蜜棗、豬肉、花生、綠豆、紅豆、栗子、白糖、各色的水果包在翠綠色的如翡翠一般的蘆葦葉裏!讓它在鍋中沸騰着,單聞它的氣味,就能讓人垂涎三尺。

包糉子是我媽媽的拿手好戲!每當我想吃糉子時,不論何時,媽媽都會用各種各樣的餡料給我包出好吃的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準備上好的糉葉,糯米,還有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餡。比如大棗、菠蘿、花生、豬肉等。首先用把上好的糉葉用水洗淨,再用開水煮好,特別注意的是煮糉葉的水要留下,要用來煮糉子,這樣煮出的糉子香味更足。再用溫水把糯米加好白糖泡六到八小時,晾各種餡料洗淨晾乾,準備好棉線。這樣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在包糉子的時候,把糉葉圍成一個三角形,裏面放上大米和不同的餡料。再把糉葉合起來,一定要弄緊,再用線捆緊。這樣糉子就包好了。把它們放到鍋裏大火煮兩個小時。打開鍋,霎時間香氣四濺。打開一個,白白的糯米晶瑩剔透,狠狠地咬上一大口,糉子的香味頓時充滿了你的味蕾!

我想起了古代人們的習俗。每家每戶包好糉子後,都會把上好的糉子扔到河裏來,爲的是不讓那些魚蝦之類的動物來糟蹋屈原的軀體。也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尊敬。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糉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糉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糉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希望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

關於糉子的作文4

六月的天空是湛藍深遠的,六月的小夥伴是活潑開朗的,六月是炎熱的。端五節坐着龍舟,脖子上掛着香包,頭上扎着艾葉辮子,吃着香噴噴的糉子,向我們駛來。

端午節的前夕,媽媽就開始包糉子了。吃糉子可是端午節習俗裏不可缺少的。它的味道可佳了,讓人吃了還想吃。媽媽包的糉子可是天堂美食,跟商店裏買的沒什麼兩樣。新鮮的糉葉,大盆用醬油調好的糯米,還有香噴噴的肉餡都準備好了,就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先把糉葉折成漏斗形,抓了一些糯米均勻地鋪在底下,然後夾了一塊肉餡,放在中間。接着又鋪上一層糯米。疊上糉葉的尾巴,把糉葉的頭折成尖角。最後,把繩子紮好,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我見媽媽麻利地包糉子,我的手也癢癢的,想試一試。別看我說說簡單,做起來難多了。我包的糉子一會兒“喂”得太多了,糯米都從糉葉縫裏“逃”出來;一會兒“喂”太少了,還沒“吃”飽;一會兒糉葉被我折得亂七八糟的,糉子包得奇形怪狀……我灰心喪氣,乾脆不幹了。媽媽見了,鼓舞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氣餒,我們一步步來,總有一次會成功。”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心情好多了。在媽媽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接二連三地包出了一個個有模有樣的糉子。

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鑽進我的鼻孔,我饞得直流口水。媽媽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我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吃着自己親手包得糉子,我明白了:做事要一步一步來,不要急,越急越做不好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關於糉子的作文5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糉子。

端午節前幾天,我的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糉子的糉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糉子。她拿起一些糉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糉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糉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糉子包完後,她就把糉子放進鍋裏,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裏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我的媽媽從鍋裏抓起一條糉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裏,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糉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關於糉子的作文6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爲了慶祝端午節的到來,學校特地舉辦了包糉子的活動。讓我們全校師生感受一點端午風俗。這一天,一反平常的沉重心情,大家都興高采烈。因爲今天將親手學習包端午糉子。

很快就到了中午,我們將領來的糉葉用清水洗乾淨,接着又用盆子裝來糯米和肉。湊近鼻子一聞,就覺得好香。一切準備就緒,吳宇媽媽一邊解說一邊示範給我們看:“包糉子講究的是細心,要先把兩片糉葉對接好後放在手掌中,把糉葉的一端向內折,形成一個‘兜’,再在‘兜’裏放進糯米和肉,然後把糉葉的另外一端將裏面的餡包住,最後用繩子綁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也模仿吳宇媽媽的方法包了起來。起初,我看着吳宇媽媽輕而易舉地,我以爲很簡單,便信心滿滿地拿起兩片糉葉,“按圖索驥”,折‘兜’、壓米、塞肉,裝滿後開始後邊程序,覆蓋的時候才發現米太多了,全露陷了啊。一邊嘆氣一邊繼續,嘴巴喃喃細語,看似很簡單的手法,一上我的手咋就這麼難呢!大腦隨便一想,就知道吳宇媽媽的手是巧手,我是棒槌手。

經過了一次失敗,就知道了問題在哪裏,自己總結經驗,第二次少裝點料,覆蓋最後一張糉葉的時候剛好四周包裹嚴密,然後用繩子紮緊,一個“四不像”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完成一個後找到些感覺和自信了,接着包第二個第三個…。可惜“備料”太少!意猶未盡!不多時,煮好的糉子香味衝全校師生的鼻子裏灌來,是熟了,不,已經在班級門口了,接着便是一窩蜂,爭搶着吃上自己的“產品”。我感覺,我的“四不像”是之中最香的。

嘿!這種特有的香氣,便是端午的氣息。

關於糉子的作文7

昨天,我們滕老師告訴我們準備明天下午在教室裏包糉子,全班分組帶包糉子需要的糯米、紅棗、花生、糉葉、紅豆、綠豆等等各種材料,並且每組都安排一名同學帶一個會包糉子的家長。同學們一聽都樂了,看來明天不僅能玩的開心,還能提前吃到自己製作的美味的糉子,真是一舉兩得啊!

第二天下午,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終於等到了該包糉子的時候了,我特意把包糉子能手——我的姥姥帶到了學校。姥姥包的糉子不僅好看,還特別好吃。姥姥說包糉子其實很簡單,首先是和餡,其實就是把我們帶來的糯米、紅棗、花生及各種豆子摻和在一起,攪拌均勻了;接着就可以包了,姥姥隨手拿起一片糉葉給我們組的成員示範怎麼包,怎麼往裏面填糯米,只看見姥姥的`雙手靈巧的繞來繞去,一個小巧精緻的糉子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最後是把白線纏繞在包好的糉子上,然後打個結,一個完整的糉子就完工了。

看見姥姥包的那麼輕鬆,我們組的成員也紛紛不甘示弱,拿起糉葉就開始行動,可是在姥姥手中聽話的糉葉到了我們手裏卻變了樣,包出來都是奇形怪狀的,看不出是什麼東西。費了半天勁,卻沒有成果,我不禁有些泄氣了,姥姥說:“慢慢來,彆着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姥姥的鼓勵下,我終於包出了一個像樣的糉子,再看看周圍的同學們的糉子也是千奇百怪的,真的是太有特色了!

終於包完了,老師讓每人拿出自己最滿意的糉子進行評比,最終邵家玉的糉子獲得了第一。

在這次包糉子的活動中,我體會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情只要用心盡力了就好,雖然不一定能有什麼成績,但是至少我收穫了快樂。

關於糉子的作文8

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猜猜,是什麼?對了,就是糉子!每年端午,每家每戶都要包糉子,我們家也不例外。外婆又要包糉子了,我得去瞧瞧,要麼只懂吃不懂做,那不就是小豬的行爲了?

只見外婆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後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料炒出香味,纔將豬肉撈起。接着,將香菇和事先泡製好的食物調好配料後一同炒熟,剩餘湯汁炒以預先洗淨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爲止,再放入剛纔所炒的調料一起拌勻。

做好糉餡,就開始要包糉子了。外婆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捲成圓錐形,放於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纔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裏邊,直到把圓錐形的填滿了。這時,只見外婆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於左手握牢不放鬆,空出來的右手拿起一張箬竹葉子,蓋住口子,把剩餘的箬竹葉子塞入原先那圓錐形葉子中間剩餘出來縫隙,再快速地拿起白色的細棉線紮好,第一個閃耀耀的糉子就誕生了!!就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糉子就這麼從外婆的手裏蹦躂出來了。

接下來,就要把糉子放進燒好的熱水裏煮了。一隻只碧綠的糉子在熱水裏翻滾,就像一葉葉碧舟漂泊在波濤洶涌的江河之上。有時幾個糉子翻滾在水面上,就像挺着大肚子的將軍在翻身。

三個小時後,糉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個,撕開那因爲煮過而變成暗綠的葉子。頓時,一股糉子的香味撲鼻而來,還夾雜着箬竹葉的清香,晶瑩的糯米飽滿得就像快要溢出汁水來,如綠寶石般的綠豆點綴其中,讓我垂涎三尺,我再也忍不住了,拿起勺子就是一大口,啊,真是人間美味!糯米黏而不粘口,豬肉肥而不膩,香菇又滑又嫩,綠豆又沙又軟,還帶着箬竹葉的清香,令我吃了一口還想吃一口。

什麼是“此食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嘗幾回合”我終於知道了,嗝……好吃,好撐~今年端午,你吃糉子了嗎?

關於糉子的作文9

到了端午,大家都知道是個吃糉子日子。吃着香糯糉子,看着母親提着好吃又好看糉子滿是情誼。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在北方有不少小孩子會佩戴漂亮香囊,據說有辟邪作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過端午節吃糉子是我國南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我們家包糉子是用糉子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我們家包糉子是用糯米加棗包。一年又一年這種習俗便傳了下來,往後,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今天我要學習包糉子,母親把糯米淘乾淨,準備了幾條彩色繩子。只見她手握勺子把生米倒入蘆葉中,裹成一個倒三角,然後用繩子一紮就完成了。看上去真容易啊,我也學着包起來。試了一次、兩次、三次……才發現我貌似沒有這方面天賦,正當我打算放棄時,母親看我垂頭喪氣樣子,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做事情半途而廢話,那麼他只會一事無成。”我聽了母親話,臉漲得像個紅蘋果。連忙走到母親身邊繼續向她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試驗了無數次後,終於完成了一個好看糉子,像個綠色小寶塔一樣立在我面前。終於下鍋了,我耐着性子等待着。當最後品嚐到自己包裹糉子是,心裏面甜滋滋。

吃着香噴噴糉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

關於糉子的作文10

星期三第一節課,我們排着隊伍到美術教室去包糉子。到了美術教室,我們各分四桌,每一桌都有一位奶奶教,我們一桌是侯希聞奶奶。大家目不轉睛、全神貫注地看着奶奶包糉子,她包糉子地過程很熟練,很快,不一會兒,就包完了一個糉子。我心想:原來包糉子這們簡單啊!我還以爲很難呢,怕學不會!接着到我們包糉子了:我先拿了四片蘆葦葉子,然後把它們捲成一個漏斗形,放米時由於手鬆了,漏斗形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試了許多次都沒有成功,真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像泄了氣的汽球,但我想到了一句名人名言“失敗爲成功之母。”我的信心又回來了,接着我讓奶奶幫忙,讓她拿着漏斗我來放米結果成功了,

我又繼續做着。做到系完繩子以後,我以爲已經做成功了,拍手歡呼,但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拿起糉子的時候,米卻從蘆葦葉裏掉了下來“嘩啦啦!嘩啦啦!”掉下的米好像在說:“你真笨!連一個糉子都不會做,哈哈!哈哈!”我又灰心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糉子竟然自形能體了,但我又想到了答應過爸爸媽媽要包糉子給他們吃,我又振作起來,重新包糉子。不一會兒,糉子又重新包好了,米沒有一點漏出來的,我非常高興,接着又開始包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過了一段時間,包糉子活動結束了,望着自己辛辛苦苦包的糉子我喜出望外,雖然沒有市場上賣得好,但我很開心,因爲那是我自己包的。

通過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能向困難低頭,只要你不灰心,認真總結教訓,那件事就會變得很渺小,努力就會成功。

關於糉子的作文11

每年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糉子,一提起糉子呀,我就會情不自禁流出口水,這東西可是我最喜歡吃美食之一了,你喜歡吃嗎?

今天早上我兩眼一睜,一股濃濃糉香味就撲鼻而來,我一骨碌就起了牀,趕快跑到廚房一看,蒸鍋里正蒸着一盤糉子,看到它們我就有點垂涎三尺了,我着急在廚房裏打起了轉。母親說:“你先去洗臉,糉子一會兒就熱好了。”

我感覺今天早上時間怎麼這麼慢呀!我肚子早在“咕咕”地抗議了!我等了好長時間那熱氣騰騰糉子才端上桌,看着那熱氣騰騰糉子,像一個個威武士兵冒着酷暑在站崗,又像一個個“五花大綁”娃娃,那身上繩子有紅有黃,味道還各不相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糉子,哇!燙死我了,糉子也不聽話跑到了地上,這下可要把我氣死了,我要好好制制你們,看你們老實不老實吧!

我跑到客廳拿起我終極武器——吹風機,插上電源按下啓動按鈕,把他們個個吹得直打哆嗦,亂打滾,連喊救命。還有幾個糉子我使它們去冰箱裏旅遊了一圈,幾分鐘後,我大功告成,它們個個都乖乖躺在盤子裏,終於把它們都制服了。爸爸與母親看到我做法也笑得直不起了腰,這時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剪刀小心翼翼剪斷繩子,再剝開糉葉,這時看到是白色糯米里包着一個小小蜜棗,像是蜜棗穿着一件厚厚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香香,滑溜溜糯米與甜甜蜜棗吃在嘴裏,甜在心裏,使我回味無窮,我一口氣吃下了兩個不同味道糉子,真好吃,可是我小手被弄得粘糊糊!

哎!可惜今天糉子是母親從超市買,母親說明天要親手做一些各種味道糉子,那時糉子一定會更加美味十足!

關於糉子的作文12

每年農曆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是我們習以爲常事情。關於端午節由來,我們也是長銘於心。屈原因爲鬱郁不得志而投身於汨羅江,人們爲了紀念他,在這一天做了許多事情。

吃糉子,是端午節我最喜愛一個環節。在超市裏各種糉子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看得我眼花繚亂。但是,我最喜歡還是奶奶親自用愛心包下糉子。最沒有超市那麼多品種,也沒有它們鮮豔外表,但是其中有家味道。

一大早,奶奶就上街忙碌起來,買各種材料:糉葉、豌豆、臘肉、糯米、紅豆、紅棗……一到家,奶奶就鑽進廚,只聽得見“叮叮咚咚”聲響。從這些聲響中,我感到很幸福。我在一旁仔細地盯着奶奶一舉一動。把糉葉先用清水煮好,清洗乾淨,然後把所有材料一股腦兒全倒進大盆中,兩隻大手在大盆裏不斷地翻轉。這一景象也在我心裏不斷翻轉。

奶奶選取兩三片完好葉子,左手提住葉子一頭,右手用三個指頭握住葉子另一端,把糯米用勺子裝進葉子裏,輕輕往裏一卷,就成了一個圓錐體形狀。最後把色彩斑斕繩子捆好,於是,一個有模有樣糉子就完工了。奶奶不斷地重複着這樣動作,過了好一會熱,一堆可愛糉子就呈現在我面前,我連忙擺手稱快。看着美味無比糉子,看着讓人垂涎欲滴糉子,我按捺不住,偷偷地拿了兩個出來,用清水把它煮了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拆開糉葉,用筷子輕輕一夾,品嚐了一下,簡直就是人間極品,我連忙把糉子給奶奶品嚐,奶奶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一上午都黏在奶奶身邊,看着奶奶和奶奶包糉子,我感到很幸福。我希望每一個端午節都有這樣幸福時刻。

關於糉子的作文13

春節的腳步日益臨近,我的心也變得忐忑不安,既希望春節快快來到,又害怕春節如期而至。春節來了,閤家歡聚,熱熱鬧鬧,其樂無窮。但是春節來到,意味着我年紀又老了,面臨本命年退休年、害怕退休。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該來的終歸會來,大自然年復一年,新陳代謝不可抗拒。我們只能以開心樂觀的心情過好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傳統新春佳節,過年就得有過年的氣氛,與往年一樣,我們又要包糉子,這可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是準備材料:買30斤糯米、10斤綠豆、8斤五花肉、10把糉葉、50個蜂窩煤、2斤鹽、1斤白酒、1斤花生油等。然後磨綠豆、浸洗糉葉、醃製豬肉,準備鍋碗瓢盆,忙得不可開交。昨天清晨起來叫3個熟人一起幫忙。足足包了4小時才完工。包的86個,共計成本460元,約每個5元2角。接着生煤火,借大鍋熬糉子,水開後8小時,期間加蜂窩煤4次,每次12個,加水8次,每次加煤、水都要兩人,蜂窩煤二氧化硫氣味既臭又重,造成環境污染,薰得頭暈腦脹,着實難受無比。從中午12點半熬到晚上十點多,累得要命,精疲力盡。但也樂在其中,既洋溢的開心大家庭的其樂融融的氣氛,又充滿了馬年春節的無盡歡樂祥和味道。

我作爲花甲之年的爲人父之年,也深切體會到孩提時代父母何等不易,多麼辛苦,那時我們雖然窮、物質匱乏,但是大家都開心,無憂無慮,幸福指數高。就盼望着過年,可以有肉吃,有糉子吃,但卻是相當來之不易,凝聚着父母艱苦辛勞、血水、汗水,但是也收穫了幸福、喜悅。

我喜歡春節,我盼望退休,我渴望人生的後半場更精彩。

明年我將一如既往地包糉子。這就是生活,

關於糉子的作文14

據說:古代詩人屈原五月五投汨羅江,人們到江上打撈他的屍時體卻找不到,人們爲了讓魚蝦不傷害他,而把糉子投到江裏餵魚蝦。現在人們已經不把糉子投到汨羅江裏,但是糉子卻成了每年端午節不可缺少的習俗。

昨天下課,李老師給我們發一個糉子,讓我們品嚐品嚐,李老師說:“明天,把糉子葉帶過來,回家洗一洗就不沾了,把繩子準備好了。晚上把米浸泡好,明天把準備好的材料帶過來。”晚上,我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把糉子葉洗了一遍,又把繩子放進書包裏,我又拿了一勺米,放在小碗裏,又把水放在小碗裏。第二天,我高高興興的來到學校,只見老師走上講臺高興地說:“有哪位同學會包糉子那?”只見王少航高高興興地舉起手來,李老師說:“那就有請王少航王老師教我們吧!大家熱烈歡迎。”王少航興奮地走上講臺,舉起糉子葉說:“先把糉子葉做成漏斗形,然後再放三分之一的米,再放一些陷,然後再用米把陷給埋住,接着用漏形的上方往下折,最後用繩子把它纏結實,這就OK了。”咦,我的糉子怎麼會漏米哪?這使我大惑不解,老師讓我繼續做。

我包的第一個糉子漏米,又是一個三角形的,我看着第一個糉子,心裏又一個個不願意,我怎麼這麼笨呀!連一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一道題,卻不會做。看着眼前的這個小小的糉子,我有點想放棄了。當我在放棄時,我想到了媽媽對我說過的話,她說:“你不能在你不知道這道題是怎麼做時,或是某件事時你都要堅持下去,絕不能向不會的題或事情低頭。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我決不向困難低頭,我要戰勝困難。

關於糉子的作文15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和老媽決定今日包糉子。老媽先買來優質的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和糉子葉。首先,先提前把蠶豆、紅豆、花生泡上,這樣利於煮蒸。再把糉子葉放在水裏泡。老媽說:葉子泡泡就新鮮了。老媽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後,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拿一個花生堵住漏斗的口,再把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放到葉子裏,然後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後用線把糉子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到老媽包得這樣嫺熟,我好生羨慕,就對老媽說:“老媽,你教教我吧!”老媽笑着點點頭。

我連忙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老媽身邊,跟着老媽學了起來:我也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就慌里慌張的把大米等東西裝到裏面,當我用糉葉裹它們的時候,它們卻從漏斗下面竄了出來,“傻孩子,沒用花生米堵口吧。”我仔細一看,哎呀,都怪我粗心。重新再來吧,我又拿起兩片糉葉圍成漏斗形狀,我先用花生堵住下面的口,再往裏面填滿東西,最後放上一粒蜜棗,開始用糉葉裹的嚴嚴實實,然後用繩子把糉子繫上。我滿心歡喜,驕傲地讓老媽看,可“砰”一聲就開了,米散了一地。老媽說:“你係得太鬆了,一定要把繩子繫緊。”我再次拿起兩片糉葉,重新包了起來,這一次我認真掌握了包糉子的要點:圍漏斗,堵漏口,填東西,裹嚴實,繫結實。一個完美的糉子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完爲止。

最後,老媽把糉子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情格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