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規矩和愛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規矩和愛讀後感

規矩和愛讀後感1

這本書在我剛請好假,拉着行李走出門的那刻來到的。我帶着它開始了我的旅程。沒有網絡,但是這本書卻讓我的生活充實了許多。感謝喆媽和各位義工們。

不知道看到我的題目,會不會有人發問: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的,爲何你卻文不對題的來句:帶着敬畏去愛呢?不如讓我談談我的感受吧。先借用書中引用的一首紀伯倫的詩:

論孩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爲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象你們。

因爲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間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遙遠地射了出來。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爲喜樂吧。

因爲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紀伯倫的這首詩中充分肯定了一點:孩子不是某個人的所屬品,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需要你代行撫養這一神聖職責的獨立的人。你不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塑造”他,當然,假若你對其不管不顧,也是對父母的神聖職責的褻瀆。那麼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什麼呢?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這個重要的崗位也是別人不可替代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環境時,創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髮揚光大。”

“如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自己沒有什麼收穫,這樣的老師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愛中成長的父母一定不是一個好父母。”

“孩子不僅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是對一箇舊生命的救贖。”

一句句振聾發聵的話語,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在陪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是否給予了這份撫育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是否將孩子看成了一個平等而神聖的生命,並且對這個生命的意義進行了充分的思考?

如果認真去審視這份愛,你會發現,只有在規則中的愛,纔是理性和更好的愛。不寵溺,不嬌縱;不粗暴,不專斷。

而這份規則,其實不僅僅是對於孩子的規則,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和孩子一起共同營造的規則。愛中陪伴着孩子,一起感悟,一起成長。

唯如此,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而孩子所帶着的神聖使命也才能更好地體現,父母也才能圓滿地完成這份撫養的義務。

中國人把一個美滿的家庭形容成:天倫之樂。——其意義不也正是如此嗎?倫,人與人的關係。天倫除了指父子、兄弟等關係外,還被演化成天理。其對規矩,倫理的敬畏之意也深深蘊含在了其中。

所以,很有幸,能讀到這本書,讓我再次反思自己小時候的親子關係,在釋然中成長;並以此爲契機,尋求對自己孩子親子關係中的位置,在敬畏中,探索規矩和愛的軌跡。

規矩和愛讀後感2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規矩和愛》這本書。本書的作者王濤是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長期從事兒童教育和心理學研究,在兒童心理學和父母學研究等方面頗有心得。看這本書時我感觸頗深,今天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在日常的教育中給大家送去一些幫助。

“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這本書裏貫穿的一條主線,強調了愛不是無邊無拘的,規矩也不是對孩子強制的、沒有愛的、教條呆板的、居高臨下的束縛。

在書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受教育模式和成長中的影響,引用了大量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教育孩子的實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述瞭如何在一點一滴的陪伴中體現規矩與愛。閱讀這本書時,我結合書中的例子以及工作中的實際情況想到了很多,身邊很多鮮活的例子,特別是現如今很普遍的溺愛型、忽略型教養方式正在造成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這都是家庭教育中規矩與愛不同步造成的。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最深的感觸就是孩子需要愛,但更需要規矩!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教育幼兒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和原則,因材施教,不能溺愛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書中所說的:“溺愛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作爲一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做到“規矩和愛”的和諧統一。我們要以身作則,從心裏接受規矩,給孩子立了規矩就要嚴格執行,實施時要言簡意賅,發揮出其權威性,該表揚時表揚,該批評時批評,培養孩子從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父母之愛深如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學習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爲父母的職責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需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的。家長掌握孩子的命運,任何想要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換言之就是“身教”,無聲的教育,教育的真諦無他,榜樣而已。因此作爲一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們不僅是教育幼兒,還要時長給家長們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們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以促成家園合力共育,使幼兒得到更好地發展。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我們都應該明白愛與規矩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規矩聯繫着愛,而愛是如何做好規矩的紐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理名言,溺愛、忽略規矩,帶給孩子的只有無盡的傷害,老師和家長都是孩子的朋友、老師,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愛的質量、充滿理性的愛方能和規矩理性結合,才能產生理想的教育結果。

在老師和家長的配合下,對孩子讚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時並施以規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記“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貴不要貴子女”的準則。在《規矩和愛》的指導下,理性地教育孩子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在瞭解孩子的心聲的路上努力探索,做孩子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同時會多向家長們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們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努力促成家園合力共育!

規矩和愛讀後感3

最近,閱讀了鍾老師推薦的王濤着作《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有關孩子的教育觀點深有感觸。針對書中提出的教育理論,對照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較貼近作者的觀點,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觀點出入較大。不同的做法產生不同的效果,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繼續堅持,同時,要不斷修正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裏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最不缺的就是家長的疼愛。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給孩子,孩子喜歡什麼玩具,想去哪裏玩都盡全力滿足。按照古代“孔融讓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經不太現實,首先家長就不可能這樣要求孩子。但愛不是放縱,否則愛就變成了害,在有關孩子個人品德、學習習慣、性格培養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是必須有一定的規矩的。當然,規矩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平時一點一滴習慣的養成。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求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然會再做其他事情,這個好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所以在作業方面基本不要我們家長操心。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適當的懲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知什麼時候養成了擠眉弄眼的壞毛病,怎麼講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擠眉弄眼時,我們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當時委屈的哭了一會,但從此再也不擠眉弄眼了。當然,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也有許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做事拖拉、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問題,一直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糾正孩子的這些壞毛病。

作者認爲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們認爲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須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好與不好的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剛上國小時,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興趣比較大,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但不玩這些又會讓孩子與社會脫節,就與孩子約定平時大家都不看電視,玩電腦,週末可以多玩一會。家裏人也都比較配合,平時基本上不開電視和電腦,孩子自然養成了好習慣,只在節假日纔看看。

書中提到了情商與智商的關係,認爲情商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國的父母往往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智商情況,孩子是否比別人家的聰明,就算是現在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在老師的教育培養下,我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但明顯感到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不應該有的壓力。比如每次考試前孩子都很糾結,擔心考不到100分,擔心別的同學考試超過他,擔心當不上班長了。缺少男孩子應該有的大度和灑脫。作爲家長,我們只能儘量開導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爲了增長知識,不是爲了得100分。只要應該會的學會了,考試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沒什麼。但要通過考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經歷一些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總之,規矩和愛並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愛爲規矩之根源,規矩爲愛之保障。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讓孩子成爲一位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這需要每位家長做好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工作,共同爲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規矩和愛讀後感4

8年多前初爲人母,我心中的喜悅無法形容。但壓力也隨之而來:如何讓兒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種“學習成績高於一切”的環境中長大的,但成人後進入社會的經歷告訴我,“學習成績不能高於一切”,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學的,我對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複上一輩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學習。王濤博士的《規矩和愛》這一書,給了我很多啓發,我想重點談談以下兩個方面:

一、情商優於智商的原則。王濤博士在書中列舉了盧剛殺人並自殺的事件。這個事件我在學生時代在另一本書中讀過,當時對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沒想明白盧剛爲什麼要這樣做,嫉妒和恨就能讓他做出這麼極端的事嗎?這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偶爾我還會思考一下。無獨有偶,王濤博士在他的書中詳細了講解了整個事件過程,並分析了盧剛的極端行爲與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王濤博士也借盧剛事件告訴我們:情商優於智商,這是一條真理。盧剛事件並不是偶然,20xx年發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對小孩的教育。我細心地發現,在諸多類似盧剛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極端,這也許是男孩天生的內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養。在書中,王濤博士對情商定義爲“認識自我、控制情緒、激勵自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參與團隊合作等相關的個人能力的總稱”定義中認識自我是比較抽象的,王濤博士對怎樣培養孩子客觀積極的自我意識,給出了詳細的闡述:“規矩和愛,規矩可以讓孩子懂得敬畏,約束自我意識的不客觀膨脹。愛能讓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價值,因爲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愛和規矩需要結合。如果只有嚴厲的規矩而沒有愛,孩子的行爲也許能夠得到暫時的約束,但是內心就容易產生極端的自卑。如果只有愛而沒有規矩,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就是上帝。”這段話讓我知道了培養孩子自我意識的方向:規矩和愛,但落實到具體的生活中,還需要自己不斷地模索、學習和總結。

二、不佔有原則。我想先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上週六帶孩子去上小提琴課,在臺階上遇到了一個母親在嚴厲的打罵一個小男孩,從她的片言碎語中我大概知道了打罵的原因是因爲小男孩平時在家練琴時敷衍了事,上課時沒有通過老師的檢查,被老師批評了。這位媽媽覺得自己很沒面子,把火氣一股腦兒往孩子上灑。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懼的眼神讓我非常心疼。在讀這本書前我也做過類似的事,雖然沒有這位母親這麼兇狠,但也是在公共場所。讀了王濤博士的不佔有原則,我對自己過去的行爲很懊悔,以後再也沒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小孩。“愛你的孩子,但不能以佔有作爲條件。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個完整的靈魂,即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孩子不屬於你,他們屬於他們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歸屬,也會尋找自己靈魂的歸屬,但這歸屬一定不是你。”現在我會把孩子當作親人、同事、朋友一樣相處,給予他完全應有的尊重,給予他完全應有的獨立。現在我喜歡與他一起分享學校的趣事,也會告訴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關心成績;家裏的家務我會讓他參與進來,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乾,讓他像小寵物一樣待着。這種相處方式,讓感覺到他的進步,學會了關心人,學會了容忍。

教育孩子一輩子的事,且行且學習,我會和孩子共同成長!很感謝鍾老師推薦這本書,也希望老師和其他家長能把更好的經驗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