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年俗作文範文

導語:隨着年齡的增長,過年的習俗並未改變,卻總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環境並未改變,只是身邊的人少了,隨之心態也變了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年俗作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高中年俗作文範文

  高中年俗作文範文(1)

百色市是以壯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同民族的年俗各有特色。

壯族的過年時間多從農曆臘月廿六廿七宰殺年豬那天算起,直至農曆正月十五,而以“七年級”爲界限,分爲“備年”和“享年”兩個階段。“備年”,即準備年貨,殺年豬、醃製臘肉、臘腸、修葺房屋、打掃衛生……除夕貼春聯,祭祀祖宗,閤家團聚吃“年夜飯”,也就是“送歲”。吃過“年夜飯”,就得連夜宰雞鴨,壯族有正月七年級不動刀子的禁忌,所以必須連夜宰殺;婦女則連夜燉煮糉子,泡潤新糯,以備七年級製作餈粑等,此夜被稱爲“守歲”。雞叫十分(如今已經以十二點爲準),燃放鞭炮,壯家認爲,誰先搶到“頭響”,誰家來年就和順安康,因此,家家戶戶都爭先恐後燃放年夜鞭炮,演繹了一幅“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畫面。而後,迎來七年級,孩子穿新衣,大人換淨服,男女老少聚到村中話農事侃桑麻,吸吮新年氣息,一派和睦圓融的景象。而青年男女或打牌,或踢毽子,趁機談情說愛,物色對象。

苗族年俗也是習慣宰年豬,殺雞鴨祭祖等,但打掃房屋時,必以新竹掃之,“竹”與“除”諧音,寓意清除。其次,正月七年級這天清晨,苗家婦人要到井邊提取“新水”,有迎新之意,預示迎來新的運氣和幸福。以前,苗家男人正月七年級要扛上山打獵,不論獵物大小,打着即要,謂之“槍紅”。如今實行管制,這些“槍手”即成爲村裏舉行“跳坡”活動的“搶手”,搶到獎品,稱爲“搶紅”,與“槍紅”大意相近,都預示來年豐收。到正月十五這天,苗族有上山挖薯習俗,挖得越多,就預示新年裏養豬越肥壯。

瑤族過年的習俗與壯族毫無二致。不同的是,正月七年級早晨開門,要念“開門經”,吃飯時,要念祖;之外,正月七年級這天,成年男人要燃香火,帶一杆秤,到野外溝邊去祈禱,稱回一塊石頭,鋪於庭院中,謂之“買路”,祈禱閤家幸福、踏實。

不同的民族年俗不僅僅代表不同民族對幸福安康的求索,在不斷圓融歸一的大趨勢下,更顯現了民族大團結的美好景象!

  高中年俗作文範文(2)

家鄉的年俗很美,家鄉的年俗在農家人的廚房裏,青煙嫋嫋的煙囪飄逸着迷人的年味。溫暖、祥和的氣氛籠罩着隆冬時節的村莊,別有一番鄉土風情。此情此景,不由讓我穿越回了天真可愛的童年時代,昨日曆歷在目。

磨刀霍霍殺豬過年。小時候,每年過年的時候,我家總要殺豬的。每年的春天,娘總是要買兩頭黑毛豬,一頭到年根底賣掉,一頭殺掉過年用。

臘月二十五,娘請來殺豬匠二狗哥爲我家殺豬。麻利的二狗哥跳進豬圈,兩手一較勁,就把一百多斤的豬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傢伙捆綁起來。黑傢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發着抗議。但它也許忘記了,“豬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給人類的福利。

早已備好的一鍋熱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滾着。不一會兒功夫,二狗哥就把一頭豬大卸了八塊。娘把其中的一塊兒大約有10斤的肉塊作爲二狗哥的辛勞費。

我和一羣淘氣的小夥伴沒有被殺豬的過程吸引。等着纏着二狗哥爲我們取出“豬尿泡”,然後,靠他那豐足的肺活量把“豬尿泡”吹起來,“豬尿泡”鼓脹成了一個大氣球,然後,娘用繩子把它紮起來,掛在陰涼處風乾。那時,我們的玩具少,這所謂的球就成了小夥伴們年間的玩具,一羣搗亂小子圍着 “足球”,跑滿大街小巷。

殺完豬,安排肉的活就是孃的了。按照親戚的戶數,娘把豬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醃製下來,來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長的時間。從大年八年級到初七,爹和娘就開始走親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親戚,總是要拜訪的。大年八年級,外甥給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孃的孃家人。九年級是侄子給姑姑拜年。初四,爹孃總是要帶着我們去到姥爺姥孃家走一圈。“一個女婿半個兒,女兒是孃的貼心小棉襖”,爹要做女婿應盡的義務,娘要做女兒應盡的孝心。

煮熟的肥腸、心肝肺,那是我們兄弟的所愛,香的流油,香的整個村莊都在流口水。只有過年的時候,纔是我們最解饞的時候,在那個年代,過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乾糧。“臘月二十八把面發”,家家戶戶發麪蒸乾糧,準備過年的吃食。爲了圖個來年有個好兆頭,家鄉人總是要把年乾糧,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總是要用掛在過道里的柳條簸籮,蒸上滿滿的一簸籮各種樣式的乾糧,有棗卷、米糰子。棗卷是白麪的。米糰子是小米麪和白麪參合在一起的,有鹹的是用南瓜做餡,還有甜甜的豆餡。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總是要在菜地裏種下幾棵南瓜的。秋收過後,在孃的.精心保護下,南瓜熬到過年。娘邊包包子,邊唸叨着這句話。我知道的,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無病無災,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餡兒是用紅小豆紅棗蒸熟後,弄成棗泥豆泥餡兒做成包子。弄豆餡兒時,我總是圍在鍋臺邊,等待着豆餡兒的出鍋,嘴饞的我總是在奶奶的疼愛下,瓦上一小碗兒讓我吃個夠。

過了二月二,這年就過完了。過年的乾糧,總是要吃到出正月,因爲沒有保鮮的冰箱,天氣轉暖過年的剩餘乾糧,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長出了綠毛毛。

吃罷餃子遍村拜年。“聖嬌嬌”,取得“剩餃子”的諧音。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說有笑。家家戶戶的女人家都要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餡的包餡,要包出很多篦子餃子,放在過道的陰涼處。

我家的輩分在村裏是比較大的,所以給奶奶拜年的比較多。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天剛矇矇亮,院子傳來一陣陣嘈雜聲。“奶奶,包好餃子了嗎?我們給您拜年了。”在一夥夥兒人羣的喧鬧聲中,我從酣夢中醒來。從被窩裏向屋外窺探着。在嘈雜的喧鬧聲中,我歡快地從炕上爬起來,穿上衣服跑到院子裏。我們幾個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嬸們的後面看熱鬧,也會不斷遭到爹孃的阻擋。這時,奶奶會出來打圓場,讓我們跟在後面跑着。自然到了那些爺爺奶奶大娘大叔家,會得到很好吃的糖果。五顏六色的糖紙成了我和哥的寶貝。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裏。

年結解恩仇常笑在。年結在家鄉人心裏是一個灑脫的時刻。街坊鄰居難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兩口誤解鬧分居……年結就是彼此間互諒互讓互愛的時候,通過長輩的說和,恩仇沒了。兄弟情在,夫妻情親,年讓一家人又團圓了。“餃子就酒越喝越有”,鄰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幾杯。說一說一年的快樂,傾訴一下上年的不滿不理解。一年有個好兆頭,從頭再來,舊年翻過去了。什麼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讓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幼時的記憶,已屬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進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兒女們也經過了我的兒時。如今的年,娘早不再餵豬,也不再宰豬。如今的肉食店,各種豬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過年也沒啥區別,父老鄉親們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當年的香香肥豬肉。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懷戀童年的年俗,那時的年味那樣的香甜,那樣的濃,飄逸着鄉土氣息,父老鄉親間容有的是一種淳樸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