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期末考試已經結束,你考的怎麼樣,那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呢?下面梳理了一下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希望可以幫助你!

2017年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1】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質量分析

(一)積累運用

第1題,雖然4個漢字都來自於九上課本《傅雷家書兩則》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但“廓”和“誆”都能歸入3500個常用漢字之中嗎?“根據拼音寫漢字”該題遵循了“三難一易”的寧波語文會考命題要求嗎?值得商榷。

第2題“詞語選用”,這個知識點有哪些方法或技巧可以突破?語文真是一個汪洋大海般廣闊,所以至今沒有哪位專家爲此提出過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記得2010學年該題考查的是詞語的感情色彩這個角度,然而今年的試卷這一招失靈了。幸好2012年10月份由“中華書局”推出的《精通會考·語文》一書尚且可以爲我們提供一些借鑑的思路,它說詞語的選用要注意:語意的輕重、詞語的適用對象和範圍、感情色彩、搭配習慣、語體風格、謙敬有別。說實話,不僅國中3年6冊語文課本沒有這個方面的普及,而且針對今年試卷中的該題,“6種詞語運用的指導原則”似乎都用不上,因爲“震耳欲聾”和“振聾發聵”只是語意不同啊。

第3題短語選用,結合了文化常識,“大江東去”評價蘇軾的詞風很豪放;“暗香盈袖”來自李清照,她是婉約派代表之一;“旭日噴薄”如果沒學過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確難以把握;至於“東籬採菊”則是陶淵明的自我寫照,他是一位隱士,當然是安貧樂道的。該題對老師來說不是難事,但對普遍的學生來說,可能會遇到麻煩。

第4題沒有難度,屬應景之作,2013年是蛇年,連標點都非常容易。如果連這題都要失分,那麼語文學了8年多的學生,確實連基本的思維習慣都沒養成。

第5題“古詩文默寫”,這次不僅索性捨棄了“名句”2字,而且連命題方式都推翻了寧波語文會考的命題做法,不知道是否是一種創新,還是變異?因爲該題一般由3種默寫要求組成:識字性默寫,理解性默寫,發揮性默寫。但這次命題者拋棄了第3種默寫。攝影領域有兩個術語:一個是抓拍,一個是擺拍。如果借用這兩個概念來比方的話,語文試卷中的“古詩文(名句)默寫”題,很像擺拍。反思針對人較版國中語文教材的7年寧波會考,這樣的命題方式怎麼說都慢慢感覺了生硬和彆扭。

第6題名著閱讀,第一小題三幅插圖比較新穎,然要求很簡單,但因爲對人物、事件、情節等要求不明確,答案可能很多樣化了。至於取材於《傅雷家書》裏面的一句話,要求寫出傅雷這個父親對兒子傅聰所寄寓的厚望,從句子本身都可以摘抄答案,顯得非常容易。

第7題綜合性運用,按照命題者的意思是想讓學生熟悉“非連續性文本”。其實“非文學類文本”也好,都是一些生造詞,都是一些喜歡說新名詞的人們的個人創造。一不小心,還造成了概念混淆。該題材料不錯,緊密結合了生活中的PM2.5話題。第1小題難度中等偏上,這可能由於九上學期大夥都在抓教學進度,而沒有多少閒暇時光給學生以充分複習或有的放矢地熟悉,因此選擇支裏面丟棄了關鍵詞語“主要”是對原句意思的改變,讓一些學生猝不及防。第2小題由於本身命題出現了差錯,省略了“勸說”(勸阻),所以題目要求顯得很含糊,幸虧現場由命題者給予糾正後,反而很簡單。但簡單之中卻又隱含了“口語交際”的要求。第3小題,屬於非語文題,因爲該題並沒有扣住語文特徵而命題。

語文試卷不像其他學科,因爲語文材料遍地都是,所以試卷完全可以原創。語文試卷也就顯得非常靈活。但是百變不離其宗,試題背後都有原理或規範存在。如果我們老師瞭解了這些“潛規則”,熟悉了知識點的考查,那麼指導起學生來則是駕輕就熟、事半功倍。

(二)現代文閱讀

《穿校服的父親》小說閱讀,命題出現了一些小變化。

1.要求學生概括故事情節,而概括故事情節需要講究“因果關係”。說實話,那麼多年語文教下來,還是第一次聽說,很汗顏的。真心感覺語文教學博大精深,但也有點驚心動魄的感覺,語文背後還有多少是我們未知的領域呢?

2.模擬或者聯想、想象。第8題要求以兒子的口吻概述情節,第10題從父親的角度以第一人稱表述。目前尚不清楚這樣的命題方式究竟有什麼科學依據,或者想考查學生的哪些能力。需要在今後繼續觀察、揣摩。

3.關於文學類文本(姑且仍用這個名詞)關鍵句子的賞析,儘管該題型在全國的會考語文試卷裏都已是常客,但究竟需要從哪些角度入手,仍然衆說紛紜莫衷一是,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硬傷。

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是整張語文試卷舉足輕重的一個環節,全憑命題者的文學修養,可遇不可求。尋找契合九年級學生閱讀水平的好作品,猶如大海撈針一般艱難。有些命題者閱讀文學作品不多,命題的時候反而處處制肘。相反地,命題者閱讀作品多,也就能選出好材料,而好材料無論是寫作技巧還是語言、主題等,都能讓整張語文試卷蓬蓽生輝。

《歲末扔書》是韓少功的作品,屬議論文。這篇閱讀材料,學生的失分率很高。一面是由於九上雖然涉及了多篇議論文的教學,但學生對於議論文的特點和寫作實踐尚停留在淺層面;一面還是由於要抓教學進度而沒有時間與機會進行充分地針對性複習;另一面或許還由於試卷題目的小分設置以及題型的關係。

第13題,如果學生能區分立論文和駁論文的不同特徵,那麼全文的中心觀點也就呼之欲出了。當然,在會考試卷裏,題目本身的語言表述是不會用“作者要表達的觀點”這樣的文字來“暗示”考生的。

第14題,是實用性文本關鍵句子的賞析,依然沒有統一評分標準。嚴格地說必須回答出比喻論證才能給分。但批改要求提出來回答出比喻也算對,不嚴謹。

第15題,蘊涵篩選、比較、分析的多種思維要求,難度非常高,而且小分設置了3分。這個選擇題可算是全卷中難度最大的了。

第16題,讓學生闡述文中寫作材料是否離題,而且一定要能自圓其說地證明中心觀點或突出中心論點。對於感性的國中生來說,真的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味道。

文學類文本閱讀和非文學類文本的閱讀,要求迥然不同,儘管題型相似。前者需要調動讀者的經驗知識、情感世界,後者則更注重發揮冷靜、理智的分析思維能力。如果兩者混淆,那麼會顧此失彼,而且辭不達意。

(三)古詩文閱讀

1.古詩欣賞

該題型在全國各地的語文會考試卷中已屢見不鮮,跟仿寫一樣,儘管傳聞版本很多,但就是見風不下雨。寧波語文會考至今沒有出過一次。我猜想,命題者也正在猶豫不絕彷徨不定。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江東區統考試卷還是過了一把癮。

不過,跟教研室宣傳的“隨文而考”又大相徑庭。隨後在試卷分析會議上卻又“補充”一句:這是古詩賞析題的另一種考查方式。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夫復何言?

2.“三次月考”,都針對《陳涉世家》命題,這是怎樣的幸運和悲哀?有通式也有變式。但不管怎樣的變式,都必須立足於語詞。可是,對於只度過一學期的九年級學生而言,思維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3.課外文言文是一則寓言,迄今爲止,也沒有良好的指導策略。但從《狼》《塞翁失馬》等與動物有關的古代寓言中我們不難發現蛛絲馬跡。那就是針對主題的理解,必須由動物上升到人。

古文考查目前再也沒有出現新題型:實詞解釋、虛詞辨析、句子翻譯、主題或人物分析。偶爾出現的句子節奏的劃分,詞義的推斷,都是曇花一現。

(四)寫作

《心聲》不難寫,因爲到了九年級,如果還沒養成內在的思考習慣,行動走在思考之前,這樣的學生,不光語文學得不怎麼樣,其他學科焉能學得非常出色?

不幸的`是,我校九年級學生作文最高分只有44分。難道是這屆九年級真的沒有寫作人才?難道這屆九年級真的忙得不可開交,沒有與衆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悟?還是爲了應對2013年4月份的第2次江東區統考而做了“技術處理”?不在現場,真的很難判斷。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又難免隱隱約約,猶抱琵琶半遮面,欲說還休啊。

總之,九年級尤其需注重方法指導和追求理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