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糉子爲題目的作文

  1家鄉的糉子

我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家鄉的糉子爲題目的作文

端午,我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就會說到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我們這兒特有的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我們這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裹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具體手法較難,我就不解說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我一想到我的家鄉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糉子。

  2家鄉的糉子

我吃過北京的烤鴨,我吃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我也吃過荔蒲的芋頭,這些都是聞名天下的。但是最讓我回味的是家鄉的`糉子。

家鄉的糉子是錐形的,它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製作的過程有些複雜。先將糯米洗淨,浸泡3個小時,綠豆也浸泡3個小時,豬肉塊,蔥切成末,浸泡後的糯米和綠豆攪拌再撒上蔥,和弄均勻。取2張糉葉在二分之一處折成漏斗包裹好用糉繩紮緊放入鍋中,水蓋過糉子,用中火煮2個小時間後即可食用。就這樣一盤香噴噴的糉子就呈現眼前。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奶奶都會包上一大鍋美味的糉子,差不多熟的時候,從鍋中會飄出一縷縷香氣,這時我就會跑到奶奶跟前等待着走上糉子,奶奶一端出鍋,我就狼吞虎嚥的吃起來,起碼要吃完兩個才罷休。糉子的香味真是誘人,在米香中又摻和了各種的清香,還有肉餡的香,真是讓人陶醉。糉子不僅美味絕頂,而且還有一個感人的來歷呢!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國亡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之極抱石投汩羅江,爲了不讓魚蝦傷害他的身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此以後爲了紀念屈原,每到五月五日端午節人們都用竹筒裝米投入祭奠,後來慢慢形成了糉子。

糉子的美味讓我回味無窮,就算我嚐遍天下所有的美食,我還是最愛吃原汁原味的家鄉糉子。

  3家鄉的糉子

我的故鄉在嘉興,這裏物產富饒,人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說到了嘉興,就不得不聯想到嘉興的糉子。一到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買糉子、包糉子、吃糉子。

糉子本來都是用些普通的食材,但經嘉興人一包,濃郁的滋味和帶有傳奇色彩的傳說便全溶到了一起,成了一個個香得令人口水直流的糉子。

在每年端午節時,婦女們的廚房裏總有些糉葉、糯米、肉塊、豆沙什麼的,還有一些包好的糉子。鮮肉的、豆沙的、蛋黃的、板栗的……這樣簡單易學的手藝,巧手的嘉興姑娘當然會了。

其實,只要用心,誰都會。只要把餡料放進糉葉裏,再用線把糉葉包好,你就能嚐到這種百年不變的好味道了。

糉子包多了,吃不完,就給親朋好友送去。周奶奶送幾個;張大爺來一包……於是,嘉興人那暖暖的親情,在節日的喜慶下,四散開來,暖到了每個人的心裏。

糉子,不一定非自己包的才美味。那些工廠做出來賣的,也好。這一個個統一整齊的糉子,都出自那些勤勞樸實的工人之手。這糉子裏,也是包含情感的。

會不會有黑心廠家做假糉子?少得很!糉子原料便宜,製作工序簡單,銷路通暢,賣正宗廠家的糉子,許多人都求之不得。再說,它本來就花的少,賺得多,爲什麼偏要造假?

好了,不說了。

如果你還想了解糉子,就自己買一個、包一個、吃一個,自己體會一下糉子的味道,體會一下小糉子裏的大嘉興吧!

  4家鄉的糉香

家鄉有許多讓我懷念的東西,其中家鄉的糉子香時常讓我懷念。

小時候,經常看奶奶包糉子,奶奶的手法嫺熟,我學不會,只會一個勁地聞着糉香,邊聞邊高興地拍手大叫:“好香的味道啊!好好聞啊!”便追隨着香味朝煮糉子的鍋竈走去。

每回吃糉子,總是吃不夠,一口接着一口,狼吞虎嚥,卻怎麼也吃不滿足。

一粒糉子,對於我來說卻是人間美味,每當奶奶對我說:“吃完這粒就不能再吃了,再吃就會撐了。”我就會開始細嚼慢嚥,品味其中的滋味,十分不捨的樣子。

吃糉子,聞糉香,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一種享受,不知從何時起迷上了聞糉香。

現在,我吃着那有蝦,有肉,有香菇,有板栗,有蛋黃……的買來的糉子,雖然香味那麼濃郁,但是我看到這樣香噴噴的糉子,卻對這樣的糉子食之無味,毫無興趣。

在我的夢中,我常夢到在家鄉吃糉子聞糉香時的情景,時常在我夢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家鄉糉子的時候,媽媽就叫醒了我,心裏久久回味。

如今,我再也吃不到小時候用鍋竈煮出來的糉子,聞不到那淡淡的糉香了。

今天,我再次夢到了這個夢,我感到了一股糉香漫我心田。

  5想念家鄉的三角糉

在學校的我,已經很久沒有回老家過節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糉。老家的習俗很多,而我記着的不多。

奶奶每年都會把五色的絲線擰成細繩,很長很長。第二天早晨起來,我的胳膊上早已係上了。不用說,是奶奶第一個來到我的身邊。每年,門框上都要貼符的。有的是用單色的黃紙折的,有的則是用五色紙編的。奶奶也曾經教我折過,到現在已經淡忘得一乾二淨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樣的習俗:地裏也埋百索子。那時,奶奶說,埋在地裏的百索子會變成花蛇,保一年豐收。雖然我很頑皮,卻從來沒有挖過那些“蛇”,害怕它們出來咬人。後來才知道,那是老人們瞎編的故事,用來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別的習俗我真是記不起來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來個糉子卻不能忘記。

糉子包起來不太容易,必須把糉葉摺好,否則會“露餡”的。雖說難包,種類也不少:大米包的紅棗糉子,小米包的蜜棗糉子,還有江米包的什麼糉子。煮糉子要用大鍋,時間也得很長。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還是不給我吃,太難熟了。剛剛出鍋的糉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飽了,才知道舌頭上起了泡。馬上,這些噴香的糉子會被放進盛滿涼水的盆裏降溫,那時我早已吃飽了。

後來的許多天,一日三餐總會有糉子的。街上賣的糉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來沒味。這叫什麼糉子,簡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糉子勾起我的思緒,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