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作文(精選22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死亡詩社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死亡詩社作文(精選22篇)

死亡詩社作文 1

僅此獻給自己,與我同齡朋友和三十年後的我。

——前言

我看《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大概是三年前的事。而且我還沒完完整整的看一遍。因爲那其中包含太多,有太多的青春和激情,歡樂和悲傷,感動和麻木。我難以承受。那太重太重。

這部影片並不像名字啊樣恐怖,而是充滿了人性;並不像名字那樣死寂,而是充滿激情;並不像名字那樣走向終結,而是一個個的開始。這部影片講了在一個古老的學校,校長將所有的學生嚴格的封鎖起來,爲的是有更好的.名譽。於是學生的天性被扼殺。然而後來有一爲教文學的老師來了。他努力的激發學生的激情。讓他們撕去書中的老舊死板的篇幅,讓學生站在課桌上觀察周圍的事物,他讓學生叫他“船長”。學生們漸漸的釋放了內心深出那青春本來的面目。但是這一切違反了校長模式。最終他將那爲老師辭退,當那老師離別的那一刻,所有的學生站在了桌子上發出了最有激情的聲音:“船長。”

許多情節都忘了,所以我的概括也許太煩瑣,還請原諒。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是毛澤東當初站在橘子洲上的吶喊。也是青春的吶喊。

如今我們同樣正值花季。可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呢?我們應有的激情呢?到那裏去了?那顆年青的心飄到了那兒?我們將它扔到了那去了?

我們本來應該清醇的雙眸,如今變的默然。很多人說那是“帥”,那是成熟。我說那是矯柔造作,那是幼稚!我們正在16歲,卻故意裝做60歲。我們本應很快樂,卻總是故做深沉。我們本來很天真,卻故做經歷世事。所以我們的眼睛中既沒有活力也沒有沉穩,既沒有衝動也沒有淡然。我們的眼神邊的渾濁,暗淡。這是我們的悲哀,我們的不幸啊!

我們怎麼呢?90後怎麼呢?怎麼都成這個樣子呢?整天無精打采,懶懶散散。用那自以爲很有型的眼神看着周圍的東西。不喜歡與別人交流,不喜歡與別人溝通。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屋中,然後用那同樣的無神的眼睛透過窗子觀察外面。每天沒做什麼卻一臉的疲勞。

的確,我們是要疲勞了,裝了那麼久。當然會疲勞。那麼爲什麼不恢復本質呢?爲什麼不打開門,走出去呼吸新鮮的空氣,然後微笑的對待每一個人呢?爲什麼不將眼神中的消極抹去呢?

振作起來吧!現在去洗洗臉,然後對鏡子中的你微笑,你會發現其實你笑的樣子更帥!然後吶喊一聲,喊出青春的味道。

青春如花。花會因爲微笑而更迷人。

青春如海。海會因爲激浪而更雄壯。

青春如歌。個會因爲激昂而更動聽。

青春易逝。所以不要爲30年後的自己留遺憾。

死亡詩社作文 2

看了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的的是開學的一些場面和基廷老師講的三節課。 開學尹始,學校校長向新生說出學校的四大信念: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在這種信念驅使下,學校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卓越學子。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特別是當班主任,要給學生灌輸一種理想信念,並督促學生積極力行,如果有幸當上校長的話,要努力營造一種學校氛圍,努力營造一個尚學崇學的學風,這樣在應試體系下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績,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人活在世上,總得有自己的信念,用信念支撐生活,所以當老師的話,無關學生成績,給學生一種信念,能讓學生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第一堂課,英文老師基廷叫大家撕去了教科書上對詩歌評判與賞析規定那一頁,並努力告訴他們青春的激情和詩句的甜蜜,並引導學生告誡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告訴他們這樣將學會品嚐文字與語言。當今應試教育體系下,能夠出高分人才,但鮮有做出積極創新之才,關鍵還是缺乏獨立思考,以後作爲老師的話,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積極思考能讓自己詩意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中。另外發現每一位學生的優點,學會欣賞每一位學生,這也是一種獨立思考,這樣對學生才公平。

第二堂課,基廷站在講臺桌讓大家上講臺來換一個眼光看這個世界,讓他們朗誦自己的詩歌,讓他們用詩句唱出心底的感受。並告訴學生我們是人類中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這些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須條件,而詩、美、浪漫、愛,這些是我們生存的原因,所以以後當老師的話,不光要給學生知識,還要給學生積極陽光,讓他們明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引導他們積極闡述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詩意快樂中學習,讓他們健康成長。

第三堂課,基廷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對抗現實的,他們必須在現實的天空下放飛自己的理想,他鼓勵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理想,又着實爲他們的現實擔憂。尼爾愛好戲劇,可他父親並不希望兒子和戲劇沾上邊,基廷不止一次的鼓勵尼爾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親聽,尼爾辦不到。尼爾瞞着父親參加了學校戲劇團的演出,父親意外出現,冰冷的拽走了尼爾,還嚴肅的說。

總之,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上,都要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及時行樂”,莫負好時光。另外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如果要當老師的話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好老師。這是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感受。

死亡詩社作文 3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名字就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然而在看完整部影片之後,留下的卻是感動與震撼。《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所升學率不錯的重點學校,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及良好聲譽。學院的校旨是所謂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當學生們關上房門,這四大支柱卻變成了:虛僞,恐怖,頹廢與污穢。同時,學生們還爲其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獄。影片開場的一組鏡頭就以沉鬱的畫面表現了這一“地獄”對學生的強大威懾力與禁錮力,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可是這一切,卻因爲一個叫基丁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基丁老師與其他老師相比,最不同的便是他那獨特的教學方法。他在上第一節課時就幹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就是撕書。他讓同學們不要顧慮,不要因爲那些是偉人的話而深信不疑。他崇尚自由,不依照課本循規蹈矩,還讓同學們站在講堂上,教導同學們要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他也從不侷限於課堂的教學,而是將學生帶到戶外,讓學生們在廣闊的天地裏領會學習的真諦。他的學生中有一位叫尼爾的,愛好學習戲劇和表演,基丁知道後鼓勵他要追尋自己的'夢想。不料,尼爾的父親堅決反對尼爾的想法,只想讓尼爾一心學習,考上哈佛,以後做一個醫生。然而尼爾不想走父親所安排的路,但無奈之下只得聽從父親,尼爾找基丁訴說心中的苦悶。基丁多次找他父親談話,但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尼爾以自殺的方式向父親做出最後的反抗。而基丁也因爲“教唆”學生的緣故,遭到學校的辭職。

整部影片的高潮我認爲就在最後基丁離職的時刻。他之前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成功的將自由的種子種在了學生們之間。在他臨走時,他的學生們都站在了講臺上,高喊着“船長,我的船長“,送別這位可愛可敬的基丁老師。

雖然基丁老師無法再帶領他們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但是我相信他的學生們一定不會辜負基丁的那一片心意,他們一定會靠自己的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死亡詩社作文 4

那天加厚老師在電話裏跟我提到電影《死亡詩社》,因爲他知道我熱愛惠特曼,而《死亡詩社》裏主人公也熱愛惠特曼,並大量引用他的詩句。我記得很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有同樣的印象。但那時還是錄像帶時代,我租的錄像帶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沒有看得太明白。昨天我在電視裏點播了這部電影,又認真看了一遍。

這是一部教育電影。教育電影是教育敘事的一種特殊類型,我看過好多部國外的教育電影,但國內的教育電影似乎沒有印象。現在想起來很奇怪,爲什麼中國的電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沒想過也拍一兩部教育電影呢?

從教育電影來看,國外的教育也遇到我們在國內同樣的困惑,似乎也比我們先進不了多少。例如,我看過一部美國電影《錄取通知書》,講的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沒有被大學錄取,感覺擡不起頭,爲了不讓家長失望,就僞造了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甚至還虛構了一個該大學的網站。沒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樣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這樣的假錄取通知書。於是,這幫假大學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個廢棄的工場裏開辦了一所大學。在這所他們自己辦的大學裏,他們自定課程、自請老師、自我教育,把大學辦得有聲有色,最後居然戰勝了臨近一所名牌大學的挑戰,成功贏得了辦學資格。這部喜劇電影表現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想。

假期裏我還看過一部電影,可惜名字記不太清了,好像是《.....的奇異世界》之類,講的是一個多動症兒童如何讓學校和老師煩不勝煩,幾乎要將他開除。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師也因爲他的頑皮而受傷住院。後來,臨時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開放的年輕人,他懂得如何發揮多動症兒童的長處,因材施教,讓孩子轉變了學習態度,也讓老班主任轉變了對孩子的看法。這部電影告訴觀衆,每一個孩子都是與衆不同的個體,應該予以區別對待,強求一律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個性化教育才是正確之道。

《死亡詩社》的結局則沒有那麼樂觀了,也許才顯得更真實一些。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中學裏,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揹負着家長沉重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好好學習,未來能接過父輩的班,成爲銀行家、律師、醫生這樣的社會精英。美國的名校好像跟中國也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學生們要學習的不只是書本知識,還包括擊劍、划船、社交等上流社會的禮儀與生活技能。但在違背孩子的興趣和真實意願這一點上沒有太大的區別。恰好這時學校來了一位叫基廷的新老師,這位新老師是一個充滿藝術家氣息的'教師,有着完全不一樣的教育理念。他的課別具一格、極富創意,很多上課的橋段可作爲創新思維訓練的經典案例。他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遵從內心的呼喚,享受生命的激情與快樂。在課堂上他經常讓學生們朗誦惠特曼等偉大詩人的詩作。在他的影響下,一批學生成立了古詩人詩社,夜裏躲到山洞裏朗誦詩歌,做各種年輕人想做的事情。

然而,這樣的教育理念與主流社會的教育觀截然對立,必然引發激烈的衝突。我原以爲美國社會應該比中國要寬容一些,但電影展示的結局與在中國社會可能出現的情景完全一致。一位詩社成員因爲喜愛戲劇,與希望自己成爲一位醫生的父親發生激烈對抗,最後以自殺表達對父親專制的反抗。結果,基廷老師被學校和家長作爲導致該學生死亡的替罪羊而遭到學校的開除。孩子們的課堂又重新回到沉悶乏味的舊軌道上。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是,基廷老師到課室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準備離開,遭到校長的羞辱,而學生們則一個個站上課桌(在基廷的課上,他曾經要求學生這樣做過)對他表示無聲的支持,讓觀衆看到了一絲希望。

如果是以前,我會無條件的支持基廷老師的做法。即使在今天,我也還是認同他的觀念的,只是在做法上不主張那麼極端,而希望與現實之間尋求某種妥協,尤其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來自家庭與社會的壓力,而應先尋求社會的基本共識。學生的死,家長和學校的觀念與壓力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基廷老師也負有一定的間接責任。就像我反對應試教育,但也不會貿然號召中學生不要參加大學聯考一樣。我只會告訴他們,不要把大學聯考成績看得太重,應該看到分數之外更多的東西、更廣闊的世界。

一部電影,能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其背後的教育理念值得深入的挖掘,這部電影就成功了。建議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和學生們都看看這些電影,不論你是否贊同它的觀念。

死亡詩社作文 5

《死亡詩社》的結尾註定要成爲影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不僅在於她用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方式表達了一種力量,還在於她帶給了觀衆一份難以抗拒的戲劇高潮,以及令人激動又不乏深思的觀影體驗。影片最後,當伊桑·霍克站上課桌喊起那句“o,captain,my captain!”,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便開始升騰,直到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死亡詩社”的成員都站起來,充滿自信和堅毅地看着羅賓·威廉姆斯飾演的基丁老師時,那種沸騰的感覺尤其明顯。彷彿有一股力量在體內橫衝直撞,讓整個身心爲之觸動,這股力量與成長有關,與態度有關,也與堅定不移的信任有關。

此時此刻的基丁老師,被校長呵斥快點離開,沮喪中夾雜無奈,但孩子們帶着獨立態度展現他們對他的支持時,他所看到的,是孩子們的成長以及站在課桌上的勇敢,他所感受到的,是自己所一貫堅持的教學理念總算在部分孩子身上得到了體現,那種對自己的信任,是一個堅持自我的人最大的欣慰!所以,他可以帶着微笑離開教室,帶着欣慰感謝孩子們,而留下的,是註定要影響孩子們一生的人生態度和生活理念。

《死亡詩社》的前三分之二,都可以稱得上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喜劇,而最後的三分之一,則是能夠激起思想浪花的悲劇。這種劇情架構,沒有絲毫的取巧之意,只有樸素到近乎沉靜的誠意,使得整部影片充滿看不見卻着實存在的力量。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是一部浪漫而激情的喜劇。在富有個性的基丁老師帶動下,年輕的學生們在視“傳統和紀律”爲第一要務的“地獄學校”,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教學,領會到了詩歌的非凡魅力,體悟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種可能。基丁老師用他所特有的方式,開拓學生們的眼界,啓發學生們的思考,引導學生們的思想,讓學生們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規,而是釋放屬於年輕時代的活力與激情!他們開始有勇氣展示個性,有勇氣追求愛情,有激情熱愛詩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尋找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並付出不懈努力去對之追逐。在這種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片段裏,“死亡詩社”代表着一種詩意的態度,明快而歡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溫馨而感動。

但在傳統和紀律佔據統治地位的環境裏,過於自由的喜劇註定要在一些阻礙前生出一絲悲劇。熱愛表演的尼爾從來不敢違抗父親的意願,在基丁老師的教導下,他開始敢於追逐自己所愛,也敢於向父親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舞臺上的尼爾充滿了活力,的確具備表演天賦,但當父親出現在劇場裏時,他知道,自己的追逐又將面臨阻礙。果不其然,父親顯然不希望他成爲舞臺上得一個表演者,而更希望他按照他的期望去進行自己的人生。尼爾壓抑了自己的激動,卻以自殺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反抗。而尼爾的死,不僅帶來了伊桑·霍克在雪地上的沉痛哭泣,也帶來了基丁老師被校方開除的.悲劇。倡導自由追逐的“死亡詩社”因爲一個勇於追逐自己的個體之死,導致一個團體的靜默之死。這無疑給整個影片添加了一層厚重的悲劇色彩,但也在影片最後,學生們以站在課桌上的方式呈現了一種希望——種植在學生們思想裏的自由之花,終將綻放。

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波動,沒有令人震撼的宏大場面,沒有熱血沸騰的動作大戲,任何商業大片所慣有的元素,在這部影片裏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她是那麼的樸素,樸素的開場,樸素的敘事,樸素的場景,樸素的演員,每一個鏡頭都像一幅淡雅的素描,離生活很近,與真實不遠。但她又是那麼的富有力量,有力的情節推進,有力的臺詞語言,有力的思想內涵,每一句臺詞和每一個人物,都用詩意的方式傳遞關於人生、關於生活的真諦。“抓緊時間,孩子,讓你的人生不同尋常!”、“人們只有在夢裏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站上講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及時採擷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如此這般的詩句,如此這般的態度,如此這般的思想,讓這部影片非同尋常。

在商業片橫衝直撞的當下,《死亡詩社》像一股不羈的清風,用清新素雅的方式,溫暖着思想,傳遞着力量。儘管時光飛逝,這部二十四年前拍攝的電影,到現在還能讓許多票房高昂的電影汗顏不已。她揭示了電影的一個真相:好的電影,從來與華麗的場面無關,只與蘊含其中的思想有關,即便樸素無華,也能充滿力量。

死亡詩社作文 6

今晚觀看電影《死亡詩社》,引發了許多我對於應該如何教育這個問題的思考。

校長先生的保守,是家長和社會利益的代表,他們從社會的最基礎的思想出發,他們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們用他們固有的經驗設來年青一代的未來,是爲社會創造平庸者。

基頓先生的新穎的詩學課程,讓我很受感觸。他用很形象的行爲來表達抽象的理論,比如讓學生站在桌子上,來說明換一個角度,看到的世界就會不一樣;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實的自己,在真實的基礎上,需要走的與別人不同,因爲用平庸的大衆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樣的。

最重要的影響可以說是“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一個象徵,一種理想。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詩情,讓情緒自由流淌。所謂“死亡”是冊許的死亡,是規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這種“死亡”境地是影片的靈魂所在。影片的最終,以尼爾的自殺,基廷的被革職告終。死亡詩社消解於秩序之中。這說明基廷向傳統教育制度挑戰的行爲是秩序所不允許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筆在於結尾:基廷先生即將離開,TOD在校長面前,躍上課桌,大叫“船長,我的船長”。在恢復的平衡之後的'不平衡:死亡詩社解散了,老師離開了,但是其充滿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經發生作用,從最膽小到敢冒大不韙,TOD的變化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規生活中來,但接受過自由思想點化的心靈卻永遠閃着特別的光澤。

做你自己,換角度思維,在這些細化的內容中,我看到了真實,也看到了不論是做任何一個超越大衆思想的行爲,都是會受到很多的質疑。如何在質疑中堅持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後值得思考的問題。

死亡詩社作文 7

《死亡詩社》是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勵志片,這部高評價,高口碑,高內涵的佳作除了得到業界的追捧和讚譽外,也把熱愛詩歌的種子深深的埋在了觀影人的心中,讓更多人喜歡上了詩歌,讓更多人奔赴了詩歌行業,真正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和啓發意義的好作品。

其實說到底,那所謂的詩歌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精神的化身,那是一種深藏在世人心中燃燒不息的自由之火,這種精神會讓人的精神得到解脫,會讓人的靈魂得到解放,會讓人的生命得到重生,所以它對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打破傳統,衝破教條,追求自由,擺脫束縛,發掘自己,發現本我,飽含激情,充滿熱愛,這就是所謂的死亡詩社,一個永遠嚮往自由的,一個永久追求自由的,一個永恆實現自由的團體。那麼真正的《死亡詩社》到底是什麼呢,看完電影后我們就會明白那是一個優秀老師想要傳遞給學生的優秀品質,那也是一羣有志青年想要突破社會教條,想要打破死板教學的頑強反抗。

莊嚴肅穆、紀律嚴明、傳統壓抑的高中生活讓學生們苦不堪言,這種壓抑沉重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變得越來越死板,越來越憂鬱,越來越迷茫,可就在這時候,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老師出現了,這讓身處深淵的學生們看到了光明。基延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師,他一直在用獨特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激情和熱情,他也一直不厭其煩的鼓勵學生要找尋自己的聲音,要感受自由的靈魂,他甚至讓“死亡詩社”從新在學生之間活了起來,讓學生真正的明白了自由的真諦,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基延確實是一個合格的老師,或者說他纔是一個真正的老師。

而那羣活在“模仿、恐怖、頹廢、污穢”這四大信仰下的.學生呢,面對基延先生所傳遞的自由,針對基延先生所描繪的激情,他們像身處沙漠中的仙人掌一樣,一直在瘋狂的汲取着這不可多得的甘霖,一直在拼命享受着這難以獲取的激情,着實是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和解脫。

這就是《死亡詩社》,一部充滿激情,充滿自由,充滿青春的詩篇,它值得我們吟誦,也值得我們謳歌。

死亡詩社作文 8

在社團團長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認真觀看了《死亡詩社》。看完之後,心裏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眶中流出來。心裏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場。爲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裏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於家裏的關係,他父親只想他成爲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身上可以實現,而且認爲那纔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裏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告訴父親自己心裏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爲他自己知道講了也白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纔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衆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爲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衆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着,我們爲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爲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爲生活的奴隸。而他們並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爲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着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纔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作文 9

《死亡詩社》的劇情並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卻讓人感觸良多。首先是在電影開始的那一幕,學校的校長在講學校的豐功偉績,然而卻看不到新生臉上有一絲的興奮。在一位家長向校長囑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狀況時,校長的那種冷漠、不耐煩令人唏噓。

其次,尼爾的爸爸阻撓尼爾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這令人很不解。學習,本應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父親卻僅憑自己的感覺認爲孩子的課外活動太多而擅自幫孩子決定退出哪一個。我認爲,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許先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些建議,再讓孩子自己權衡利弊、自己做決定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並不是完全瞭解孩子。同時我認爲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未來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對基廷老師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師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打開了學生的新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敢於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雖然這些改變對學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卻引發了不好的結果。基廷鼓勵尼爾遵循自己的內心,去表演戲劇。我本以爲尼爾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時會改變他原有的想法,讓尼爾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尼爾的父親要尼爾轉學,一定要讓尼爾當上醫生。尼爾很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爾的父親並沒有想要聽的意思。尼爾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麼,他想要做什麼。父親一直把認爲好的東西強加給尼爾,卻不管尼爾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終尼爾選擇了飲彈自盡。這讓我想到早些時間的一個新聞“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些時候,父母覺得是爲孩子好,認爲孩子長大後就明白了,但有的時候這種“好”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陳規去教學雖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學生更願意學習的同時又可以讓家長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爾死後,父母並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些什麼,卻把錯都歸咎與基廷老師。尼爾的`父親並沒有察覺到尼爾理想破滅時內心的絕望,沒有一刻考慮過尼爾的感受。最終基廷老師被學校解僱了。

但令我感動的是,基廷老師收拾好東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詩社”的成員陸陸續續地站起來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這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於基廷老師的尊敬以及他們的自信、力量,體會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態度的轉變。

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去考慮父母、孩子、老師之間的關係,父母要如何聽孩子說、孩子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要如何去教學生,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死亡詩社作文 10

《死亡詩社》是一部外國勵志電影,它簡直是我從出生以來看過的最感人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的是基丁老師教導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的故事。一些學生們偷偷違反校規辦了“死亡詩社”,每天晚上跑出校門交流詩作,最後被一個叫“卡梅倫”的叛徒告密,詩社裏的.半數學生被開除,深受學生愛戴的基丁老師也被牽連,一起被開除。看到影片末尾基丁老師離開學校,跟同學們告別的時候,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來,太感動了。

真正的愛是什麼?是無窮無盡的寵愛?是給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爲他規劃一個錦繡前程?不,不,都不是!是給與他自己選擇的自由!

父母生下孩子,撫養他是父母的義務,教導他是父母的職責。但如果像電影中尼爾父親和那些校規那樣處處約束孩子,那就不是教育,那與綁架無異。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都不能隨意操控別人。愛是無邊的,但愛的方式跟愛同樣的重要。電影中尼爾父親和學校那樣嚴苛的管束,名義上是對學生的愛護,希望他們不走歪路,而實質上卻適得其反。

影片最讓我感動和羨慕的是基丁老師,他總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而影片的最後,那麼優秀的好老師卻被學校無情的開除了,太可悲了。故事雖然是發生在很多年前的國外,卻很值得現在的我們好好反思。

死亡詩社作文 11

我一直對中國大陸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別樣的文化下、別樣的社會形態下,人是怎樣成長的?於是,看電影,得到一些瞭解。即便是看其他題材的電影我也不由自主地會留意於學校教育的內容。

《死亡詩社》,果然名不虛傳,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動人的場面深深留在腦海裏。影響最深的是基廷老師領着男孩子邊踢足球邊誦讀詩歌。

“無論戰鬥勝利與否,都要迎着敵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聲敦促下喊出詩句,把球大力開了出去。

“要做一個世界水手,駛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爬上絞架,迎着槍口,要面不改色“;

“從今以後的生活,增添了詩的樂趣“;

男孩們一個接一個喊着基廷給他們的紙條上的詩句,並把球開了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放不開手腳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點聲,蓋住音樂,我聽着不夠英勇!”“來吧,先生,感情充沛點。“同時脫掉了外套,參與到了踢球。男孩們一開始是拘束的,到後來領悟到老師的用意,藏在身體裏的活力迸發出來。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絕,這老師怎麼想出這樣契合學生們成長的絕招。孩子們在老師的啓發下顯現出了無窮的活力。喊出詩句的同時,男孩們理解了老師的用意,詩歌的意義在踢球中自然顯現,誦讀的本真在少年揮灑激情中體現。詩歌的意義——靈魂迸發出的歡歌。誦讀——身心的奔放,絕不是紙張上文字的那份單薄。那一刻,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如神一樣的澄澈英勇。

基廷還鼓勵他的.男孩們站在桌子上並告訴他們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會很不一樣,男孩們一開始遲疑着,從來沒有成年人這樣引領過他們,到後來嘗試着站在桌子上俯視,他們站在上面的時候自然表現出一種自信、神氣;基廷在中庭場中以走路的形式讓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時也要大家保持個性,還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恐懼,要樹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誠的的心靈引導男孩們更接近內心,引領學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長。

基廷何以能做到這樣動人?是他的真誠。誠之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不精不誠,不能育人。不誠,不會體察到學生需要什麼,不會辨析要教給孩子什麼。不誠,只能是傳聲筒,沒有教育力量;不誠,老師僅僅是所從事一種職業,並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職責。

韓興娥是真誠的,她認爲學語文要有豐厚的積累就領着孩子這樣學語文,她所做的絕不爲成名。雷夫是真誠的,否則無法參透真相。他的奇蹟是真誠面對教育面對孩子的成長創造的奇蹟。我們第一線的老師應該真誠的面對學生,想想自己能給孩子們什麼,而不是疲於應付各種理念,投機取巧迎合某種趨向。這個過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麼?每一節課面對二十五名學生,我要做什麼?做什麼,可以稱得上是一名老師?我開始真誠地思考這些問題。

死亡詩社作文 12

《死亡詩社》是威爾頓學校的一個組織,而威爾頓的榮譽畢業生,從倫敦回來執教的新教師約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師,也曾經參加過"死亡詩社"這個組織。

基廷給同學們講說了詩社的祕密,在尼爾同學的倡導下,"死亡詩社"得以重建,查理,納克斯,米克,卡麥隆等同學熱烈的響應下,怯懦的託德也加入了進來,從此,"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在當年基廷聚會的地方和着優美的詩句,扭動起節奏強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釋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爾頓學校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麻煩和不幸在這悄然變化中也隨之而來,尼爾參加的<仲夏夜之夢>演出遭到父親極力的阻攔,納克斯暗戀上名花有主克麗絲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長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開心的結局。

在影片當中,我最反感的尼爾的父親在關涉尼爾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很多家長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自己的孩子,都不問孩子是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對某一方面有感興趣,家長不要去扼殺孩子的興趣,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殺在搖籃之中,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基廷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學生,傾聽學生,也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部影片中,我很喜歡這兩句話:及時行樂;認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率。

死亡詩社作文 13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運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爲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爲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爲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通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爲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啓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爲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作文 14

看完電影《死亡詩社》覺得非常真實,前一秒孩子們喊這學校的口號“傳統,榮譽,紀律,優秀”,後一分鐘孩子們高喊自己的原創口號。孩子原始的天性細膩的在影片中表現,青春期蠢蠢的萌動真實的展現。影片中孩子的活潑,家長的專制,校長的古板,新教師的個性都強烈衝擊我們的心靈。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喜歡這個非傳統的老師,吹着口哨進課堂,將課堂搬到教室外的連廊,鼓勵學生撕掉課本的前言…… 我們能看見他真誠善良,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幫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歡上他的課,因爲自由,活躍,快樂,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飛。這是他們也是整所學校從未發生過的事,以學院爲首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師爲首的現代教育的衝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這兩種教育有點像我們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如何做好素質教育,認真執行二期課改,教師還需要勇氣、智慧和實幹精神。真正做到以人爲本,讓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義。

基丁老師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鑑於國情和孩子的不同特點,我覺得尼爾的死在我們的身邊可以避免。基丁老師教了怎樣選擇活着意義,但未教授如何熱愛我們的生命,對生命負責。尼爾爲反抗父母的意願以自殺爲代價,讓我看後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級的孩子有像尼爾這麼強烈的興趣慾望,我們教師應該做好溝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輔導。不可能願望現實不了就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極其不負責任。當然現在也有個別孩子心靈脆弱,爲不彈琴絞斷手筋,成績不好跳樓等等,所以現行“兩綱”教育中特別強調的生命教育。這也是我們教師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強教育,希望悲劇不要在我們身邊發生。

影片《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要離開學校時,班裏最內向的學生,第一個站到了課桌上,陸續有其他同學也站了上去。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基丁老師表達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這兒,我落淚了……老師的成功是什麼?是孩子考出好成績嗎?這是一個太淺顯的回答,我認爲老師的成功應該是,作爲老師你的思想、人品影響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漸邁近,那種收穫和滿足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纔是爲人師者最大的成功。“親其師,信其道”,讓我們先從關心、愛護身邊的孩子做起,相信定會有不俗的收穫。

死亡詩社作文 15

《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典禮,學生們穿着一樣的校服,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裏泄露了出來。在那裏,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新老師的到來是一個開始。他們人生的另一個開始。

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羣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爲結尾。

這是一個很純淨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後一個場景裏抑鬱中的高潮,昇華了該片的寓意。一直以來,學校教育的僵硬便是其傳統。

然而這傳統,是來自於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爲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家長和老師的眼中,他們的信條必須成爲我們的準則,我們要按照他們的規定去做,我們要規矩,要遵守一切他們定的約定,沒有反抗,不準反抗,這個世界他們會比我們更懂。就是這樣的一種觀念與傳統,將我們的思考與思維都關起來了。

於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變得沒有自己的個性與特點,我們與其他人一樣,像古板的木頭,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我們變得成熟穩重,成爲大人們眼中的乖孩子。

在我看來,這部片子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着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繫點。他是現實世界裏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裏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學生髮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

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裏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這一羣在禁錮裏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

但是,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爲“毒害”學生思想爲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裏,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揹負着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的殘酷,我們都無法改變,一個自由的靈魂就這樣被鞭打。

《死亡詩社》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會去思考我們的現實社會,似乎也在給我們更多的枷鎖,我們這樣原本應該綻放更美麗青春的我們就這樣被屈服於這個世界。但是,我們的靈魂應該要保留那自由的本性。

死亡詩社作文 16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着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複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爲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爲什麼站在這裏?因爲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儘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儘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着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範。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闢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作文 17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裏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爲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爲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己,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作文 18

今天,我看了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影片《死亡詩社》,在一個充滿了凝重風格的學院裏,一羣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傳統教育的漸染下成爲了一羣循規蹈矩的傳統學生。但是不曾有人懷疑過它的教育模式,不曾有人有過反對的聲音,直至這位反傳統的教師——基丁的出現。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給他的學生帶來了思想上的啓迪,也給衆多的人們以更多的思考與反思。

劇中最具鮮明性格的兩個人——尼爾和託德:一個誠如“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熱情洋溢、嚮往自由,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與活力;他那顆充滿了理想而又好奇的心是那麼強烈的渴望得到理解和釋放。但是,“只有在夢中,人才能真正的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那麼一個鮮活而又旺盛的生命只有懷着如此的信念讓自己魂歸天堂才能真正成爲精靈的化身。看到那一幕,我們不禁潸然淚下,心腸糾結。到底是什麼奪走了可愛的尼爾那年輕而又熱情的生命?人們將矛頭指向了基丁老師,這個衝破了目標模式“工具理性”的藩籬,尊重並鼓勵學生髮展自我個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人生真諦的人!

尼爾的死令所有的人心痛、甚至憤怒;基丁老師爲此而被迫離開更使人心灰意冷。就在人們以爲看不到希望的火花之時,“船長,我的船長!”曾經那個膽小、懦弱而又沉默寡言、只知發奮學習的託德讓人們重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些勇敢的站在桌子上的“託德們”眼中所閃現的希望之光······。“我步入叢林,因爲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基丁老師向他的學生介紹這些有思想的詩歌,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不僅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死亡中醒來”,也給我們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對傳統教育的反思。

傳統的教育模式也許會因爲高升學率而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擁護,但是一羣羣鮮活而又充滿生氣的、本應該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卻在無形之中被鈍化了。人不是機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都應該受到尊重和肯定。所以,在使學生掌握人類積累的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應該重新定位,把學生視爲積極的活動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自主而又有能力的行動。如基丁老師一樣,教育者應該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和行爲的引導者,而非主宰者、控制者。

尼爾被基丁老師“喚醒”,卻又用自己的生命使衆多的“託德”從“死亡中醒來”,這種代價太沉重了。誠如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人們以鮮血的付出爲代價。我希望,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此爲戒,從“死亡中醒來”。因爲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我們應該享受途中的每一處風景。

死亡詩社作文 19

《死亡詩社》威爾頓學校是一所升學率不錯的百年名校,可是在孩子們的眼中,這卻是一所嚴格、傳統的地獄般的學校,它就像一部毫無熱度與感情色彩的機器,將每一名學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產品。但家長們爲了使自己的孩子將來能考上名牌大學,都紛紛將他們送到這裏。課堂上,老師們循規蹈矩地上着課,學生們循規蹈矩地聽着課。可是這一切,卻因爲基丁這個異類老師的出現而改變了。

新來的基丁老師跟其他老師有着不一樣的上課風格,他吹着口哨走進教室,帶領學生們遠離井然有序的教室,去面對那一張張已故校友的照片,去感悟時光的短暫和生命的消亡。他讓同學們記住一句話Seize the day(抓住今天),這一幕表面上離經叛道,卻直指生命。基丁老師的課堂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循規蹈矩。

基丁老師的課總是充滿意外和激情,他帶領學生一個個站到桌子上俯視四周,他告訴學生,如果換一種角度看世界,會發現世界很不一樣。他甚至將課堂搬到操場上,他讓學生們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勵自己的詩歌,讓他們領悟詩的力量,抒發心底的激情。

學生們在基丁老師的感染下改變着自己,一向膽小的陶德,在基丁老師的鼓勵下,跳到桌子上大聲朗誦自己的詩歌,找回了自信。尼爾在理想和服從之間選擇了理想,第一次違背父親的意願,去實現自己的演員夢。基丁老師就像一個船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被壓抑太久的同學們,讓他們明白了生命就應該象野馬般在原野上肆意馳騁,如羣鳥般在天空中展翅飛翱翔。

基丁老師摒棄了刻板與教條,不用教鞭和體罰,卻以詩歌、音樂、運動、以深厚的學識和熱誠的心靈,在無拘無束的分享中去開啓一顆顆懵懂的心靈。他不僅僅是學生們的導師,更是激勵他們成長的精神之父。

死亡詩社作文 20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着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麼多年觀影真是爲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爲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着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爲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着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纔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啓蒙,也是人生的大幸。

死亡詩社作文 21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羣學生在基廷老師的教育下的成長曆程。

基廷老師是這部電影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人。他從威爾頓預科學院畢業,後又回到該學院教書。威爾頓學院一向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教育學生的,而基廷老師在授課時卻一改學校的常規,他在上課時讓學生撕掉書本上的頁碼,不讓學生被書本的內容所禁錮,他讓學生們大膽地去想象,培養學生們的人文情懷。可以說,基廷老師深刻地影響了這羣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們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師難能可貴的在於他教育有方,從他第一節課讓學生們撕掉書上的`頁碼,到他讓學生們聆聽照片的聲音從而珍惜時間;從他告訴學生們可以親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讓學生們自己創作一首詩並大聲地在課前朗讀;從他讓每位學生站在講臺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學生們一起比賽橄欖球。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他倡導規則內學生應該自由地去想象,去表達,去追求的思想。我覺得這就是詩歌的本意,也由此,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是老師該如何教育學生。

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電影的答案是讓學生敢於超越前人,是不循規蹈矩,是嚮往自由。自古以來教育該是怎樣的,我說應該是因材施教,從沒有什麼是對的或錯的,不過我更贊同電影的觀點,如果讓學生在課本的內容中學習,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腳印前進,這是徒勞無獲的,詩歌是表達作者想法和內心的,假如往前推幾百年,那時的文人寫詩也有課本教嗎?結果顯而易見,唯有遵從內心纔是最好的詩歌。

電影的結尾,基廷老師因爲尼爾的自殺牽連而被迫離開學院,在他臨走時,班內的學生們用曾經他教他們的一樣,站在課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萬千,老師走了,但也許更多的人能找到學習之道。

死亡詩社作文 22

初看影名,第一反應是電影劇情可能會比較悲涼悽慘,但當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它帶給我的卻是震撼與感動。

《死亡詩社》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中學裏。這裏一向都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來教授學生,在富有個性的基丁老師帶動下,年輕的學生們在視“傳統和紀律”爲第一要務的“地獄學校”,見識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教學,領會到了詩歌的非凡魅力,體悟到了獨立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種可能。基丁老師用他所特有的方式,開拓學生們的眼界,啓發學生們的思考,引導學生們的思想,讓學生們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規,而是釋放屬於年輕時代的活力與激情!在教學的第一堂課上,基廷並沒有在教室裏上課,而是領同學們看校史樓內的照片,讓他們去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去領悟生命的真諦。基廷甚至要求學生將課本中古板老套的內容撕去,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開始懂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前途和目標。他的學生們甚至於反抗學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於該校學生時代參與過的.祕密小組——死亡詩社,在校外很遠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

有勇氣展示個性,有勇氣追求愛情,有激情熱愛詩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尋找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並付出不懈努力去對之追逐。在這種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片段裏,“死亡詩社”代表着一種詩意的態度,明快而歡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溫馨而感動。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爲它們好玩,而是因爲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纔是我們活着的意義”。在影片中,一開始基丁老師因爲思想別出心裁,與衆不同,讓當時的大多數人無法接受,但在漸漸的接觸和了解中,學生們開始理解並接受他甚至成爲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爲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這其中我認爲和“愛”是分不開的,他在教育中用愛去感化學生,用愛與詩歌去教育他的學生,以此讓他們來明白生命的真諦。

影片最後,基丁老師被校長呵斥快點離開,沮喪中夾雜無奈,但當伊桑·霍克站上課桌喊起那句“哦船長,我的船長”時,我心潮騰涌,心裏都是感激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