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與你爲鄰滿分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與你爲鄰滿分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精】與你爲鄰滿分作文4篇

與你爲鄰滿分作文1

今年的春天,隨着驚蟄的第一聲響雷,就如期地來到了小村。

桃花又一次紅豔豔的盛開了,剛鑽出地皮的小草兒和花兒交相輝映。柳絲如同少女的秀髮,在春風中搖曳,春意盎然——我笑了。

我又一次笑了,笑得燦爛而惆帳。我穿梭在樹林裏邊,聽着因爲我而產生的婆娑聲。我慶幸,那年我抑制住了自己的憤怒,選擇在你離開的最後一刻,給予這片土地一絲福澤。

你是荒遼土地上的一顆白楊樹,而我是居無定所、終年遊蕩的風兒。我還記得第一次見你的場景,那時你正值壯年,威武挺拔,是我見過最高、最直的樹。那時,我腦海還不自主地想起我不知何時聽到的詩:“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嘻嘻,我還聽說白楊樹是最挺拔的樹之一呢!

我開始與你搭話,你果真是個木頭。唉!好在我見多識廣,而你僅是紮根於此,從未見過什麼世面,否則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回想起從前與你的時光,我忍不住紅了眼眶——我是多麼想與你爲鄰啊!

我們漸漸熟了,災難也悄悄來臨了。

這本就是一方貧瘸的土地,似是鬧了饑荒,村裏的人紛紛跑出來殘害你的兄弟姐妹,還將你漂亮的銀灰色外衣摳下——我是多麼氣憤啊!

你溫柔地勸下我了,我沒有傷害這些村民。褪去外衣的你沒有了精神,皮膚變得坑窪,但你卻毫無怨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好在他們沒有挖你的樹根,否則我一定會讓他們不得安生!你的脾氣就是太木了!怎能任人欺凌!

災難終究來了。電鋸發出的震地天噪音打破了我們的寧靜,那鋸頭反射而出的金屬光芒令我驚恐——這是什麼!

他們簡直瘋了!我憤怒地看着你的兄妹、你的父母倒下。這簡直是末日!那天,天灰濛濛的,漫天僅剩了電鋸砍樹的可怕噪音。我看着那把電鋸穿過你的肚皮,我無法想象,那時候你是多麼痛與恐懼!

我怒了,我歇斯底里地怒吼着!吧哮着!漫天的黃沙,就像我內心的痛苦一樣彌久不散。人類,你們砍伐樹木時有沒有想過,這僅是一方貧瘠的土地啊!

人們恐懼了,他們接受不起我的怒吼,他們總該爲自己的貪婪付出代價!而令我不解的是,你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竟對我說:“風兒,寬怒他們吧,讓新的芽兒與你爲鄰吧!”

你是一顆寬容的樹,我承認你的偉大,並且最後的最後,我選擇寬恕他們。

不爲其它,我只是想在這片令我貪戀的土地上,能夠再次,再次看見你的英姿……

人們再次栽起樹了,我看着這些樹兒抽出枝條,就彷彿看見了你。或許,我只在用另一種方式,與你爲鄰罷了。

我是輕盈的風,你是挺拔的樹,無論困難如何,險阻如何,我總是會與你爲鄰!

與你爲鄰滿分作文2

算一算,你我已相識十餘年了。自打我記事起,你就一直長在那裏,也不知是誰種下的,也不知是何時種下的。每當我從你旁邊走過,總會感嘆和敬畏。你從很早就站在那裏,從不張揚,從不喧譁,你在等待什麼?你那深深的皺紋,讓我看見歲月無情的刀刃。你依然開花,依然撐起巨大的濃蔭。不管有沒有人觀賞你,你都站在那裏,平靜而慈祥,像一位謙謙如玉的君子。大樹先生,我很榮幸,能與你爲鄰。

每當看到你,我心裏總會想:如果是一棵樹,就要撐起一片綠蔭,讓它所在的地方變成風景,風有了琴絃,鳥有了家園,空曠的原野,就有了一個可靠的標誌。或許有人不解:我生於天地間,爲何要像大樹,沉默、低調地度過一生?人生在世,必應轟轟烈烈,年少輕狂,張揚的個性,纔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品性。然而,他們是否想過,高傲的頭顱,也許是他們豪邁義氣的標誌,但腳下他們不曾留心的石塊兒,也可能絆住他們的雙腿。

其實,像你一樣做人又有何不可呢?紮根土壤,放低姿態,回報的將是一地芬芳。像你一樣低調做人,不僅會收穫成功,還會獲得別樣的精彩。季羨林,在他功成名就之時,面對四面八方涌來的榮譽與金錢,他仍選擇了一如既往的低調,拒絕了終身學位的榮譽,兩袖清風,淡泊樸素地度過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如你一般謙遜低調,毫不張揚卻透出自然的魅力,這是低調的至高境界啊!

可是讓人嘆息的是,在當今浮躁的世風中,並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調。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生活使一些人變了,變得個性張揚而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有多少年輕人,迷失在追逐時髦的潮流中,以醜爲美,以頹廢爲美,並以此爲傲,向世人宣告他們張狂的個性,實在是讓人痛心!

我們完全可以像你一樣活着!我們完全可以低調務實做人!不要等高傲的額頭撞到岩石,纔想起低頭躲避;不要等倔強的嘴角沾滿血跡,纔想到俯首擦乾。該低調時且低調,放低姿態,是處世的一種智慧。

一條小溪,懂得低調,以它涓涓的細流,奔涌着海河的氣勢;一棵小草,懂得低調,以它卑微的綠色,豐富着季節的內涵;一隻小鳥,懂得低調,以它柔弱的翅膀,提升着大地的視線;一塊岩石,懂得低調,以它孤獨的臂膀,支撐着傾斜的山體……

與你爲鄰,以你爲師,腳踏大地,務實肯幹,不張揚,不喧譁,在別人眼中也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與你爲鄰滿分作文3

“媽!隔壁的開門聲,吵死了!”我皺着眉頭,對着答案在自己剛做完的一道題目旁打了一個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無聲走動的鬧鐘,果然,又是準時的11點半。

我們家住在老城區的一座舊樓裏,住了多少年了。我從來沒有像這幾天這麼敏感周遭的哪怕是遊絲般的聲響。要不是學校說大學聯考前放假自習,要不是爸媽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補身子,我不用像現在這般忍受鄰里三姑六婆不時的高談論闊和這晚上11點半準時到訪的惱人打擾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時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時候。

老媽穿着睡衣,輕輕地,又或者說,躡手躡腳地走到我的房間。“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歸的,也夠辛苦的。你知道環衛工人得一天掃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誰,他有啥理由天天準時吵着我?甚至有時候還附送一宿的嬰兒哭聲!我不管!明天趁着週日,他輪休吧?你陪我過去和他說清楚!”說完我便離身而去,一頭扎到牀上,用被子一層又一層地捂住自己的耳朵。牀咿呀了一下,像是一聲痛苦而又無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別的安靜。我失眠了,躺在牀上,睜大的眼乾盯着牆壁,彷彿要看穿牆壁對面任何一絲的喧擾。

天矇矇亮。拽着老媽,我挺着胸板來到了對門。這戶人家的門,買的是那種破舊的`舊式鐵柵門,上面早就被鏽跡侵得七七八八了,彷彿只需輕輕一碰,便可傾刻粉碎。伴隨着我急促的敲門聲,是鐵柵門“吱呀吱呀”的呻吟,還有一個小夥,滿臉鬍渣,和一身似乎和鐵門可以稱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亂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張阿姨,謝謝你啊。樓道這幾天可乾淨了。”老媽搶着,把我的話活活的蓋了下去。“哪裏,應該的。這是您家的娃兒吧多大了?長的可真俊。”“十八了,”終於讓我插上話,“就得大學聯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來,叔叔給你點補身子的。”說完,他便一轉身,走進了屋子,留下了一臉茫然的我和老媽。

那是怎麼的屋子呀!房間的滿滿地擠着一張牀,旁邊是席地而放的飯鍋,電扇,甚至破破爛爛的玩具。牀上坐着小王的妻子,還有她懷裏向着我們微笑的嬰兒。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進來,塞給了我兩個紅雞蛋,“娃兒,好好唸書。上大學了給咱鄰居也添添光!”說完輕輕的拍了拍我的頭,我用力地點了點頭,踮起腳尖向小嬰兒做了個鬼臉。

與你爲鄰謝謝你,待我以真誠和愛。

與你爲鄰滿分作文4

城市裏,有匆匆忙忙的腳步聲,有一閃而過的臉龐,也有憂愁抑鬱的目光。生活中的快節奏在機器的喧囂中沉積,人的精神也在疾馳而過的汽車中變得空虛。但倘若能夠在紛繁中建造一間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歎“心遠地自偏”了。

我有一間屬於自己的精神小屋,與其真善美的人爲鄰。與他們爲鄰,我受益匪淺。藉此機會,我想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情。

透過左邊的窗子,我看到了與清茶爲伴,與書籍爲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術泰斗”,是“國寶”。可是您把這三頂帽子都辭掉了,您說“環顧周遭學問之深者大有人在,國學大師豈不折煞老身?”作爲您的鄰居,我瞭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後所經歷的滄桑。不過是想專心致志地翻譯《羅摩衍那》,不過是想盡心盡力地保護一些經典的文化,您卻在文革中屢遭打擊。是天欲摧人嗎?我抱着疑問,卻從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當上天賜給你荒野時,意味着他要你成爲高飛的鷹。季老,您知道嗎?以您爲鄰,我受益匪淺。您是我精神的鄰居,用您一生的淡然與執着告訴了我什麼是淡泊,又告訴了我“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真的,我想謝謝您!

透過右邊的窗子,我看見了躺在病牀上打點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請容我像您的學生一樣喊您一聲“師傅”。您雖患重病,但作爲您的鄰居,我知道您並不會自怨自艾,也不會自我放縱自我絕望。您在昔日那般瘋狂地隨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蹟;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時仍那麼珍惜生命,堅持以樂觀曠達的情緒感染身邊每個人,其中包括我。您知道嗎?曾經讓綠葉嘲笑頹廢的我因與您爲鄰,受您的樂觀薰染,我也勇敢面對陽光了。謝謝您!

在我心裏,還銘記着泰戈爾的哲言:“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與您爲鄰,我學會了很多;與您爲鄰,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實。終於,在喧囂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屬於我的藍天!

與你爲鄰,與真善美的人爲鄰!

【點評】

考試標題作文難點在於審題,在於如何在標題的框架內展現自己的寫作水平。這篇文章的一個最大亮點是設計了一間“精神小屋”,以此作爲載體,統領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通過第一段的鋪墊,作者在第二段開始就寫道:“我有一間屬於自己的精神小屋,與真善美的人爲鄰”。在文章中設計這間“精神小屋”,獨具匠心,勝人一籌,把有形的、無形的“鄰”都統一到一起來寫,透過打開精神小屋左邊窗子和右邊窗子分別帶出兩個實例,使到整篇文章結構嚴謹,渾然一體,整篇文章都能很好地表現“與你爲鄰”的內涵。在寫作的素材上,作者採用了國學大師季羨林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里·施瓦茨的事蹟作爲材料。前者作者學習其淡泊,後者學習其樂觀。兩個實例都用“你”作爲傾訴的對象,真情真摯,用例很貼切。